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学经典
传统经典诵读
大道家园
传统典籍
综合浏览区
羲黄大学
文始法脉
道德经集释
药食同源
饮食营养
春季食疗
夏季食疗
秋季食疗
冬季食疗
能不能吃
推拿艾灸
推拿
艾灸
拔罐
药浴
药酒
健康综合
刮痧
诸子百家
儒家
历史探究
宗祠传统
道家
诗词歌赋
古玩字画
国学文化
生肖星座
十二生肖
十二星座
黄道吉日
搬家吉日
开业吉日
装修吉日
嫁娶吉日
道德经集释
实修打卡圈
每日小打卡
登录
杂谈
通俗伤寒派精于临床的陶华
朱肱以后能承其绪而有所发挥的,可推明代的陶华。陶华(1369-1445),字尚文,号节庵,明代余杭人。据云随证制方不拘古法,每遇奇疾能应手而愈,而于伤寒尤为擅长。著有《伤寒六书》,即《伤寒琐言》、《家秘的本》、《杀车捶法》、《截江网》、《一
中医流派
2023-11-11
通俗伤寒派的学术特点
一、以广义伤寒为研究对象伤寒的涵义有广狭之分,广义的伤寒是外感热病的统称,狭义的伤寒则是外感风寒所致的病症。通俗伤寒派以论广义伤寒为主,例如朱肱的《类证活人书》除论狭义伤寒以外,尚论证了伤风、热病、中暑、温病、湿虐、风温、温疫、中湿、湿温、
中医流派
2023-11-11
通俗伤寒派
通俗伤寒派是研究外感热病的传统流派之一,它形成于北宋,明清两代有较大的发展。在学术上该流派主张遵循传统,在《伤寒论》的基础上吸收历代各家临床经验,从而构筑起外感热病的辨证论治体系,由于该流派的学术见解通俗、切近临床.故在历史上有相当大的影响
中医流派
2023-11-11
温疫派强调攻逐伏邪的蒋宝素
蒋宝素(1786-1864),字问斋,号帝书,江苏丹徒名医,著有《医略》及《问斋医案》等书。柳宝治说:“伏邪之名,从舫未经道及,自蒋问斋著《医略》十三篇,煌煌然著伏邪之名,而伏温一病始昭然大白于天下”(《温热逄原》)不过,蒋氏所论伏邪实系温
中医流派
2023-11-11
温疫派擅治疫痧的陈耕道
疫痧,又名烂喉痧,以发热、咽喉肿痛糜烂、肌肤丹疹密布为临床特征,西医称之为猩红热,属急性传染病。清代擅长调治此疾者有陈耕道、夏春农、丁甘仁等,其中以阮氏为著。陈耕道,字继室,常熟名医,嘉庆六年(1801)著《疫痧草》一书,该书继承温疫家的基
中医流派
2023-11-11
温疫派取法河间的杨栗山
杨栗山,名璿,字玉衡,又号栗山老人,清代乾隆年间溧水名医。长于温疫证治,著有《伤寒温疫条辨》.(又名《寒温条辨》)一书,其间辨析伤寒温疫之、异同,阐发自已临证之经验,切于实用。杨栗山治温疫,其论多宗吴又可、张石顽,其法则本刘河间。他认为仲景
中医流派
2023-11-11
温疫派主张大剂解毒的余霖
温疫派主张大剂解毒的余霖余霖,字师愚,清初安徽桐城名医。因先君患疫为庸医误治而亡,遂专攻疫证。据《阅微草堂笔记》记载:乾隆癸丑(1793),京师大疫,以景岳法治者多死,以又可法治之亦不验。桐乡冯鸿胪星实姬人呼吸将绝,桐城医士投大剂石膏药,应
中医流派
2023-11-11
温疫派的泰斗吴又可
温疫派中成就最大、声誉最高的医家,莫过于吴又可。吴又可,名有性,明末江苏吴县洞庭东山名医,以治温疫著称。据《明史》记载,从永乐六年(1408)至崇祯十六年(1643)间,共发生温疫十九次之多。据《吴江县志》记载,崇祯年间温疫猖獗,一巷百余
中医流派
2023-11-11
温疫派擅用石膏的缪仲淳
温疫派擅用石膏的缪仲淳缪仲淳(1546-1627),名希雍,号慕台,明代常熟名医。十七岁时患症久治不愈。遂翻阅医书,从暑论治自愈。自此踏入医门。缪仲淳以治伤寒温疫擅长,其治又重在清泄阳明气热,尝谓:“伤寒温疫,三阳经中往往多带阳明者,以手阳
中医流派
2023-11-11
温疫派的热病宗师刘完素
金元之际,战争频仍,瘟疫流行,据史书记载:金贞祐元年(公元1213年)九月,元兵围汴,加以大疫,汴京城死亡百余万人。天兴元年(公元1232年)汴京大疫凡五十日,诸门出死者九十余万人,贫不能葬的尚不在此数。面对如此猖厥的疫情,医学界是不会沉
中医流派
2023-11-11
温疫派的学术特点
一、以温疫病为主要研究对象温疫,是一种感受疫疠之毒而发生的急性热病,其特点是发病急,病情险恶,具有强烈的传染性,能引起流行。历史上温疫多次流行,给人类带来了极大的危害。温疫派就是在与瘟疫斗争中逐渐壮大起来的。其中有的善治火热之疫,有的善治燥
