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录
首页 >> 诸子百家 >> 儒家

孝悌之道与齐家

荆十三 2023-12-21 10:31:44

孝悌之道是尧舜以来中华民族代代相传的优良传统。孟子“言必称尧舜”(《孟子·滕文公上》),赵岐《孟子题辞解》云:“孟子退自齐梁,述尧舜之道而著作焉,此大贤拟圣而作者也。”然而孟子把尧舜之道概括为孝悌之道。《孟子·告子下》第二章说:“尧舜之道,孝弟而已矣。”孟子把尧舜之道概括为孝悌之道,就是说尧舜之道的道德根本是孝悌。孟子认为:“尧舜之道,孝悌而已矣。子服尧之服,诵尧之言,行尧之行,是尧而已矣。子服桀之服,诵桀之言,行桀之行,是桀而已矣。”(《孟子·告子上》)赵岐注云:“孝悌而已,人所能也。尧服,衣服不逾礼也。尧言,仁义之言。尧行,孝悌之行。桀服,谲诡非常之服。桀言,不行仁义之言。桀行,淫虐之行。为尧似尧,为桀似桀而已矣。”

微信图片_20231221113421.png

孟子把尧舜之道归结为孝悌,并以尧舜与桀纣对比,指出如果人们服尧舜之服,诵尧舜之言,行尧舜之行,那就会成为尧舜这样的圣人;反之,则会成为桀纣这样的邪恶罪人。服饰合乎礼制,口言仁义之言,身行孝悌之行,才不会成为桀桀那样的大恶之人。朱熹《孟子集注》引杨氏曰:“尧舜之道大矣,而所以为之,乃在夫行止疾徐之间,非有甚高难行之事也,百姓盖日用而不知耳。”尧舜之道是大道,但不是高不可攀,而就是从百姓日用的孝悌开始,体现在言行举止的方方面面。

孟子关于尧舜孝悌的思想当本于《尚书》。《尚书·尧典》说舜“瞽子,父顽,母嚚,象傲,克谐。以孝烝烝,乂不格奸。”舜的父亲瞽瞍是个不明事理的人,他的后母是个没有妇德之人,他的后弟傲慢不友好,三个人经常联合起来谋害舜。但舜以孝行美德感化他们,竭力使家庭和睦,同时自身加强修养,没有变得邪恶。《尚书·舜典》还说舜“慎徽五典,五典克从。”《伪孔传》:“五典,五常之教。父义、母慈、兄友、弟恭、子孝。”五常之教就包含了孝悌之道,舜自己能够做到兄友、子孝。

有学者通过古代文献的考察发现:尧舜时期已有孝悌萌芽,夏代有忠德流行,商代则是悌道大盛,周人比较全面地形成了孝悌风俗,这些都是孔子系统孝悌思想形成的历史资源。孟子说孔子乃“集大成”者,其于孝悌思想亦然。孟子正是在尧舜以来到孔子、曾子的基础上对孝悌之道发扬光大,并以孝悌之道为基点,推衍到治国平天下。

孝悌之道,家庭和睦。人类社会基本伦理有五,而家庭就有三伦:父子、夫妇、兄弟。处理好这三重关系,就是一个和谐美满的家庭。父子一伦为人类以血缘关系为纽带的纵向延续,伦理规范是“父慈子孝。在家庭伦理中,所缺乏的、难以做到往往不是“慈”,而是子女对父母的“孝”,于是儒家特别强调“孝”。家庭中的兄弟关系伦理规范是“兄友弟恭”,一般而言兄友问题不大,弟恭往往难以做到,所以要强调“悌”。贾谊《新书·道术》:“弟敬爱兄谓之悌。”孔子非常重视孝悌,认为孝悌是做人、做学问的根本。《论语》中多次以孝悌连言连用,如:“弟子入则孝,出则弟。”“孝悌也者,其为仁之本与?”(《论语·学而》)

孟子重视孝悌之道与家庭和谐。《孟子·万章上》第一章,孟子与万章讨论舜为什么在田间耕作时会“号泣于旻天”,孟子认为舜的号泣是舜对父母既埋怨又怀恋的表现。舜发自内心地孝敬父母,无论父母对他如何他都尽为子的孝道,以至于得到人们的喜爱、得到美女、财富和尊贵都不足以消除他的忧愁,只有得到父母的欢心才可以消除忧愁。孙奭疏曰:“此章指言夫孝,百行之本,无物以先之,虽富有天下,而不能取悦于其父母,莫有可也。”朱熹《孟子集注》:“此章言舜不以得众人之所欲为己乐,而以不顺乎亲之心为己忧。非圣人之尽性,其孰能之?”孟子认为,舜虽已贵为天子,得到了人人都愿得到的东西,如天下士人归附、女色、财富、地位,但他并不高兴,他内心的忧愁是,还没有得到父母的欢心,年五十仍思慕父母。这说明孝道是人生一切的根本,一个人不能尽孝道,其他方面人生的成就就失去了价值基础,变得没有意义。

