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录
首页 >> 诸子百家 >> 儒家

为官从政,关键在一个“正”字

荆十三 2023-12-26 11:10:56

“人不率则不从,身不先则不信。”领导和企业组织者带头冲在前、干在先,是团体走向成功的关键。

北宋宝元年间,西北战事吃紧、国家财政困窘,大臣宋祁忧心不已。他向宋仁宗呈奏《上三冗三费疏》,建议朝廷“去三冗”(冗官、冗兵、冗僧)、“节三费”(道场斋醮、多建寺观、靡费公用)。在奏疏最后,宋祁提出“人不率则不从,身不先则不信”,认为朝廷应作出榜样,带头厉行节俭、减少开支,如此则“天下响应,民业日丰,人心不摇”,边患和财政问题自然能逐步解决。这句谏言,阐述的道理并不复杂难懂,却蕴含着深刻的政治洞见。正所谓“己身不正,焉能正人”,如果自己都做不到躬身力行、率先垂范,又怎能让他人真心信服、甘愿跟随呢?

微信图片_20231220103821.png

春秋时期,齐国名相晏婴严格律己,处处以身作则。一天,他乘车上朝,途中碰到齐景公。齐景公见他坐的是旧车老马,便让人送去豪华新车和数匹壮马。但晏婴“三返不受”,对齐景公说,如果我乘豪车招摇过市,看到的人也有样学样,用不了多久,国家就会奢侈成风。

晏婴之所以“三拒辂车”,在于他懂得“正人先正己”,要求别人做到的自己先做到,要求别人不做的自己先不做,而且时时刻刻给他人作出表率。相反,同是春秋时期,卫懿公荒淫逸乐、喜好养鹤,卫国上下“蓄鹤待宠”成风,结果国难当头无人御敌,终为狄人所灭。可见,当政者的一言一行具有很强的示范效应。

“人不率则不从,身不先则不信”,一方面强调要身正为范、率民以正,另一方面则要求从政者遇事能身先士卒、奋勇当先。无论是在上面要求人还是在后面推动人,都不如在前面带动人管用。北宋宰相陈尧佐为官勤廉,欧阳修赞其“居官无大小,所至必闻”。在寿州任职期间,当地发生饥荒,陈尧佐带头拿出自己的俸米,做成粥赈济灾民,其他官吏富民看到后纷纷效仿,救活了数万人。陈尧佐说:“吾岂以是为私惠邪?盖以令率人,不若身先而使其从之乐也。”“以令率人,不若身先”,还可以在先秦儒家思想中找到渊源。比如,孔子说“其身正,不令而行;其身不正,虽令不从”,意思是为政者作风正派,即使不发命令,人们也会执行;若自身不端正,哪怕发出命令,人们也不愿听从。为官从政,关键就在一个“正”字。一次,鲁哀公问政,孔子回答:“君为正,则百姓从而正矣。”季康子请教时,孔子也告诉他“子帅以正,孰敢不正?”这里的“正”,既有坚守正道、涵养正气等含义,也有端正自身行为、带头作出榜样的意思,是古代儒家政治思想的重要组成部分。

毛泽东曾说:“典型本身就是一种政治力量。”当下,干事创业攻难关,都需要领导干部有“人不率则不从,身不先则不信”的觉悟,不仅要跟大家干在一起,还要干在最前头。喊一声“跟我上”与吼一声“给我上”,一字之差,却是天壤之别。

微信图片_20231226111153.png

政者,正也。君为正,则百姓从正矣。”为官从政,关键就在一个“正”字。孔子面对弟子、国君、大臣问政,其回答最为核心的一个字就是“正”。“夫政者,正也。君为正,则百姓从而正矣。君之所为,百姓之所从。君不为正,百姓何所从乎?”《孔子家语》记载孔子回答鲁哀公问政,曾如是说。“政者,正也。子帅以正,孰敢不正?”《论语·颜渊篇》记载孔子面对季康子问政,曾如是说。为政者应当身正为范,率民以正,做好一个榜样,当政者是正的,老百姓也会起而效法。这就是“子欲善而民善矣,君子之德风”的道理。

