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语·学而》云:“孝弟也者,其为仁之本与”。仁乃儒家学说思想核心,而孝悌为其本,是中国文化之起点与基石。“夫孝,天之经也,地之义也,民之行也”,爱亲之心与生俱来、深入骨血、如影随形,孝悌之道取法于天地,普适于寰宇。“仁者爱人”,以爱其父母兄弟姐妹起始,延伸至亲朋好友、邻里乡亲、自然万物,最终达至“泛爱众而亲仁”之境界。孝悌之道是千百年来中国人修养心性、为人立身之道,是中国社会维系家庭关系、整肃社会秩序的经世治国之道,是每个人都应尊崇、力行的高尚价值理念。
孟子言:“尧舜之道,孝悌而已矣”,孝悌之道起源于尧舜。
追溯到殷商甲骨文,“孝”字的形态 可做二解:一则像一人将头插入谷物。人类进入农业文明初期,以将谷物置于头顶的方式,庆祝丰收,感恩上天馈赠。二则像一人身背长发老者前行,人老而行难步艰,尤其在以步行为主要交通方式的先古,年少者负年老者为其代步,是以为“孝”。后者之义可从甲骨文“老”字的形态 推演而来,“老”字形如一位长发老者手拄拐杖,将拐杖替换为“子”的形象,便成了“孝”字的模样,金文中“孝”字形态
曾子提出“以孝治国”,在《大戴礼记·曾子立孝》中言道:“孝子善事君,悌弟善事长。君子一孝一悌,可谓知终矣。”到了汉朝,汉武帝推行“罢黜百家,独尊儒术”政策,以孝治天下,举孝廉、奖孝悌,造就了一批父慈子孝、兄友弟恭的孝悌家庭,进而社会安定、民族团结、精神凝聚,至此,孝悌成为历代统治者治理国家、安抚百姓所推崇的重要理念。唐代,儒家学说形成了以《九经正义》为代表的盛大气象,孝悌之道也通过“令天下家藏一本”《孝经注》的方式深入人心,成为社会的普遍伦理道德。明太祖朱元璋选择儒家孝悌之道作为维系社会稳定、促进家族和谐的道德力量,普及《孝经》,强调“孝亲忠君”,借以重树“忠孝”的社会风尚和士君子人格。清朝康熙年间明确将“敦孝弟”列入《圣谕十六条》之中并居其首位,雍正年间恢复科举考试以《孝经》为题目的传统,这些劝忠勉孝的措施使入关后的满人迅速汉化并逐渐融入汉文化之中。
君子成为运筹帷幄、治国安邦的人才之前,在家族里培养训练自己和亲九族的能力非常重要。而家族里,孩子最亲密的莫过于自己的父母以及弟兄姊妹。孝悌,就是形容儿女孝敬父母和尊重兄长。
或谓孔子曰:“子奚不为政?”子曰:“《书》云:‘孝乎惟孝,友于兄弟,施于有政。’是亦为政,奚其为为政?”这句话就把孝悌与为政,或者说和做组织工作的关系表达的很清楚。有人问孔子:“你为什么不去从政?”孔子说:“《尚书》里讲:‘孝阿,只有坚持行孝,友爱兄弟,推而广之把这样的精神应用于政治治理才是有效的。’所以行孝悌就是从政,未必非要是当官了才是从政。”和上文《尧典》里的引言意思如出一辙。孔子曾经说过:亲戚不悦,无务外交。意为如果自己无法处理好与家族中各个层级的关系,那么外交工作是难以胜任的。比如五服制度,这是先秦时期丧礼根据亲戚的远近规定丧礼服饰(斩衰、齐衰、大功、小功、缌麻)和礼仪的制度,中央王国和华夏兄弟国家以及外围蛮夷戎狄国家也有远近亲疏之别,同样是用五服(甸服、侯服、绥服、要服、荒服)来表示,所以齐家和平天下,只是应用范围不同,其核心理念别无二致。有子曰:“其为人也孝弟而好犯上者,鲜矣;不好犯上而好作乱者,未之有也。君子务本,本立而道生。孝弟也者,其为仁之本与!”孔子的弟子有若说:“一个人能做到孝悌但却喜欢犯上,是非常罕见的;不好犯上但却喜欢造反作乱,是从来没有的。君子注重根本,有了根本就建立了仁道。孝悌是仁的根本吧!”士有百行,以孝为本,本立而后道行,道行而后业就。有子认识到,社会失去孝悌的教育,那么人们就无所适从,放于利益而行,无所不为以致凌上侮下,终至作乱,社会动荡不安,这对于社会和个人都是毁灭性的打击。立身有义焉,而孝为本,我们学习孝悌,并立足自身生活积极实践,其意义之大,怎样强调都不为过。