儒家认为,百善孝为先,孝悌为仁之本,从天子以至庶民都是如此。以“孝”为本源,扩而充之,才能形成其他的善行。“孝”主要是对父母的感情问题,人都应该终身爱慕父母,但实际上又分成两种情况:一种情况是终身都只爱慕父母,其他如年轻漂亮的姑娘、妻子、君王等统统不爱。这当然不行,也是不能尽孝;另一种情况是既终身爱慕你母,又不妨害爱姑娘,爱妻子,爱君王等。孟子这段话是通过对大舜的行为作心理分析后引出的。大舜由于没有得到父母的喜爱,所以,即使获得了绝色美女和妻子,甚至自己已做了君王,达到了权力和财富的顶峰以后,也仍然郁郁寡欢,思蓦父母之爱。所以,如果我们要做到“大孝”,那就应该既“终身慕父母”,又爱少艾和妻子,这才是健康正常的心态。“终身慕父母”就是对父母的孝心纯真无伪,始终一贯,不为权利、美色、物质享受所动。

《孟子·万章上》第二章孟子与万章有讨论舜为什么会“不告而娶”?以及怎么认识舜在这件事上的做法。以礼,古代年轻人婚姻都得经过“父母之命,媒妁之言”,而舜娶尧之二女没有这样做,这是因为舜特殊的家庭环境,如果禀告了父母就娶不到妻子,就不能完成夫妇之大伦,也不能生儿育女,传宗接代。舜在父母、兄弟伤害他情况下能够以真诚之心尽孝悌之道,父不慈子依然孝,弟不恭兄依然友,这是一般人很难做到的,正是舜伟大光辉之处。孙奭疏曰:“此章指言仁圣所存者大,舍小从大,达权之义也,不告而娶,守正道也。”朱熹《孟子集注》:“此章又言舜遭人伦之变,而不失天理之常也。”“舜父顽母嚚,常欲害舜。告则不听其娶,是废人之大伦,以雠怨于父母也。”

舜遇到了人伦之道的变异,父母兄弟不行其道,常常想加害于舜,而他的行为则符合天理的常道,能够尽孝悌之道。男大当婚,女大当嫁。舜处于这样的家庭环境,如果告必不能娶,夫妇之伦不能立,必然会怨恨父母。如果理解舜的“不告而娶”?赵岐注:“君子知舜告焉不得而娶,娶而告父母,礼也;舜不以告,权也。故曰犹告,与告同也。”赵岐认为告而娶是礼,不告而娶是权。孙奭疏“君子于舜不告而娶,是亦言舜犹告而娶之也。以其反礼而合义,故君子以为不告犹告也”,孙奭以“反礼而合义”解释。朱熹《孟子集注》:“舜告焉,则不得娶,而终于无后矣。告者礼也。不告者权也。犹告,言与告同也。盖权而得中,则不离于正矣。范氏曰:‘天下之道,有正有权。正者万世之常,权者一时之用。常道人皆可守,权非体道者不能用也。盖权出于不得已者也,若父非瞽瞍,子非大舜,而欲不告而娶,则天下之罪人也。’”

朱子、范氏以“正和权”的辩证关系来解释,与赵岐近。都说明舜的做法是反礼之权,不告而娶,就跟告了一样,并不违背人伦大道。这是孟子经权思想在孝悌之道方面的具体应用。

孟子也重视以礼尽孝。孝道体现在人子日常生活的方方面面,如何体现?通过礼。《论语·为政篇》载孟懿子问孝。子曰:“无违”。樊迟御,子告之曰:“孟孙问孝于我,我对曰,‘无违。’”樊迟曰:“何谓也?”子曰:“生,事之以礼;死,葬之以礼,祭之以礼。”孟懿子问孝,孔子告诉他事奉父母不要违背礼仪,而礼仪贯穿生死,父亲生前以礼事奉,父母去世以礼安葬,去世之后以礼祭祀,这才算得上尽孝。所以孝与礼密不可分。

