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录
首页 >> 诸子百家 >> 国学文化

修炼静功时,杂念来了不要怕,老道长教你三招!

云修行 2023-09-16 20:34:43

静功的关键,在于入静,入静的关键,在于止念,那么如何将止念与静功完美地结合呢?下面介绍几种道家修炼所用的办法。

一、有念即止静坐之中,始终保持警惕,如有杂念生出,随即除去,这样使前念消除,后念不生,当下无念,即是清静,或者有的念头,是个需要考虑的问题,比如明天要不要去做一件事情,那么可以考虑一下,有了结果马上停止。

这样心中不抱负担,停止后一般不会再来,倘若还有其它事情需要考虑,仍用这个办法解决,实在考虑不好的问题,就先放下再说,不必苦思冥想,耽误做功,这样逐渐减少,自然达到无念的地步。

老子道德经》曰:损之又损,以至于无为,损者减少之意,无念即无为境界。

这种做法的好处,比较便于掌握,就怕杂念太多,脑子不断地思考问题,此起彼伏,按下葫芦又起瓢,弄得不可招架,一旦急躁,杂念更多,所以还不算是上善的方法,但在一般人可以实行,短时间内能够起到一定的作用。

二、收回忘掉这种方法,属于心法,需要有点司性才能做到,静坐之时如有杂念,即用微意归身内,然后忘悼,一忘而杂念自无,可以想象自身如同大冶洪炉,熔化一切物我念想,所有杂念如似雪花片片,入炉即为消熔。

这样杂念生出,即收归身内,“忘”了之后,化为乌有,遂生遂收,遂收遂忘。渐渐导心入静,自臻清静无为之妙境,为什么说修炼需要悟性,这个“忘”字需要“悟”(领会)了才能做到。

所谓“忘”,非是一般人什么都不知道的傻忘,乃是对于自性心性层次的一调节,即由杂念丛生的心境,移入一念不存的静地。

马丹阳祖师曾言:“无心者,非同猫狗蠢然无心也。务在存心于清静之域,耐我邪心也,故俗人无清静之心,道人无尘垢之心,非所谓俱无心而与木石同也。”

此中“无心”即“忘”之本义,“邪心”即邪忘之心,可见“忘”字,非猫狗蠢然之忘,亦非俗人无心之忘,乃是修炼所要深入的一种境界,以“忘”的境界来行持入静,这是道家内丹独有的心法。

三、顺其自然这种方法,是一种易简法门,即不加任何意念,自然入静。假若浮游乱想,萦绕心怀,虽然杂念不重,但是暗里许多,一时分辨不清,如同乱丝无头,用“有念即止”法难以清理,用“收回忘悼”法难以控制。

这时就不用管他,只须自己静坐不动,顺其自然,听其自生自灭,只要自心将其置之不理,这些杂念也就成为“假想”,因为念自心生,心中静坐不理,杂念失去市场,也就无奈我何,只有仍归自心,化为静念。

在做功夫中只要身体稳坐不动,任他杂念自动起伏,经过一段时间的“假想”之后,杂念自然也就慢慢地平息下去,而自然归于清境,中间猛然一觉,杂念全消,此时身心自静,舒畅难言。

就象不听话的孩子,淘气玩耍,大人劝其回家安份,反而和大人较劲,这时索性不去管他,等他玩累玩乏之后,无处可去,不用劝说,自然乖乖地回家了。这种顺其自然的办法,有一点要注意,倘系恶念,必须马上用第一种办法除掉,决不姑息,否则其害更烈。

各位,请给我下西游记第四十五回的生动内容!急需!谢!

