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录
首页 >> 诸子百家 >> 国学文化 >> 大话道德经

傅佩荣教授讲解《道德经》第二章:判断都是相对的。

荆十三 2024-11-03 14:35:43

第二章:判断都是相对的。

             我们已经把《老子》精彩而复杂的第1章做了大概的说明,很多人都觉得太难了、太抽象了。为什么要谈这么抽象的东西呢?所以我们在这里先简单地把《老子》81章的内容先做大概的分类。《老子》谈四个重点:

第一,天下大乱,占了20%的篇幅。

第二,怎么解决呢?老子虚拟一个角色叫做“圣人”,他所谓的“圣人”是悟道的统治者,这占了将近50%的比例,里面都是说明圣人是怎么修炼成的,他的统治带来什么样的好的效果。

第三,“道”是什么?就是我们第1章前面说过了,“道”是什么,这一点在《老子》书里面占了将近20%的篇幅。所以,你觉得很抽象吗?将来慢慢熟悉之后就会更容易了解了。

第四,剩下的部分在谈《老子》的“德”到底是在说什么。然后中间还有一些地方是互相重叠交叉的部分,我们将来会一章一章加以说明。

abe1eea3ca79fc28-c577ebdcb0f3dbcc-a3e5359f474e33ba8f237985fa9b213c.jpg


那么《老子》第2章在说什么呢?它讲的是有关天下大乱的部分,这往往来自于人的认知与判断都是相对的,然后由这个相对的部分会产生复杂的欲望的问题。所以在这里我们要想到《老子》第1章提到“无名”“有名”,从这里推出“无欲”“有欲”。“名”是与认知有关的,你要分辨每一样东西,分辨之后自然就会有欲望的问题。所以后面就要接着说了,在第2章就要强调,天下人所做的判断,不论对事实或对价值的判断,都是相对的。譬如,人有理性,主要就表现在他能够认识万物上面。凡是认知都是做了某种区分,而区分都是相对的。有东就有西,有南就有北。所以,人没有必要自以为是,不必执着,也不必由这种偏差而有局限的“知”,产生不恰当的欲望。这就是老子要说明的重点。我们还是一样,把第2章原文先念一遍。

《老子·第2章》原文:

天下皆知美之为美,斯恶已;

皆知善之为善,斯不善已。

故有无相生,难易相成,

长短相形,高下相倾,

音声相和,前后相随。

是以圣人处无为之事,行不言之教。

万物作焉而不辞,

生而不有,为而不恃,功成而弗居。

夫唯弗居,是以不去。

              这一章前半段的白话译文可以这样说:天下的人都知道怎么样算是美,这样就有了丑;都知道怎么样算是善,这样就有了不善。所以,有与无互相产生,难与易互相形成,长与短互相衬托,高与低互相依存,音与声互相配合,前与后互相跟随。我们首先要说明第一句,“美”与“恶”这两个字。“恶”这个字在古代很多地方都用来描写与“美”相对的“丑”,而不是后代所谓“善恶”的“恶”。第二句提到“善”,与它相对的是“不善”。所以在这里我们要先了解“美”与“恶”相对,“善”与“不善”相对,都是明确的价值判断。譬如在原始社会里面,大家都没有分辨什么是“美”的时候,无所谓“美”和“丑”。每个人都有一张脸,能够分辨出谁是谁就够了。你一旦说长得怎么样叫做“美”,这一来的话,没有达到这个标准的不就是不美,不就是“丑”了吗?同样的,你一旦肯定某一种标准叫做“善”,比如一个人每年捐钱给孤儿院,你说他行善,那没有钱可以捐的人不就是不能行善了吗?这一下就知道什么叫“不善”了。这一来的话,“美与丑”“善与不善”都变成相对的。知道什么是美,丑就出现了;知道什么是善,不善就出现了:这是很明显的区分。所以这两种所说的是人的价值方面的判断。接着老子列出六种对于客观上事实的判断,我们在认识万物的时候,很明显就会做这些判断。

           比如第一个“有无相生”。“有”“无”怎么相生呢?所以一定要了解,“有”代表有形,“无”代表无形。不然的话你根本讲不通,什么叫“有无相生”。难道无能生有?你说有能生无,一朵花真的不见的话,也没有真的不见了。我们说质量不灭定律,一朵花枯萎消失了,化作春泥也一样是存在。这样就变成复杂的争论了。所以老子在这边所说的“有”与“无”是指“有形之物”与“无形之物”,以人的视觉判断为主。这一来的话就知道“有”与“无”是相对的。接着,“难”与“易”也是相对的。比如说你到了高中,你看到初中的数学觉得很容易,但那个容易是要对照你现在觉得难的才能知道。否则一道数学题本身没有难易的问题,要看是对谁来说,对什么情况之下的你来说。再看“长短相形”。你说尺是长的,为什么?跟寸相比。如果没有寸的话,你怎么知道尺是长的呢?尺遇到丈的话,又变成短的了。所以“长”与“短”是互相比较才出现的。