《孟子·滕文公上》引曾子曰:“生,事之以礼;死,葬之以礼,祭之以礼:可谓孝矣。”这句话与《论语》完全一致,赵岐注认为是“曾子传孔子之言”,朱熹《孟子集注》也认为:“所引曾子之言,本孔子告樊迟者”。什么孔、曾、孟是一脉相承的。孙奭疏云:“孟子以此答然友之问,言曾子谓父母在生之时,当以礼奉事之,如冬温夏清,昏定晨省,是其礼也;父母死之时,当以礼安葬之,如躃踊哭泣,哀以送之,卜其宅兆,而安厝之,是其礼也;及祭之礼,如春秋祭祀,以时思之,陈其簠簋,而哀戚之是也:能如此,则可谓之能孝者矣。”

孟子下面接着说:“三年之丧,斋疏之服,飦粥之食,自天子达于庶人,三代共之。”“三年之丧”是上古传下来的,是全社会的人都应该实行的。赵岐注:“孟子言我虽不学诸侯之礼,尝闻师言,三代以事,君臣皆行三年之丧。”孙奭疏:“三年之丧,自上至于天子,下而达于庶人,三代夏、商、周共行之矣。”朱熹《孟子集注》:“三年之丧者,子生三年,然后免于父母之怀。故父母之丧,必以三年也。”三年之丧从天子到庶民一贯,夏商周三代一致,内在精神是体现孝子感恩报答父母的养育之恩,是发自仁心的孝道应有之义。

孟子之所以重视三年之丧,朱熹解释说:“当时诸侯莫能行古丧礼,而文公独能以此为问,故孟子善之。又言父母之丧,固人子之心所自尽者。盖悲哀之情,痛疾之意,非自外至,宜乎文公于此有所不能自已也。”又引林氏曰:“孟子之时,丧礼既坏,然三年之丧,恻隐之心,痛疾之意,出于人心之所固有者,初未尝亡也。”孟子时代丧礼已坏,诸侯们都不行三年之丧,而只有文公还询问,孟子赞颂他,并指出三年之丧的礼仪是为了体现孝子的仁爱之心,表达孝子失去父母之后的悲痛之情。这就是孟子主张保留三年之丧的原因。

《孟子·离娄下》第十三章孟子曰:“养生者不足以当大事,惟送死可以当大事。”是强调生养与死葬比较起来,死葬似乎更为重要。赵岐注:“孝子事亲致养,未足以为大事,送终如礼,则为能奉大事也。”孙奭疏:“此章指言养生竭力,人情所勉。哀死送终,行之高者,事不违礼,可谓难矣,故谓之大事。孟子言人奉养父母于其生日,虽昏定晨省,冬温夏清,然以此之孝,亦不足以当其大事也。惟父母终,能躃踊哭泣,哀以送之,卜其宅兆,而安厝之,斯可以当之也。”

在中国古代社会环境下,无论能力如何,对父母的赡养大都能够尽心尽力,不成问题。但父母去世后以礼丧葬,有繁缛的礼节和苛刻的要求,特别是要守三年之丧礼,确实不容易,所以是一件大事。朱熹《孟子集注》:“事生固当爱敬,然亦人道之常耳;至于送死,则人道之大变。孝子之事亲,舍是无以用其力矣。故尤以为大事,而必诚必信,不使少有后日之悔也。”朱熹认为生养是人道之常,而死葬是人道之变,所以是大事,一定要诚心诚意,尽心尽力,以免日后懊悔。

孝悌之道,可以维护家庭秩序,促进家庭和谐,古人云“家和万事兴”。《礼记·礼运篇》云:“父子笃,兄弟睦,夫妇和,家之肥也。”反之,“父子不和,其世破亡;兄弟不和,不能久同;夫妻不和,家室大凶。” (《说苑·敬慎》)《孟子·尽心上》曰:“君子有三乐……父母俱存,兄弟无故,一乐也。”几代同堂,家庭和睦,其乐融融,所谓天伦之乐,是几千年中国人孜孜以求的理想生活样态。

曾氏家族对治家非常重视,曾国藩的祖父就很重视家庭教育,但形成很好的家风还是在曾国藩一代。曾国藩的祖父曾玉屏少时也是一个纨绔子弟,30多岁改邪归正,对他的三个儿子管得很严。到了曾国藩,他更加注重家庭教育,把“修齐治平”作为自己的目标。儒家认为“治国平天下”的基础是“修身齐家”,因此曾国藩对家的治理非常注重。总体来看,曾国藩对家的治理看重的是以下几个方面。

