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录
首页 >> 诸子百家 >> 儒家

陆九渊思想源流

荆十三 2023-12-29 10:37:07

陆九渊作为与朱子并称的南宋道学家,在淳熙二二年(1175年),由吕祖谦约陆象山兄弟与朱子会于信之鹅湖寺,期望朱陆在思想上能够会归于一,但终不可。朱子一开始便己察觉陆九渊之思想与其不类,从而想通过吕祖谦会见象山,望能够改变陆九渊的为学功夫,朱子在这个过程中是以一个长辈的心态期望能拨正象山之学,但未能会归。陆九渊出生于抚州金溪。他是南宋哲学家、教育家,陆王心学的代表人物。因书斋名“存”,世称存斋先生。又因讲学于象山书院(今江西贵溪西南),被称为象山先生,学者常称其为陆象山。在陆九渊与朱子时,二人虽然为学入手不同,但这并没有影响二人在政治生活上的互助,在二人去世之后,朱陆后学们却并不如此,双方之间互相攻击,几不能停。


微信图片_20231229104525.png

在近现代早期,对陆九渊研究的总体特征是以哲学史、思想史的研究为主,其中冯友兰的《中国哲学史》就是这方面的代表作,其认为陆九渊继承了程颢的思想,程颢是心学的开创者,陆王是心学的完成者。这一时期还有一些对理学进行专题性研究的著述,如吕思勉的《理学纲要》,蒋伯潜的《理学篡要》等。在新中国成立以后,对中国哲学的研究开始采用历史唯物主义与辩证唯物主义的原则,对陆九渊思想的研究也自然是如此,这些研究基本上都把陆九渊思想归为主观唯心主义,这个时期的代表性著作如侯外庐主编的《中国思想通史》、张岱年的《中国哲学大纲》、任继愈的《中国哲学史》等等,这些著作运用马克思主义哲学观点,开启了陆九渊研究的新方向,尤其是侯外庐主编的《中国思想通史》中将陆九渊划为唯心主义世界观和直觉主义方法论,这一观点对学界影响巨大。华山先生于1962年发表的((从陆象山到王阳明》一文总结了朱陆之争,指出朱陆观点基本相同,并把陆九渊思想归为客观唯心主义,但带有一定的主观主义成分,华山先生的观点在当时虽然应者无几,但仍不失为一个有价值的思路。文革期间没有大突破。在这期间台湾学者钱穆和徐复观先生对陆九渊的研究决不可忽略,钱先生作为史学大家,其研究成果非常丰富,《中国学术思想史论丛》《宋明理学概论》《朱子新学案》等这些著作对陆九渊的心学做了论述,对象山学问渊源、心学意涵、后学传承以及与朱子的论学等进行了深入细致的分析。徐先生以一至诚之心进入学术界,其著述的《象山学述》对陆九渊从生平概述、思想结构、朱陆异同、陆王异同、象山与佛老等十个方面做了真诚的分析。

二十世纪八十年代后,思想史、哲学史角度研究的主要著作有冯友兰的《中国哲学史》、侯外庐主编的《宋明理学史》、张立文的《宋明理学研究》、陈来的《宋明理学》等,这些研究都从一个比较大的时间段里对陆九渊的思想展开讨论,多是从本体论、认识论、修养论等方面进行阐发。而专题研究陆九渊思想的著作也颇多,有牟宗三的《从陆象山到刘蕺山》、林继平的《陆象山研究》、曾春海的《陆象山》、徐梵澄的《陆王学述》,祁润兴的((陆九渊评传》、张立文的《心学之路:陆九渊思想研究}}、刑舒绪的《陆九渊研究》、黄信二的《陆象山哲学研究》等等,这些对陆九渊的专题性研究著作内容丰富,观点独特,较之前对陆九渊思想的唯心主义定性研究可以说是有了全新的推进,表现在与同时期思想家学说对比和对其思想进行探源。

“二程说”是指认为陆九渊思想来源于以二程为首的伊洛之学的说法,代表人物有黄宗羲、全祖望,以及现代学者钱穆和张立文等。陆九渊的思想接近程颢,偏重在心性的修养,他认为朱熹的“格物致知”方法过于“支离破碎”。陆九渊是“心学”的创始人,其主张“吾心即是宇宙”,“明心见性”,“心即是理”,重视持敬的内省工夫。即是所谓的“尊德性”。朱熹言“理”,侧重于探讨宇宙自然的“所以然”,陆九渊言“理”,则更偏重于人生伦理,明代王阳明赞赏陆九渊的学说,使得陆九渊的“心学”得以发扬。