中医流派
2023-11-11
经典伤寒派
经典伤寒派是一个带有尊经崇古色彩的流派,他们恪守《伤寒论》,否定后世的温病学说,以与温病诸派挑战的姿态出现在晚清及民国初年的医坛上。尽管他们的言词偏激,但对于纠正当时医家忽视基础训练,舍本求末,追逐新说的偏向,正确评价《伤寒论》在外感热病临
中医流派
2023-11-11
柳宝诒伏温证治
柳氏于伏温证治条分缕析,诚多经验之谈。兹分述如下:1.伏温从少阴初发证治 伏温之发,或因阳气内动,或因时邪外感引动。凡阳气内动,寒邪化热而发之证,外虽微有形寒,而里热炽盛,不恶风寒,骨节烦疼,渴热少汗,用药宜助阴气,以托邪外达。柳氏以黄芩汤
中医流派
2023-11-11
伏气温热派的学术特点
一、重视伏气致温柳氏认为温病有新感伏气之分,随时感受之温病即叶天士、吴鞠通所论者是也;伏气内发之温病,则是《内经》《难经》《伤寒论》所论者是也。这两种温病的传变出入不同,治法轻重深浅有殊,不能相混。他说,叶氏《温热论》所谓温邪上受,首先犯肺
中医流派
2023-11-11
伏气温热派
伏气温热派清代后期,以叶天士《温热论》为代表的温病学说巳得到普及,同时,也在实践中暴露出存在的不足。针对《温热论》详于新感而略于伏气的问题,晚清苏南名医柳宝诒提出了以伏温证治为主要内容的温热学说,成为温热派的别派,我们称之为伏气温热派。 柳
中医流派
2023-11-11
温热派著《外感温病篇》陈平伯
陈平伯,字祖恭,清松滨人,以仲景于外感温热无文无法,时治伤寒家徒守发表攻里之成方,遂使温热之旨蒙昧不明,医门缺典。他说:“温者,暖也,热也,非寒之可比也。风邪外束,则曰风温;湿邪内侵,则曰湿温,纵有微寒袭,不同凛洌之严威。是以发表宜辛凉不辛
中医流派
2023-11-11
温热派集温热学说之大成的王孟英
王孟英(1808-1890),名士雄,别字潜斋、梦隐,又号半痴山人,浙江宁人,寓居杭州。他一生经历了温热、霍乱等疾病的多次流行,对外感热病颇有研究。他治温热病,主张以《内经》《伤寒论》为经,以叶、薛诸家学说为纬,所著《温热经纬》五卷,卷一
中医流派
2023-11-11
温热派倡导三焦辨证的吴鞠通
吴鞠通(1758-1836),名塘,江苏淮阴名医。十九岁时父亲病逝,慨然废举子业而专事学医,后因子病温误治而亡,又专注温病治法。他“进而病谋,退与心谋,十阅春秋”,颇有心得。他认为吴又可《温疫论》虽议论宏阔,实有发前人所未发,但细察其法,
中医流派
2023-11-11
温热派以《湿热病篇》名世的薛生白
温热派以《湿热病篇》名世的薛生白与叶天士同郡且同时,学术风格相近的薛生白,在新感温热病的诊治上也多心得,后世多叶薛并提,视为吴们医派的中坚。 薛生白(1681-1770),名雪,号一瓢,又号扫叶山人,磨剑山人、槐云道人,与叶天士同郡。医术尤
中医流派
2023-11-11
温热大师叶天士
叶天士(1666-1745),名桂,号香岩先生,又号上津老人,清初苏州名医。叶氏世操医业,天士既承家技,又博采诸家,相传曾更十七师。《古今医史续增》谓其曾“得周扬俊四名家之精”。有人则谓其学本余杭陶华、旁及东垣、子和、丹溪,远绍河间(《温
中医流派
2023-11-11
首页
前一页
后一页
杂谈热门文章
1
中医学子:谁来拯救我们的未来?
2
这两种类型的高血压,怎么用药
3
值得精读:对“火神”的真知灼见
4
中医为什么常提倡禁一切寒凉之物?
5
阳气不足,原来是你的精气神从这五个地方漏掉了!
6
剂量!方剂运用的最高艺术 | 仝小林
7
疏肝止痛、和解退热……这味“百搭”的中药怎么用才能效如桴鼓
8
妇科常见的这四种病该如何调理?(经前期紧张症,更年期综合征,盆腔炎,乳腺增生)
9
饮食以“和”为贵,只吃蔬菜,对人的伤害有多大? | 徐文兵
10
一个经典养胃方,健脾和胃、燥湿化痰、行气止痛
站长推荐
大道家园免费送书啦!!!
为你揭开神秘的修行之路!
道家“丹道密授”
点击获取免费学习方式
万法之王-无为法真传
适合高端人士学习
张三丰《无根树》
道家大成净土法
改命、养性有免费学习通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