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录
首页 >> 诸子百家 >> 国学文化 >> 大话道德经

傅佩荣教授讲解《道德经》总结一:老子之道与孔子之道(上)

荆十三 2024-11-08 19:34:49

总结一:老子之道与孔子之道(上)

        我们已经把《老子》原文81章的内容分别作了介绍,现在要进行总结的部分。我们要就八个主题做一个综合讨论,这八个主题就包括老子与孔子的比较,然后与庄子、与韩非子、与西方哲学,同时老子本人显示出来的宇宙观、人生观、价值观,到底有什么内容,最后再做一个相关的学习规划。

        这一集的主题是要探讨老子与孔子的对照比较。我想,这种比较为了避免太过于学术性,最好用一则古代的寓言来进行说明。古代有一则寓言,它里面谈到三层人生的考虑,分别代表三种不同的层次。这三种层次,第一种是一般人的,第二种是孔子的,第三种是老子的。

e154002750821088-d851cd666017830f-112ecab3e30399ad7ca864e07997500e.jpg


        寓言故事的内容是这样的。话说楚国的国君称为楚王,楚王喜欢打猎,他打猎的时候一定带一把非常重要的、著名的弓。有一次打完猎之后就往都城走,他就把弓交给部下看管。走着走着,弓不见了,找不到了,不知道交到谁手上去了,结果怎么找都找不到。最后楚王就说话了,楚王说:“别找了,楚王失弓,楚人得之。”意思就是说,我是楚王,我把弓掉了,我们一直在楚国境内,所以捡到弓的应该是我们楚国人,既然这样就不要计较了。这个反应是一般的领导他都有这种考虑:我的利益少一点,给我自己的国人分去了,我可以不计较,但不能给外国人。国与国之间,他还是分得很清楚的。这是第一层。

        第二层就不一样了。孔子听到这个故事就说了一句话,他说:“何必曰楚?”最好改成“王失弓,人得之”。大王把弓掉了,捡到的是人就好了。这已经不简单了,已经超越了国家的限制,每一个人都是互相尊重,人人平等。所以孔子说过“己所不欲,勿施于人”,这就是一种普遍的平等的心态,已经超越了种族、国家、宗教信仰这些限制了,非常不容易了。

        但是还有第三个层次,老子听了之后就说:“何必曰人?”最好改成“失弓,得之”。你何必一定要坚持人才能得到这个弓呢?最好改成“弓不见了,弓被找到了”。至于弓被猴子拿去玩、被蚂蚁搬回去,都无所谓,弓只要继续存在就好。反正存在于天地之间,你何必一定要在乎人呢?

        这三个层次就可以看得出来,后面两种孔子与老子的不同,就是儒家跟道家的差异。从这个地方出发,我们就知道了:原来孔子是人文主义,以人为中心,考虑人类社会的价值;而老子的话就不以人为中心,要超越人类中心的思想。这一来,这两个学派的对照就相当明显了。

eeb88387bfc51b95-0208b2ba6b7ef312-96dcda10feb61fabc08db91c6fc63788.jpg


        所以我们这一集谈到老子与孔子的不同,要分由以下三方面来看:第一方面是他们有共同的背景,第二方面是在系统上做个对照,第三方面是在某些见解上可以做一个对比。

(一)老子与孔子共同的背景

        我们先说他们共同的背景。共同的背景一句话,就是天下大乱了。天下大乱会演变成两种虚无主义:一种是价值上,一种是存在上。

        所谓的“价值上的虚无主义”是说,人们已经无法分辨善恶是非,并且分辨了也没用,因为善恶没有报应。这时候价值就混淆了、毁灭了,人也不知道为什么还要行善避恶了。谁来对付这个危机呢?儒家,孔子的责任在这里。所以整个儒家思想的关键就在于说,让你重新找到价值的基础原来是在内不在外,在人性之内,而不是在人所构成的社会上。

        什么意思呢?整个儒家的思想是要建构一套“人性向善论”,就是一个人只要真诚,就有行善的动力由内而发。而它对“善”的定义是把它界定为“人与人之间适当关系的实现”,就是人的社会性。这就是孔子的一生的目标,就是重新找到人类行善避恶的基础,原来就在于一个人真诚的话,内心里面对于其他人的遭遇都会觉得不忍、都会有某些不安,由内而发去重新行善避恶,使人的社会可以得到稳定的机会。

        老子不一样,老子面对的是另外一种叫做“存在上的虚无主义”。比如说天下那么多战乱,很多人都死于非命了,然后活着的人也有各种天灾人祸的问题。这一来的话,既然活着是受苦受难,为什么还要活下去呢?所以老子面对这个问题是根本的问题。他告诉你说,人的生命来自于道的安排,所以你就要重新找到活下去的理由。就是你不要去为别人、为社会负什么特别的责任,你只要肯定自己的生命有它的价值,来自于道并回归于道。

        所以这就是两种不同的挑战。儒家面对的是价值上的虚无主义这样严重的危机;道家面对的是存在上的虚无主义,就是人生自古谁无死,我怎么样才找到理由让自己继续活下去?

eeb88387bfc51b95-0208b2ba6b7ef312-dedf65ce677bf0f97f7aabec1b83ea94.jpg




本文地址:http://www.dadaojiayuan.com/dahuadaodejing/6293.html.

声明: 我们致力于保护作者版权,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无法核实真实出处,未能及时与作者取得联系,或有版权异议的,请联系管理员,我们会立即处理,本站部分文字与图片资源来自于网络,转载是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来源标注错误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权益,请立即通知我们(管理员邮箱:602607956@qq.com),情况属实,我们会第一时间予以删除,并同时向您表示歉意,谢谢!

上一篇:

下一篇: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