有一件事值得在这里补充一下,不少人认为,儒家的孝悌实际上是先小家后大家的错误方法论,造成了士大夫阶层的腐败成风。这个说法是不正确的,夫孝,始于事亲,中于事君,终于立身。从家族事亲走向辅佐明君治国平天下,这是君子境界扩张的一个过程,以家为家,以国为家,以天下为己任,所以才有身肩重责之人才忠孝不能两全之说。再者,所谓食美者思其亲,我们自以为好的东西,才会推荐给自己亲人,自以为好的理念,才会分享给自己朋友。我们先前论到君子笃信奉行仁道,又怎么会中饱私囊,公器私用,那么最亲近的人所受到的影响,当然会遵循近朱者赤近墨者黑的道理,亲近君子的亲戚族人,虽于族人之亲,而不敢戚君,所以谦也,皆是为君子之风所感召使然。至于那些以圣人之学为装裱之小人儒者,对于孝悌的理解极为狭隘,自己没有的,也就做不到推己及人。所以观察一个人周围的人如何,是判断事主的一个重要依据。
孝悌对于国家的意义如此之大,对于个人成长也具备非常高的价值,而不像现代人普遍所以为的,只是一个好人的标签而已。我们可以通过经文来具体看一看。子曰:“弟子入则孝,出则弟,谨而信,泛爱众,而亲仁。行有余力,则以学文。”孔子说:“在家孝敬父母,出门在外顺从师长,友爱兄弟,谨慎做事,诚实守信,平等待人且乐于助人,亲近有仁德的人。这样躬行实践之后,还有余力的话,就再去学习经典学问。”现代教育把力量都集中在技能培养上,这与孔子倡导的以孝悌为核心的士人教育南辕北辙,大相径庭。在孔子看来,一个人连仁义之本——孝悌都顾不上,学习经典里的礼乐都是多余的,何况是各种求生技能。这与方向错了,知识越多越反动的理念是一脉相承的。文,表也,质,里也,文质彬彬,然后君子。但世上巧言令色的小人多,讷言敏行的君子少,所以孝悌可不只是一个让人夸夸的品德标签,而是决定着人能否行稳致远的关键要素。子贡问曰:“何如斯可谓之士矣?”子曰:“行己有耻,使于四方不辱君命,可谓士矣。”曰:“敢问其次。”曰:“宗族称孝焉,乡党称弟焉。”曰:“敢问其次。”曰:“言必信,行必果,踁踁然小人哉!抑亦可以为次矣。”曰:“今之从政者何如?”子曰:“噫!斗筲之人,何足算也!”子贡问道:“怎样才可称得上‘士’呢?”孔子说:“能用羞耻之心约束自身行为,出使外方不辜负君主的委托,这就可以称作‘士’了。”子贡说:“那么次一等的‘士’是什么样的?”孔子说:“宗族的人称赞他孝顺,邻里乡党的人称赞他友爱。”子贡说:“再次一等的‘士’呢?”孔子说:“说话有诚信,做事坚定果断,只能算是耿直固执的小人,但也可以算是再次一等的‘士’了。”子贡说:“现在那些执政的人如何?”孔子说:“唉!一班器量狭小的家伙,算得了什么呢!”士者,事也,合一为十曰事。说话算话做事果断,对应的是最下级的公务员,就是那种吩咐了就能去做事的人,这样的人在外国人眼里已经是宝贝了,畅销书《把信带给加西亚》整本书都是吹嘘这种像联邦快递一样使命必达的工具人。然而,这类士也只是入门而已,毕竟只能独善其身的小人是不适合主持社会资源的分配工作的。接下来,就是那些能够经年累月坚持不懈于孝悌的人了,他们的真心让宗族里的人看到都交口称赞,让邻里的乡亲评价都啧啧称奇。家里对于父母的孝敬,宗族的人能发现,家外对于长辈兄长的敬重,乡党的人会观察,如此,则真正做到了前文所说的“入则孝,出则悌”。一人不为众,独木难成林,孝悌之人,有家族集体观念,能自然而然让大家敬佩和信任,这样就具备了组织协调的基本素质。再进一层,就是学文之后精通礼乐,有底线意识,成为可以独当一面的精英人才。外交无小事,士代表国家出访,意味着国家利益系于一身,进退不逾礼,陈说晓利害,难能可贵,可谓士之至矣。这样的大才,也是从孝悌出发一步一步成为国家栋梁的。子夏曰:“贤贤易色;事父母,能竭其力;事君,能致其身;与朋友交,言而有信。虽曰未学,吾必谓之学矣。”子夏说:“一个人能够结交贤者取代巧言令色之人;侍奉父母,能够竭尽全力;辅佐君上,不惜性命;同朋友交往,说话诚实守信。这样的人,即使他自己说没有学习过,我也一定要说他已经学习过了。”以友辅仁,由孝悌而学忠义,言出必践,深明大义兼诚信可靠,这样的人哪里不欢迎呢?学子们求学是为了成为可用之材,成全一个有价值有意义的人生,那么孝悌应该是我们安身立命的起点。
