颜回怎么死的?在电影《孔子》中,是这样讲述颜回之死的:孔子一行决定结束周游列国的行程,急急忙忙赶回鲁国;寒冬腊月,冰天雪地,他们赶着马车驶过一条冰封的大河,不料冰面开裂,载着满是书籍简册的大车倾覆,简册落入水中;颜回一见,毫不犹豫跳入水中,一次次潜入水底,捞出了一捆捆简册,他也因为冰冻和劳累而牺牲了生命。在这个画面中,颜回简直就是一个年轻健美的潜泳高手,如飞翔一般离开了人世!
其实,真实的颜回绝对难以塑造出影片所赋予的那种形象。《史记·仲尼弟子列传》中就说:“回年二十九,发尽白,蚤死。”《孔子家语》也说他“年二十九而发白,三十二而死。”据史料记载,颜回比孔子小三十岁,是孔子最为欣赏、最为疼爱的学生,他死的时候孔子六十一岁,正在周游列国的途中——孔子是在五十六岁上开始周游列国,到六十九岁时回到鲁国,如果颜回也跟随出游的话,他的死则是在周游列国的第六年上。
颜回为什么会英年早逝?《论语·雍也》所记录的孔子对颜回的评价:“贤哉回也!一箪食,一瓢饮,在陋巷,人不堪其忧,回也不改其乐。贤哉回也!”一小筐干粮,一瓢饭汤,这就是颜回经常用来打发自己肚子的食物。
季康子问:"弟子孰为好学?"孔子对曰:"有颜回者好学,不幸短命死矣,今也则亡。"
译文:季康子问孔子:"你的学生中谁是好学的?"孔子回答说:"有一个叫颜回的学生很好学,不幸短命死了。现在再也没有像他那样的了。"
颜渊死,颜路请子之车以为之椁。子曰:"才不才,亦各言其子也。鲤也死,有棺而无椁。吾不徒行以为之椁。以吾从大夫之后,不可徒行也。"
译文:颜渊死了,(他的父亲)颜路请求孔子卖掉车子,给颜渊买个外椁。孔子说:"(虽然颜渊和鲤)一个有才一个无才,但各自都是自己的儿子。孔鲤死的时候,也是有棺无椁。我没有卖掉自己的车子步行而给他买椁。因为我担任过大夫一级的官员,是不可以步行的。"
颜渊死,子曰:"噫!天丧予!天丧予!"
译文:颜渊死了,孔子说:"唉!是老天爷真要我的命呀!是老天爷真要我的命呀!"
颜渊死,子哭之恸。从者曰:"子恸矣。"曰:"有恸乎?非夫人之为恸而谁为?"
译文:颜渊死了,孔子哭得极其悲痛。跟随孔子的人说:"您悲痛过度了!"孔子说:"是太悲伤过度了吗?我不为这个人悲伤过度,又为谁呢?"