《说文》曰:“正,是也。从止,一以止。凡正之属皆从正。” “一,惟初太始,道立于一,造分天地,化成万物。”正,从结构上讲,上面是“一”,下面是“足”或“止”。世间万物皆由一化生而来,“守一以止也。”坚守一条正道,然后沿着它不偏不倚地走下去,这便是正的义涵。古时,“政”与“正”往往通用。政与正的内在关联,可见一斑。为政者其身正,行正道,做正事,百姓才会拥护爱戴之。中国汉字非常有趣,“正”字上面放个“不”字,“正”便被压在下面,变成了“歪”。身不正,不干正事,就会走歪道。所以,为政以正至关重要。

“正”,首先指的是“正道”。为政以正,就要明大德,走正道。《礼记·礼运篇》有“大道之行也,天下为公。”这个大道就是“正道”,就是孔子所描绘的“人不独亲其亲,不独子其子。使老有所终,壮有所用,幼有所长,鳏寡孤独废疾者,皆有所养”的大同世界;就是我们今天的“为中国人民谋幸福,为中华民族谋复兴”的初心使命。“唯公然后可正天下。”唯有公正,以天下人的利益为旨归,才是人间正道,才能明大德。

“正”,指的是“正义”。为政以正,就要守公德,崇正义。《墨子·天志下》说:“义者,正也。”《司马法·仁本》有“古者,以仁为本,以义治之,之谓正。”惩恶扬善,扶正祛邪,在大是大非面前旗帜鲜明,在风浪考验面前无所畏惧,在利益诱惑面前立场坚定,葆有“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的浩然之气,这才是人们崇尚的人间正义。

“正”,指的是“正身”。为政以正,就要严私德,正其身。“子曰:‘其身正,不令而行;其身不正,虽令不从。’”为政者自身端正,作风正派,即使不发命令,人们也会去实行;若自身不端正,作风有问题,即使发布命令,人们也不会听从。

正派之人,不搞歪门邪道,不走旁门左道,他们行得正坐得端,无愧于天,不委于己,这便是我们常说的正人君子。孔子把“君子”视为儒家道德的理想人格,倡树“君子”之风。

“政者,正也”,主要是从道德作风层面来讲的,最为根本的就是强调为政者的修身。“苟正其身矣,于从政乎何有?不能正其身,如正人何?”为政者自正其身,成为作风正派的君子,一身正气,以身作则,为官从政才能有资格、有底气,从而形成上行下效的良好氛围、风清气正的政治生态。

论语》里就讲到了很多关于为官的品德和要求。首先要身正。

在《颜渊》里有这么一段故事:弟子季康子问孔子如何治理国家,子曰:“政者,正也,子帅以正,孰敢不正?”意思就是说,从政的政,和正直的正是一个意思,无论为人还是为官,首先要遵守一个“正”字。你自己带头做一个正直的人,那么平民百姓就都会安分守己做个好人。

其实说来说去,归纳起来就是四个字“以身作则”。

有一次,季康子向孔子求教为政之道,孔子用一个形象的比喻说:“君子之德风, 小人之德草。草上之风,必偃。”

这里的君子,指的就是领导者,而小人则指的是普通人。意思就是说,领导者的道德就像风一样,而普通人的道德就像草一样,阵风吹过,草必然会随着风向而倒,风吹向哪边,草就倒向哪边。说的就是榜样的作用。子路也求教过相同的问题,孔子回答说:“先之劳之。”也就是说,你身为领导,就要自己带头做,这样才能带动手下的人毫无怨言地跟你一起做。这两个回答从表面上看虽然有所不同,但他表达的观点却是相同的,那就是领导者的榜样作用十分重要。

大家一定听说过晏婴这个名字吧?他是春秋时期齐国的大夫。他位高权重,但生活却非常俭朴,从来不享受特权待遇。他从来不像其他当官的那样穿着绫罗绸缎,而是穿非常朴素的衣服,出门驾乘的也是一匹瘦小的老马,拉着一个破车。

