接着我们介绍一段韩非子怎么解释这一章的。韩非子是法家,他举了很多例子,是从法家的立场来说,他说:不把缺点当缺点,以及把缺点当缺点。他的解释有一些什么样的偏差呢?我们把他的意思说完毕之后,再做简单的评论。
韩非子举了两件历史故事来做例子:第一件是越王勾践被吴王夫差打败了,打败之后,勾践就求饶说:请求让我替你服务吧。“身执干戈为吴王洗马”,这个字念“洗”,洗马,“洗”就是“先”的意思。就是我在你前面替你牵马,鞍前马后地侍候你。他是要忍辱负重,“十年生聚,十年教训”,最后才能够击败夫差。这个时候夫差倒过来向勾践求饶了,他说:现在换我来替你服务吧。勾践当然不会冒险这么做,他怎么可能让夫差将来有机会再对付自己呢?勾践当初那么忍辱,韩非子就认为:这就是他把缺点当缺点,知道自己问题所在,所以最后可以成功。这是韩非子的解释。
第二个例子,他提到周文王,他说周文王见詈于王门。“詈”这个字,就是被人咒骂的意思。上面是一个“四”,写成四,其实它有别的用意,下面是言论的“言”。就是在商纣王的王宫前被咒骂,但他“颜色不变”。他知道这时候一定要忍耐,最后才能够让他的儿子周武王在牧野打败了商纣。在这边就是“守柔曰强”,我就是保住柔弱这一边。
韩非子怎么样下结论呢?他说:“越王之霸也不病宦”,就是越王不以作别人的属下为耻,所以他可以称霸。然后“武王之王也不病詈”,周武王可以称王,就是他不以被人咒骂为耻。等于把文王、武王父子当作同一个情况来了解。所以他说“圣人不病,以其病病”,你以这些为耻的话,就不会有这样的缺点。
这听起来有点绕来绕去,并且你提到圣人的作为,周文王、周武王还算得上,越王勾践怎么算得上呢?那变成一种很明显的避难的方式,谈不上所谓的认知到启明的程度。所以可以看到《韩非子》这本书《解老》《喻老》是有不少地方对老子思想加以发挥,但是更多的地方是在阐述他个人作为法家的一个思想。
所以这一来就很清楚了,这一章所说的最高的情况就是“知不知,尚矣”。意思就是:知道而不自以为知道,这最好了。这样一来的话,你就会朝着正确的方向前进,要设法悟道,知道前面永远还有更高峰,知道而不自以为知道,要不断保持准备悟道的心态。因为道除了体悟之外,还需要实践。你实践得越深,体验得也越深。
所有的问题这边讲了7个“病”字,主要是来自第二句“不知知,病也”。你不知道而自以为知道,这就是缺点了。麻烦的是,你这时候自以为知道,可能心情放松,心里想道家也没什么了不起,好像也没什么难嘛。我们听到老子《道德经》有些反反复复,好像几句口头禅一样的。说来说去都差不多,这可能就是你不知道,而自以为知道。后面恐怕将来会一直陷在困惑里面。如果你自以为知道,请问你知道什么?你知道一些话头吗?还是知道根本的原理?你知道之后,就与别人随便聊天介绍吗?还是认真去实践,不断加以验证呢?
所以,知与行的配合在这边还是没有问题的。你不知道,而自以为知道,你恐怕还没实践,就知行分离了。相反的,前面的好的情况,你知道而不自以为知道,因为你心里有数,了解说这需要实践,你要设法做到知行合一,才能够真正体会到老子的智慧。接着在《老子》这一章所说的就很有道理了。我知道而不自以为知道,因为我还需要实践,让知与行完全配合,也是老子的一个重要的目标。
最后就提到圣人没有缺点,这是我们今天学到最重要的一点,就是要把缺点当缺点。你把缺点当缺点的话,就不会犯这个错了。事实上在儒家里面也有类似的说法,像孔子说过:“见贤思齐焉,见不贤而内自省也。”看到别人有优点,就要想向他看齐;看到别人有缺点,就要自我反省,我是不是也有这样的缺点?这不是类似的一种做法吗?所以儒家与道家系统大不相同,但是在人生的修炼上有些心得是类似的。
所以我们今天学会了,要把缺点当缺点,然后就可以谨慎地避开这些缺点,将来就真的没有这种缺点了。在这一方面,你可能有一些个人的心得或观察,想听听你的意见。
本文地址:http://www.dadaojiayuan.com/dahuadaodejing/6227.html.
声明: 我们致力于保护作者版权,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无法核实真实出处,未能及时与作者取得联系,或有版权异议的,请联系管理员,我们会立即处理,本站部分文字与图片资源来自于网络,转载是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来源标注错误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权益,请立即通知我们(管理员邮箱:602607956@qq.com),情况属实,我们会第一时间予以删除,并同时向您表示歉意,谢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