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录
首页 >> 中医基础常识 >> 杂谈

温疫派主张大剂解毒的余霖

祝由网 2023-11-11 05:29:57

温疫派主张大剂解毒的余霖

余霖,字师愚,清初安徽桐城名医。因先君患疫为庸医误治而亡,遂专攻疫证。据《阅微草堂笔记》记载:乾隆癸丑(1793),京师大疫,以景岳法治者多死,以又可法治之亦不验。桐乡冯鸿胪星实姬人呼吸将绝,桐城医士投大剂石膏药,应手而痊。踵其法者,活人无算。此桐城医士,即余霖。余霖著《疫疹一得》,指疫病皆由毒火敷布、治疗重用石膏,自成一家。

余霖首先强调疫症与伤寒似同实异,太阳阳明头痛不至如破,而疫则头痛如劈,沉而不能举;伤寒无汗,而疫则下身无汗,上身有汗,惟头汗更盛;少阳之呕胁必痛,疫证之呕胁不痛,频频而作;太阴自利腹必满,疫证自利腹不满,这是在临床表现上的甄别。在病因上,余氏强调疫证乃胃中疫毒火热,与伤寒感寒全然不同。他说:“胃为十二经之海,上下十二经,都朝宗于胃,胃能敷布十二经,荣养百骸亳发之间,靡所不贯,毒既入胃,势必敷布于十二经,戕害百骸,使不有以杀其炎炎之势,则百骸受其煎熬,不危何待?疫既曰毒,其为火也明矣。“如毒火盘踞於内,五液受其煎熬,热气上腾,如笼上熏蒸之露,故头汗独多;火毒达於太阳阳明,可致头痛如劈,两目昏瞀;内有伏毒,邪火干胃、毒火上冲,故疫症呕吐频频而作;毒热蕴於阳明血分,可发斑;疫毒所聚可致发疮,另有疫毒深伏,不得透达,而见六脉细数沉伏,面色青惨,昏愤如迷,四肢逆冷,头汗如雨,其痛如劈,腹内搅肠,欲吐不吐,欲泄不泄,男则仰卧。女则复卧,摇头鼓颌,百般不足诸证,谓之闷疫。总而言之,疫毒火热致病多端。证现於十二经,而实由毒火一团所致,非若伤寒能以六经识证可比。

余氏治疫取熊凭昭《热疫志验》的败毒散加减,不用硝黄,以热疫乃无形之毒,难以当其猛烈,重用石膏直入肺胃,先捣其窝巢之害,而十二经之患自易平矣。所制清瘟败毒散,通治疫证,该方综合白虎汤,犀角地黄汤、黄连解毒汤等方而成,方中石膏、知母清阳明之经之大热,犀角、地黄、玄参、丹皮、赤芍清营凉血解毒,黄芩、黄连、枙子、连翘清热泻火解毒,竹叶清心除烦,桔梗载药上行,以退胸膈及六经之热。余霖说:“此大寒解毒之剂,重用石膏则甚者先平,而诸经之火自无不安矣”,可见白虎汤为此方中之主。

余氏用药以峻重见长。他认为治疫“用药必须过峻数倍於前人”,如清瘟败毒散有大、中、小三剂之分,如大剂生石膏用六至八两,小剂亦用八钱至一两二钱。他曾说治一疫证,“予用大剂,连投十五帖,今巳全安,计用石膏六斤有零,犀角七两有零具黄连六两有零,此前人所未有,后人之所未见”。王孟英亦谓:“纪文达公于癸丑年。曾目击师愚之法治人无算,而谓其石膏有一剂用至八两。一人用至四斤。”这种大剂
量的攻击性疗法,正是为力泄热毒火邪,阻力病势传变而设。

败毒散的前世今生

人参败毒草苓弯,羌独柴前枳桔共;

薄荷少许姜三片,气虚感寒有奇功。

败毒散——经典古方,由柴胡 、前胡、川芎 、枳壳 、羌活 、独活 、茯苓、桔壳、人参 、甘草,加生姜、薄菏少许组成,发汗解表、散风祛湿,主治外感风寒湿所致的表证。那什么是表证呢?中医诊断学认为以发热、恶寒、脉浮为特征的证候就是表证。这个概念的外延很大,不仅包括平时常见的感冒,还涉及为数众多的病毒性传染病。败毒散最早出自钱乙的《小儿药证直诀》。

儿科之圣——钱乙

钱乙,字仲阳,宋代东平人,约生于北宋仁宗至徽宗年间,享年82年,他所撰写的《小儿药证直诀》,是中国现存的第一部系统完整的儿科专著,也是世界上最早的儿科专著,为历代中医所重视,列为研究儿科必读之书。后人视《小儿药证直诀》为儿科的经典著作,把钱乙尊称为“儿科之圣”,“幼科之鼻祖”。