齐景公看到了,就派人给晏婴送来一匹高头大马,和一辆上等的好车,但是晏婴却执意不肯接受。齐景公不解地问:“难道你不愿意坐得舒服一点吗?为什么给你好马好车你却不肯要呢?”晏婴解释说:“我节衣缩食,是为了给黎民百姓作表率,防止奢华浪费之风盛行。如果我们君臣都讲究穿漂亮衣服,骑案马良驹,追求奢靡享乐,老百姓也就会仿效,结果就会导致品行不端,败坏社会风气。到那时,再纠正可就困难了,所以我不能接受您的赏赐。”晏婴就是这样身先垂范,以身作则,拯救了当时世风日下的齐国。所以如果你在单位里是领导,那么你想要让你的下属尽心尽力地去工作,首先要起到一个带头作用,遵守工作纪律,不迟到不早退,不消极怠工,这样,你的下属才会有样学样,尽全力做好自己的本职工作。身为一个领导者,怎样得到下属的拥护和信任是很重要的事情,在《论语》中,也记录了很多孔子关于这方面的看法,归根结底就是:言行一致,为他人着想。

孔子主张“言必行,行必果”,认为夸大其词,言行不一,就是道德缺失。

在《论语·为政篇》里有这样一段记录:有一次,子贡问孔子,怎样才算是真正的君子?孔子说:先行其言而后从之。”什么意思呢,就是君子要先把事做好了,做到了再说出来。如果这件事情还没做,或者是还没做好,却夸大其词地说了很多,那就是言行不一,巧言令色。在《论语·宪问篇》也提到过:“君子耻其言而过其行。”意思就是说,道德高尚的君子向来都以夸夸其谈、言过其实为耻。在《子路》里还有这样一句:“君子于其言,无所苟而已矣”意思是,你不应该随随便便地说出任何一句话,能做到的就说,不能做到的就绝对不能乱说。

再给大家讲一个明代政治家张居正的例子。

张居正是个很有能力的人,他辅佐万历皇帝朱翊钧开创了“万历新政”,出台了一系列廉政措施,但在他死后,却被人抄家。这是为什么呢?原因就在于他口头上倡导清正廉洁,行动上却大肆铺张。《明史》记载,有一年,张居正要回乡省亲,为了让家乡的人看到他现在有权有势,他不惜巨资制作了史上罕见的32人抬的大轿,有卧室,有客厅,有厨房,甚至还有金童玉女侍奉左右,极尽奢华。

因此,他尽管为国家作出了很大的贡献,但是却因为不能言行一致而连累家人,成为一个毁誉参半的人。《明史》评价他“功在社稷,过在身家”。如果他能够用实际行动践行自己所倡导的事情,那么他一定会拥有更多的拥护和爱戴。用《论语》里的话来解释,就是“苟正其身矣,于从政乎何有?不能正其身,如正人何?”这段话的意思就是说,正人先正己,当领导的如果端正了自身的行为,管理起来就没有什么困难了。否则,你自己行为不端,怎么去管别人呢?

在《论语》里,孔子认为,真正的君子,应该严格要求自己,约束自己。他教导弟子们:“君子求诸己,小人求诸人”,意思是说,君子向来都是对自己严格要求,小人却总是习惯于苛求别人。身为领导者,当然要做一个严于律己的君子,这样才能让别人尊敬你。孔子还认为,“上好礼,则民易使”,这里的“上”,指的就是领导者。意思就是说,当官的自觉遵守礼仪,对下属就容易管理。这里的“礼”,实际上就是一种行为规范,在当今社会,可以理解为国家的法律法规、工作中的行为准则、公民道德标准等。

此外,孔子还主张“行己有耻”。在《子路》篇里,孔子说:“行己有耻,使于四方,不辱君命,可谓士矣。”意思是:一个人要用礼义廉耻来约束自己的行为,凡是可耻的事情就不要做。在这里,无论是“礼”还是“有耻”,说的都是要管住自己,约束自己。对一个领导者来说,在工作和生活中严以律己,才能用自身的严谨作风打动人,提高领导力。

大家一定都明白,严以律己强调的就是自律。如果你是个领导者,那么很有可能会面对各种各样的诱惑和考验。这样的时候,一定要严格要求自己,守住道德和法律防线,不仅对你自己有好处,同样也能让你的下属尊重你。


本文地址:http://www.dadaojiayuan.com/rujia/140934.html.

声明: 我们致力于保护作者版权,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无法核实真实出处,未能及时与作者取得联系,或有版权异议的,请联系管理员,我们会立即处理,本站部分文字与图片资源来自于网络,转载是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来源标注错误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权益,请立即通知我们(管理员邮箱:602607956@qq.com),情况属实,我们会第一时间予以删除,并同时向您表示歉意,谢谢!

上一篇:

下一篇: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