【本章核心要义】
原来,善有善种,恶有恶因,若只是根据结果进行判断,而不从原因上下手解决问题,恐怕就很难彻底解决问题。心中有善的强大能量的人,对待任何人都是善的。心中有恶的人,对待什么人都是恶的。那人们心中的善恶力量又是从哪里来的呢?回顾一下我们自己生命的成长,这善恶的方向与能量都是别人放进我们心中和命中的,随着自己的成长,这种能量就会越积越多,越积越强。当一个人看人生看明白了就会知道,对别人的善往往也是对自己的善,也同时是对前面别人对我们善的回报;对别人的恶,也是对自己的恶,也同时是对前面别人对我们恶的一种报复。君不见,对自己善,对别人也善的人,往往收获满满;对自己和别人都恶的人,自己的人生也是千疮百孔,看他们的某项罪恶,觉得他们是可恨的人,看他们的过去就知道他们是可怜的人,看他们的未来就知道他们将是悲惨的人。说的简单一点,现实中的善,很多背后都隐藏着个人的功利心,现实中的恶,背后也往往是因为缺乏爱而导致的伤痕累累。说到这里,也许我们就知道圣人的那种情怀了:善待善者,是人的基本理性;善待恶者,是人的道性。唯有如此,上善才会在人间不断增加,恶才会在人间不断的减少。这才是人生和治世的妙方啊!我们要特别小心的是,人类一直在改变世界,但真的在改善世界吗?
第二个升级就是:在现实生活中,人们也常说这样的话,冤家易解不易结,冤冤相报何时了?宁得罪君子,不得罪小人。善有善报,恶有恶报,不是不报,时候不到。这些话在告诉我们,要做善人,不做恶人;只要一心向善,吃亏也是福。只要一心为恶,得利也是人生的债务。一生要善待那些对我们好的恩人和贵人,也要原谅、体恤、怜悯,甚至帮助那些对我们不好的人。如此这般,在我们自己的人生和生命空间里,美好的力量才会不断增加,恶的力量才会减少。这些准则是人间道的层面,若想悟道,就要超越善与恶的两极对立,以上善的高度来对待世间的一切:在世间所遇到的一切善恶,都是遇见自己,借外部的善恶来反观自心,就是修行。时时事事上警示自己:别人对我们的善会不会激起我们的贪欲?别人对我们的恶,会不会勾起我们心中的恶?我们自己的恶会被自己装扮成一种正义吗?如果我们在这些方面都过不了关,那就等于说,外部的善恶都会让我们增长内心的恶。当我们自己掉进恶魔窟中时,我们就只能过那种鬼一样的日子:谁都不好,只有自己好,可又感觉不好;谁都不对,只有自己背,但又总是制造令自己很痛苦的结果。若是借外部的善恶都能提升和加强我们自己心中正向的能量,我们就走在修行悟道的正确道路上。
第三个超越就是:世间不修道的人,都生活在用自己的肉体感官感受出来的世界中,用肉眼看见的,就以为是真实;耳朵听到的,就以为是真相;自己以为的,就以为是正确;经验多了,就以为自己很老练;见识多了,就以为自己很智慧;思考多了,就以为自己很聪明。实际上,这一切都是人的有限的主观,对无限世界的有限认识,距离真相和真理还很远。
老子看到了现实中人们主观世界里出现的这些所谓的聪明,也看到了藏在这些聪明背后的欲望,在此提示人们,正是这些聪明,制造了人间的很多灾难。怎么办呢?简单来说,就是要放弃小聪明,收敛自己的私欲。
第三个升级就是:现实中的人有几个觉得自己不聪明呢?现实中的人有几个没有自己的私欲呢?也许有人会说,没有了私欲,人还怎么活呢?老子在这里让人们节制自己的私欲,说的不是那种生命生存所需的那种力量,而是远远超出了生命所需、生命难以承载并且给人的心智带来了扭曲的那种过分的、膨胀的欲望。在此,我们澄清一下概念:生命所需谓之需要,超出生命所需并带来心智扭曲的才叫欲望。换个角度说也可以,一心为自己、不断追求物质财富,而导致心灵空虚和扭曲的,是生理驱动型的生命状态;而一心为他人,以义生利,以公证义,物质生活不断变得简单而质朴,精神生活变得高尚而神圣的,就是理想和神圣驱动型的生命状态。
总结一下,老子在49章中的思想,可以用两个问题来表述:
第一个问题:你总是用自己的标准衡量别人吗?你的标准一定是对的吗?你能读懂别人的心思吗?【忠告】你的标准是个人的,不是公认的真理!你若认为自己掌握了真理,岂不是过于狂妄了?你能懂得别人的合理之处,才是你的聪明!
第二个问题:对那些善良的人你能不欺负人家吗?对于恶人,你能懂得他的不幸和可怜吗?对你不好的人,你能替他辩护吗?【忠告】对你善良的,别辜负!对恶人,别忘伸手帮助!对你不好的,回过头来做自我检讨!
将老子本章的思想总结成《悟道箴言》,奉献给大家:
俗人分善恶,道心处处皆是道。
低层分两极,高层合一和天下。
自己有问题,处处就都是问题。
世界没问题,皆是自心出问题。
自心没问题,一切问题皆化解。
圣人无自心,大道就在自心中。
明白了上述的道理,但很多人未必就有改变自己的紧迫感,原因有二,一是我们过去的自我十分的强大和顽固,二是我们过去的那个思维套路还没有把自己搞到要死的地步。于是乎,在现实中,我们看到太多的人在努力的增加自己死亡的速度,在不断地增加自己的人生负债,这让人想起来了精神分析大师佛洛依德先生所说的人的“死亡本能”。你若不信,那就让我们一起走进老子道德经第50章,看看人生中的生死格局怎么解决吧。
本文地址:http://www.dadaojiayuan.com/dahuadaodejing/6787.html.
声明: 我们致力于保护作者版权,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无法核实真实出处,未能及时与作者取得联系,或有版权异议的,请联系管理员,我们会立即处理,本站部分文字与图片资源来自于网络,转载是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来源标注错误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权益,请立即通知我们(管理员邮箱:douchuanxin@foxmail.com),情况属实,我们会第一时间予以删除,并同时向您表示歉意,谢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