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录
首页 >> 诸子百家 >> 儒家

《大学》中的财富观

荆十三 2023-12-26 20:27:47

儒家歌颂人类的创造之力,将人视为与天地之共创者,以创造为使命。创造财富是社会进步的动力,贫穷往往意味着苦难。任何理想社会形态的建构都不能背离财富的支撑,如何面对财富,是关乎社会、人生的大课题。如众周知,《大学》作为儒家四书之一,讲的是“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学问,面对财富这样的大课题,提出“德者,本也;财者,末也”“财聚则民散、财散则民聚”“生财有大道”“仁者以财发身,不仁者以身发财”的财富观。

古人如何处理德与财的关系?

《大学》有云:是故君子先慎乎德。有德此有人,有人此有土,有土此有财,有财此有用。德者本也,财者末也。外本内末,争民施夺。是故财聚则民散,财散则民聚。是故言悖而出者,亦悖而入;货悖而入者,亦悖而出。

微信图片_20231217121324.png

这段经文是讲,君子应该谨慎地修养德行。具备了德行才能获得民众,有了民众才会有国土,有了国土才会有财富,有了财富才能适用财富。德行为根本,财富为末端。如若本末倒置,民众就会互相争斗、抢夺。因此,财富聚集在国君手中,就可以使百姓离散,财富疏散给百姓,百姓就会聚在国君身边。所以你用不合情理的言语说别人,别人也会用不合情理的言语说你,用不合情理的方法获取的财富,也会被人用不合情理的方法夺走。《大学》的经文下面说:“德者,本也,财者,末也。外本内末,争民施夺。”德行是本,财富是末。如果治国者本末倒置,民众就会互相争斗、抢夺。

追求财富是人的天性,人们向往富贵、厌恶贫困,这是人之常情。孔子曾特别坦诚地以自身为例,提出若是可以求得财富,哪怕是做看守市场大门的“执鞭之士”,自己也是愿意的。看来在追求财富上,人人都有一颗热烈恳切的心。正因如此,强调财富来源的正当性就更加重要了。在财富欲望的驱动下,“见利忘义”的心会蠢蠢欲动,稍不留意,就会迷失方向。所以,孔子常常叮咛“义以为上”“见得思义”“不义而富且贵于我如浮云”。

财富来源的正当性在于“义”、在于“德”。关于美德和财富的关系,《大学》明确地提出“德者,本也;财者,末也”。如果将财富视作一棵树,这棵树需要牢牢地扎根于土壤之中。美德,正是滋生财富的土壤。唯有美德之土壤肥沃,才能源源不断地为财富之树输送营养,使其根深蒂固、枝繁叶茂。《大学》以“德”和“财”的关系为主线,详细描述了财富的创生过程:有德此有人,有人此有土,有土此有财,有财此有用。在农耕文明背景下,财富主要来自土地,土地需要人来耕耘,而人口需要有德之人聚集。君子有德,方可使得民众近悦远来。于是,有德、有人、有土、有财、有用,环环相扣、层层递进,构划出财富创生和使用的全过程。

“德”是《大学》经文中的高频词,“明明德”“克明德”“慎乎德”多处可见。那么,如何是有德之君子?换句话说,什么是衡量君子有德的标准,尤其当具体面对财富时。儒家谈“德”,并非仅是徒劳的情感,而是深深地扎根于人心与人性,以满足引导人的天性为根本。那么,大部分人心里都在想什么呢?《大学》云“君子贤其贤而亲其亲,小人乐其乐而利其利,此以没世不忘也”。需要注意的是,这里的君子和小人都是从社会地位上而言的,小人并非特指道德低下者,而是指小民、百姓。对于老百姓来说,大家最关心的是如何过上好日子,过上好日子需要物质基础、需要财富支撑。所以,真正的有德之人是不会忘记这一点的,能够将他人的利益放在心中,时刻想着为他人创利,散财予他人。唯有做到这一点,才有资格聚人、有人,进而有土、有财、有用,进入财富体系的正向循环,走向良性发展的大道。对此,《大学》言“财散则民聚”,将这层意思讲得清澈明朗。当面对具体的财富问题时,以散财来聚人就是有德者的具体行为。