在儒家看来,孝悌是实行仁道的根本,君子修身,治国平天下要从孝悌开始。梁漱溟说:“要想使社会没有那种暴慢乖庚之气,人人有一种温情的态度,自不能不先从家庭做起,所以说:‘君子笃于亲,则民兴于仁 。’”黑格尔说过:“中国纯粹建筑在这一种道德的结合上,国家的特性便是客观的‘家庭孝敬’。中国人把自己看作是属于他们家庭的,而同时又是国家的儿女。”
古代社会家国一体,家为国之本,所以治国要从每一个家庭为基本单元来做起。《论语·为政》载或谓孔子曰:“子奚不为政?”子曰:“《书》云:‘孝乎惟孝,友于兄弟,施于有政。’是亦为政,奚其为为政?”孔子告诉我们孝悌之道就是为政之道,准确地说为政之道就是孝悌之道的延伸。《论语·学而篇》载有子说:“其为人也孝悌,而好犯上者,鲜矣。不好犯上而好作乱者,未之有也。”
孝悌绝不是一个个人和一个家庭的问题,而是关系到社会是否安定,天下是否太平的大问题。在家中实行了孝悌,国家社会就不会发生“犯上作乱”的事情。这就是说,个体要在家庭中接受长幼秩序,进入社会才能接受既定的社会规则,成为一个遵纪守法的公民。《大学》:“所谓治国必先齐其家者,其家不可教而能教人者无之。故君子不出家而成教于国:孝者,所以事君也;悌者,所以事长也;慈者,所以使众也。”孝、悌、慈是齐家之道的三大法宝,也是治国的三个法宝。
孟子把孝悌看成仁政的基础,王道的开端,提出了以孝悌之道为基础的仁政王道主张。《孟子·梁惠王上》载梁惠王向孟子请教治国之道,孟子针对梁惠王自满于灾荒时为老百姓做“移民”“移粟”之事,批评梁惠王能行小惠,但不能行王道以养其民,根据当时的生产条件,描绘了一幅小农经济的理想图景:“五亩之宅,树之以桑,五十者可以衣帛矣;鸡豚狗彘之畜,无失其时,七十者可以食肉矣;百亩之田,勿夺其时,数口之家,可以无饥矣;谨庠序之教,申之以孝悌之义,颁白者不负戴于道路矣。七十者衣帛食肉,黎民不饥不寒,然而不王者,未之有也。”希望梁惠王不违背农时,让百姓就可按时劳作,获得好收成,丰衣足食,生养死葬没有后顾之忧,那就可以算作是行仁政了,就是王道政治的开端。
孟子还特别提出“谨庠序之教,申之以孝悌之义,颁白者不负戴于道路矣。”朱熹《孟子集注》:“既富而教以孝悌,则人知爱亲敬长而代其劳,不使之负戴于道路矣。”富裕起来以后,通过建立学校,进行孝悌等道德教化,使人们知道爱亲敬长,老有所依,老有所乐,这是实现王道的基础。“庠序之教”是三代圣王传承下来的治国法宝,《孟子·滕文公上》云:“设为庠、序、学、校以教之。庠者,养也;校者,教也;序者,射也。夏曰校,殷曰序,周曰庠,学则三代共之,皆所以明人伦也。人伦明于上,小民亲于下。有王者起,必来取法,是为王者师也。”
孟子认为,不同时代的教育在具体细节上有差异,但根本的目的都是明人伦。人伦不明,则九族不睦,百姓不亲,人无道德,社会无秩序。人无道德,虽名之为人,而几与禽兽无别,也不可能建立起良好的社会秩序。所以他强调:“人之有道也:饱食暖衣、逸居而无教,则近于禽兽。圣人有忧之,使契为司徒,教以人伦——父子有亲,君臣有义,夫妇有别,长幼有叙,朋友有信。” (《孟子·滕文公上》)通过道德教化,实现伦理生活的幸福美满,也就是王道理想的最终实现。
