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录
首页 >> 诸子百家 >> 儒家

孔子关于人生规划和成长的启示

荆十三 2023-12-23 11:27:55

每个人的生命都是独一无二的,都是一条独特的轨迹,关于人生,孔子在《论语·为政》中给出一个句广为后人所知、并常常引用的名言。这一段名言,是孔子对自己的概括,本义并不是要定义每个人的人生,是对人生的各个阶段做了一个大致的概括,可以作为人生过程的一种参考“模型”。

关于生命和人生轨迹《论语·为政》子曰:“吾十有五而志于学,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顺,七十而从心所欲、不逾矩。”

微信图片_20231223121304.png

十五志学,《论语·子罕》子曰:“ 吾少也贱,故多能鄙事。”孔子是“遗腹子”,年少时候与母亲相依为命,因为贫贱(贱),肯定也干过很多农活(鄙事)之类。在此过程中,应当吃过不少苦,类似当今很多农村娃娃,肯定想过要通过“高考”“鲤鱼跳龙门”改变人生命运。15岁,应当有了自己的想法和自信,按照孔子的看法,“学而优则仕”,立志于学,并力图“学而优则仕”。

三十而立,成家立业,这一点的基本涵义应当是显而易见。笔者认为:除了这基本的意思以外,《论语·尧曰》孔子曰:“不知礼,无以立也“,应当还有一层“人格的独立”的涵义,这里所谓人格的独立,意思是指个人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的定型,也就是说,从此刻开始,孔子才开始“成一家之言”,确定了他所创儒家的核心价值观等思想。当然每个人志向不同,对于人生的追求不同,孔子选择了以周礼为基础的人生价值观,决定“克己复礼”、“忠恕”成仁,对于他是有积极的意义。

四十不惑,含有两层意义:一方面,《论语·子罕》子曰:“知者不惑。”看尽人生的世态,明白很多的道理,做到了一个有人生智慧的人;另一方面,就是排除了对志向的“怀疑”,不会在过程中动摇对所持“想法”、“价值观”的怀疑,坚定了信心。这两方面,明白道理与排除怀疑是相辅相成的。

五十知命,《论语·述而》子不语怪、力、乱、神。孔子所言的“命”不是命运,而是“人生的使命”,就是明白了人来到这个世上要做的事,所谓人生观和价值观。要知道对于古人而言,五十岁是很大的年纪,人生过半,才明白人生的“终极目的”,这看起来有点矛盾。但是,人生是一个逐渐进步的过程,人生目的也只能在逐渐明晰的未来中才能看的更通透。很多人在中年时候选择“二次择业”,就是一个侧面的印证:你的过去不一定活得明白。

六十耳顺,一个受尊敬的老人必须是一个“豁达的老人”,听到别人的议论和诽谤不会紧张和争辩,《论语·学而》子曰:“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唾面自干”是君子最高的境界,《老子》:“夫唯不争,故天下莫能与之争”,所谓的“耳顺”,“逆耳之言”不改“心中平顺之气”,才是一个真正的“达人”。

七十从心,孔子在很多人心中是一个“唯唯诺诺”的形象,这与他“好礼”有关系,谈不上好坏,所谓“礼多人不怪”。谚语“人活七十古来稀”,到“古稀之年”的孔子,已经不需要像以前“刻意”去遵守礼乐的要求,礼乐的要求已经“固化”到他的人格里面了,因此这时候“从心所欲”,随着心意去做事,都不会破坏自己的原则。这里面最重要的是:跟随自己的心意,去做自己喜欢的事,并乐在其中...

孔子对自己的人生历程曾这样总结:“吾十有五而志于学,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顺,七十而从心所欲,不逾矩。”(《论语·为政篇》) 这一人生总结,常被后人引用,“而立之年”、“不惑之年”已成为人们的口头禅。我对此也感想颇多。

微信图片_20231223121255.png

孔子当然不会到了十五岁才开始学习。一般说来,早则三四岁,晚则五六岁,人们就开始了读书学习。但幼童年的学习,大多是被父母或老师牵引着,没有自己的人生目标,学习带有很大的盲目性。到了十五岁,则基本上有了自己的人生理想,学习就有了方向性,所以孔子说,“吾十有五而志于学”。从十五岁开始,也就是初中毕业,为了人生理想,立志学习,还是为时不晚的,圣人也不过如此。

经过十几年学习和工作,不仅了解了社会交往的各种礼仪规则,而且也逐渐走出了父辈的影子,开始独立的面对社会。所以孔子说,“三十而立”。孔子说的“立”,主要是指在社会上站立得住,做事不让人非议,所以要懂得礼节,他曾说,“不学礼,无以立”( 《论语·季氏篇》)。

