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录
首页 >> 诸子百家 >> 国学文化 >> 大话道德经

齐善鸿讲《道德经》第五十二章:“开门关门”的智慧

荆十三 2024-11-17 11:59:01

第五十二章:“开门关门”的智慧

【举例】

        每个家庭都有大门,自家人进出都要开门,也要关门。

        不开门,自己家人也无法进出;不关门就可能让贼进来。

        这是我们每个人都熟悉的日常生活现象,也是每个人都懂得的生活常识。

        可是,家里的门是个有形的门,而我们每个生命还有个心门,这心门又是朝着什么方向开的呢?

        有道的人,关闭了自己的欲望之门,开启了面向大道的门户,于是具备了吸纳万物能量的能力,从而缔造了一个能量无限的超级生命。

        无道的人,开启了自己的欲望之门,关闭了面向大道的门户,于是小我开始成为主导,最终被欲望和主观撑破了自己脆弱的生命。

        有道的人,私欲、私念不再出来捣乱,全部生命只与大道同行,也就没有了什么麻烦和问题。

        无道的人,起心动念,全是私欲私念,自己的主观念头一直跟大道相冲突,因此问题多多,麻烦不断。

        这就是有道和无道的重大区别,这就是老子看到的人间真相。

abe1eea3ca79fc28-c577ebdcb0f3dbcc-1035786bfc15bfdc684fb3c462ac8bf0.jpg


在世界上,《道德经》被誉为“东方圣经”,又有“万经之王”之美誉。

以道看世界,生命就如同一个容器。

生命的本质,就在于往生命这个容器里装什么。

命运的秘密,就是你给生命装什么,你就会成为什么!

生命的痛苦,就是因为自己的心门开错了方向,装进了低级的欲望,远离了高级的智慧。

生命的觉醒,就是调整心门的方向,将历经千年检验的圣人智慧装进自己的生命中!

【学经先读开经偈】

太上玄深众妙门,如影随形难见真。上善若水藏智慧,虚极静笃安心魂。

【我来把经文原文诵读一遍】

天下有始,以为天下母。既得其母,以知其子;既知其子,复守其母,没身不殆。

塞其兑,闭其门,终身不勤。开其兑,济其事,终身不救。

见小曰明,守柔曰强。用其光,复归其明,无遗身殃;是为袭常。

【释意】老子在这一章中就告诉了我们,世间万事万物的总规律,以及调整我们自己心智的总原则。

【天下有始,以为天下母。既得其母,以知其子;既知其子,复守其母,没身不殆。】天地万物本身都有起始源头,这就是天地万物的根源。知道了根源,就能认识万物由来的过程;认识了万事万物由来的过程规律,就能把握着万物的根本,自己终身就不会有危险了。

【塞其兑,闭其门,终身不勤。开其兑,济其事,终身不救。】塞住欲念的孔穴,关闭欲念的门径,终身都不会有烦扰之事。如果打开欲念的孔穴,就会增添纷杂的困扰,终身都无法解脱。

【见小曰明,守柔曰强。用其光,复归其明,无遗身殃;是为袭常。】能够洞察到细微之处的道,叫做“明”;能够让主观持守柔弱,叫做真正的“强”。运用大道的光芒,返照内在,让心中大道呈现光明,就不会再给自己带来灾难,这就叫做万世不绝的“常道”。




【本章核心要义】

        现实中的我们,也许拥有了丰富的阅历和经验、知识也许很渊博,也许能够将事物分析的头头是道,可又有多少人能够找到纷繁事务背后的总源头呢?

        老子是哲学家,他是借人生中的现象来思考总源头的智者,所以他发现了大道的规律,也为我们提炼出了人间修行的基本路线、原则与纲领。

        有人也许会问,为什么我们就找不到这个总的源头呢?老子也已经告诉了我们答案:自己主观的想法太多,因此就远离了客观。自己的私欲太重,于是就只顾眼前。自己在乎的事情太小,所以就看不见真正的大。自我的欲望之门一直打开着,通向大道的门却一直关闭着。原来,问题的根源是我们开错了门。

        若是把门开向大道呢?那就会毫不费力的从细微之处觉察到大道的存在,进而把握万事万物的总规律,人间万事也就没有苦恼和秘密了。你说,这够神奇的吧?说句心里话,这样的状态也实在是太迷人了。

e154002750821088-71e3ab359484f62f-201faf05748da62916bb9a89d4c94082.jpg

        老子的上述思想,给我们现实中的人们能够有哪些启示呢?