黄宗羲、全祖望在《宋元学案》一书中认为陆九渊思想是由程门谢良佐之后,经过王苹、张九成、林季仲发展而来,“象山之学,先立乎其大者,本乎盂子……程门自谢上蔡(良佐)以后,王信伯(苹)、林竹轩(季仲)、张无垢至于林艾轩(光朝),皆其前茅,及象山而大成,而其宗传亦最广。”用这段话做了象山学案的案语,可见其重要性,这段话前面是对陆九渊的指责,后面则说明以程颢为首的洛学是陆九渊思想的来源。其实,认为陆九渊之学是继承了谢良佐、张九成而来,最初出于朱熹之口:“上蔡之说,一转而为张子韶,张子韶一转而为陆子静”然而朱熹说此言正是在朱陆争辩时,所以有攻击门户之嫌疑,真正作为学术观点提出还是全祖望和黄宗羲。二程之后,程颐之学由杨时传至罗从彦、李侗、最后再到朱熹,而由谢良佐、王苹到张九成、林季仲、再到陆九渊则继承了程颢之学,由此而开“理学”和“心学”两大派别,此乃学术界公认的看法。然而程颐到朱熹,这一论断符合理学史发展的实际情况,且有具体师承关系可考,但是程颢到陆九渊却缺少师承关系可考。

微信图片_20231229104853.png

陆九渊是南宋时期最富有个性的哲学思想家和文化教育家,在程朱理学集大成之际,他以高度的学术责任感和深邃的理论洞察力,最早发现了理学内化道路潜在的支离倾向和教条隐患,成功地开拓出一条自吾心上达宇宙的外化道路。

他提出“心即理”的哲学命题,形成一个新的学派——“心学”,主张“吾心即是宇宙”“明心见性”,重视持敬的内省工夫。他受孟子思想的启发,其哲学思想接近程颢,偏重在心性的修养,用孟子“先立乎其大”“心之官则思”以及“求放心”等命题,来阐发二程理学中“心性”的层面,而与道德践履的思想趋于逻辑上的统一,这也是陆九渊在理学中的理论贡献。

陆九渊创建象山精舍讲学期间,也是他的学术进一步成熟完善时期。陆九渊利用这一段集中从事讲学和学术研究的时间,进一步深化和完善自己的心学思想。槐堂讲学期间,朱陆之会集中讨论、争辩工夫论问题,而象山讲学期间,朱陆二人通过书信的方式,又展开激烈的学术论战,这一次讨论的核心问题是周敦颐的“无极”“太极”问题,涉及新儒家的本体论问题。周敦颐的《太极图说》,主要是为儒家伦理建构一个宇宙论的依据,而朱熹对这一问题特别关注,故而对《太极图说》及其“无极而太极”作出很高的评价。相反,陆九渊对周敦颐引入道家“无极”概念十分不满,并提出许多批判意见。这一次学术争辩,鲜明地反映了象山之学的学术立场,朱陆二人的学术争辩对道学体系的建构十分重要。

总之,陆九渊在创建“槐堂”“象山精舍”讲学,其实就是宋代道学家普遍采用的方式,即通过创办书院、汇聚生徒、创建学派,以最终完成道学思想与地域学统建构。陆九渊创建的这一学派、学统如何称呼?因为陆九渊最早在故宅创建“槐堂”讲学,而且时间较长,故而《宋元学案》设立《槐堂诸儒学案》,集中了陆九渊的主要门徒,而参与陆九渊建构学派的士子往往统称为“槐堂诸儒”,史学家全祖望也曾经称陆九渊的学派为“槐堂之学”。但是陆九渊思想成熟、学派规模的奠定完成,却是在淳熙十四年(1187)于贵溪建象山精舍讲学期间。这一时期,陆九渊不仅完成了学派基地象山精舍的全面建设,同时也完成了学术思想的体系建构,完成了学术群体的学派建设。此后,陆九渊均被学者以“象山先生”称之,其学派也以象山学派称之。尽管《宋元学案》以“槐堂诸儒”命名陆九渊的门人,陆学有“槐堂之学”“象山之学”两种地域学派称呼。但是,从该学派的学术成熟程度、学术规模,以及从后来学界使用的习惯来看,称象山学派、象山学统更

陆九渊以槐堂,特别是象山精舍为基地而开创了象山学统。但是,象山学统渊源于何处?宋学学统的研究不仅要探讨学统形成过程,同时还得通过溯其源而知其学统的来源,通过辨其流而知其学统的衍化。《宋元学案》对不同地域学人学派作不同学案时,其中一个重要工作就是溯其源与辨其流。然而,关于象山学统的溯源问题,一直存在一些没有解决的疑难问题。