在社会上有了十年独立工作的阅历,再加上不懈的学习,俗话说,见多识广,到了四十岁,对付各种疑难问题,哪怕是人生的挑战,应该都没有什么疑惑了,甚至能应对自如了。孔子曾说:“知者不惑,仁者不忧,勇者不惧。”所以到了四十岁,应该是遇事比较有主见了,人生过半,应该是已届不惑之年。

人生经过三四十岁之后,如果既能在社会上立的住,待人处事被人称道,又知识广博,经验丰富,不论遇到什么事,都有能力去解决,这样到了五十岁时,应该是人生已经取得了一番成就。孔子说:“后生可畏,焉知来者之不如今也?四十、五十而无闻焉,斯亦不足畏也已,”到了四五十岁,还一无所成,人生就比较悲哀了。但世事无常,很多事不是单靠自己努力就能实现的,更受制于自然和社会环境,俗话说,“谋事在人成事在天”。这个“天”当然不是老天爷,而是各种因素复杂的综合。子夏曾说:“死生有命,富贵在天”(《论语·颜渊篇》)。孔子也说,“君子有三畏:畏天命,畏大人,畏圣人之言” (《论语·季氏篇》)。 虽然孔子很少谈天命,但也知道,很多事非人力可为。自己努力了,拼搏了,应该无悔了,那就接受命运的安排吧,所以孔子说,“五十而知天命”。

命运问题始终是困扰人生的大问题,命运是在必然性中不可控的诸多偶然性的表现,因其不可预知而让人惶恐不安,但它又是实实在在的存在。

孔子在经历过一系列的挫折后,进一步明白天时地利人和的重要,认为一个人如果不懂得天命,就不能成为君子。于是顺应天命,为人处世不纠结,不怨天,不尤人。可以做官就做官,不可以做官就走人,不再与人生较劲,一切都顺应人生,这就是他处世的中庸。谋事在人,成事在天。正是由于天命的存在,不能事事随人愿,既要认清现实,又要尽人事,该做什么就做什么,做一些切合实际的事情,量力而行,尽自己的最大的努力。至于成不成功,不是自己能做主的,就听天由命吧。

什么样的人才算成功?用古人的话说就是立德、立功、立言,实现这三者之一,人生就不朽。孔子是立德、立功、立言的典范,成为万世师表、至圣先师。

孔子的成长过程,启示后学者,人生的成就不是一蹴而就的,是一个循序渐进的提升过程,是一个不断修炼的过程。

立志是成功的关键。有了目标,就有了前进的动力。坚持不懈,锲而不舍,无论遇到什么艰难险阻都不能半途而废。

学习是成功的要件。只要天天坚持学习,就会天天有所收获,月月有所进步,就能达到无比光明的境界。

立身是成功的根本。一个人必须具有独立思考的能力,有自己的思想见解,做人做事的原则,人生不会迷惑。一个人是否成功,就要看他在社会上是否能够立足,能否实现其社会价值。无论在功业上还是在道德品质上都能在社会上站得住,才无愧于人生。


当代生命学导师太易先生也说:每个人在世间应事,需要合理安排时间。时间是非常宝贵的资源,运用得当,无坚不摧;运用不当,一事无成。

时间分为无数个“现在”的片段,每一个“现在”都是由道炁推动,道炁存在于每一个时间片段,此时与彼时是平等的。

明白这个道理,把时间统筹好,分配好每一个时间片段最急需完成的任务,或修炼,或学习,或工作,或服务社会......一旦安排好,就不要三心二意、心有旁骛,错误地把本应该在其他时间段从事的事务,错误地判断为繁多重要、新奇可贪之事,从而挪到本时间段来做;而把本时间段要做的事务耽搁——这样的后果是紊乱了时间的秩序,把本该平等的时间,人为划分得不平等,那就很容易有穷困灾厄找上门。

运用这个原理,就不会错乱人生的重点。道德性命固然是急务,但是放在该奉献社会、承担责任的人生阶段,就是他务奇务旁物。为国为民、冲锋陷阵固然大是急务,但是在夕阳西下、奄奄一息的晚年,就不能如此,而应该以生命学为惟一急务。

在理论上说,至道修炼是人生最大之首务,但是在一切事上,可以砥砺心性、修养至道,大道无所不在,不可有彼此轻重之分。


本文地址:http://www.dadaojiayuan.com/rujia/140915.html.

声明: 我们致力于保护作者版权,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无法核实真实出处,未能及时与作者取得联系,或有版权异议的,请联系管理员,我们会立即处理,本站部分文字与图片资源来自于网络,转载是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来源标注错误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权益,请立即通知我们(管理员邮箱:602607956@qq.com),情况属实,我们会第一时间予以删除,并同时向您表示歉意,谢谢!

上一篇:

下一篇: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