颜渊死,门人欲厚葬之,子曰:"不可。"门人厚葬之。子曰:"回也视予犹父也,予不得视犹子也。非我也,夫二三子也。"
译文:颜渊死了,孔子的学生们想要隆重地安葬他。孔子说:"不能这样做。"学生们仍然隆重地安葬了他。孔子说:"颜回把我当父亲一样看待,我却不能把他当亲生儿子一样看待。这不是我的过错,是那些学生们干的呀。"
《论语·季氏篇》:“孔子日:君子有三戒:少之时,血气未定,戒之在色;及其壮也,血气方刚,戒之在斗;及其老也,血气既衰,戒之在得。”
这里孔子已经点明养生与血气盛衰的密切关系。
《大戴礼记·易本命篇》则更明确身心健康与气的关系:“食谷者智慧而巧,食气者神明而寿。”这其实已经是吐纳术的炼气修炼方法了。
而《论语·雍也篇》,孔子更指出养生与心理调节的关系:“知者乐水,仁者乐山。知者动,仁者静。知者乐,仁者寿。”按董仲舒的解释,仁者,“其心舒,其志平,其气和,其欲节,其事易,其行道,故能平易和理而无事也。”
由此可见,孔子所追求的“仁”不只是一个道德准则,而且还是一个养生原则。仁者所以能长寿,是因为其心志调和宽舒,而其气机和畅。
按照这个原则,孔子得意弟子颜渊就应该长寿了,因为他能做到“三月不违仁”,甚至在《庄子·大宗师》中,颜回都已经超过了孔子,其故事就有名的“坐忘”。
一次颜回跑来对孔子说,我进步了,老师,孔子问,怎么进步了?颜回说,我忘记仁义了。孔子说,好是好,不过还不够。过了一段时间颜回又跑来跟孔子说,老师,我又进步了。孔子问,怎么进步了?颜回说,我忘记礼乐了。孔子说,还不够。又过了一段时间,颜回再次来找孔子还是说自己又进步了,孔子又问是怎么进步了,颜回说,这次我“坐忘”了。孔子非常惊叹,问,你是怎么样“坐忘”的?颜回答道,整个身体感觉到与大自然融为一体,将自身的一切完全的忘却,感觉到自己与整个世界相通,与清静融合。我觉得这就是“坐忘”。孔子感叹道,与道相通就不会出现任何的分别与喜好,与大道一起变化就不会出现任何的障碍,颜回你真是一个大贤啊,我也愿意跟你一起“坐忘”。
在所有的弟子中,他应该是最接近“仁者寿”的标准的,但是,他却早死。
史籍记载:
回年二十九,发尽白,蚤死。孔子哭之恸,曰:“自吾有回,门人益亲。”鲁哀公问:“弟子孰为好学?”孔子对曰:“有颜回者好学,不迁怒,不贰过。不幸短命死矣,今也则亡。”
颜回二十多岁,头发就全部白了,四十岁时就死了,孔子对他的死感到非常难过,觉得可惜。
他是一个很重要的例子,到底“仁者寿”是不是真的?如果是,颜回如此修养的人,为何早死?这个问题不得不回答!
陈淳记录朱子的一条语录:
仁者寿,是有寿之理,不可以颜子来插看。如罔之生也幸而免,罔亦是有死之理。(《语类》卷32)
朱子给出的解释是:仁者只是理论上长寿,实际则不一定如此。但是前面又说仁者寿是功夫的必然效验,也即是说长寿并不只是一种理论而已,而是有真实性的。这里面就存在一个矛盾。除非认为长寿不是儒家所追求的事,能有最好,没有也无碍。关键看活着的时候能否有中和气象,是否为人正直。
这个态度就是孔子所强调的:“尽人事,听天命”。寿命的长短是天命,而生命的质量却是人事,我们可以做工夫达到的。朱子引《论语·雍也》“人之生也直,罔之生也幸而免”来解释。“人之生也直”,是说人因正直而活,这个与“仁者寿”是同一个逻辑,如果A,则B。一个人,如果“直”,则“生”;如果“仁”,则“寿”。逻辑上,A是B的必要条件,但不是充分条件,也就是说要得到B不是只有A这一条路,可能还有C也可以得到B。
同理,一个人能生能寿,也不只是因为直和仁,也可能是罔是不仁。但是,孔子和朱子都认为其他方式达到的“生”“寿”只是一种侥幸,不是正道。
由此,我们可以知道,儒家不只是关注最终的效果如何,更关注的是方法和路径的正确性和合理性。如果方式和路径出现了问题,就算取得想要的结果也是不被认同的。也即是说,目的和手段都要是正当的,不能因为正当的目标而不择手段。