宋学兴起于北宋初,宋儒特别倡导“师道”,“师道”既包含着儒家价值信仰的“道”,还强调传承此“道”的“师”。所以“师道”复兴其实强化了共同价值信仰的道统观念,同时也强化了师徒授受的学统观念。其实,宋代的道学群体,既是以传承孔孟之道作为自己的文化使命与学术使命,而且还特别强调具体师承关系的传道意义。这一点,在与陆九渊同时代的朱熹、张栻、吕祖谦那里,均表现得十分明显,这是他们坚持将自己的学统与道统结合的根本原因。但是,这个问题在陆九渊这里,就显得有些麻烦。不像朱熹、张栻、吕祖谦等人那样,均有自己的清晰道学授受的师承关系,可以将自己的学统与周程道学联系起来,进而上溯到先秦的孔孟之道、上古的尧舜之道。陆九渊并没有通过具体师承而获得学统或道统的合法性,他的学术思想的形成,主要依赖于自己读儒家先贤的著作、对陆氏家学的耳濡目染、与同时代学人的交流切磋等等。但是陆九渊偏偏是一位资质优异、自视甚高的道学家,他的道统意识一点也不低于同时代的道学家。所以,他在回应自己的学统问题时说:

某(詹子南)尝问:“先生之学亦有所受乎?”(陆九渊)曰:“因读《孟子》而自得之。”

他显然希望越过北宋诸多自命传承道统的大儒,自信地直接传承孟子之道。这一句话,一方面表明陆九渊承认自己在学统上与其他宋儒并没有授受关系,但是另一方面又明确表明他对道统论的认同,并将自己纳入到儒家的道统谱系之中。自从韩愈《原道》一文认为孟子之后,儒家之道不传,加之北宋诸儒不断提升孟子的地位,到了陆九渊的时代,孟子思想代表孔子之道已经成为南宋诸儒的普遍共识。陆九渊自己也认为,孔子之后学,曾子、子思、孟子独得孔子之道,即所谓“故自曾子传之子思,子思传之孟子,乃得其传者,外此则不可以言道”。陆九渊说自己的学术来源于孟子,就是对自己道统地位的肯定。特别是陆九渊还在《与路彦彬》一书中,还非常自信地说:“窃不自揆,区区之学,自谓孟子之后,至是而始一明也。”明确表明自己的学术源于孟子,而且是对孟子思想的发扬光大。

陆九渊的自诩并不是完全没有根据。如果考察陆学中的许多重要的心性论、工夫论思想,确实是与孟子有着直接的继承关系。陆九渊在谈到道德来源时,多次谈道:“四端者,即此心也;天之所以与我者,即此心也。”他继承孟子之说,以仁义礼智源于人心之“四端”,可见他关于“心即理”的重要思想,就是以此为其理论基础。陆九渊在论述心性修养的方法时,也是直接照着孟子的说法讲,他说:“古人教人,不过存心、养心、求放心。此心之良,人所固有,人惟不知保养而反戕贼放失之耳。”“此天之所以予我者,非由外铄我也。思则得之,得此者也;先立乎其大者,立此者也;积善者,积此者也;集义者,集此者也;知德者,知此者也;进德者,进此者也。”这里所说的“存心”“养心”“求放心”“先立乎其大者”“积善”“集义”等等,其实均是来自于孟子的学说。可见,陆九渊之所以能够将传承孟子之道作为自己道统谱系的依据,就是不讲究直接的学术授受而强调跨越时空的思想传承或义理脉络。

既然陆九渊可以与孟子有跨越时空的思想传承,与此相关,他和没有学术授受关系的北宋诸儒是否也可能有义理脉络的联系?对于宋儒的思想脉络、学术传承,还可能有另外一种探讨的思路,即除了师承关系的学术授受之外,也能够以义理脉络、思想谱系作为探讨学统关系的依据。虽然陆九渊并没有认为自己的学术思想与二程及其弟子有传承关系,但是事实上,北宋新儒学思潮对南宋学术思想均有深刻影响,特别是南宋的道学学派的问题意识、学术宗旨均是直接从北宋道学思潮而来。从道学的义理脉络、思想谱系而言,陆九渊之学与二程及其弟子有密切联系。许多从事思想史、学术史的学者均充分肯定这一点。南宋道学大盛的乾道、淳熙年间,朱熹、张栻等因与洛学有着直接的学术授受的师承关系,故而特别热衷讲述自己与周程的学统关系。尽管陆九渊与二程之间并没有学术授受关系,但是他对二程之学表达了自己的尊敬和肯定。陆九渊曾说:“韩退之言:‘轲死不得其传。’固不敢诬后世无贤者,然直是至伊洛诸公,得千载不传之学。但草创未为光明,到今日若不大段光明,更干当甚事?”[19]他也受朱熹、张栻等人的影响,肯定二程洛学得孔孟“千载不传之学”,但是他和程门弟子不同的是,他认为二程子之学只是道学的“草创”,而陆氏兄弟等人受孟子之学影响提出的发明本心,才使得儒家道统得以传承并“大段光明”。