e154002750821088-71e3ab359484f62f-ea89b99b75582a621d2aea3a7184adef.jpg


         再看“高下相倾”。“高”与“低”这种判断也是互相依存的。比如你说这座山很高,那要看你跟什么比。你说这个山比那个丘陵高,但这个山很高,前面还有更高的山;并且你再怎么高,你跟天空比的话永远是低的。所以“高”与“低”也是相互依存的。再看“音声相和”,“音”与“声”互相配合。在古代这一方面要区分“声”“音”“乐”三个词。“声”是指简单的发音,动物也会,它能够发出声音,这叫做“声”。而中国古人讲到“音”的时候,是指“声”的组合,把这个声组合以便传达某种特定的意思。所以中文里面“意”这个字上面是“音”,下面是“心”,等于是你有心发出某种声的组合,也就是发出了音,才能表达你的意思。所以“音”可以传达某种意思,层次比“声”要更高。中国人还分辨“乐”。讲到“乐”的话,代表你心中有某种感受,就要歌咏之,表达出来。所以,音与声相和,光有声无法传达意思,但传达意思的时候一定要有声来配合。最后一个是“前后相随”。你说你走在前面,那代表一定有人在后面,你才能判断。但你走在前面,你再怎么走,你前面还是有别人。所以,你要分辨谁在前面,谁在后面,那是相对的。

eeb88387bfc51b95-0208b2ba6b7ef312-05f66246eb21cc10aff0476237dcff1a.jpg

           从一开始到这里总共提出八种相对的判断。前两种有关“美”与“善”是价值上的判断,后面六种“有无”“难易”“长短”“高下”“音声”“前后”是对于事实上的判断。人的认知活动就来自于这些判断。所以在这里可以先简单的说,这样的认知活动叫做“区分”——区分怎么样是美,怎么样是善,怎么样是有,怎么样是无;然后就会生出某种欲望了。因为你总是会去找比较受到大家肯定的东西,一比较之后,就有哪一个比较好的问题。这种区分最后很容易造成各种复杂的欲望。所以老子在第2章立刻提醒我们,人的理性需要名称才能运作。但是名称出来之后,又容易出现各种复杂的欲望。这时候不要忘记,所有的区分都是相对的。你觉得这个人美、这个人善,相对的,跟他不一样,就变成不美、不善了。这不是区分带来人的主观在欲望上的态度吗?都去喜欢大家认为好的,而讨厌那些大家认为差的。譬如,有个地方举办选美比赛,结果入围了十个人,有六个人长得一模一样。为什么?她们都经过整形手术,符合那个社会认为美的标准。这当然是很特殊的现象,而它造成的后果显然是不理想的。

            在这一集里面我们要了解,老子认为,人的认知活动很容易形成相对的观点。也就是说,你从不同角度或在不同条件下,对同样东西去观察与测量,会有不同的结果。你知道这一点之后,就可以设法从正面、反面、从各个侧面去了解一样东西,才能知道它的全貌。所以在做评价的时候,不要只是单方面从某一个标准来做评价,这样子很容易陷于复杂的困境,到最后大家都去追求天下人认为比较好的东西。结果认知的活动由于它是区分的关系,反而形成困扰。所以老子要强调的是:人类社会所造成的各种问题,主要都来自于把“认知”当作“区分”。那么怎么解决这个问题呢?在后面还会再谈到这一点。

abe1eea3ca79fc28-c577ebdcb0f3dbcc-47089e2fded4e81d3a73e70255af5b86.jpg


总结:

         人的认知活动所造成的效果是相对的,所有的判断在价值方面和事实方面都是相对的。“相对的”代表相辅相成,彼此不能缺乏。了解这个道理之后,我们就不会太执着于怎么样才是对的、才是好的,就不会有偏差的欲望。这是老子在第2章里面希望我们了解的。



课后思考:

最后请你思考一下,老子的用意不是叫我们不要去做判断,而是说你在判断的时候,比如分辨“美与丑”、分辨“善与不善”,你要知道那些是相对的。所以不要太执着于这样的一种区分,还要设法从多方面来看待同一个人或同一样东西,这样就可以得到比较完整的理解,而不会有偏差的欲望出现。你觉得这种想法是不是可以给我们实际的人生参考呢?想听听你的意见。



本文地址:http://www.dadaojiayuan.com/dahuadaodejing/5873.html.

声明: 我们致力于保护作者版权,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无法核实真实出处,未能及时与作者取得联系,或有版权异议的,请联系管理员,我们会立即处理,本站部分文字与图片资源来自于网络,转载是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来源标注错误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权益,请立即通知我们(管理员邮箱:602607956@qq.com),情况属实,我们会第一时间予以删除,并同时向您表示歉意,谢谢!

上一篇:

下一篇: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