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古以来,我们中国人就非常重视修身。《大学》有言,自天子以至于庶人,壹是皆以修身为本。
修身是人的立身处世之“本”,也是一个人成长的必由之路。只有这个“本”巩固了,才能一步一步实现自己的人生理想和抱负。而关于修身的论述,最经典的莫过于曾子在《论语》中所说:“吾日三省吾身——为人谋而不忠乎?与朋友交而不信乎?传不习乎?”
一个人能够随时反省自己,才能不断修正自己,提升自己。那么,这几句话的真正内涵是什么?隐藏着哪些被世人忽视的智慧?今天我们一一来解密。
吾日三省吾身
曾子说,“吾日三省吾身”,“吾”这个字不要解释成我。大家看,“吾”字,上面是五,下面是口,叫五口之家,要翻译成我们。中国人很少有我的观念,都是我们。这个“三”也不一定是三,意思是要常常反省自己。中国人的三是代表多数的意思,不像西方说三就是三,那我们规定早晨一次,晚上一次好了。
记住,凡是有规定的,凡是有规律的,最后都变成形式化。这样的事实太多。比如公司严格要求员工,每个礼拜一都要有积极建议,然后奖励几分,那就糟糕了,反正每个人都有建议,厨房卫生要改进,作息时间要改进……
凡是规定最后都是形式化,都是做表面,都是应付应付,然后一点没有实际的效果。所以,这个三,只是说随时要记住反省自己,修正自己。反省自己的目的是什么?是当你要开始怪别人的时候,就知道方向错了。你怪别人,永远不能化解问题,唯有把箭头指向自己,也就是只有反省你自己,才有办法化解问题。这是方向问题。一发生事情就怪别人,自己不长进,事情也解决不了。任何事情一发生,先问自己错在哪里,这样才能化解掉。再说一遍,你要改变任何人,唯一的办法就是先调整自己的心态,否则就是徒劳。
反省什么?这是有层次的,忠摆在第一,信摆在第二,最后是传。
自省的精神是儒家的基本精神,历来为古代士人所推重。孟子提出了“反求诸己”。荀子则把自省和学习结合起来,作为实现知行统一的一个环节:“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已,则知明而行无过矣。”西汉扬雄在《逐贫赋》中说道:“三省吾身,谓予无愆。”意为每天多次自我反省,就可以避免过失。宋代朱熹在《四书集注》中说:“日省其身,有则改之,无则加勉。”
自省是“修身之本”。儒家讲求“内圣外王”,内圣即指自身的修养,只有具备了良好的自身修养,才能齐家治国平天下。古人云:“金无足赤,人无完人。”任何人生来都有缺点,但是通过不断的自省和学习就能出类拔萃,成就卓越。怎样发现自身的缺点和不足,不外乎两个途径,一是他人提醒,一是自我反省。一个人不可能时时刻刻处在他人监督提醒的场合中,如果内心防线失守,哪怕外界约束再紧,监督再严,也会“法令滋彰,盗贼多有”。反躬自省是破除“心中之贼”的终极思想武器。修身的问题解决了,其他的具体问题才能解决。因此,自古以来成大事者,未有不重自省自律者。
自省是一件严谨的事,容不得半点马虎。但要做到时时自省是非常困难的。这是为什么呢?认识到错误不难,但要用坦诚的心灵面对它却不是人人都能做到的,就像一个人亲手割掉自身的毒瘤,需要巨大的勇气。就连孔子都发出感慨:“已矣乎!吾未见能见其过而内自讼者也。”(《论语·公冶长》)所以说,懂得自省是大智,敢于自省则是大勇。古往今来,反躬自省的典范并不鲜见。北宋宰相文彦博小时候因为顽皮经常犯错误,为了加强对自己的监督,他准备了两个罐子,每天做了有益之事,就在一个罐子里放一粒红豆;做了无益之事,就在另一个罐子里放一粒黑豆。他每天检查红豆和黑豆的数目,以此警省自己,终于红豆越来越多,黑豆越来越少。这两个罐子使他一生受益匪浅。同一时期的北宋名臣范仲淹在每晚睡觉前,一定要回顾一下当天所做的事,看是不是对得起当天所得的俸禄,如果对得起,就能安稳熟睡;如果对不起所领的薪水,就整夜都睡不好,第二天一定要补足欠缺的部分,才能安心。
《庄子·人间世》曾记录颜回准备出游,向孔子请教游说之法。孔子指出颜回尚未认清自己,叫他先做到“心斋”。这个“心斋”,说白了就是自省。在精神的斋戒期,一方面,应注意从小事和细微处陶冶情操,常念“紧箍咒”,真正做到防微杜渐,砥砺品行。另一方面,要做到“慎独”,始终保持“如履薄冰、如临深渊”的戒惧心态,无论是人前还是人后,公共场所还是独处之时,都坚守正确道德信念,自觉做品行高尚的楷模。如此,才能抵制各种歪风邪气的侵蚀,“任尔东西南北风”都刮不倒,任你什么“糖衣炮弹”都击不垮。曾子说:“我每天多次地反省自己:为别人办事有没有尽心竭力?同朋友交往是否诚实?老师传授给我的知识是否复习了呢?”