而且,陆九渊对二程之学的肯定是有选择的,在二程兄弟之间,陆九渊明确表示了对大程的景仰和推崇,他说:“二程见周茂叔后,吟风弄月而归,有‘吾与点也’之意。后来明道此意却存,伊川已失此意。”“伊川蔽固深,明道却通疏。”[21]陆九渊对大程的推崇,是因为他的学术在义理脉络、思想谱系方面与程颢更为接近。程颢的学术思想早就明显体现出心学倾向,他曾提出“只心便是天,尽之便知性,知性便知天,当处便认取,更不可外求”“心是理,理是心”。程颢的这些思想,与陆九渊之学更为接近,故而可以从义理脉络、思想理路方面确定程颢与陆九渊之学的密切联系。陆九渊也提出“心皆具是理,心即理”的命题,应该说与程颢之学有着学术脉络与思想理路的关系。

陆九渊之学,与程门弟子也有学术脉络与思想理路的关系。程门后学中,一些学者也与陆九渊一样,有明显的心学思想。南宋时,朱熹就曾将陆九渊之学与程门弟子谢良佐、再传弟子张九成联系起来。朱熹说:“上蔡(谢良佐)之说,一转而为张子韶(九成),子韶一转而为陆子静(九渊)。”[24]所谓谢良佐→张九成→陆九渊的关系,当然不是直接的师承关系,而是指一种义理脉络、学术谱系的思想理路关系。朱熹的这一看法,得到了学术史家的进一步肯定。全祖望在《宋元学案》中说:

程门自谢上蔡以后,王信伯(图片)、林竹轩(季仲)、张无垢(九成)至于林艾轩(光朝),皆其前茅,及象山而大成,而其宗传亦最广。

根据这一看法,许多洛学弟子均与陆九渊有着学术理路的脉络关系,这包括谢良佐、王、林季仲、张九成、林光朝等。《宋元学案》十分重视学术承接关系,在《象山学案》中,全氏认为“象山之学,先立乎其大者,本乎孟子,足以砭末俗口耳支离之学。但象山天分高,出语惊人,或失于偏面不自知,是则其病也”[26]。在此,陆九渊被列为“上蔡、震泽、横浦、林竹轩续传”。《宋元学案·震泽学案》中,全祖望案语说:“予读信伯集,颇启象山之萌芽。其贬之者以此,其称之者亦以此。象山之学,本无所承,东发以为遥出于上蔡,予以为兼出于信伯。盖程门已有此一种矣。”[27]黄震以为象山之学“遥出于上蔡”,全氏以为“兼出于信伯”,综合两方面,全氏肯定“程门已有此一种”。应该说,这里均不是指学术师承的授受关系,而主要是指义理脉络、学术谱系的思想理路,当然也可以看作是二程及其弟子对陆九渊之学的学术影响。

陆九渊孟学思想是在两宋“孟子升格”的背景下形成的,其形成过程中还受到程朱理学,特别是程颢思想的影响,并吸收发展了部分禅宗的思想。陆九渊继承了孟子的“四端”之说,并发展形成了其思想体系中的核心概念—“本心”“本心”是陆九渊思想体系中最基本的概念,而“本心”即是“四端”,因而,孟子学说是陆九渊思想体系的理论来源。陆九渊的心学思想以“心即理”为核心命题,“心即理”的“心”即是“本心”,是其对孟子的“心”的发展。因而,陆九渊的孟学思想是其心学思想体系的基础,而心学思想体系包含了其孟学思想,是对其孟学思想的进一步发挥和超越。从本质上说,陆九渊的孟学思想就是其心学思想,是其心学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


本文地址:http://www.dadaojiayuan.com/rujia/145485.html.

声明: 我们致力于保护作者版权,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无法核实真实出处,未能及时与作者取得联系,或有版权异议的,请联系管理员,我们会立即处理,本站部分文字与图片资源来自于网络,转载是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来源标注错误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权益,请立即通知我们(管理员邮箱:602607956@qq.com),情况属实,我们会第一时间予以删除,并同时向您表示歉意,谢谢!

上一篇:

下一篇: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