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录
首页 >> 诸子百家 >> 国学文化 >> 大话道德经

傅佩荣教授讲解《道德经》总结七:老子令人心安理得(上)

荆十三 2024-11-11 16:21:22

总结七:老子令人心安理得(上)

        这一集的主题是要介绍老子的价值观。价值是什么?有选择才会让价值呈现。所以一般讲价值,都是以人为中心去思考,什么对我们最重要,或是相比之下有没有什么优先的顺序。这就与价值观有关。但在老子的系统里面就要换个角度思考了。首先,天地万物都有价值。为什么?因为是“道”选择了这一切。所有存在的一切都有价值,因为是“道”给它这样的机会。相对的,天地万物又怎么办呢?好像看起来是很合理的,在《老子·第51章》提到说,万物都会尊崇道而重视德,“尊道而贵德”;并且万物这样的做法是没有人安排和命令的,“夫莫之命而常自然”,自己就是这样子。所以老子思想里面,道生了万物,万物对道很尊崇、对德很重视,这显然是一个相当和谐的系统。

        但问题是人类出现了,人类出现之后,以人的认知能力,就在人的社会里面形成了自己的比较小规模的一套价值观。这样的价值观在老子看起来问题就复杂了,所以这一集要环绕三个重点来探讨:

第一点,人的问题何在?

第二点,人应该如何化解这些问题?

第三点,从真实到审美。



6afd2a19baca4762-5c84f66a2900efa4-c585da97a5e1d2a422cb8ee785041fe0.jpg


(一)人的问题何在

        我们先看第一点,人的问题何在呢?人类社会的问题是人自己造成的。我们一再强调,在老子看起来,人的社会出了问题,叫做天下大乱。但是问题你不能怪别人,你要怪就怪人类自己。认知能力只在区分里面打转;顶多能够累积经验,到了避难的层次;要到启明的话,那是很不容易的。所以我们先就人类社会的问题大概叙述一下。

        在《老子》书里面提到人类是有问题的,譬如他说圣人(在第64章)他要“复众人之所过”,代表众人有很多过失,圣人他要设法去弥补这些过错;在第58章,老子直接说了“人之迷,其日固久”,人类陷于迷惑的状态已经很久了;在第62章,我们特别提到老子的宗教维度,说明每个人都希望“求以得,有罪以免”。所以我们上面引述了三章,提到人有过失,人陷入迷惑,同时人还自觉有各种罪过。这个都看得出来,人类社会的价值观有严重的偏差,这就是我们第一步要先说明的,问题确实严重。

        这问题怎么来的呢?还是回到人的认知能力只在区分和避难里面打转。所谓的区分就是我“对”万物的态度,我要区分加以掌握,这也是我的生存所必要的。但是这种区分之后,就会使我产生欲望;这种欲望一旦放纵的话,人与人之间必然产生各种矛盾和冲突。到避难的时候,等于是角度换一下,变成我“与”万物的关系,看能不能共存共荣,至少能够收敛我的欲望,让我避开许多灾难。这种认知能力还有可能再往上达到启明的层次,就是从“道”来看一切。

e154002750821088-45fbbabe9b56541b-8622bb41bfdeec1d6c26ff514621027e.jpg


(二)人应该如何化解这些问题

        这是第二点所要说的,要如何去化解这些问题,好像只有这个方法了。所以老子里面就一再强调“观”这个字。里面最重要的是第16章讲到“夫物芸芸,各复归其根”,老子要修炼,从“虚”和“静”来修炼;到最后,“万物并作,吾以观复”,万物都一直在发展中,我要观察它们回归的方式。最后回归到哪里去?回归到“道”里面去了,这叫做“反者道之动”。所以“观”这个字很重要,我要先客观地去了解、去观察。

        更具体说的是第54章,老子最后结论说,我怎么知道天下的情况呢?就靠这里。关键就是“以身观身,以家观家,以乡观乡,以邦国去观邦国,以天下去观天下”。等于是以身观身,我从我自己生命的处境去看其他人的处境。这一来的话,就知道天下的问题到底怎么回事。

        所以我们讲到“观”这个字的时候,在老子思想是一个重点。你要怎么样达到启明呢?你先设法是“观复”,然后“观身”,以身观身,然后再由“道”来看万物。

        由“道”来看万物的话,老子用各种方法来描写,他说我怎么知道万物的起源呢?“以阅众甫”,第21章,我就是要看到万物的父亲、万物的起源。你如果真的修养人的德行的话,“孔德之容,惟道是从”,也是21章所说的,大德的一种表现,是完全追随着道,这样才有可能观。

        最后观到什么情况?老子用两个词,类似的,一个叫做“袭明”,第27章,保持启明状态;另外一个叫做“袭常”,第52章,保持恒久状态。而“明”和“常”又不能分开,所谓的“知常曰明”(16章)。老子提到明了,这就是“启明”。

        所以袭明和袭常,这样才能够让一个人达到所谓的“玄德”。“玄德”这个词出现三次,第10、51、65章都提到玄德,玄德就是神奇奥妙的德的表现。所以每一个人都有德。对人来说,德里面最明显的就是认知能力,这种认知能力成为玄德的境界,就代表你所看到的是一个整体。

        所以老子又提到“玄同”,第56章,就是神奇的同化境界。第1章就已经告诉我们了,“玄之又玄,众妙之门”,人只要能够突破人类中心的观念,从道来看一切的话,就会看到这一切都非常奥妙,神奇之中还有神奇,一层一层深入。他也提到什么?提到“要妙”,第27章,就是这是一个精微奥妙的道理。最后当然希望做到什么?“大顺”,第65章,最大的顺应。

30b30b6c3013fff8-a807c704bd5a8c80-bf885cd3de7634b397208a30f5492c4c.jpg


        所以像这些都是老子提醒我们,你要认真地去修炼,怎么样去避凶,然后再趋吉,从区分到避难,然后再到启明,到启明的话就完全没有问题了。如果你遇到祸和福,要知道祸和福不能分开,祸从福来的,福从祸来的,所以你要设法保持一种超然的姿态。

        你对人间很多事情,出了问题怎么办?你说“及吾无身,吾有何患”?我没有这个身体,我有什么好担心呢?这是第13章。所以老子整个的秘诀就在第20章,我跟别人都不一样,“我欲独异于人”,我就是想要跟别人都不一样。他用三个词描写别人,就是“人”“众人”还有“俗人”,可见他也相当的不耐烦了;“而贵食母”,他最大的不同在于他所珍惜的是什么?重视的是什么?“食母”就是养育万物的母体。

        你如果从前面一路过来有这样的价值观的话,你自然就会欣赏《老子·第25章》所说的“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在每一个人生命里面,你保持自己的样子,道就在里面展现出来,等于是人的生命与道的发展完全配合。

        人活在世界上,他的德很特别,是认知能力。但他能够从认知作为区分,提升到避难,再提升到启明,从道的角度来看一切,他本身自然而然就常保平安喜乐,可以活得长久,各方面都很顺畅,没有问题。



本文地址:http://www.dadaojiayuan.com/dahuadaodejing/6455.html.

声明: 我们致力于保护作者版权,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无法核实真实出处,未能及时与作者取得联系,或有版权异议的,请联系管理员,我们会立即处理,本站部分文字与图片资源来自于网络,转载是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来源标注错误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权益,请立即通知我们(管理员邮箱:602607956@qq.com),情况属实,我们会第一时间予以删除,并同时向您表示歉意,谢谢!

上一篇:

下一篇: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