散财和生财矛盾吗?《大学》中的财富观看得很是明白,两者之间不仅没有矛盾,且互生互养,散财则生财。与“生财”有矛盾的不是“散财”,而是“聚财”,《大学》云“财聚则民散”。关于这一点,《大学》中关注到一个现象,以此来论证上述观点的合理性:货悖而入者,亦悖而出。也就是说,违背常理得到的财富,终将失去。

回到财富问题上,美德是滋生财富的土壤,这是因为美德是聚集人的关键。有了人,共建事业平台变得现实可行,进而有财、有用。何以聚人?财散民聚,以财聚人。能常常惦记他人利益、为他人创造财富者,是真有德。

财富恒足的路径:生

财富,是值得追求的,而财富恒足,更为人们所渴求。《大学》中明确地谈到实现“财恒足”的路径,整体的指导思想在于“生财有大道”,具体的要点是“生之者众,食之者寡,为之者疾,用之者舒”,也就是说,创造财富的人比较多,消耗财富的人相对少,创造财富时力说快行,用度开支时宽舒徐缓。在创造与消耗之间,把握好多与少、快与缓的节奏,如此这般,则“财恒足矣”。

在实现“财恒足”的路途中,无论是“生财有大道”的整体指导思想,还是“生之者众”的具体要点,皆在强调一个共同的观念——“生”。“生”的本义指(草木)生长,引申为生育、出生、生产,也指创造、创生。财富恒足的秘密在于“生”、在于创造。但是,财富不会自己“生”出来,要靠“生之者”,也就是要靠人去创造、创生。

既然生财有大道,看来也有“小路”。关于生财的“小路”,《大学》中讲到“聚敛”型的财富观,引用孟献子的话,旗帜鲜明地反对聚敛财富,严厉批评那些聚敛财富者,说到“与其有聚敛之臣,宁有盗臣”。据《论语》记载,孔子曾号召自己的学生们大张旗鼓地声讨弟子冉求,甚至不再承认他是自己的学生,就是因为冉求帮助鲁国的贵族季氏聚敛财富。看来,反对“聚敛”财富是孔子儒家一贯的主张。这样看,“共创共享”的意识和理念,早在先秦儒家那里就诞生了。

就《大学》的本义而言,很明显,生财的大道是就国家的财富体系而言的,那么,面向个人,它还具有意义和价值吗?答案是肯定的。经典的妙用在于它根植于生活的土壤,有着举一反三的思维方式,以期润泽每个人。

财富不会自己“生”出来,就个人而言,要坚定地依靠自己的辛勤劳动。“生之者众,食之者寡,为之者疾,用之者舒”,就个人言之,在创造财富上多行动、多努力,在消费开支上量入为出,莫被形形色色的消费透支、消费贷遮蔽了心智,如此,则“财恒足”矣。

正用财富的智慧:仁

滋生财富需要美德,生财要走在大道上。那么,使用财富是不是就可以随心所欲呢?《大学》中提出“仁者”能正确地认识财富、使用财富,讲到“仁者以财发身”。反观“不仁者”,他们奉行“以身发财”。“以财发身”,说的是正用财富的智慧,是仁者的美德;“以身发财”,意味着将人生价值与财富本末倒置,是不仁者的行径。

如何理解“以财发身”?以,这里作使用解;发,有发起、发扬、发越、发明的内涵,寓意着振奋向上的气象;身,代表自身,引申为自身所处的位置,也指生命的价值。“以财发身”讲的是使用财富与修身的关系。财富是工具,提振生命价值是目的。关于“仁者以财发身”,它的本义在讲,在上位的仁人、君子面对财富时,务于施与,正用财富,成就美名。这样的仁者,为儒家所歌颂;“不仁者以身发财”,说的是利用自身职位之便,贪于聚敛、敛财致富。这样的不仁者,为儒家所不齿。

那么一个国家的统治者应该如何理财呢?