《孟子·梁惠王上》第五章,孟子针对梁惠王处于的被动挨打,国力衰微局面,希望他不要溺于私仇,睚眦必报,而是直截了当地提出了他的仁政主张。在物质生产方面有三项内容:一是刑罚,二是薄赋税,三是深耕易耨。在精神文明建设方面,孟子提出了通过教育培养国民孝、悌、忠、信的品德,使他们在家能够侍奉父母兄长,出门能够尊敬长辈上级,有来犯之敌可以拼死保家卫国,英勇抵抗强敌入侵。“王如施仁政于民,省刑罚,薄税敛,深耕易耨。壮者以暇日修其孝悌忠信,入以事其父兄,出以事其长上,可使制梃以挞秦楚之坚甲利兵矣。” 这样,孝悌之德就是实行君王仁政的道德本源,也是一个国家防御外敌的精神力量源泉。
君子在一个国家的作用是建功立业,教化民众。《孟子•尽心上》载公孙丑曰:“《诗》曰:‘不素餐兮。’君子之不耕而食,何也?”孟子曰:“君子居是国也,其君用之,则安富尊荣;其子弟从之,则孝悌忠信。不素餐兮,孰大于是?”公孙丑字面上理解《诗经》“不素餐兮”是君子之不耕,好像是吃闲饭。其实君子是劳心者,“劳心者治人,劳力者治于人”(《孟子·滕文公上》)。君子参与国家政教是其本分。赵岐注:“君子能使人化其道德,移其习俗,身安国富而保其尊荣,子弟孝悌而乐忠信,不素餐之功,谁大于是?何为不可以食禄!”君子被国君重用,可以使国家“安富尊荣”;如果有子弟来学,可以教以“孝悌忠信”。这就是古代社会治国理政的所谓“政教”。
《孟子·万章上》第四章载舜成为天子以后如何处理父子之伦,他以天子之身份见到愚顽暴虐,曾经加害于他的父亲,神情局促不安,以至谨慎战栗,仍然能够以子道事父。当然,成为天子,对父母的孝就是以天下孝养,“孝子之至,莫大乎尊亲;尊亲之至,莫大乎以天下养。为天子父,尊之至也;以天下养,养之至也。”这就是天子之孝。《孝经·天子章》云:“爱亲者不敢恶于人,敬亲者不敢慢于人。爱敬尽于事亲,而德孝加于百姓,刑于四海,盖天子之孝也。”作为天子,在爱敬自己亲人的基础上,还应该以自己的表率作用,榜样的力量,上行下效,使普天之下的人都孝敬自己的父母。
天下一家,中国一人,天下是家的最大扩展,平天下也是齐家的逻辑推衍。孟子主张平天下要从仁政出发,实现王道理想:“尧舜之道,不以仁政,不能平治天下。”(《孟子・离娄上》)尧舜之道就是先王之道的代表,具体措施就是通过行仁政,最终达到天下太平的理想。平治天下的仁政就是孝悌之道在政治上的运用。可以说孝悌之道是仁义之道,《孟子·离娄上》说: “仁之实,事亲是也;义之实,从兄是也。”仁义是孟子思想体系的核心,仁义落实在日常生活之中就是孝悌,或者说孝悌是仁义的实践。
以仁义为基础的孝悌之道可以通达于天下,《孟子·尽心上》云:“亲亲,仁也。敬长,义也。无他,达之天下也。”赵岐注:“少知爱亲,长知敬兄,此所谓良能良知也。人仁义之心,少而皆有之,欲为善者无他。达,通也,但通此亲亲敬长之心,施之天下人也。”少知爱亲,长知敬兄,是人的良能良知,是出于仁义之心,是实行仁政王道的人性和道德基础,可以推之于治国平天下。孙奭疏:“爱其亲,钦顺其兄,是仁义也,仁义即良知良能者也。言人之为善者,无更于他求也,但通达此亲亲敬长之良能良知,施之与天下耳”。亲亲是孝,是为仁之本;敬长是悌,是为义之义。孝悌之道就是仁义之道,是发自于人的良知良能,以仁义治国平天下途径是仁政王道,可以通达普天之下,最终实现天下大同。
孟子塑造的大舜成为天子以后坚守孝悌之道,同时又没有化公为私,而是致力于天下为公。尧舜禅让就体现了天下为公的政治理念。郭店楚简《唐虞之道》云: “唐虞之道,禅而不传。尧舜之王,利天下而弗利也。禅而不传,圣之盛也。利天下而弗利也,仁之至也。故昔贤仁圣者如此。身穷不贪,没而弗利,穷仁矣。必正其身,然后正世,圣道备矣。故唐虞之(道,禅)也。”尧舜之道,以天下为公,毫无自私自利之心,把天下不是传给儿子,而是传给贤能之人。《吕氏春秋·去私》云:“尧有子十人,不与其子而授舜;舜有子九人,不与其子而授禹,至公也。”尧舜禅让是大公无私精神的体现。但是怎么解释舜做了天子封弟弟象于有庳?
