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做任何行业的,在哪个地方发展的,都有一定的客观条件。你如果这些掌握得很好,总是不要离开自己的根据地,也就是自己所擅长的范围,那你活动就很放心。等于是你的辎重在身边,必要的装备都够了。一旦离开这样的辎重,后面就麻烦无穷。
老子接着说,你有了这种辎重还不够。他说,虽有荣观,燕处超然。虽然享受尊荣,看起来顺风顺水,很得意,但你不要沉溺其中,你要“燕处超然”。“燕”就是安,就是平常,就是你处在那边跟平常一样,很超然,不会以权位来自豪、自得,就是要把你的处境当作一种平常的状况。你心中很有把握,手上握着辎重,然后你受到别人推崇,你不要得意,你要把它当作平常的事情。你一显示骄傲的话,后面可能就有别的问题了。
后面老子就做一个简单的推论。他说,为什么身为万乘之君,居然以轻率态度来治理天下?就是他不分轻重。这边提到万乘之君,因为战国后期是这样的情况,像赵国国君也是万乘之王。最后的结论是什么呢?结论简单说来,就是一个人不要轻举妄动。你轻举的话,就会失去根本的基础。你妄动的话,就会失去主宰的力量。你无权无势叫做轻,离开你的位置了还能动吗?所以在老子思想里面认为重是轻的根本,这个“重”它事实上包括稳重、厚重、沉着、谨慎等等意思。而另一方面“静为躁君”。这个躁是动的意思,静就是安静,这个静就有安静、静止、无为、超然的意思。换句话说,一个统治者有了权位之后,难免心浮气躁,想要轻举妄动,结果造成后来的失败了,甚至整个国家出了问题。
所以这是用古代的历史故事来说明,这对我们现代人也有启发。一个人在自己专业的范围内工作、发展,基本上没有什么问题的,因为你熟门熟路,很容易知道取舍与进退。你要是换一个领域,很可能你做的事是冒险的,你自己不知道,结果可能出问题。
所以这一集我们学到一个做人处事的原则。比较值得注意的是“君子”这个词,在《老子》书里面顶多出现3次。但是儒家的书里面出现多了,《论语》里面出现了107次,《孟子》里面出现了82次。换句话说,以儒家来说,每一个平凡人都要立志成为君子,而这个君子是以德行修炼为主。但道家不一样,老子里面主要谈的是圣人,是悟道的统治者,他偶尔提到君子,是什么意思?他也要设法朝悟道的方向走。你说他的知虽然没有到启明,至少超越了区分,可以设法来避难。像刚刚所说的,你虽有荣观,燕处超然,就是你能够避开灾难,不会招来别人的嫉妒。所以在道家里面,他还是用君子来表达,要学习圣人的榜样,设法追求智慧的觉悟,要以道作为你领悟的对象。
所以一个人重要的是分辨内与外。外在的一切是相对的,但它少了也不行。你少了这种外在的条件,你内在的修炼一定会受到限制。就好像古希腊时代有一位哲学家亚里士多德,他比他的老师柏拉图更为肯定现实世界的一切。他也讲究各种思想与觉悟,但是他强调什么?我要保有幸福的生活,最高的境界是“观想”。观是观察,想是思想。我靠观想就可以得到幸福,但是我不能忽略必要的条件,他特别提到两点:一个是必要的财产,我一定要有点钱才能生活;另外一个是有一些好朋友,可以经常来往沟通,互相帮助。
所以这说明什么?说明你再怎么样的超越,你不能离开现实的生活,这就是这一章所说的“君子终日行不离辎重”。我们至少学会“不离辎重”这样的观念,守住自己的根据地,然后在任何地方都不会有太大的问题。
为什么这一章里面提到万乘之主,而我们认为它还是属于老子早期的著作呢?为什么?是因为你从这里面可以看到,很明显,他就把存在的人分为两个阶级,统治阶级与被统治阶级。这种划分其实是比较早的情况,因为战国中后期,很多布衣可为卿相,老百姓都崛起了。所以在《老子》里面这些观念,我们认为,它分两个阶级这一点就比较古老,比较原始。
最后就回到老子的结论了,他说你轻举的话就会失去根本,妄动就会失去主宰。我们今天已经有这个成语了,尽量不要轻举妄动,做任何事情都要先想清楚。我们有一句话叫做谋定而后动,你有什么计谋、有什么考虑,想清楚了你再采取行动。否则的话,你一采取行动,且战且走,到最后恐怕是落到失败的结果,那不是太可惜了吗?这一方面不知道你有没有类似的经验可以提出来参考。想听听你的意见。
本文地址:http://www.dadaojiayuan.com/dahuadaodejing/5968.html.
声明: 我们致力于保护作者版权,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无法核实真实出处,未能及时与作者取得联系,或有版权异议的,请联系管理员,我们会立即处理,本站部分文字与图片资源来自于网络,转载是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来源标注错误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权益,请立即通知我们(管理员邮箱:602607956@qq.com),情况属实,我们会第一时间予以删除,并同时向您表示歉意,谢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