《大学》中也给出了一个非常好的原则:“是故财聚则民散,财散则民聚。”如果国君特别贪财,把财富都聚在自己手中,那就会失去民心;如果国君仗义疏财,用财富来造福于百姓,藏富于民,那百姓就会聚在国君身边,这个国君也会赢得民心。

这个道理用现代的话来讲就是,我们一定要完善财富分配机制,让最广大的人民群众改革开放的发展成果,这是我们国家凝聚共识,继续发展的关键所在。

邓小平在1985年的时候就说:“社会主义的目的就是要全国人民共同富裕,不是两极分化。如果我们的政策导致两极分化,我们就失败了,如果产生了什么新的资产阶级,那我们就真地走了邪路了。”

在1990年的时候,邓小平说:“如果中国只有一千万人富裕了,十多亿人还是贫困的,那怎么解决稳定问题呢?我们是允许有差别的,像过去那样搞平均主义,也发展不了经济,但是,经济发展到一定程度,必须搞共同富裕,我们要的是共同富裕,这样社会就稳定了,中国情况是非常特殊的,即使百分之五十一的人先富起来了,还有百分之四十九,也就是六亿多人仍在贫困之中,也不会有稳定。”

邓小平是中国改革开放的总设计师,他所说的这两段话与《大学》里提到的理财观念完全吻合,大家可以互相参照,理解。

中国古代的经济哲学,它是建立在道德伦理本位之上的,绝不鼓励统治者与民争利,反而鼓励统治者轻徭薄赋,让利于民,藏富于民。这样的国家财政理念在今天仍然不过时。

完成统一的大秦帝国并没有给人民带来真正的福祉,反而成了压榨人民的机器。刘邦建立汉朝之后,知道治理一个大帝国不能一直采用战时体制,于是,西汉初期就以道家思想作为治国理念,提倡“无为而治”,用“黄老之术”治国。通过这种“休养生息”的政策赢得了民心,也巩固了政权。

《大学》中说:“道得众则得国,失众则失国。是故君子先慎乎德。有德此有人,有人此有土,有土此有财,有财此有用。德者,本也。财者,末也。外本内末,争民施夺。”

这段文章,可谓是一字千金,“道得众则得国,失众则失国”,要想创业建国,需要有人民群众的归心拥护。引申到企业,有民众支持才能创立发展企业;相反的,失掉人心就会失掉企业。

我们再看下面的经文:“是故言悖而出者,亦悖而入;货悖而入者,亦悖而出。”“悖”就是违背常理的意思,这段话的意思是:因此,所以你用不合情理的言语说别人,别人也会用不合情理的言语说你,用不合情理的方法获取的财富,也会被别人用不合情理的方法夺走。

意思是,这段经文是通过讲语言的出入,来明白财货的出入,讲的是两个方面的。一方面,我们说话如果不顺天理,不顺人心,是“悖而出”,“悖而出”的结果就是必定“悖而入”,即我们说别人的坏话,别人也会说我们的坏话。

另一方面,赚钱与花钱也是同样的道理,你用不正当的手段得来的财富,也会用不正当的手段花出去。所以,赚钱必须合理合法,不能见利忘义,不择手段。“见利忘义”就属于“悖而入”,这样的财富是不能长久保持的,就像好多贪官贪污的钱,说不定哪天被查到,不但被上缴了,人还会被抓到监狱去,这就叫做“悖而出”。


本文地址:http://www.dadaojiayuan.com/rujia/140942.html.

声明: 我们致力于保护作者版权,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无法核实真实出处,未能及时与作者取得联系,或有版权异议的,请联系管理员,我们会立即处理,本站部分文字与图片资源来自于网络,转载是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来源标注错误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权益,请立即通知我们(管理员邮箱:602607956@qq.com),情况属实,我们会第一时间予以删除,并同时向您表示歉意,谢谢!

上一篇:

下一篇: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