接着,道的效用是什么?“弱者道之用”,就让你要知道:云淡风轻反而是一个正常的、平常的情况。所以这是我们谈到这一章的第一部分,前面两句。
后面两句更麻烦了,“天下万物生于有,有生于无”。我这边很简单,把“有”“无”当作“有形”与“无形”来理解,是参考了王弼的注解。你如果把这个放在一边,说不行呀,我直接要说“有”与“无”,那请问:万物怎么生于有呢?有什么样的“有”它不是万物,却可以生出万物?然后更麻烦,这“有”怎么来的?假设“有”是一个特别的存在状态,它来自于“无”,那请问:什么是“无”的状态呢?“无”难道是纯粹的虚无吗?从纯粹的虚无,如何可能出现所谓的“有”?根本没办法讲清楚。所以这样的“有”与“无”实在很难理解。
有些人他就想得比较多,他说,万物生于有,“有”应该是“德”,有生于无,这个“无”就是“道”。听起来有点道理,但是这下更麻烦了。如果这个“有”是指“德”的话,代表有一种德,它跟万物是分开的。请问:《老子》里面哪一句话可以证明这一点?《老子》里面只要提到“德”,一定是万物从道所获得的各自的本性与禀赋,人也不例外。
所以我们学习的时候,你要有根据。你这样讲的话,就知道说,原来王弼的解释是有道理的。“有”代表有形之物,“无”代表无形之物。有形之物才能够有名,你给它定名字;无形之物当然就无名了,所以它就无名了。
所以这样一来的话,就回到《老子•第1章》了。讲完“道”与“名”之后,立刻说 “无名万物之始,有名万物之母”。“无名”因为是无形,所以无名,那不就是“无”吗?“有名”因为有形,所以有名,那不就是“有”吗?你这样理解就没有问题了,这样理解就把万物的开始与万物的母体都接上来了,也与《老子•第1章》所说的完全配合。因为在《老子》书里面,它使用“有”与“无”,只有三种用法。
我们在《老子•第2章》提到“有无相生”,这两个当然是相对的东西。你说“有”与“无”怎么相生呢? 你还是要把它讲成“有”是“有形之物”,“无”是“无形之物”,这样就可以相生。这里开一朵花,本来没有花的,现在开一朵花,变成有形之物了,无生有了。这个花枯萎之后,凋零变成土了,有又变成无了。所以,有与无相生是这个道理。
接着,就是后面提到“有之以为利,无之以为用”。这也很清楚,有与无互相配合。这可以说是有形、无形,至少“有”代表具体的东西,“无”代表没有具体的东西,两个都是相对的词。
只有在第40章这边提到先后关系。最根源的是“无”,后面是“有”,然后才是“万物”这个顺序。
那么你想,万物当然是没有问题,是很清楚的,有形的。你说万物来自于什么?既然称它万物,显然是人类在称。万物来自于有形,所以才可能称呼它。有形来自于无形,这跟前面讲的“有无相生,有无互相利用”,也没有什么矛盾。
所以老子使用“有”与“无”这两个词,是一个非常古代的、朴素的用法。到后面,譬如在《庄子》书里面,它就把“有”与“无”抽象出来,说好像“有”是一种存在的状态,“无”是一种超越存在的状态,那这是另当别论了。等于在《庄子》里面,才把“有”与“无”当作两个专门用的术语,来表达人类思维的高度抽象能力。在《老子》的时候,你还不能这样讲。因为你这样讲的话就出问题了,“有生于无”四个字,你怎么办?怎么理解呢?
我这边再补充一点,在一本书里面叫做《宋元学案》,很厚一本书,里面记载宋朝到元朝的学者如何去批判佛教与道教的。他们当时很不客气,因为他要争取正统,认为儒家是正统,对于佛与道就称它为“二氏”。二氏的“氏”就是我们说张先生,李先生,张氏,李氏。就说“佛、道二氏”,这个称呼不太尊重别人的。
他怎么批判道教?尤其是推到道家,推到老子。他就拿这一段话来批评。他说你看,《老子•第40章》提到“有生于无”这四个字,就变成老子的罪状了。就是你看,你把好好的大千世界、宇宙万物最后都推到无去了,那不是虚无主义吗?有怎么生于无呢?这根本是讲神话故事。
但是我们不要忘记,在《老子》里面,你说老子是虚无主义,实在是冤枉。我们一开头介绍道家就已经提过了,道家存在的一个特色、它立说的目的,就是要化解存在上的虚无主义。还记得吗?我们说在天下大乱的时候,虚无主义有两种。一种是儒家面对的价值上的虚无主义,就是大家都分不清谁善谁恶,分清了也没用,因为善恶没有报应。所以儒家才跟你说,你还是要行善,因为人性向善,你要真诚对待自己。就好像王阳明说“致良知”,就是真诚到极点的意思。这是儒家的立场,它要设法化解在价值上的虚无主义的危机。
儒家如此,道家呢?道家的理想更高,抱负更大,它要化解存在上的虚无主义。为什么?因为所有的一切最后都可能消失。老子跟你说,你别担心,一切都来自于道,又回归于道。
所以这一章整个来说,你把它串起来,“反者道之动,弱者道之用”,你就把它连起来了。你说,返回到根源是道的活动,宇宙万物不是如此吗?然后“弱者道之用”,平平淡淡,微微弱弱,慢慢发展,连续不断,这是道的一种作用。天下万物生于有,生于有形者;有生于无,有形可见的一切,它来自于无形可见的一切,到此为止。因为人类所能看到的就是有形、无形。所以有形、无形的区分,老子后面还会一再提到。
所以这一章如果这样理解的话,就没有问题了,并且可以化解宋朝学者的偏见。他们就抓紧了老子这四个字,说你看,你说“有生于无”,所以你是莫名其妙,有怎么可能生无呢?你如果尊重王弼的注解,有形之物来自于无形之物;然后以人来给万物定名字,所以说“无名万物之始,有名万物之母”,这样讲解的话不是很清楚,并且没有任何问题了吗?儒家和道家也不必在这个地方进行不必要的争论了。
不知道你听了这个之后,以为如何?因为这一章确实言简意赅,太难加以说明了。那么请你也帮忙思考一下。
本文地址:http://www.dadaojiayuan.com/dahuadaodejing/6047.html.
声明: 我们致力于保护作者版权,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无法核实真实出处,未能及时与作者取得联系,或有版权异议的,请联系管理员,我们会立即处理,本站部分文字与图片资源来自于网络,转载是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来源标注错误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权益,请立即通知我们(管理员邮箱:602607956@qq.com),情况属实,我们会第一时间予以删除,并同时向您表示歉意,谢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