道德经第四十四章 第名与身孰亲?身与货孰多?得与亡孰病?是故甚爱必大费,多藏必厚亡。知足不辱,知止不殆,可以长久。
你知道有时候咱们总爱追求那个“第一”的名头,可是啊,跟自己的身体比起来,哪个更亲呢?就像那些金银财宝,和咱们的身体比起来,哪个更宝贵呢?有时候啊,得到得越多,失去的也就越多,就像那句老话说的,“甚爱必大费,多藏必厚亡”。所以啊,知足点,别总是贪心不足蛇吞象,这样就不会受辱了;知道适可而止,也就不会有危险,日子才能过得长久啊。你说是不是这个道理?
老子说:“知止不殆,可以长久。”告诫人们懂得适可而止,就不会有危险,这样才可以长久的平安。明明已经拥有很多了,却还是不想停下来,继续一味索求,贪得无厌,直到泥足深陷,待到幡然醒悟想要回头时,才发觉为时已晚。商人之财,多败在“不知止”上,总想以贪婪之心,占尽天下大小之利,大有满盘皆收,赢家通吃的冲动。红顶商人胡雪岩中年发达,但晚景凄惨,生意衰败,最后被官府抄家,在一贫如洗、惶惶不可终日中死去。而与胡雪岩齐名的韩国商人林尚沃,比胡雪岩大44岁。林尚沃从事当时最赚钱的人参、貂皮生意,很快成为朝鲜首富,并被封为三品官员。林尚沃在巅峰时刻,完美谢幕,千金散尽,复归农事,悟“商道”而成佛。林尚沃和胡雪岩生活在同一时代,都是富可敌国,都是红顶商人。胡雪岩“不知止”,林尚沃“知止”,人生智慧至少还差“一步之遥”。世上之事,皆有物极必反之理,过度的行为只能导致失败的结局。所以真正的大商人,应当明白“知止”,万不可在鼎盛之时跌入低谷。
东晋著名廉吏吴隐之赴任广州刺史时,在广州城外,见一池泉水名“贪泉”。当地传说饮了贪泉之水,便会贪婪成性。他不信这些,照饮不误,饮后还写了一首诗:“古人云此水,一歃怀千金。试使夷齐饮,终当不易心。”他在任期间,果然廉洁自律,坚持了自我的廉洁操守。千百年来,后世有关吴隐之的清廉故事传承不绝,他卖狗凑钱嫁女、弃来路不明的沉香于江河中……“晋代良吏,吴隐之为第一。”当时,晋代官风腐败,贪腐奢华之风盛行,而吴隐之出淤泥而不染,始终保持不贪不占的廉洁操行,使得岭南的贪风奢俗大为改观。在吴隐之的熏陶下,子孙后代都继承了他的遗风。儿子吴延之任鄱阳太守,克己奉公、气节高尚,吴隐之的弟弟和儿子都曾担任郡县长官,都以廉洁谨慎作为家门传统。
《列子》中记载了一个“齐人攫金”的寓言,堪称古今贪婪者的精准画像。话说齐国有一个人,梦想就是得到很多黄金,他把自己打扮得整整齐齐,来到集市上四处游荡,他发现金店有黄金,二话不说拿起金器便走,很快就被官吏抓住,官吏审问他:“当着这么多人,你如何敢去明目张胆地抢别人金子?”那人回答说:“我拿金子时没看到有什么人,只看见了满眼的金子。”贪婪使人疯狂,视风险如无物,怎能不玩火自焚?视悬崖如坦途,怎能不坠入万丈深渊?
本文地址:http://www.dadaojiayuan.com/dahuadaodejing/5533.html.
声明: 我们致力于保护作者版权,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无法核实真实出处,未能及时与作者取得联系,或有版权异议的,请联系管理员,我们会立即处理,本站部分文字与图片资源来自于网络,转载是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来源标注错误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权益,请立即通知我们(管理员邮箱:602607956@qq.com),情况属实,我们会第一时间予以删除,并同时向您表示歉意,谢谢!
上一篇: 《道德经》第四十三章感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