败毒散由来

钱乙对小儿科有着四十年的深入钻研,积累了丰富的临证经验,他认为风、寒、暑、湿、燥、火(六淫邪气)是主要的外感病因,六淫邪气主要侵袭皮毛,或从口鼻而入,侵害肺系,对口、鼻、咽、喉、气管和肺形成损害,症状表现为全身的发热、恶寒、肌肉骨节疼痛,以及局部的鼻塞、流涕、喷嚏、咳嗽、咽喉肿痛等,对这类病证的治疗应该以祛外邪为主。外感六淫中,风寒湿邪关系紧密,常相互交织,杂而为病,有时难以分开。钱乙于是设计了这张针对多种病因都有治疗作用的败毒散。方中以羌活、独活、生姜散寒,羌独活并用可治疗全身肌肉关节疼痛,合茯苓以祛湿;川芎、薄荷祛散风邪,善治头痛;配伍前胡、枳壳、桔梗、甘草以行气、止咳、化痰,强化治疗肺感外邪之后的咳嗽、咳痰等主要症状;若体虚,以少量人参扶助正气,鼓邪外出;而柴胡则可退正邪交争所生之热。败毒散的用药涉及外感六淫中风、寒、湿、火四个环节,几乎可称为一个通治之剂、万能之方。清代名医余霖更是推崇其为古今“治瘟第一方”。

败毒散用药历史

败毒散已有近1000年用药历史,自宋代起,主要用于治疗伤寒时气伤风、瘟疫、风湿等病证,后流传愈泛,金元明清等历代医家在临床中不断拓展其使用范围,广泛用于治疗小儿疮疹、痛风、乳岩、骨疽、痢疾等病证;现代药理研究表明,败毒散具有解热、镇痛、抗炎、抗病毒、抗菌、提高免疫细胞活性等作用,临床上主要用其治疗上呼吸道感染、流感、腮腺炎、小儿秋季泄泻以及荨麻疹、湿疹等皮肤过敏性疾病。现已被收录至《中国药典》。

?

败毒散小故事

一、宋代,钱乙

宋仁宗长公主姬患病无人能治,钱乙诊断外邪内陷,以败毒散托邪外出,治愈长公主,得仁宗赏赐,奠定太医院丞地位。

二、清末明初,喻嘉言

喻嘉言,明末清初著名医家。他将人参与解表药相配治疗痢疾,巧用“人参败毒散”,首倡“逆流挽舟”,开创了治痢疾新方法和新思路,对后世影响甚大,广受推崇,至今仍有临床指导意义,现代研究证实,本法对溃疡性结肠炎、小儿秋季腹泻等有很好疗效。

三、清末,陈复正

清末医家陈复正,行医四十余载,著成《幼幼集成》,对儿科影响颇为深远,他对人参败毒散的应用别开生面,适用证广泛,凡有咳嗽,无论内伤外感,虚实寒热,不拘男妇大小皆可运用,且效果显著。其推崇人参败毒散,此方辛平升散,为“咳门第一神方”,举世少有知者。

?

败毒散机理

一、败毒散所败之毒,主要还是肺、皮肤之毒,只要稍微分析一下其结构,就可以很明显的了解。人参、茯苓、甘草,这三味药是四君子的组成,川芎、羌活、独活、桔梗、枳壳是发表、达表的,能够将寒湿之邪引达上表,其中的桔梗、枳壳是非常特殊和有效的组合,因为这两个药对于皮肤来说是非常好的,能够将体表的寒湿宣发出来。另外,一个重要的组合是前胡、柴胡,这两味药一直以来被大家认为是解毒的关键。

二、败毒散所解之毒,一方面是在表之毒,是风寒湿等邪气着于人体之表,如果肺气宣发不能打开,则一直郁闭在表,久而久之就会形成皮肤变厚,变粗糙。败毒散的另外一个方面,则是败在里之毒,人参、茯苓、甘草是补脾胃的,一般久病,或者感冒日久就会出现虚证,此时就必须要补中。

三、其实,医学家一直怀疑败毒散所治疗的应该是病毒性感冒,因为这种感冒容易导致体内的气虚,而且缠绵日久,必定会有气虚的情形,所以人参、茯苓肯定需要用到。另外,还有可能要加入干姜、黄芪等补气扶阳之药。

四、败毒散治疗痢疾,其实痢疾就是中医的肝脾不和证,所以会有里急后重,行气活血是治疗的核心方法,行气的药物有很多,比如枳壳、桔梗就是,还有人参、茯苓,最主要的还是柴胡、羌活等药。当行气活血的药物加入之后,肝脾不和的症状就会缓解,也就达到了治疗痢疾的效果。

五、用败毒散治疗流感,一般可以获得非常好的疗效,其实古代的疾病也属流感最多,只不过古代人没有流感这种概念,而是将之命名为时气而已。败毒散虽然是为了时气(瘟疫)而用,即我们现代所谓的流行性感冒,但是在很多杂病的运用中也有广泛的运用,不可因为一个非常局限的见解,将一个名方困死在一个小小的范围内。

败毒散方解

君药——羌活、独活:

方中羌活、独活发散风寒,除湿止痛,羌活长于祛上部风寒湿邪,独活长于祛下部风寒湿邪,合而用之,为通治一身风寒湿邪的常用组合,共为君药。

臣药——川芎、柴胡:

川芎行气活血,并能祛风;柴胡解肌透邪,且能行气,二药既可助君药解表逐邪,又可行气活血加强宣痹止痛之力,俱为臣药。

佐药——桔梗、枳壳、前胡、茯苓、甘草、人参:

桔梗辛散,宣肺利膈;枳壳苦温,理气宽中,与桔梗相配,一升一降,是畅通气机、宽胸利膈的常用组合;前胡化痰以止咳;茯苓渗湿以消痰,皆为佐药。甘草调和药性,兼以益气和中,共为佐使之品。方中人参亦属佐药,用之益气以扶其正,一则助正气以鼓邪外出,并寓防邪复入之义;二则令全方散中有补,不致耗伤真元。

生姜、薄荷为引,发散风寒,以助君药解表之力。

败毒散的现代研究

君药羌活:具有解热、镇痛、抗休克作用,对痢疾杆菌、大肠杆菌、伤寒杆菌、绿脓杆菌和金黄色葡萄球菌等,均有明显抑制作用。

君药独活:具有镇静、催眠、镇痛、抗炎、解痉和抗菌作用,尤其对人型结核杆菌作用明显。

羌活和独活共为君药,辛温发散,除一身上下之风寒湿邪而发汗解表止痛。

臣药川芎:具有镇静、抗病原微生物、抗病毒及抗癌作用。

臣药柴胡:有明显的镇静、镇痛、镇咳、解热、抗炎、抗病毒作用。

柴胡和川芎并为臣药,以助羌独祛外邪、止疼痛。

败毒散适用人群

1、输液的感冒患者;???2、春秋季病毒感染人群;?3、预防及轻度感冒;

4、感冒咳嗽患者;?????5、感冒后颈疼痛患者;???6、病毒感染痢疾;

7、体虚体弱感冒患者;?8、过敏性荨麻疹;???????9、风湿性关节炎。

遗落的明珠——败毒散

2018年4月16日,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发布了《古代经典名方目录(第一批)》,其中73%为汤剂,23%为煮散;由于传统条件限制,经典名方制剂生产、运输、销售和使用上均存在缺陷,“败毒散”在现代技术上存在标准煎液研发和制剂开发的瓶颈。还应特别注意的是,曾经生产的几个败毒散的中成药不仅剂型落后,而且其说明书在主治证的描述上也并不十分理想。比如,有的以临床较为少见的破伤风作为主要治疗方向,或仅仅标明用于时行感冒(流感),这些表述从学理和医理上表述的都不完整,都值得好好修改,使之更加符合制方的本意。如果开发得当,败毒散系列方剂必将有更广阔的应用前景。

?

温病派的代表人物

温病派的代表人物具体如下:


温病学派逐渐兴起,其中对温病学体系的形成和发展做出巨大贡献的有四位,他们分别是:叶天士、薛雪、吴瑭、王孟英,史称温病四大家。温病学派是中国明代末年以后,在南方逐渐兴起的,以研究外感温热病为中心的一个学术派别。

明清之际,温病学派瘟疫流行猖獗,尤以江浙一带为著,且该地区气候溽暑,热病盛行,客观上促使江浙诸医家对温热病进行研究,并由此逐渐形成一个学派。

1、叶天士


叶桂,字天士,以字闻名于世。叶天士出身于医学世家,他从受到很好的医学熏陶,凭借自己的才智及好学精神,不到三十岁,叶天士就医名远播。叶桂号香岩,人称半仙,有手到病除的本事。

因他一生治愈过不少奇疾怪症,连神仙都慕名来,变做一个平常人请叶天士诊断。叶桂号罢脉后,说了八个字:"六脉调和,非仙即怪。"羞得那神仙看过仓徨逃遁。不管这一传说是真是假,可叶桂妙手回春,起死复生的事都是有口皆碑的。

2、薛雪

薛雪,字生白,号一瓢。薛雪青年时练过武术,擅于诗画,擅长治湿热病,撰有《湿热条辨》一卷。在我国医学史上,对湿热病专篇进行论说,薛雪是第一人。

与薛氏齐名的还有名医叶天士,两个皆精于医道,俱擅治温病,惟彼有相轻之嫌,常互相攻击。据传,历史上曾有"扫叶庄"与"踏雪斋"这一杏林传闻。

3、吴瑭


吴瑭,字鞠通,19岁因父病逝而立志学医。吴瑭受到吴又可《瘟疫论》和叶桂的启发,所以继承叶天士对温病的研究,于四十岁写成《温病条辨》。

4、王孟英


王士雄,字孟英,晚字梦隐,号半痴山人,以字行于世。王孟英也是生于医学世家,在14岁时,他的父亲去世,叮嘱他道:“人生天地之间,必期有用于世,汝识斯言,吾无憾矣"。

本文地址:http://www.dadaojiayuan.com/zhongyizatan/102616.html.

声明: 我们致力于保护作者版权,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无法核实真实出处,未能及时与作者取得联系,或有版权异议的,请联系管理员,我们会立即处理,本站部分文字与图片资源来自于网络,转载是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来源标注错误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权益,请立即通知我们(管理员邮箱:602607956@qq.com),情况属实,我们会第一时间予以删除,并同时向您表示歉意,谢谢!

上一篇:

下一篇: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