《孟子·万章上》第三章,孟子与万章讨论舜做了天子以后如何处理与其弟弟象的关系,万章问曰:“象日以杀舜为事,立为天子则放之,何也?”孟子曰:“封之也,或曰放焉。”万章曰:“舜流共工于幽州,放驩兜于崇山,杀三苗于三危,殛鲧于羽山,四罪而天下咸服,诛不仁也。象至不仁,封之有庳。有庳之人奚罪焉?仁人固如是乎?在他人则诛之,在弟则封之。”曰:“仁人之于弟也,不藏怒焉,不宿怨焉,亲爱之而已矣。亲之欲其贵也,爱之欲其富也。封之有庳,富贵之也。身为天子,弟为匹夫,可谓亲爱之乎?”“敢问或曰放者,何谓也?”曰:“象不得有为于其国,天子使吏治其国而纳其贡税焉,故谓之放。岂得暴彼民哉!虽然,欲常常而见之,故源源而来,‘不及贡,以政接于有庳。’此之谓也。”
尽管象曾经试图谋害舜,但舜成为天子并没有伤害象,还给他封地。这在一般人很难理解,孙奭疏曰:“此章指言恳诚于内者,则外发于事,仁人之心也。象为无道极矣,友于之性,忘其悖逆,况其仁贤乎!”舜有仁心,诚于中而发于外,对无道至极的象以其善性待之,忘了对他的一系列阴谋伤害。朱熹《孟子集注》引吴棫云:“言圣人不以公义废私恩,亦不以私恩害公义。舜之于象,仁之至,义之尽也。”
此章是孟子对舜登天子之位后如何对待曾谋害自己的弟弟象的情况一个澄清,借以表达舜有仁心,故有了行仁政的基础。针对流传的舜登天子之位后流放象的说法,孟子解释说,舜其实是封象于有庳的,但是他深知自己的弟弟难以担当治理重任,于是“使吏治其国,而纳其贡税焉”,就是说,使“象不得有为于其国”。也正是因为如此,才有了舜放象的流言。诚如吴棫所言,舜对于象,的确可以说是仁至义尽了。如果有人说舜对自己这么坏的弟弟还封地,而对“四恶”则杀戮、流放,不是典型的任人唯亲吗?就今日的眼光看,确实可以这样说,但舜的弟弟象虽然心性残暴,几次欲谋害舜,但毕竟没有造成杀人事实,也没有给社会造成伤害。所以舜采取最佳行为方式,只是让他到偏僻的有庳国去当一个名誉上的诸侯,而没有实际权力,还是派官员管理庳国,避免他残暴地对待有庳国的老百姓。舜还经常与象经常见面,互相往来,维持着兄弟之情,尽悌道。
本文地址:http://dadaojiayuan.com/rujia/140906.html.
声明: 我们致力于保护作者版权,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无法核实真实出处,未能及时与作者取得联系,或有版权异议的,请联系管理员,我们会立即处理,本站部分文字与图片资源来自于网络,转载是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来源标注错误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权益,请立即通知我们(管理员邮箱:douchuanxin@foxmail.com),情况属实,我们会第一时间予以删除,并同时向您表示歉意,谢谢!
上一篇: 传统美德故事之孝悌道
下一篇: 天下为公、天下大同的社会理想的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