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录
首页 >> 诸子百家 >> 国学文化 >> 大话道德经

傅佩荣教授讲解《道德经》第三十七章:“道”到底存不存在(上)

荆十三 2024-11-05 14:58:58

第三十七章:“道”到底存不存在(上)

        这一集的主题是无为而无不为,要介绍《老子•第37章》。《老子•第37章》有什么特色呢?我们要记得,《老子》传统上分为《道经》与《德经》。《道经》是从第1章到第37章,就是这一章。《德经》从下一章38章开始,一直到81章。那么《道经》的最后一章,它还是提到道了,你听听原文就知道了。

《老子•第37章》:道常无为而无不为。侯王若能守之,万物将自化。化而欲作,吾将镇之以无名之朴。无名之朴,夫亦将不欲。不欲以静,天下将自定。

这段话很清楚,第一个它提到道的情况,接着后面说到侯王,侯王还不是圣人,所以它会用假设语句。侯王如果能守住的话,如何如何。我们看白话文会比较清楚:“道”总是无所作为,但是又没有东西不是出于它的作为。侯王如果能持守它,万物将会自行化生。万物化生而有人想要有所作为时,我就用无名的真朴状态来安定他。无名的真朴状态,也就是要使人不起欲望。不起欲望而趋于静止,天下将会自己稳定。

3dbc416057fa055e2d3807e49eedef81.jpg



        这章显然是很重要的,因为它前面谈到“道”,中间经过“侯王”,后面提到“吾”,“吾”就是我,等于是进入到“圣人”的同义词了。首先我们看,什么叫做“无为而无不为”?在《老子》全书里面,这句话“无为而无不为”出现两次。第一次就在这里,第二次是在48章,讲的就是圣人的作为。等于是这两句话,它归根究底还是回到道身上。道是无为的,因为它不存在任何目的要完成,也没有任何潜能要实现。这是道的无为的这一面。我们说它是无所作为,其实是一种无心而为。但是道又是无不为的,因为任何存在的事物,如果违背道的规律,等于违背自己的本性,就根本不可能存在。所以所有的一切存在的状态、发展的样式,都是道的安排。

        深入分析就知道了,道的“无为”和“无不为”,分别来自于道的两种性格。我们一再强调这一点,道有两种性格。这是来自于前面第25章,讲到给道取名字的时候,那两句话:第一句什么?讲到道的超越性,那就是“独立而不改”,它没有任何改变,它怎么可能会有为呢?它当然是无为,我本身没有任何改变,圆满自足。但是还有第二句,讲道的内存性,就是“周行而不殆”,道遍在万物,周行在万物里面,而没有任何危险或损失。这代表什么?道的内存性。那么这两种性格就是既超越又内存,所以它可以“无为而无不为”。

65c994c1bc7f6bde9b59116f6eceb78c.jpg


        如果人要效法的话,你可以举个例子来说明。譬如说,想象一下你有一片花圃,让你去设计,你一定把你喜欢的花卉的各种色彩搭配起来,结果开出来的花很漂亮,很有层次感,各种颜色也搭配得很好,看起来真的很美。但不要忘记,人工所设计的是有他的目的的,有心而为。看久了之后就会觉得就是这样子,已经习惯了。它不耐看,今年看得不错,明年不一定了。

        然后你换个角度,假设你在天气晴朗的时候到郊外去,看到漫山遍野的花,这些野花是自己长成,自己如此的,混杂着各种颜色都有,有的正在盛开,有的慢慢凋零。你看的时候就觉得百看不厌。好像任何时候来,看到的都觉得很有特色,总是在变换不同的面貌,不会让你厌倦的。这就是“无为”,而结果是“无不为”。它没有刻意做什么事,结果什么事都安排好了。

        说到欣赏这种自然界,我记得在1980年我到美国念书,在耶鲁大学,碰到第一个秋天的时候,我一看学校附近有一座山丘,山丘上的树叶真是灿烂,漂亮。我只能用一句话形容,就是,没有两片叶子的颜色是一样的。那个叶子颜色比花还漂亮,你能想象吗?这是我当时的感受。

        有一位诗人欧阳修,他的一阕词里面,有一句话让人印象深刻。他说:“今年花胜去年红,可惜明年花更好,知与谁同?”你看,今年的花开得比去年的更红、更漂亮,明年会更好,但是谁要跟我一起来欣赏呢?所以在诗人笔下,也对于自然界里面各种自己生长出来的万物很能够欣赏。

        如果是人在设计就不一样了。前面提过,人的设计一定有目的,他的目的来自于他的认知。有认知,就会有某种设想的欲望,然后刻意要做什么,最后难免挂一漏万,或是左支右绌,不能让人满意。所以这边提到“道常无为而无不为”,我们要记得,它兼顾了道的超越性与内存性,自然而然就成就了这一切。

        接着就提到什么?侯王来了。提到侯王就要记得假设语句,所以他说侯王“若”能守之。天下的侯王多得是,但是几个人能守住道呢?所以要用“若”这个字代表是假设。因为老子笔下的圣人,是他虚拟的悟道的统治者,但是真实的统治者是侯王。侯王能不能悟道,那是另一回事了。所以这边用假设的语气是很适当的。

        侯王如果能守住的话,这种句法在前面谈过了,也是与道有关的,在《老子•第32章》完全一样的字,“侯王若能守之”。在这里就提到了天下的“万物将自化”,在前面提过“万物将自宾”,“自宾”是自动归附,“自化”就是自己化生。

5a601a7423d1a6d068daae33937a579e.jpeg


        这边讲“万物”,主要当然指的是人民、百姓。因为你统治者再怎么样,与天地、山河、万物没有什么直接的关系,你能统治的是百姓。但老子笔下的“万物”经常就是顺口就说出来了,所指的就是百姓。然后侯王如果能够守住的话,百姓就会自己化生,就是该做什么做什么,大家保持一种平衡和谐的状态。

        问题来了,“化而欲作”,这边就有问题了。当万物化生的时候,“欲”这个字代表什么?有人想要有所作为。“欲”这个字就包含这么多意思。有人想要搞事情,想要搞一些活动了,这个时候怎么办?“欲”可能出问题,所以“吾”出现了。这边讲这个“吾”就是我们常提醒的,《老子》里面除了圣人之外,还有很多圣人的同义词,就是指圣人了,它(吾)跟它(圣人)一样的意思。


本文地址:http://www.dadaojiayuan.com/dahuadaodejing/6022.html.

声明: 我们致力于保护作者版权,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无法核实真实出处,未能及时与作者取得联系,或有版权异议的,请联系管理员,我们会立即处理,本站部分文字与图片资源来自于网络,转载是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来源标注错误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权益,请立即通知我们(管理员邮箱:602607956@qq.com),情况属实,我们会第一时间予以删除,并同时向您表示歉意,谢谢!

上一篇:

下一篇: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