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录
首页 >> 诸子百家 >> 儒家

天下为公、天下大同的社会理想的意义

荆十三 2023-12-21 15:53:08

“天下为公”“天下大同”,出自孔子之口,见于《孔子家语》和《礼记》中的《礼运》篇。孔子回望历史,认真研究“先王之道”,深刻反思现实,形成了他的这一社会理想。在《孔子家语》的记载中,孔子对弟子子游说:“大道之行,天下为公,选贤与能,讲信修睦。故人不独亲其亲,不独子其子。老有所终,壮有所用,矜寡孤疾皆有所养。货恶其弃于地,不必藏于己;力恶其不出于身,不必为人。是以奸谋闭而不兴,盗窃乱贼不作,故外户而不闭。谓之大同。”

微信图片_20231221172629.png

孔子时代,天下无道,礼崩乐坏。他认为尧、舜、禹、汤、文、武时代是一个“有道”之世,那时,人们以天下为公。所谓“背私为公”,“公”可理解为“共”,指人们的公共意识、公共道德。天下为公,是人们都修为自己的公德心,生活在一起的人们应休戚与共,协同一致,强调要有明确的“社会性”意识,努力做一个“成人”,做“大人”“君子”。所以孔子主张扶危济困,互相关心,而不是各行其是,自私自利,甚至损人害人,弱肉强食。

中国文化以孝悌为根本,强调仁爱精神与敬畏观念。中国哲学可视为关于“家”的哲学,以家为本位,由家而国,由修身、齐家到治国、平天下。孔子主张由孝、悌培养爱、敬,把孝与悌看成“人之本”,把爱与敬看成“政之本”。人们由家庭走向社会,中国思想便打通了家庭伦理与社会、政治伦理,把父母对于子女的自然情感进行社会化应用与理解,产生了家国一体的观念。这是中国“天下大同”“天下为公”理想追求的认知基础。

天下为公、天下大同,孔子还简洁表述为“老者安之,朋友信之,少者怀之”。孔子整理的《尚书》中就有“以公灭私,民其允怀”的说法,诸子百家也大都重视公义,早期典籍有诸如“公者明”“无私者正”“以其无私,故能成其私”“公生明,偏生暗”之类的表述。孔子的这一社会理想影响很大,历史上这样的类似表述不胜枚举。孟子的“民贵君轻”学说,以及后来“公天下”的主张也都源自孔子。唐代有人说“心苟至公,人将大同”,“大同”崇尚和合,求同存异,这样才能涵摄去取、中和位育。

天下为公、天下大同是中华文化道德精神的根脉,是社会公德的最高原则。从孔夫子到孙中山,中华民族对这一理想的追求一以贯之,由此影响了数千年中国历史的进程,铺染了无数中华儿女的生命底色。明末思想家说“天下非一家之私”,把“天下为公”的道德理想凝聚成为“天下兴亡,匹夫有责”的个人道德要求,激励着无数志士仁人。近代,面对内忧外患的民族危机,康有为《大同书》提出建立“大同之世,天下为公,无有阶级,一切平等”的理想世界,孙中山提出“真正的三民主义”,即“孔子所希望之大同世界”。

天下为公、天下大同的社会理想与马克思主义相通而契合。100年前,瞿秋白在《赤潮曲》中歌颂十月革命:“从今后,福音遍天下,文明只待共产大同。”中国共产党的伟大斗争将天下为公的理想真正变成现实。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把马克思主义精髓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精神特质融会贯通,坚守中华文化立场,激扬中华文明新活力,在守正创新中构筑中华文化新气象,天下大同、天下为公的思想也在开创党和国家各项事业全新局面中处处得到体现。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共同富裕,是马克思主义的一个基本目标,也是自古以来我国人民的一个基本理想。”我们取得了脱贫攻坚的全面胜利,实现了乡村振兴的良好开局。再如,我国各民族之间不断交流交融,紧密团结,守望相助,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深深植根于各族人民的心灵深处。