尽管如此解释,但是人们还是觉得不能信服,因为儒家长寿的大贤是比较多的,比如孔子活了70多岁,孟子80多岁,荀子更是夸张,有100多岁。从这个可以看出,儒家的养生法还是有效,真的能让人长寿的。
所以,我们必须从其他方面来找原因,从文献记载,我们可以看到
《论语·雍也》说他:
“一箪食,一瓢饮,在陋巷,人不堪其忧,回也不改其乐。”
虽然生活确实很穷,但他自己并不在意,还“人不堪其忧,回也不改其乐”,年复一年,身体自然就垮了。
众所周知,孔子是主张:
“食不厌精、脍不厌细”的,还要求“食饐而餲,鱼馁而肉败,不食;色恶,不食;臭恶,不食;失饪,不食;不时,不食;割不正,不食;不得其酱,不食”(《论语·乡党》)。
孔子本人就非常重视物质上、饮食上的事项的调养,而这点恰好是颜回所忽略的。
其实,养生,不光要养心、养神,更要养形、养体,不然就会出现颜回的问题,其实儒家早就已经注意到这个问题了,上面引的《颐》卦就提到要养形,要注意饮食衣服之事。汉代的荀悦总结到:
养性秉中和,守之以生而已。爱亲、爱德、爱力、爱神之谓啬。否则不宣,过则不澹。故君子节宣其气,勿使有所雍闭滞底。混乱百度则生疾。故喜怒哀乐思虑必得其中,所以养神也。寒暄虚盈消息必得其中,所以养体也。善治气者,古禹之治水也。若夫导引蓄气,历藏内视,过则失中,可以治疾,皆非养性之圣术也。
颜回死后,孔子很伤心。他哭得十分悲痛“天丧予,天丧予。”一向比较拘谨的孔夫子现在像个小孩子一样的展现出了他的真性情。“老天爷要我的命啊,老天爷要我的命啊!”当别人都劝他不必过分悲伤时,他说:“我不为他悲伤我还能为谁悲伤呢?”但是当颜回的父亲请求他把车卖掉以为颜回买棺椁时,却遭到了孔子的反对,孔子说“无论有没有才能都是儿子,我的儿子伯鱼死的时候,也就是用简单的棺材盛殓的,没有使用椁。我不能卖了车为他买椁,因为我以前做过大夫,是不能出去步行的。”
而当其他人请求厚葬颜回时,同样遭到了孔子的反对。当后来人们不听他的劝阻厚葬了颜回后,孔子反而于心不安。像自己犯了过错一样,在颜回的灵柩前忏悔着:“颜回呀,你把我当父亲一样的看待,可是我却不能像儿子一样对待你。这不是我的意思啊,这是那些学生要这样做的。”
为什么厚葬颜回,孔子反而觉得对不起他呢?
记得有一次颜回与子路陪侍在孔子身边时,孔子曾问他们有什么追求。颜回说“无伐善,无施劳”既不夸耀自己的长处,也不夸耀自己的功劳。平平淡淡就好。颜回的一生是安贫乐道的。“一箪食,一瓢钦,在陋巷,人不堪其忧,回也不改其乐。”他还会在乎自己死后葬的是棺还是椁吗?他曾向孔子请教“仁”的道理,孔子说要做到仁就要求自己言行必须符合礼,一旦做到了这一点,别人就会称许你是“仁“人了。要做到“仁“,全在于自己,哪能依靠别人呢?
也许,孔子觉得这一切都违背了颜回的本意,或者让颜回的人格蒙羞。似乎其他弟子包括颜回的父亲,都不能理解颜回。而唯一能理解颜回的人,只有他的老师孔子。
本文地址:http://www.dadaojiayuan.com/rujia/140944.html.
声明: 我们致力于保护作者版权,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无法核实真实出处,未能及时与作者取得联系,或有版权异议的,请联系管理员,我们会立即处理,本站部分文字与图片资源来自于网络,转载是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来源标注错误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权益,请立即通知我们(管理员邮箱:602607956@qq.com),情况属实,我们会第一时间予以删除,并同时向您表示歉意,谢谢!
上一篇: 《大学》里你必须知道的人生智慧
下一篇: 体悟《中庸》智慧,过美好人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