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边已经讲了德、仁、义,再往下一步是什么?“上礼”了,就是推崇行礼的人有所作为而得不到响应,就举起手臂强迫别人回应。就是我给你鞠躬行礼了,你居然没有反应,那我就要强迫你了。变成什么呢?变成讲到礼的时候,就出现人与人之间的压力了。
我们继续把这个“礼”说清楚。在“义”的时候已经有特定目的了,到“礼”的时候这个目的更明显。我对你行礼,希望你能够回报,因为礼要求互相尊重。如果你向别人行礼,别人没有回报,你就不高兴了,认为别人失礼了。所以后面才会说“攘臂而扔之”,就会举起手臂,强迫别人回礼,让别人也照规矩来。这一来就会有麻烦了,为什么?因为他如果是勉强行礼的话,心里面没有真诚的情感,就变成虚伪了。外表上行礼如仪,内心里面根本没有配合的真实的情感。最后变成什么?装腔作势,变成做戏表演。这就是说由“礼”造成了各种复杂的问题,什么问题呢?下一集我们会把38章后面一半加以解释,就会比较清楚。
在这里要思考一下,因为很多人说,他讲仁、义、礼这个顺序应该是跟儒家有关吧?的确,显然是跟儒家有关,但你不要忘记一点,在比儒家早的古代经典里面,从《尚书》《诗经》《易经》这些材料里面,都有类似的想法。人活在世界上,要让社会上轨道,一定要有仁、要有义、要有礼,否则天下就大乱了。所以你一定要把这个说成儒家的思想有些勉强。什么意思?因为自古以来每个社会都有它的各种规范,比如尧舜的时代也有刑法,所以舜一上台就惩罚了四大恶人,把当时社会认为的坏蛋加以处分。
至于说行仁、行义、行礼,周公就已经制礼作乐了。本来就有它的社会规范了,所以在春秋时代末期,这种仁、义、礼的想法早就流行了。
道家的思想不是只针对儒家,它比这个要更开阔,它把源头找出来。也就是说,人活在世界上,你不要自作多情,你自己设计的东西太多了,反而把人的禀赋给忘记了。
所以这章直接说“上德不德,是以有德”,就让你知道,你可以先不要谈到道,但你不要忘记人的禀赋,因为后面所设定的仁、义、礼等等,表面上是为了维持社会的稳定。但那等于是什么?等于是你根本忘记了,那是社会乱了以后才需要的东西。所以这里一直有个争论,到后面庄子的思想里面也出现,就是这个世界上到底是有仁、义、礼,所以才乱?还是说因为先乱了,所以需要仁、义、礼呢?这是永远没办法说清楚的问题。哪个是原因,哪个是结果,有时候根本混在一起了。
但是基本上在道家看起来,人的德——人从道所获得的本性与禀赋,里面就有一些问题了。尤其是讲到本性与禀赋的时候,不能忽略人有认知能力。你一有认知能力,后面就会有区分之知,然后就造成复杂的欲望了。管你有心还是无心,很自然就发展出来天下大乱的结局了。
所以在这一集里面,我们再继续看到,老子在这里特别提了一句话,老子最后说:“失道而后德,失德而后仁,失仁而后义,失义而后礼。”这里说实在的,从“失德而后仁”开始,后面三句没有问题,它是一个顺序嘛。我把本性与禀赋给弄复杂了,认为它不够了,失去它的本来的样子了,然后就要讲求“仁”。“仁”就是说你去行善,不存任何目的。那么你不存任何目的,再往下走,到“义”了,“义”就有特定的目的了。然后再往下走,到“礼”了,到“礼”的时候,不但有特定目的,还要别人以同样的方式来回礼,否则你就不高兴了,害得大家到最后可能都虚伪。所以这是很可惜的一种现象。
但是第一句比较难讲,哪一句话呢?就是“故失道而后德”,也就是说失去了“道”,才要讲求“德”。“德”就是禀赋。但是这边讲失去了道,你可以把它当作什么?当作人类出现之后脱离了来源,但是你要走向正确的归宿,你只有一个办法,就不能再失去德了。
你要推崇这个德,推崇这个禀赋,所以你要记得,你保存自然的禀赋,不要太在意人为的、人间的德行修养,这是道家的特色。所以我们常常强调儒家跟道家的差别,儒家强调德行修养,道家强调智慧的觉悟。讲智慧觉悟,不是不要德行修养,而是你要知道德行修养是第二步,真正可贵的是你天生的本性与禀赋。这一点就是儒家道家很明显的差异。
在这一集里面,我们进入到《老子·第38章》了,一上场老子《德经》的第一章,就发现说确实很不容易了解,但至少我们知道了一个顺序:道、德、仁、义、礼。而问题就出在“礼”上面,这是我们下一集要谈的重点。让你思考一下,这样的想法可以说得通吗?想听听你的意见。
本文地址:http://www.dadaojiayuan.com/dahuadaodejing/6031.html.
声明: 我们致力于保护作者版权,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无法核实真实出处,未能及时与作者取得联系,或有版权异议的,请联系管理员,我们会立即处理,本站部分文字与图片资源来自于网络,转载是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来源标注错误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权益,请立即通知我们(管理员邮箱:602607956@qq.com),情况属实,我们会第一时间予以删除,并同时向您表示歉意,谢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