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录
首页 >> 诸子百家 >> 儒家

解读《论语》篇中的“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

荆十三 2024-04-20 16:33:25

【原文】

子曰:“知之者不如好(hào)之者,好(hào)之者不如乐(lè)之者。”

【译文】

孔子说:“对于学问事业,懂得它的人不如喜好它的人,喜好它的人不如以它为乐的人。”

微信图片_20240420202252.png


知,代词,可以代自己感兴趣的任何东西,运用范围比较广,知道、懂得之意。

好,喜欢之意。

乐,快乐之意。

知之者,知道如何做某件事的人。应用到学习上,就是知道如何学习的人;应用到唱歌上,就是知道怎样去唱歌的人;应用到劳作上,就是知道某一种工作怎么去做的人。

好之者,喜欢某件事情的人。

乐之者,以某件事情为快乐源泉的人。

以学习为例,”知之者“更多的时候是被动学习者,“好之者”是主动学习者,“乐之者”是把学习作为快乐源泉的人。

比如,一个喜欢画画的学生,在上数学课时的表现是心不在焉的,虽然知道数学题怎么做,但就是懒得做,不去做,为什么会这样呢?究其原因是因为不喜欢,因为不喜欢就没有内动力,表现在行为上就是拖延,这是典型的“知之者”的表现。

在一个学习班级里,“知之者”的状态是拖着沉重的步伐走进教室,等待老师把知识用填鸭式的方法灌进去,这是一个被动的、辛苦的过程。“好之者”则会主动与老师互动交流,使学习的过程变得流畅。“乐之者”则是自主学习,经常问老师的问题是:老师,这样对不对?在某些方面可能会超越老师。

孔老夫子的这句话给了我们一个启示:培养兴趣、发现“乐”之所在才是打开学习的正确方式。

微信图片_20240420202420.png

明白什么是仁义,不如本身就喜欢仁义,喜欢仁义不如以践行仁义为乐。懂得仁义的道理,不见得赞同仁义之道,赞同仁义之道,不代表能做到知行合一,亲自去践行。

张居正《四书直解》:“三者以地位言,则知不如好,好不如乐。以工夫言,则乐原于好,好原于知。盖非知则见道不明,非好则求道不切,非乐则体道不深。”

中国文化经过几千年的发展,已经融入华夏子孙的血脉之中,融入到百姓的日常行为之中,虽然由于历史的原因造成文化的缺失,但随着时代的发展,祖国的强大,我们要增强民族文化的自信心,做到知其然并知其所以然。

《朱注》尹氏曰:知之者,知有此道也。好之者,好而未得也。乐之者,有所得而乐之也。举个例子,以前上学学过《论语》,这叫知之;现在坚持不懈的逐篇学习《论语》,这叫好之;学了哪句以后实践一下,感到真是那么回事,心里无比喜悦,这叫乐之。

《雪公讲要》引包注:“学问,知之者不如好之者笃,好之者不如乐之者深。”被动学习与主动学习,这是知之与好之的区别。理解了这个,就可以解释为什么同样的学校、同样的老师、同样的学习时间,有的人是学霸,有的人是学渣。好之的人,坚定笃实。好之,其实是个努力的过程,就好像吃饭一样,它只是大口大口地吃,至于消化没消化不知道。乐之,这就显而易见,它是消化吸收了,感受到了食物转化的能量,吃饱有劲了、精神了。这是乐之的喜悦状态。

微信图片_20240420163054.png

知之,好之,乐之,我朦朦胧胧地觉得不只限于学习,如果用道来套的话,这也是人生的三种状态。我们虽然生活在同一个时代,可每个人却有不同的时代体验和人生境遇。有的人,一生稀里糊涂地活着,看似知道了人生的大概程序,上学、工作、退休,单身、娶妻、生子,从生到死因袭着传统文化和社会规范而活,这是知之。有的人,活着活着开始探寻生命的意义,反思人生的价值所在,跳出旧的习气与因循,有了属于自己的理想,一生为之努力奋斗,这是好之。有的人,探索追寻生命意义的过程中,窥见到宇宙法则和自然规律,在体验人生无常中感受着人生极乐,时时处处于当下中享受愉悦般的宁静,这是乐之。

知之,浅;好之,笃;乐之,得。


本文地址:http://www.dadaojiayuan.com/rujia/157830.html.

声明: 我们致力于保护作者版权,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无法核实真实出处,未能及时与作者取得联系,或有版权异议的,请联系管理员,我们会立即处理,本站部分文字与图片资源来自于网络,转载是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来源标注错误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权益,请立即通知我们(管理员邮箱:602607956@qq.com),情况属实,我们会第一时间予以删除,并同时向您表示歉意,谢谢!

上一篇:

下一篇: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