微信图片_20231221172634.png

天下大同:一个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愿景

在人类历史的长河中,不同的文化、国家和人民之间存在着巨大的差异,但这并不意味着它们不能相互理解和合作。天下大同,这个富有理想色彩的观念,正是在这种背景下应运而生。它倡导全球范围内的人类命运共同体,让世界回归到一种多元、共生、和谐的状态。

天下大同的概念源于中国古老的哲学思想,即“天下为公”,强调全球范围内的人类社会是一个整体,所有人都应该共享资源、文化和智慧,以达到共同的繁荣。在这个观念下,人类社会的和谐与稳定不仅取决于国家的治理,还取决于全球范围内的合作与共谋。

与其他国家或地区相比,天下大同具有独特的优越性。在天下大同的观念下,国家之间没有强权与霸权,只有平等与合作。它追求的是人类社会的整体利益,而不是某个国家或集团的私利。此外,天下大同强调多元文化的共存与交流,有利于激发人类的创新力和创造力,推动人类社会的进步与发展。

天下大同为人类社会的发展提供了新的思路和方向。为了实现这个愿景,我们需要加强国际合作,推动全球经济一体化,尊重文化的多元性,并积极应对全球性的挑战,如气候变化、贫困等问题。每个人都应该为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贡献自己的力量,通过共同努力,让地球成为一个充满阳光、希望和爱的共同家园。

天下大同是一个伟大的理想,也是我们这个时代所面临的使命。让我们携手共进,为实现这个宏伟目标而努力,让人类社会真正达到和谐、平等和繁荣。只有当全世界的人民都意识到我们的命运是相互关联的,才能共同构建一个更加美好的未来。

中华文化的天下为公、天下大同的社会理想,是其重要组成部分。这一理念强调人人平等、公正正义的价值观,以天下大同之思为指引,追求社会的和谐与进步。中国古代的伦理思想和治理观念,都源自于这一理念。

民为邦本、为政以德的治理思想,是中华文化的核心价值观。尊重人民、以民为本,将人民的利益放在首位,是治国理政的基本原则。同时,中华文化也强调以道德为基础来管理国家,强调道德的力量和社会责任的重要性。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源远流长,凝结了中华民族的智慧和精神。正是这个深邃而广博的传统文化,赋予中华文明突出的特性和独特的魅力。

九州共贯、多元一体的大一统传统,也是中华文化的重要特征。中国历史上的多民族融合与统一,反映了中华文化对于多元文化的包容与融合,让不同民族的人们共同繁荣。这一传统不仅体现了中华民族的智慧,也使中华文化得以传承和发展。

修齐治平、兴亡有责的家国情怀,是中华文化的重要精神追求。中国人崇尚家国情怀,关心国家兴衰、民族命运。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并在中华文化中得到了广泛崇尚和传承。

天人合一、万物并育的生态理念,是中华文化的重要价值观。中华文化强调人与自然的和谐共生,追求生态平衡和可持续发展。尊重自然、保护环境,是中华文化对于生态文明建设的重要指引。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蕴含了众多重要元素,并形成了中华文明的突出特性。它们是对社会、政治、经济、道德等多个领域的深刻思考和智慧总结。我们应当珍惜和传承这一宝贵的文化遗产,为中华民族的繁荣发展作出积极的贡献。

在这个崇尚快餐文化和浮躁的时代,我们需要更多地关注中华传统文化的精髓。我们需要以智慧的眼光去审视世界,以温和的心态去对待他人。只有这样,我们才能够实现真正的社会和谐与进步。

中华传统文化作为中华民族独特的文化符号,凝聚了智慧与精神。它不仅是我们的根基,更是我们走向未来的力量源泉。让我们秉持着中华传统文化的智慧和精神,引领社会和谐与进步的道路前行!


本文地址:http://dadaojiayuan.com/rujia/140907.html.

声明: 我们致力于保护作者版权,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无法核实真实出处,未能及时与作者取得联系,或有版权异议的,请联系管理员,我们会立即处理,本站部分文字与图片资源来自于网络,转载是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来源标注错误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权益,请立即通知我们(管理员邮箱:douchuanxin@foxmail.com),情况属实,我们会第一时间予以删除,并同时向您表示歉意,谢谢!

上一篇:

下一篇: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