第一:老子揭示了天地万物的“母子关系”,找到了万物之因。老子在这一章又一次使用了“母”和“子”这对概念。在这里,“母”就是“道”,“子”就是天下万物,因而母和子的关系,就是道和万物的关系。我们都知道,母子关系的本质是因果,父母是因,儿女是果。万事万物的生成与存在,也都是因果关系的模式。要想认清“果”是什么,就必须搞清“因”是什么。“因”的性质一定会在“果”中有所呈现。偏因偏果的普遍性错误。人的认识大部分时候是零散或者残缺不全的,在一般生活中还能应付,但在真正的科学研究当中,这样的思维模式就肯定无法发现事物的科学真相。科学是要在反复实证,不断自我否定中接近真相的,这是科学研究的基本模式。但在我们的日常生活中,我们总是很喜欢对一些零散和不完整的信息作出一个判断,当然,这种判断就多半是错误的。为什么会这样呢?核心的原因主要有三点:一是思维模式有缺陷,二是掌握的信息不完整,三是主观立场有偏差。既然凡事皆是因果,见果溯因,才能明白真相。见果不明因,随便发议论或者做判断,就肯定是错误的。因此,人的第一念头应该是,见到结果就应该去寻找它的原因,找不到原因就不要做判断,否则就会后悔,就会失误。你平时是不是一见到什么就会有想法?就会安奈不住地去发表议论呢?

第二:任何一个事物都有自己具体的因果,但所有的事物也有一个总的因果,这就是大道的规律。掌握了大道的总规律,也就能够知道万事万物的真相。我们接触到了很多事物,但对这些事物的因果规律并没有进行深入细致的总结,大多停留在表面的认识上。连具体事物的具体规律都没有搞清楚,那也就没有办法去搞清楚万事万物的总规律了。如果能够掌握具体事物中隐藏的总规律,就既能认清眼前事物的本质规律,又能洞察未来事物的趋势。如此人生,才是玄妙啊!怎么才能做到呢?唯有修行。一是搞清楚具体事物的因果规律,二是要搞清楚不同事物因果规律的共同性,三是如此不断的前进,就能够逼近万事万物总规律的源头。你在平时的生活和工作中,做足了这样的功课了吗?

第三:要管住自己的念头,有想法能够停一下的人就可能成为高人。自我的主观念头都是有局限的,若是管不住自己的念头,以己度人,以人度物,就是乱贴标签儿,就是无视真相,就会违背规律,就会做无用功,最后,将生命浪费在无用的事物上了却一生。怎么办呢?唯有修行。修行就是管控住自己的欲念,让自己在无我无念无私的状态下面对世间的万物,于是就能够让世间万物的真相呈现出来。在生活和工作中,当我们刚刚接触事物的表面信息时,我们就会有判断,或者有情绪反应,自己若是能够觉知,就应当先放下这个念头,进一步更深一层的了解事物的全面信息,了解当前事物前面的原因,了解一个事物各个方面的综合原因,这样才能够对一个事物有一个全面正确的判断。若是管不住第一个念头,就一定会做错误的判断。正所谓,冲动是魔鬼。人类一思考,上帝就发笑,也是同样的道理。你在平时的生活和工作中,是不是往往就跟着第一个念头走下去了?表层信息加第一个念头,就会形成我们进一步深入认识的屏障,就会成为我们悟道和获得智慧的一堵墙。你在平时的生活和工作中是这样的吗?

        开门关门,一念天堂,一念地狱。你的心门向着何处打开呢?



总结一下,老子在第52章中的思想,可以用三个问题来表述:

第一个问题:你是不是一见到什么就会有评价或者结论?你是不是听别人一说什么就很容易动情绪?【忠告】你看到的都是局部,你听到的都是片段,急着判断做结论就是脑子短路!急着动情绪,就是脑子失控!稳定一下,询问、请教、协商,一切都需要过程!

第二个问题:你一直急于表达自己的观点是吗?你总想表达的有智慧避免让别人小瞧了你是吗?若是这样,你就一直处在很可笑的地步!有人告诉你吗?【忠告】你需要请教别人,这样才能让谈话继续!你可以从任何人那里吸收能量,而不是急于表现,这样才会增长实力!

第三个问题:你是不是觉得很多人不懂你?你是不是觉得自己比很多人正直和仗义?可是,你懂别人吗?【忠告】明白别人才是智慧,放低自己才是强大。

eeb88387bfc51b95-8d419d544cbf259b-490897fe72ca7320271801d061961b27.jpg


悟道箴言

        将老子在本章中的思想总结成《悟道箴言》,奉献给大家:

万事背后皆是因果,有果必然有因。

见到结果不问原因,只是自言自语。

见果溯因见因问果,方是智慧之道。

万事万物的总规律,才是智慧大道。

只要主观不来捣乱,人生才能悟道。

神秘大道无处不在,静心见微知著。

保持心性柔弱状态,大道真相自现。



        若是不明白这些大道的规律,人能做什么呢?有权势的人就会变成盗贼,损公肥私。有知识的人就会欺世盗名,胡言乱语。有财富的人就会飞扬跋扈,胡作非为。从古至今,这样的现象与规律,一直伴随着人类的生活。

        让我们一起走进老子道德经第53章,看看那些人间盗贼的嘴脸吧!



本文地址:http://www.dadaojiayuan.com/dahuadaodejing/6814.html.

声明: 我们致力于保护作者版权,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无法核实真实出处,未能及时与作者取得联系,或有版权异议的,请联系管理员,我们会立即处理,本站部分文字与图片资源来自于网络,转载是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来源标注错误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权益,请立即通知我们(管理员邮箱:602607956@qq.com),情况属实,我们会第一时间予以删除,并同时向您表示歉意,谢谢!

上一篇:

下一篇: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