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录
首页 >> 诸子百家 >> 国学文化 >> 大话道德经

道德经中的绝学无忧有什么深刻的意义?

荆十三 2024-10-22 14:55:27

        绝学无忧:就是虚浮的知识是烦恼的根源,弃绝虚浮之学,可无烦忧。这里的“学”,指的是货利智巧之学,即弃绝虚浮庸俗的知识,就可以清静无忧了。我们了解到该原文是:绝学无忧。唯之与阿,相去几何?美之与恶,相去若何?人之所畏,不可不畏。荒兮,其未央哉!众人熙熙,如享太牢,如春登台。我独泊兮,其未兆。沌沌兮,如婴儿之未孩;儽儽兮,若无所归!若众人皆有余,而我独若遗。我愚人之心也哉!俗人昭昭,我独昏昏。俗人察察,我独闷闷。澹兮其若海,飂兮若无止。众人皆有以,而我独顽且鄙。我独异于人,而贵食母。结合其中的原文解释,世人都趋尊避卑,但是尊卑能相差多少呢?人们都喜欢美善而厌弃丑恶,美丑善恶又差别多少呢?世人都畏惧卑下丑恶,我也不能不畏惧,因为我要和光同尘、随波逐流。但是大道是那样的广大无边而没有穷尽。简直不是,平常的世俗观念所能勘破理解的。众人是那么的兴高采烈,好像享受丰盛的宴席,又好像在春天里登高望远,唯独我淡泊恬静,没有一点开心快乐的征兆和表现。像一个不会笑的婴儿,傻傻的混沌不清;又是那样的闲散疲倦,一副落魄的样子好像无家可归。众人都自得自满,好像什么都有多余的,唯有我好像什么都匮乏不足。我的心纯朴、直率,像愚人一样浑沌。世人都清清楚楚,只有我糊糊涂涂;世人都明明白白,只有我浑浑噩噩。我好像漂泊在辽阔的大海上一样,没有归宿。众人都有本领、有作为,只有我愚蠢而又鄙陋;世人都追求浮世的繁华,只有我与众不同,去持守生育天地万物的大道。

e154002750821088-37dc5468319bfb35-1a7a777abb3d0c981f08cd0ff2068367.jpg


以上我们可以看出绝学无忧其中可以衍生以下出几种观点。

第一种观点认为,“绝学”即“弃绝聪明”、“弃绝一切知识”,依据是第18章的“智慧出,有大伪”和第3章的“常使民无知无欲”。有人甚至还据此得出“老子愚民”的结论。这两句的含义前边我们已经讲过,这里不在赘述,就在下一章,老子还说“吾何以知众甫之状哉!以此”(21章),意思是依据“道”可以知道的世界起始。老子要是主张“弃绝一切知识”,那为什么还要“知众甫”?“知众甫”可是非常高深的大学问啊。可见,这第一种观点极端了。苏格拉底说过:“我唯一知道的,就是我一无所知”,你会相信苏格拉底“一无所知”吗?人家是哲学语言罢了。

第二种说法比较折中,是这么翻译的:绝巧取拙,弃绝投机取巧、弄虚作假、欺世盗名,即弃绝的是智巧之学。老子反对开发心计,认为“人多伎巧,奇物滋起”(57章),这便与第3章之“常使民无知无欲”一致了。

第三种观点认为,“绝学”即“至上、绝妙、独到之学”,与宋儒张载的以“为往圣继绝学,为万世开太平”中的“绝学”是一个概念,指“把学问做透了”或曰“最高智慧”。“为学日益,为道日损”(48章),“为学”与“为道”是认识过程中既相互区别又不可分割的两个阶段,不是两种学习。“益”,增加,“为学”阶段即知识积累阶段,这必须“益”;“损”,减少,“为道”阶段即抽象把握事物本质和规律的阶段,是一个“去粗取精,去伪存真,由此及彼,由表及里”的过程,在这个阶段必须“损”,即弃绝那些不反映事物本质的表面现象、虚假现象,最终达成对事物本质和规律的真理性认识。“道”就是那个真理性认识,弃绝那些虚浮表象就“得道无忧”了,心灵就得到解放而自由了。

abe1eea3ca79fc28-9d6a740d882648c3-6d62e84df51b44c1acd2edc90578486b.jpg

我们都知道道家追求道,追求自然,追求本初,追求太一几千年前的老子自然是大智慧者,所以他说”绝学无忧“,就是告诉我们若要到达更高的境界,学习是一种行之有效的途径,无知并不会让人活得更简单,更不是什么解忧的良方。道家的境界标准中,能够到达”不知之知“的人便可称之为圣人,道家更多的是追求”内圣“,也就是精神层面的解放和超然。



本文地址:http://www.dadaojiayuan.com/dahuadaodejing/5496.html.

声明: 我们致力于保护作者版权,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无法核实真实出处,未能及时与作者取得联系,或有版权异议的,请联系管理员,我们会立即处理,本站部分文字与图片资源来自于网络,转载是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来源标注错误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权益,请立即通知我们(管理员邮箱:602607956@qq.com),情况属实,我们会第一时间予以删除,并同时向您表示歉意,谢谢!

上一篇:

下一篇: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