孔子站在圣人的高度,概括出我们每个人人生路上必经的三个坑,这三个坑一旦掉进去,都很难爬出来。当以此警醒之。常言道:春生、夏长、秋收、冬藏,天之正也。人的发展也是如此,少年,青年,壮年,老年,每个人生阶段所对应的状态和心态也不同。孔子是儒家创始人,也是洞察人性的高手,他在研究人性弱点后,总结出三条戒律,又称“君子三戒”,非常值得我们当代人学习借鉴。
第一个坑,少年要戒色
孔子说,人少年时,血气未定,内心浮躁,容易受到外界各种“色相”的诱惑。人一旦沉迷其中,不仅耗损身体元气,还会浪费大好奋斗年华,错过求学奋进的时机,最终难以在社会上立足。就如俗语所说,少壮不努力,老大徒伤悲。
网络上,人们对年轻人更是总结了一番扎心的忠告:
20岁的贪玩,造就了30岁的无奈。30岁的无奈,导致了40岁的无为。 40岁的无为,奠定了50岁的失败。50岁的失败,酿造了一辈子的碌碌无为!不要在该奋斗的年纪选择了安逸,否则,当父母需要你时,除了泪水,你一无所有;当孩子需要你时,除了惭愧,你一无所有;当自己回首过去,除了蹉跎,你还是一无所有。
戒色”中的“色”,主要是指女色。历史上,许多少年皇帝都是因为沉湎女色而早早驾崩的或荒废国事。像明朝正德皇帝、清朝的咸丰皇帝,都是因年轻时纵欲过度,只活了30来岁。“色”也可以扩大理解为,一切让人看了赏心悦目的东西。比如华丽名贵的衣服、装饰、建筑、花鸟、鱼虫、灯红酒绿等等。俗话说:“爱美之心,人皆有之。”赏心悦目的东西谁都喜欢,但好色要有节制,不能沉迷其中不能自拔。
孔子所说的色不光指女色,色为五蕴之一,指物欲。少年都有好不容易长大了感觉,对整个花花绿绿的世界抱有极大的好奇。凡事都想参合一把,以为自己啥都能行。等嘚瑟到一定程度突然发现自己啥也没弄成。若能在年少时就选定方向一门深入,定会累积出一个沾沾自喜的硕果来。古人把少年得志认为是人生三大不幸中的一件。也就是说,年少之事,即使你奋斗出点结果,也不是啥好事。又说:如果能重活一回,每个人都将不朽。这又在说,还是要在年轻时少犯错。总之,年轻人的优势是还年轻,年轻人的劣势也是还年轻。
第二个坑,中年要戒斗
孔子说,中年人见多识广,血气方刚,精力旺盛,喜欢与人争名斗利,最后殃及自身,因小失大。所以中年人要戒斗,多动脑子,尽量和气生财。
这里的“斗”也扩大理解,不能单纯为打架斗殴,还应包括心理上的争强好胜,工作上的不甘人后。到了壮年,体魄强健,知识积累已经基本完成,经验也相当丰富了,也有了相当的社会地位,因而就渐渐傲慢起来,喜欢处处争先。在官场和职场,往往喜欢排挤异己,争夺权势;在商场上,缺乏合作共赢理念,热衷打压对手;在学术上,容不得他人对自己的观点或认知提出质疑。争强好胜,有助于不断地提高对自己的要求,实现自我完善,但是一旦过了头,时时处处、事事都要争强好胜,那就会堵死自己的路。世上没有常胜将军,即便再强大,也无法保证事事都赢,更何况我们并没有想象中的那么强。失败了,很可能会一败涂地,甚至是身败名裂。即便勉强获胜,也会四面树敌,严重影响事业的发展。所以,人到盛年,应该保持一颗平常心,用理性约束自己,保持平和的心态,尽可能少争斗,给别人留出路,给自己留退路。
谚语云:不聋不瞎,不配当家。
梁漱溟先生把人生喻为斗鸡,实在值得深思。他说——人一辈子就像斗鸡那样需要漫长的修炼:第一阶段没有什么底气还气势汹汹,像无赖叫嚣的街头小混混;第二阶段,紧张好胜俨如指点江山、激扬文字的年轻人;第三阶段虽然好胜的迹象看上去已经全泯,但是眼睛里精气犹存,说明气势未消,容易冲动;到最后,呆头呆脑、不动声色,身怀绝技,秘不示人。这样的鸡踏入战场,才能真正所向披靡。
所以说,中年人要尽量克制情绪,少与人发生矛盾,毕竟大家都是上有老下有小,做事情要考虑后果,三思而行
第三,老年要戒贪
孔子说,人到老年,血气已经衰退了,眼见大势已去,担心自己未来没有保障,就容易走上贪得无厌的道路。
到了老年,已经虽然有了一定的物质基础,但体衰不能去工作,社会地位与价值自然会下降,这种反差应该学会适应,做减法知道舍,身心轻松就是得。切不可变得更加贪婪什么都想得到,舍不得。得则喜,失则悲,情绪上的大起大落,已经不是老年人所能承受的了,因此孔子说老年应该戒得。戒得,就需要保持一颗平常心,正确认识财富权力地位。这些身外之物,生不带来死不带去,多也没有什么意义,要从容一些,盘剥退休金,实在没有必要。
比如说,老的领导贪恋名利权位,不肯激流勇退,不愿意放手,舍不得把机会让给年轻人。还有,老年人爱贪小便宜,经常容易上当受骗,因小失大,得不偿失。
对于老年人来说,心态平和,淡泊名利,修身养性,安度晚年,这才是最重要的。就如处世奇书《菜根谭》中所写:宠辱不惊,看庭前花开花落;去留无意,望天上云卷云舒。
青少年,应该积极进取,心怀远大理想和抱负,努力实现自身价值。此时,儒家思想起着主要作用。中年人,阅历越多,人生的困惑也越多,所以此时期要去多借助道家思想来增加自身智慧,继而活得更加通透,正所谓是:为学日益,为道日损。老年人,渐入暮年,要修炼出一颗拿得起放得下的心,一切放空、看淡,因此可以多学习佛家思想。正如曾国藩晚年时感叹道:富贵功名皆人世浮荣,惟胸次浩大是真正受用。
本文地址:http://www.dadaojiayuan.com/rujia/140917.html.
声明: 我们致力于保护作者版权,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无法核实真实出处,未能及时与作者取得联系,或有版权异议的,请联系管理员,我们会立即处理,本站部分文字与图片资源来自于网络,转载是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来源标注错误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权益,请立即通知我们(管理员邮箱:602607956@qq.com),情况属实,我们会第一时间予以删除,并同时向您表示歉意,谢谢!
下一篇: 孔子的“三戒”养生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