所以后面就说一句话,“夫唯不厌(yā),是以不厌(yàn)”。这其实很容易了解,你只有不压制人民了,才不会被人民讨厌。古代的统治比较单纯,在《老子》书里面显示出来的就好像两个阶级,上面是统治者,下面是被统治者。统治者如果压制人民,用各种严刑峻法,限制及控制人民的话,人民当然讨厌了,这没有什么问题。
后面就结论了,提到圣人了,他怎么做?圣人从历史的教训里面学到了,他要“自知不自见,自爱不自贵”。就是他一方面要了解自己,但他不会去显扬自己,他不会去做秀,他不会去争一时的风光得意,耀武扬威;而另一方面他爱惜自己,但是不会过度抬高自己。
这两句话,你可以拿古希腊时代的德尔菲神殿上的两句话来对照,可以说是有类似的情况。第一句,你要“自知不自见”,什么意思呢?德尔菲神殿上刻了两句话,第一句就是“认识你自己”,第二句是“凡事勿过度”。认识你自己不就是“自知”吗?老子也说过“自知者明”。你不要光想去了解别人,不要想显示你的智巧,你要先了解自己。了解自己的话,就不会去显扬自己,认为自己了不起,胜过别人。
真的了解自己的话,就会发现宇宙里面多一个我、少一个我,其实不会改变什么。这个世界上有谁是非有不可呢?这个世界上少了谁会有什么严重的问题呢?少了一个人,别人还会继续出来做他的工作的。但是相对的,每一个人也都不能够妄自菲薄,就是你要了解自己,但是没有必要去显扬自己,也就是名与实最好相符合。名过其实的话,你自己也会觉得有压力,别人发现你不过如此而已。
有位作家就说过了,他说:身为作家,最怕与读者见面,因为有的读者见面之后就会说一句话:你这个人见面不如闻名。以前听你名声很大,见了面之后聊聊天才知道,不过如此而已。所以老子就认为,圣人应该“自知不自见”。就好像古希腊所说的,要了解自己,认识你自己,要知道所有的你的成就都是天时、地利、人和各种条件配合的,所以你没有必要特别去显扬自己。
再看第二句“自爱不自贵”,你爱惜自己,知道自己的生命很值得珍惜,人生是难得的,但你不会自贵,过度抬高自己。这跟古希腊所说的“凡事勿过度”,就是做任何事情都不要过分,这不是有类似的意思吗?你如果过于抬高自己的话,认为自己做任何事所向无敌,那就太天真了。
我们常常说一个人要自爱,这里面包括有自尊心,要珍惜、了解自己,做许多事情要适可而止,跟别人来往要互相尊重,像这些都是“自爱不自贵”的表现。既然这边谈到“自知不自见,自爱不自贵”,代表什么?代表有些人他会倒过来,他不见得自知,但他喜欢显扬自己;他不见得自爱,但是喜欢抬高自己。
所以最后结论是四个字“去彼取此”,这四个字作为结论,在《老子》里面总共出现三次:第12章、第38章以及这里第72章,都提到“去彼取此”这四个字,代表你要取舍。老子喜欢列出一种作为的正反两面,让你进行客观的思考与主观的反省,然后问自己何去何从。这代表什么?人生是不断的选择所构成的。选择的时候需要有一套比较完整的价值观,而道家的价值观,它的特色是从整体来看,从长远来看,一向是追求稳定与平衡的。
所以把前面的状况说了之后,从“民不畏威”开始,不管你把“民”说成是百姓,或讲成人君,都一样的。如果你毫不在意,心存侥幸,等到后果出来不堪设想的时候,就来不及了。所以我们在这里认为,第一个“民”这个字,没有必要讲成“人君”,直接说成“人民”就好了。当人民不害怕威迫的时候,大的祸患就来到了,这当然代表百姓走投无路了。所以后面就提到:不要打断百姓的日常生活,不要压制他的谋生之路,让他们活得比较安定、快乐。
而老子的思想就是你最好掌握正确的路,让一切顺势而行。而后面对每一个人都有参考价值的,就是那两句有关圣人的话:你要了解自己,但是不要去显扬自己;你要珍惜自己,但不要去抬高自己。像自知、像自爱,对每个人都有很深的启发的。所以儒家对人来说的话,当然要你不断地去进德修业。而道家对人来说的话,它说你天生的本性与禀赋里面就有丰富的资源,你要顺着正确的方向,最后的目的是能够悟道,回归到道这个根源里面去。这一方面你有没有个人的经验可以提供参考的?想听听你的意见。
本文地址:http://www.dadaojiayuan.com/dahuadaodejing/6231.html.
声明: 我们致力于保护作者版权,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无法核实真实出处,未能及时与作者取得联系,或有版权异议的,请联系管理员,我们会立即处理,本站部分文字与图片资源来自于网络,转载是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来源标注错误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权益,请立即通知我们(管理员邮箱:602607956@qq.com),情况属实,我们会第一时间予以删除,并同时向您表示歉意,谢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