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些刚刚开始学习道德经的朋友,会对老子反对仁义这个事儿很不理解,因为我们已经熟悉了一种根深蒂固的观念,做人要坚守“仁义礼智信”,若是没有了这样的社会准则,人类社会不就变成了动物世界了吗?
可是,老子在这章中却说天地和圣人都不仁,是以万物和百姓为刍狗的。这太伤人心了,怎么圣人把人都当成狗了呢?而且还是纸糊的狗。
虽然我们不能一下子就能彻底理解圣人的思想,但我们也相信,圣人的智慧一定是高于我们的。
那就让我们看看老子为什么将万物和百姓作为刍狗的吧!
《道德经》在世界上被誉为“东方圣经”,又有“万经之首”之美誉。
以道看世界,生命如同一个容器。
生命的本质,就在于往里面装什么。
命运的秘密,就是你装什么进去,你就会成为什么!
生命的痛苦,就是因为装进了低级和肮赃的东西。
生命的觉醒,就是懂得了将历经千年检验的圣人智慧装进自己的生命中!
下面,让我们将老子道德经第五章中的大道智慧接进我们的生命吧!
【学经先读开经偈】
太上玄深众妙门,如影随形难见真。上善若水藏智慧,虚极静笃安心魂。
【经文诵读】
1、天地不仁,以万物为刍狗;圣人不仁,以百姓为刍狗。
2、天地之间,其犹橐龠乎?虚而不屈,动而愈出。
3、多言数穷,不如守中。
【释意】
1、【天地不仁,以万物为刍狗;圣人不仁,以百姓为刍狗。】天地是没有人间那种仁慈的,它没有偏私偏爱,对待万事万物就像对待刍狗一样,任凭万物自生自灭。圣人是效仿大道和领悟了大道真谛的人,因此也是没有偏私偏爱的,也同样像对待刍狗那样对待百姓,任凭人们自作自息,不加干扰,公平对待。
2、【天地之间,其犹橐龠乎?虚而不屈,动而愈出。】天地之间,不就像个烧火做饭的风箱一样吗?它空虚而不枯竭,越鼓动风就越多,生生不息,无穷无尽。
3、【多言数穷,不如守中。】政令繁多或者主观想法太多,折腾来折腾去,反而更加使人困惑,更行不通,不如保持虚静守道的状态。只要跟随客观规律,一切都可以自然有序。
【本章核心要义】
老子在第五章中,重点讲了两个核心要义:第一个是客观大道的“无情”直接戳破了人间的虚情假意,第二是劝告人们不要胡思乱想、瞎折腾,要顺应大道。
现在我们先来说说第一个核心要义,就是大道的无情与对虚情假意的否定:
在中国人中,稍微有点文化的人都知道“仁义礼智信,温良恭俭让”这样一些道德信条。不管人们能做到多少,但最起码大部分人都是赞同的。可是,老子直接提出了天地圣人“不仁”的命题,这确实有点出乎人们的意料:人们会想啊,若是没有了仁义,岂不就成了无情无义的小人了吗?圣人们都是教人们如何做人的,是要做君子的,怎么会让人们变成小人呢?这真是让人难以理解啊!
历史上老子与孔子两位圣人都看到了当时社会的“礼崩乐坏”之乱象,都为此感到焦虑。只是说法上的侧重不同而已:老子看乱象之因,找到了偏离大道的根源;孔子看乱象,也找到了现实中虚情假意、假仁假义的本质。老子强调的是以道生德,以道生仁,否则,就必然像烂了根的大树,即使有枝叶,也已经失去了生命,是一些糊弄人的、假的东西。孔子强调“仁”,提出“仁者爱人”,也是因为现实中充满了假仁假义,否则也就用不着去强调了。看起来,两位老人家都是在反对假仁假义,所以,老子在这里所说的“不仁”,是对着现实中的假仁假义来说的,若是将“不仁”换成“不假仁假义”,发自真心的仁,也就是合于道的仁义,圣人们又怎么会反对呢?
回头看看我们的现实:真仁真义也有,假仁假义更多。对人好时多是有求于别人,你说这是真好吗?是利用而已!没事时兄弟们推杯换盏,一旦遇到利益纷争,立马就翻脸不认人,这算是什么情义啊?相爱的时候山盟海誓,一旦反目,恶语相向,恨不得对方死掉,你说这是什么爱情啊?这种假仁假义的东西,别说圣人了,我们普通人都会很憎恶的。
明白了这个道理,我们就不难理解天地不仁、圣人不仁的真义了——是反对假仁假义,倡导基于大道的真情真意、真仁真爱!否则,我们就会一方面反对着假仁假义,另一方面又实践着假仁假义,这岂不是戏弄自己吗?这样做,就会苦不堪言啊!
实际上,圣人们早就看穿了现实中那些偏离了大道的人们,已经将仁义礼智信这样一些信条,扭曲成了虚伪的东西。老子在这一章中就揭示了人类道德的病根儿:离开了正道的德,就又变成了虚伪的东西。惟有回归天地正道,由道所生出的德,也就是按照规律去做时人的操守,才是真正意义上的德,才可靠,才能长久。
本文地址:http://www.dadaojiayuan.com/dahuadaodejing/6548.html.
声明: 我们致力于保护作者版权,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无法核实真实出处,未能及时与作者取得联系,或有版权异议的,请联系管理员,我们会立即处理,本站部分文字与图片资源来自于网络,转载是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来源标注错误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权益,请立即通知我们(管理员邮箱:602607956@qq.com),情况属实,我们会第一时间予以删除,并同时向您表示歉意,谢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