清朝康熙年间,安徽桐城才子张英,做了宰相。但张英做事依然谦恭有礼,舍身处地为别人着想,没有一点官架子。有一年,张英的妻子见房子很旧了,就想把房子翻新一下。可她家的房子和邻居的房子紧挨着。张夫人就找邻居商量,请邻居向旁边让出三尺地盘。 邻居听了以后很气愤,邻居以为张夫人是因为丈夫做了大官,就故意仗势欺人,所以坚决不肯让出三尺地盘。张夫人见邻居这样,也误以为邻居在故意跟她作对。于是她生气地给京城的丈夫写信,叫丈夫回来解决这件事。张英接到夫人的信后,回信说,凡事应将心比心,多替别人着想,时常反省反省自己,邻居对老房子有感情,不愿让开是可以理解的。而且自己正在做官,妻子这样做,很容易被人误解。张夫人见到信后,十分羞愧。她没说什么就主动拆了自己家的院墙,反而给邻居让出了三尺。邻居见张夫人这样做,非常感动,也反省了自己的言行,知道误解了张夫人,于是,他也把自己家的院墙后退三尺。两家又成了好邻居。
为人谋而不忠乎?
为人谋而不忠乎”就是你给别人打工,你做别人的员工。你为别人出谋划策,你有没有忠诚,尽心尽力。所谓的忠诚就是你真的为老板考虑,为公司考虑,而不是为自己各方面的利益来考虑。所以在古时,这是为臣第一要素。这一方面讲的是君臣,君臣之间,君要“仁”而臣要“忠”。
“忠”不是说你盲目的去呕心沥血的工作,而是你要带着思想去工作。你能不能站在老板的角度去思考这件事,老板到底让我是干什么的?不是要听老板怎么说,而是要想老板真正想要的是什么。不要听顾客的怎么说,而要想到顾客他真正想要的是什么?这才是一个有思想的人所做的事情。其实在工作中,如果你真的是带着思想去工作的,其实你也会快乐很多,因为你完成了老板想要的那个结果,然后你就会得到相应的好的收益,然后你的心情也是愉悦的。同时你也找到了自己的价值感,这种优越感是无法比拟的。相反,如果你是日复一日的完成别人的指令,那你久而久之你会觉得,既无趣又疲惫。
第二方面呢就是跟朋友交往
无论是同事,还是同学,属于平辈之间的交往。有没有讲诚信?而朋友之间就要互相讲究信用。就是我不欺骗你,你也不欺骗我。这个方面“与朋友交而不信乎”这句话其实大多数人是做不到的,大家想象着很容易说,言而有信,这个我一定能做到。但是很多时候讲信誉并不是那么容易的事情,一般在信用做不到的情况下,我们分为三种:
第1不想做。就是当初为了面子我答应了你什么事情,过了几天我又不想做了,我就找借口为由没办法办了。
第2做不到。刚开始我们夸下海口说等我发财了,我一定要给你买一个别墅。但是过去很久了,你始终没有发财,也没有为对方买到别墅,那这就关乎到你做不到的问题。当初说的时候只是好玩,喷吗?用现在的话来说喷。
第3自以为言而有信。你自己以为你自己已经做到言而有信了,在某些事情上面你已经仁至义尽了,但是在对方的思想上,可能你并没有做到你当初说的那个高度。这就是两个思维高度不同的人,你们之间相互的承诺可能就无法满足到对方。你自己以为你已经做得很好了,但是对方觉得你并没有做到我想要的,这从另外一个方面来说也是一种失信的行为。
所以大部分人都会遇到不想做或者做不到,或者以为做到的事情。就像父母承诺他们要对你好,但是在父母的那个层面上,他觉得我对你很好啊,我已经对你很好了,但是在孩子的这方他可能认为你扼杀了我的梦想。所以说人与人之间交往的这个关系是很复杂微妙的
与朋友交而不信乎?
