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录
首页 >> 诸子百家 >> 国学文化 >> 大话道德经

傅佩荣教授讲解《道德经》第二十章:圣人的修炼的方法

荆十三 2024-11-04 12:14:49

第二十章:圣人的修炼的方法

         我们这一集的主题是圣人是大众眼中的笨人,我们要介绍《老子•第20章》。《老子•第20章》相当特别,我们说过,《老子》全书里面谈到有关圣人的部分非常多,占了将近一半的篇幅。这一章专门就圣人与一般人的差别来做说明,讲得相当的详细。在一般的《老子》版本里面,这一章开头四个字是“绝学无忧”。但是我们根据帛书本《老子》,把这四个字归之于上一章(第19章)的最后。所以在开头方面与很多版本有些不同,我们先把原文读一遍,

《老子•第20章》:唯之与阿(ē),相去几何?美之与恶,相去若何?人之所畏,不可不畏。荒兮,其未央哉!众人熙熙,如享太牢,如春登台。我独泊兮,其未兆,如婴儿之未孩,傫(lěi)傫兮,若无所归。众人皆有余,而我独若遗。我愚人之心也哉,沌(dùn)沌兮!俗人昭昭,我独昏昏。俗人察察,我独闷闷。澹兮其若海,飂(liù)兮若无止。众人皆有以,而我独顽且鄙。我欲独异于人,而贵食母。

它的白话意思还算清楚:奉承与斥责,相差有多少?美丽与丑陋,差别又有多远?人们所畏惧的,我也不能不害怕。遥远啊,差距像是没有尽头!众人兴高采烈,有如参加丰盛筵席,有如春天登台远眺。唯独我淡泊啊,无动于衷,好像还不懂得嬉笑的婴儿,孤孤单单啊,好像无处可去。众人都绰绰有余,唯独我好像有所不足。我真是愚人的心思啊!混混沌沌啊!世人都炫耀光彩,唯独我暗暗昧昧。世人都精明灵巧,唯独我昏昏沉沉。辽阔啊,好像无边大海。飘荡啊,好像无所栖息。众人都有所施展,唯独我顽固又闭塞。我所要的,就是与人们都不同,重视那养育万物的母体。

eeb88387bfc51b95-0208b2ba6b7ef312-7301a7d21a840e2da952ced8ae7ff998.jpg


        在这一章里面有两个词比较值得注意:一个是人、众人、俗人加起来有七次;另外一个是“我”,我这个字也出现七次,它所指的其实就是圣人,因为与它相对的是众人或百姓。众人都是按照一般的生活方式与价值观在发展。比如,我们从头开始看,有人奉承,有人斥责。我们都会奉承比我们地位高的人,而对底下的人加以斥责,每一个人都会得到别人的奉承与斥责,因为每个人都在上下之间,这反映了社会上一般的作为。至于美丽与丑陋,再一次出现了。原来在《老子•第2章》就出现,“天下皆知美之为美,斯恶已”,这是在价值上的比较,是相对的。说一个人美,代表还有更美的;同样的,说一个人丑,还有更丑的。所以两个差距有多少呢?接着简单总结一下,别人所畏惧的,我也不能不害怕。这代表我有一个底线,就是要跟别人都一样,活在社会上,照着大家的方式来过日子。这就是和光同尘。

        接着连续几段,说明我与别人的差别何在。第一点,遥远啊,差距好像没有尽头。这里用“未央”这两个字。“夜未央”出现于《诗经》里面,说的是长夜漫漫无穷尽。这边所谓的遥远说明什么?我与众人的距离很遥远。众人怎么做呢?到春天的时候,兴高采烈参加宴席,登台远眺,而我跟别人好像格格不入,对这种季节的变化、人群的热闹没有什么反应,可以把自己比喻为还没开窍、还不懂得嬉笑的婴儿,一个人孤孤单单的,好像没有地方可以去。别人都显得绰绰有余,在社会上各有自己的志向,要做这个、做那个,在这一方面成功,那一方面有成就。我好像有所不足,为什么?好像我弄不清楚在世间到底要什么?结果跟别人相比,好像什么都比不上别人。然后就把自己比喻为愚人、笨人的心思啊,是个愚笨的人。

        这边就是要表达出来一点:别人活在世界上,好像是一个“归人”,世界就是他的家乡了;而我是过客,因为只有“道”这个根源才是我真正的家乡。换句话说,老子笔下的“圣人”在这一章是“我”,是悟道的,跟一般人比起来,简直就像是愚笨的人。圣人与凡人对照,圣人变成愚笨,这是可以理解的。因为社会上大多数人都是如此,圣人变成极少数了。大家都要的,他不要,那不是很笨吗?结果用混混沌沌比喻自己。一般人都炫耀光彩,我看起来暗暗昧昧的,从来不去向别人炫耀自己的能力,也没有什么成就可说。一般人都精明灵巧,我看起来昏昏沉沉的。

