但是人的世界有各种自由选择的可能,因此它还需要什么?需要名与分相配。说到名与分相配的话,问题就复杂了。什么问题呢?譬如很多人学习国学的时候,都会看到儒家的一些观点。在《论语》里面,孔子回答齐国国君的时候,孔子跟他说八个字——“君君臣臣父父子子”。这八个字被误会得很深,大家听到之后就说,你看这是封建的、保守的、落后的,什么君君臣臣父父子子,这变成负面的批评的话了。
事实上这是没搞清楚才这样去说的。孔子所说的你用白话文讲很简单,就是君要像君,臣要像臣,父要像父,子要像子。你只要有一个名称,你是君,还是臣,是父还是子,你就要有适当的行为表现,叫做“分”。我们常常都知道这个“分”就是分寸,配合身份的一种适当的表现。请问“君君臣臣父父子子”有什么问题呢?难道你希望说君不像君,臣不像臣吗? 等于是你有自由,你不要受封建所约束。
“君”与“臣”只是古代封建社会的一个名称而已,你不喜欢那个名称,那就换掉了。今天社会上还是有人当领导者,有人当被领导者。从国家政府的机构开始,到民间的机构也都一样,你在企业界上班难道没有上面的老板吗?难道你底下也没有比你更年轻的工作同仁吗?你每一个人都要按照自己的名,找到适当的分来配合,这有什么不对呢?这是非常合理的思维。因为人有自由可以选择,我今天做个君,我可以选择要不要像一个适当的、好的君呢?这本来就有选择的问题,所以我们说君要像君,臣要像臣。
接着我们就要规定,所谓的君要像君,臣要像臣,要以什么做标准呢?在儒家来说的话,它就以尧与舜做标准。你要做君,就要像尧一样;你要做臣,就要像舜一样。它都有适当的规范。君与臣并不是说,君要臣死,没有那个话,什么“君要臣死,臣不得不死”,那不是儒家的思想,那是后代的帝王专制以后的莫名其妙的腐儒的思想,跟儒家毫无关系的。如果你说这种思想不能让一个人有任何变动的话,那还得了。孟子就说的很清楚“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代表君是为民服务的。
《老子》里面也是类似的思想,我是一个君,刚刚前面说过了,候王如果能守住道的话,什么意思?小的不得了,小的以至于“至小无内”,然后才能可以无所不在。你只有卑微,才能够遍在各地。你太过于高尚的话,可能只在少数几个地方了,那就不像道了。所以《老子》里面提到,这个“名”可以让你“知”停下来。
然后说“知止可以不殆”,这句话我们也看到不止一次了。知道适可而止,就可以避免危险。人往往都是看到危险的时候才发现,早知道少说几句,早知道少做几件事。因为你不知道停止。那怎么样停止呢?你要设法停止,就要按照名来停止。你是什么样的名,那你就要做到什么样的分寸。要把握这个度,这是最难的。这叫做“名分”的关系。所以人的世界除了“名实”还有“名分”,那么这个“名分”就是对人的最大的挑战。但是你如果说可以掌握到名之后,就知道适可而止,那就没有问题了。
而老子最后的结论还是把道提出来。而他第一句话讲“道常无名”,最后就说“道在天下,就好像川谷之于江海”,什么意思?以道在天下的情况来说,就像江海为河川所归。所有的一切,最后还是要回到道的。
所以我们常常强调,道是万物的来源与归宿,这个解释是非常精准的。你把道了解之后就知道,所有的一切来自于道,又回归于道。那人有认知能力,就会出现名的问题,那怎么办呢?第一个,任何你所谓的好的、大的名,经过渲染的名,都可能失去本真,就是名过其实了;第二个,名可能会让你产生欲望,你总希望达到更高层次的名,结果你忘记了,把你现在的名应该做的分给掌握住;第三个,名可以产生欲望,没错,但是一定不要到乱的程度。所以这是老子特别提醒我们“知止可以不殆”。
所以人类社会的问题,老子在这一章里面从“无名”讲到“有名”,它是很清楚了。问题都来自于人类认知能力造成的有名,但是又不能够掌握到名与分的配合。所以在这里我们学《老子》之后就发现,如果能够悟道的话,了解道是来源与归宿,你就感觉到生命有一种安稳的基础。所以学道家之后,可以化解各种情绪上复杂的问题,没有什么喜怒哀乐太过度的问题。
我们从这里面可以得到什么样的启发呢?也请你思考一下。如果你真的了解了道是无名的,后面变成有名的整个的过程,又知道说,人有名之后,他的知能不能止于每种名所带来的名实相符以及名分相配这样的情况的话,是不可以化解很多问题?请你思考一下,也希望听听你的想法。
本文地址:http://www.dadaojiayuan.com/dahuadaodejing/5993.html.
声明: 我们致力于保护作者版权,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无法核实真实出处,未能及时与作者取得联系,或有版权异议的,请联系管理员,我们会立即处理,本站部分文字与图片资源来自于网络,转载是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来源标注错误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权益,请立即通知我们(管理员邮箱:602607956@qq.com),情况属实,我们会第一时间予以删除,并同时向您表示歉意,谢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