曾国藩强调孝悌和家,所谓孝,是对父母长辈的敬重和报恩;悌,是对兄弟姐妹的友爱和关心。

孔子说:“孝悌也者,其为仁之本与”;孔子还说:“君子务本,本立而道生”。曾国藩深受孔学影响,十分看重孝悌在齐家中的意义和作用,强调只有孝悌,才能使家庭和睦、兴旺发达。咸丰四年八月致诸弟信中说:凡一家之中,“和字能守几分,未有不兴,不和未有不败者”。他甚至认为,孝悌比耕读更重要,即耕读之家能延续五六代,而孝友之家则可绵延十代八代。曾国藩自己终身躬行孝悌,是孝悌的楷模。

在孝的方面,曾国藩对祖父母、父母极其恭敬孝顺。他始终以很低的姿态给父母长辈写信,常常盛赞其德其行,时时嘘寒问暖,经常禀报商议家事,恳请兄弟子侄尽孝尽责。曾国藩经常为不能亲身孝敬父母长辈而内疚惭愧。道光二十九年四月致诸弟信中说:“我在京寓,食膏粱而衣锦绣,竟不能效半点孙子之职;妻子皆安坐享用,不能分母亲之劳,每一念及,不觉汗下”。当父母长辈稍有病恙,曾国藩深切担忧,他说:“祖父大人之病,日见日甚如此,为子孙者远隔数千里外,此心何能稍置”。当母亲病故时,曾国藩更是哀痛不已,深深自责。咸丰二年七月给纪泽的信中说:“余德不修,无实学而有虚名,自知当有祸变,惧之久矣。不谓天不陨灭我身,而反灾及我母。回思吾平日隐匿大罪不可胜数,一闻此信,真无地自容矣”。

在悌的方面,曾国藩对弟妹们关爱备至,真正起到了“长兄如父”的作用。曾国藩有弟弟四人,其家书的精华在于与弟书及训子书,尤其是与弟书,数量之多、内容之丰富都超过训子书。一般而言,关心子女容易,关心兄弟姐妹难,因为子女是自己生命的延续,而兄弟姐妹则会自立门户,渐行渐远。曾国藩在大量写给诸弟信中所充溢的兄弟之情,令人深为感动,这不仅体现其望弟成才的苦心,而且体现其崇高的道德风范。曾国藩对弟妹们的关心是全方位的,既有生活上的关心,又有读书上的关心,还有做人上的关心。

在生活上,道光二十九年三月致诸弟信中说:“予尚有寄兰妹、蕙妹及四位弟妇江绸棉外褂各一件,仿照去年寄呈母亲、叔母之样”。在读书上,道光二十二年十二月致诸弟信中说:读书讲究志、识、恒,“有志则断不甘为下流;有识则知学问无尽,不敢以一得自足,如河伯之观海,如井蛙之窥天,皆无识者也;有恒则断无不成之事。此三者缺一不可”。

在做人上,当得知四弟以在家塾不利于读书而想外出时,道光二十二年十月致诸弟信中劝诫说:“苟能发奋自立,则家塾可读书,即旷野之地、热闹之场亦可读书,负薪牧豕,皆可读书;苟不能发奋自立,则家塾不宜读书,即清净之乡、神仙之境皆不能读书。何必择地?何必择时?但自问立志之真不真耳”。难能可贵的是,尽管在教育关心诸弟上付出了极大努力,曾国藩仍自责自己未尽全力。道光二十二年九月致诸弟信中说:“予生平于伦常中,惟兄弟一伦抱愧尤深!盖父亲以其所知者尽以教我,而我不能以吾所知者尽教诸弟,是不孝之大者也”。

父母慈爱子女,子女便孝顺父母,兄长友爱弟弟,而后弟弟尊敬兄长,这是一般常理,就不必说了。倘若父母不慈爱子女,子女却能够自行孝道,时间一久,没有不感动父母的,这才是真正的孝顺。要是兄长不友爱弟弟,弟弟也能敬重兄长,日子久了,没有不感动兄长的,这才是真正的孝悌。

自古以来,父母与子女的关系,或是兄长与弟弟的关系,都是天然的人伦关系,各自有他的因缘果报。因此,不论父母是否慈爱子女,兄长是否友爱弟弟,为人子女或弟妹的,都必须竭尽自己的本分,孝养父母、敬重兄长。我们能在孝悌上用功夫,久而久之,家庭自然会一团和气,无论我们从事什么学问、事业,都会有意想不到的进步。


本文地址:http://dadaojiayuan.com/rujia/140904.html.

声明: 我们致力于保护作者版权,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无法核实真实出处,未能及时与作者取得联系,或有版权异议的,请联系管理员,我们会立即处理,本站部分文字与图片资源来自于网络,转载是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来源标注错误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权益,请立即通知我们(管理员邮箱:douchuanxin@foxmail.com),情况属实,我们会第一时间予以删除,并同时向您表示歉意,谢谢!

上一篇:

下一篇: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