信是什么?人讲的话兑现就叫信。所以讲话不算话的人,我们可以解释说,讲的都不是人话,那非常严重。
为什么这么说?大家要知道,信用是人的第二生命。人与人之间不是越来越密切,就是越来越生疏,而永远不可能固定不变。大家看看自己就知道了,两个人,要么越来越有话,要么越来越没话,要么越来越亲切,要么越来越生疏,永远是动态的。做人做到没有一个人来跟你请教,就要好好检讨自己。要么你太自私,要么你太冷漠,要么人家请教你,说你是故意给人家错误的指引。有没有这种人?多得是。你去问路,请问要到孔庙怎么走?他看看你,也不回答,他有正当理由:我又不是被问路的,问我?我告诉你才怪,我卖香烟,你不买烟却问路,你搞错了吧?每一个人都有正当理由,不要以为他是发神经。所以你想问路,要舍得花小钱,顺便买包烟,闻一闻,很新鲜,然后问他这个路要往哪走,他一定会很乐意回答。所有不正确的答案都是你自己惹出来的,不要怪别人。因为他靠这个生活,你不买他东西,他理你才怪!还有,中国人问路的艺术是全世界最高的。请问到国子监怎么走?然后他回答你:有路就可以走,多问几个就会到了。我有一次坐计程车就是这个样子,司机问路,答案是有路你就可以走,多问几个就到了。那个司机头也不回就走了,我说你听懂了,他的回答很妙:人家讲那么清楚你还听不懂吗?我说我听得懂。最好装懂,如果你不懂连他都不如。所以,做一个中国人,你要有很喜悦的心情,因为生活有无比的乐趣。然后过了一会,我再问他:为什么他告诉你有路就可以走?他说:一共就一条路,你走就是了,还问什么?我说:那他为什么向你交代要多问几个再走?他说:很清楚,去那边比较复杂,现在讲也讲不清楚,到时候再问就是了。
大家看他们沟通多畅通。我深深感到越读书的人,越不会沟通。中国人是很灵光的,都是被老师教得死脑筋,都是读死书的结果。这些都值得我们好好反思。
传不习乎?
老师教的东西,我有没有去复习?明朝的王阳明先生最重要的一部文稿,他和他学生之间的问答书信,收集在一本《传习录》之中,就是来自于曾子的这句话。《传习录》是王阳明的学生编的。为什么叫《传习录》呢?因为这里面有老师的教言。而他们作为学生要不断的温习。这一方面也个人修身的问题。个人修身的就是老师,古圣先贤,诸佛菩萨,传承祖师他们的这些教言,我有没有去温习?有没有在自己身上反复的操练?“传不习乎”在这里曾子其实还有另外一层意思,就是曾子是拿这句话来要求自己的,曾子他本身就是一名老师,他在想你整天去教育别人,你又没有拿这些东西来修正自己,你自己有做到你所说的这样吗?
这里的“传”,是念传(chuán),还是念传(zhuàn)?这两个差很远。如果是传(zhuàn),那是经的解释部分,就叫传。古代的经,其实都是当时很通俗的话,但是语言文字,经过一段时间之后会起变化,会有隔阂。因此,后世人称其为古文,并为了读懂它们,加了注明,补充、解释,那就叫传。所以易有《易经》也有《易传》,经大家都会背,但是真正要了解经的意思要去看传。比较单纯地说,传要常常去应用,把它变成你的习惯,你用得出来才表示你懂,你用不出来,要继续研究。如果再深一点的话就是说,我们每一个中国人,都有传承的责任。你尽了你传承的责任没有?这就比较严重了。你只能够问你自己。大家有没有发现,只要有一代人,不努力去传承的话,我们的文化很有可能就中断了。
只要有一代放松,这一家后面就开始糟糕了。为什么我们主张父严母慈?爸爸最大的功德就是要充当坏人,让妈妈做好人。人说这样妈妈会很高兴,那为什么不倒过来,妈妈做坏人,爸爸做好人?不行。因为毕竟妈妈跟小孩相处的时间长,要让小孩好过日子,妈妈一定要慈。但是妈妈是打报告的专家,爸爸一回来就跟爸爸讲,孩子怎么怎么样,犯了什么错误。那爸爸就开始扮演阎罗王的角色,这叫家和万事兴。否则,两个人都严,小孩就不敢跟父母讲话了,甚至把自己的门都锁起来了,那就完了;两个都宽,孩子无法无天,更完了。父母相互配合,一代一代,我们良好的家风和孝道才能持续传承下去,中华文化才能生生不息。传承第一个是为自己,第二个是为家庭,第三个是为我们整个中华民族。
我们会说错话,我们会做错事,这是必然的,正是因为这样,才会有修正自己的机会。所以,人生来就设定很多错误,很多偏颇,很多阻碍,让你每过一关,都有收获都去成长,这才叫人生。能做到吃苦就好像吃补一样,那你这个人就不得了。千万不要认为说,我这辈子是最幸运的,从来没有吃过苦头,那就是告诉你白活了一生。因此,我们要常常反省,先从自己做起,不断修正错误,慢慢提升自己,然后带动影响跟你互动的人,这样我们的人生才有意义。
本文地址:http://www.dadaojiayuan.com/rujia/140922.html.
声明: 我们致力于保护作者版权,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无法核实真实出处,未能及时与作者取得联系,或有版权异议的,请联系管理员,我们会立即处理,本站部分文字与图片资源来自于网络,转载是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来源标注错误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权益,请立即通知我们(管理员邮箱:602607956@qq.com),情况属实,我们会第一时间予以删除,并同时向您表示歉意,谢谢!
上一篇: 千古完人”曾国藩如何戒色?
下一篇: 《大学》给出人生的基本指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