        接着再说辽阔呀,好像无边的大海。前面一开头提到遥远,这边提到辽阔,都代表圣人与一般人的差距太大了。一般人没有悟道,所以活在人间,在各种价值观里面打转。别人都要的,我也跟着追求。得到之后会不会比较好呢?也弄不清楚,因为并没有对自己做深刻的反省与思考。对于人生应该往何处去,并没有什么明确的想法。最后也跟着大多数人一样,莫名其妙地来,糊里糊涂地走了。最后再说,我在飘荡啊,好像无所栖息。在这个世界上,一般人活得兴高采烈,有所施展,大展宏图,只有我看起来顽固又闭塞,也就是:别人都要的,我没兴趣;而我去追求的,别人又不了解。

        最后一句话是结论,这个观点特别清楚。他说:“我欲独异于人。”我所要的是与别人都不一样,要重视那个养育万物的母体。这里面有个“欲”,也就是老子说的“有正确的知,就有正确的欲”。我要紧紧守住我的母体,那不是真正重要的事吗?

eeb88387bfc51b95-0208b2ba6b7ef312-3c4ca122d55b04b54ff0db881b8daa19.jpg


        别人都往而不返,在世间逐物而不返,追求外在事物,不知道回头,结果在外面得到的越多,同样也失去自己越多。好像西方存在主义所说的“拥有就是被拥有”,你拥有的东西越多的话,你也被这些东西所拥有,最后可能失去了自我,不知道在世界上要追求什么了,无法分辨什么是必要的,什么是不必要的。所以《老子•第20章》是清楚地区分出来,他笔下的圣人(在这里就是“我”)与一般人的明显的差异。真的要了解老子的思想,就要参考庄子在《知北游》所用的一个词,就是一个人处在世界上,要学习的是“外化而内不化”。

        老子这一章所说的焦点在于“内不化”,而不是在于“外化”。“外化”就是别人都怎么样,我也怎么样,像前面第一段说的“人之所畏,不可不畏”。而“内不化”就是我内心不受干扰,不会因为我外面有什么样的成就,得到别人肯定了,内心里面就出现了各种波动涟漪,我可以完全不动心,这就是内不化。作为道家,因为悟道了,基本上不会受外界干扰。但是,我同时也外化,代表外表上我不要跟别人显得大不相同。在基本上,道家不喜欢做一个与众不同的、让人侧目的人,他不会想要特立独行,但是内心永远保持清醒。

        这一章就说得很清楚,好像我与别人对照的时候,我是孤孤单单、混混沌沌、暗暗昧昧、昏昏沉沉,这些词都是一般人不喜欢的;但对老子来说的话,人间的各种相对的成就只会带来混淆与麻烦,这时有一种难得糊涂的心态,反而是一种好事。

        这一章所说的“我”,至少是指求道的人,他与众人相比之下显得孤单落寞,愚笨而顽固。表面上看来,众人或俗人占尽一切优势,在世间如鱼得水;但他们脱离了道,脱离了最终极的母体,一切到结束的时候终究是一场空。就好像有人在玩陀螺,用力绳子一甩,陀螺滚出去,转动不停,非常热闹;最后陀螺停下来了,才发现停在原点,哪儿都没去,等于这一生白白错过了悟道的机会。

        这一章里面有许多古代的社会生活的内容,也可以作为参考,譬如说“如享太牢”。太牢是古代祭祀的时候,有牛、有羊、有猪的,称为太牢,代表丰盛的宴席。另外,“如春登台”,春天的时候能够登台远眺,代表天气好,心思开阔,志得意满的样子。而这个与圣人类似的“我”,这个行道者,在这个时候就发现与别人大不相同。而这一章最后的关键是:我“贵食母”。 “贵”就是重视,“食”就是养育,“母”就是母亲。我重视那个养育万物的母体。“母”这个字在《老子•第1章》就出现过了,“有名,万物之母”,老子用“母”来比喻“道”是合理的。

        这一章也出现了“婴儿”,婴儿是人的最初的、原始的状态,就好像“素”和“朴”还没有经过人工的染色与雕琢,保持原来纯全的状态,也就是还没有经过人间偏差观念的污染。



总结:

在这一集里面我们学到了修养的方法,但是重点在于修养的立足之处以及整个表现的过程。在思考的时候,我们也不可能在这一章里面一步一步去学老子所谓的圣人,弄到最后变成跟世界格格不入了,甚至最后两头落空:也就是一方面还没有悟道,而另一方面又脱离了群众的一般的生活。因此还不如慢慢来。

abe1eea3ca79fc28-c577ebdcb0f3dbcc-61e95acacf5bdec93cc4694693ff923b.jpg


【课后思考】

请你思考一下,你从这一章所说的哪一点可以开始着手?别人看起来聪明灵巧,炫耀光彩,好像活得很热闹、很有趣。那么你要着手从什么地方开始?并且你可以耐得住寂寞,是因为你对于道已经开始有所领悟了,你才愿意这样做的。想听听你的心得。



本文地址:http://www.dadaojiayuan.com/dahuadaodejing/5933.html.

声明: 我们致力于保护作者版权,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无法核实真实出处,未能及时与作者取得联系,或有版权异议的,请联系管理员,我们会立即处理,本站部分文字与图片资源来自于网络,转载是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来源标注错误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权益,请立即通知我们(管理员邮箱:602607956@qq.com),情况属实,我们会第一时间予以删除,并同时向您表示歉意,谢谢!

上一篇:

下一篇: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