第四十五回 三清观大圣留名 车迟国猴王显法

--------------------------------------------------------------------------------

却说孙大圣左手把沙和尚捻一把,右手把猪八戒捻一把,他二人却就省悟,坐在高处,倥着脸,不言不语,凭那些道士点灯着火,前后照看,他三个就如泥塑金装一般模样。虎力大仙道:“没有歹人,如何把供献都吃了?”鹿力大仙道:“却象人吃的勾当,有皮的都剥了皮,有核的都吐出核,却怎么不见人形?”羊力大仙道:“师兄勿疑,想是我们虔心敬意,在此昼夜诵经,前后申文,又是朝廷名号,断然惊动天尊。想是三清爷爷圣驾降临,受用了这些供养。趁今仙从未返,鹤驾在斯,我等可拜告天尊,恳求些圣水金丹,进与陛下,却不是长生永寿,见我们的功果也?”虎力大仙道:“说的是。”教:“徒弟们动乐诵经!一壁厢取法衣来,等我步罡拜祷。”那些小道士俱遵命,两班儿摆列齐整,当的一声磬响,齐念一卷《黄庭道德真经》。虎力大仙披了法衣,擎着玉简,对面前舞蹈扬尘,拜伏于地,朝上启奏道:“诚惶诚恐,稽首归依。臣等兴教,仰望清虚。灭僧鄙俚,敬道光辉。敕修宝殿,御制庭闱。广陈供养,高挂龙旗。通宵秉烛,镇日香菲。一诚达上,寸敬虔归。今蒙降驾,未返仙车。望赐些金丹圣水,进与朝廷,寿比南山。”八戒闻言,心中忐忑,默对行者道:“这是我们的不是。吃了东西,且不走路,只等这般祷祝,却怎么答应?”行者又捻一把,忽地开口叫声:“晚辈小仙,且休拜祝,我等自蟠桃会上来的,不曾带得金丹圣水,待改日再来垂赐。”那些大小道士听见说出话来,一个个抖衣而战道:“爷爷呀!活天尊临凡,是必莫放,好歹求个长生的法儿!”
鹿力大仙上前,又拜云:“扬尘顿首,谨办丹诚。微臣归命,俯仰三清。自来此界,兴道除僧。国王心喜,敬重玄龄。罗天大醮,彻夜看经。幸天尊之不弃,降圣驾而临庭。俯求垂念,仰望恩荣。是必留些圣水,与弟子们延寿长生。”沙僧捻着行者,默默的道:“哥呀,要得紧,又来祷告了。”行者道:“与他些罢。”八戒寂寂道:“那里有得?”行者道:“你只看着我,我有时,你们也都有了。”那道士吹打已毕,行者开言道:“那晚辈小仙,不须拜伏。我欲不留些圣水与你们,恐灭了苗裔;若要与你,又忒容易了。”众道闻言,一齐俯伏叩头道:“万望天尊念弟子恭敬之意,千乞喜赐些须。我弟子广宣道德,奏国王普敬玄门。”行者道:
“既如此,取器皿来。”那道士一齐顿首谢恩。虎力大仙爱强,就抬一口大缸放在殿上;鹿力大仙端一砂盆安在供桌之上;羊力大仙把花瓶摘了花,移在中间。行者道:“你们都出殿前,掩上格子,不可泄了天机,好留与你些圣水。”众道一齐跪伏丹墀之下,掩了殿门。
那行者立将起来,掀着虎皮裙,撒了一花瓶臊溺。猪八戒见了欢喜道:“哥啊,我把你做这几年兄弟,只这些儿不曾弄我。我才吃了些东西,道要干这个事儿哩。”那呆子揭衣服,忽喇喇,就似吕梁洪倒下坂来,沙沙的溺了一砂盆,沙和尚却也撒了半缸,依旧整衣端坐在上道:“小仙领圣水。”那些道士,推开格子,磕头礼拜谢恩,抬出缸去,将那瓶盆总归一处,教:“徒弟,取个锺子来尝尝。”小道士即便拿了一个茶钟,递与老道士。道士舀出一锺来,喝下口去,只情抹唇咂嘴,鹿力大仙道:
“师兄好吃么?”老道士努着嘴道:“不甚好吃,有些酣郸之味。”
羊力大仙道:“等我尝尝。”也喝了一口,道:“有些猪溺臊气。”
行者坐在上面,听见说出这话儿来,已此识破了,道:“我弄个手段,索性留个名罢。”大叫云:“道号道号,你好胡思!那个三清,肯降凡基?吾将真姓,说与你知。大唐僧众,奉旨来西。良宵无事,下降宫闱。吃了供养,闲坐嬉嬉。蒙你叩拜,何以答之?
那里是甚么圣水,你们吃的都是我一溺之尿!”那道士闻得此言,拦住门,一齐动叉钯扫帚瓦块石头,没头没脸往里面乱打。
好行者,左手挟了沙僧,右手挟了八戒,闯出门,驾着祥光,径转智渊寺方丈,不敢惊动师父,三人又复睡下。
早是五鼓三点,那国王设朝,聚集两班文武,四百朝官,但见绛纱灯火光明,宝鼎香云叆叇。此时唐三藏醒来叫:“徒弟徒弟,伏侍我倒换关文去来。”行者与沙僧、八戒急起身,穿了衣服,侍立左右道:“上告师父,这昏君信着那些道士,兴道灭僧,恐言语差错,不肯倒换关文,我等护持师父,都进朝去也。”唐僧大喜,披了锦襕袈裟。行者带了通关文牒,教悟净捧着钵盂,悟能拿了锡杖,将行囊马匹,交与智渊寺僧看守,径到五凤楼前,对黄门官作礼,报了姓名,言是东土大唐取经的和尚来此倒换关文,烦为转奏。那阁门大使,进朝俯伏金阶奏曰:“外面有四个和尚,说是东土大唐取经的,欲来倒换关文,现在五凤楼前候旨。”国王闻奏道:“这和尚没处寻死,却来这里寻死!那巡捕官员,怎么不拿他解来?”旁边闪过当驾的太师,启奏道:
“东土大唐,乃南赡部洲,号曰中华大国,到此有万里之遥,路多妖怪。这和尚一定有些法力,方敢西来。望陛下看中华之远僧,且召来验牒放行,庶不失善缘之意。”国王准奏,把唐僧等宣至金銮殿下。师徒们排列阶前,捧关文递与国王。国王展开方看,又见黄门官来奏:“三位国师来也。”慌得国王收了关文,急下龙座,着近侍的设了绣墩,躬身迎接。三藏等回头观看,见那大仙,摇摇摆摆,后带着一双丫髻蓬头的小童儿,往里直进,两班官控背躬身,不敢仰视。他上了金銮殿,对国王径不行礼。
那国王道:“国师,朕未曾奉请,今日如何肯降?”老道士云:“有一事奉告,故来也。那四个和尚是那国来的?”国王道:“是东土大唐差去西天取经的,来此倒换关文。”那三道士鼓掌大笑道:
“我说他走了,原来还在这里!”国王惊道:“国师有何话说?他才来报了姓名,正欲拿送国师使用,怎奈当驾太师所奏有理,朕因看远来之意,不灭中华善缘,方才召入验牒。不期国师有此问,想是他冒犯尊颜,有得罪处也?”道士笑云:“陛下不知,他昨日来的,在东门外打杀了我两个徒弟,放了五百个囚僧,捽碎车辆,夜间闯进观来,把三清圣象毁坏,偷吃了御赐供养。
我等被他蒙蔽了,只道是天尊下降,求些圣水金丹,进与陛下,指望延寿长生;不期他遗些小便,哄瞒我等。我等各喝了一口,尝出滋味,正欲下手擒拿,他却走了。今日还在此间,正所谓冤家路儿窄也!”那国王闻言发怒,欲诛四众。孙大圣合掌开言,厉声高叫道:“陛下暂息雷霆之怒,容僧等启奏。”国王道:“你冲撞了国师,国师之言,岂有差谬!”行者道:“他说我昨日到城外打杀他两个徒弟,是谁知证?我等且屈认了,着两个和尚偿命,还放两个去取经。他又说我捽碎车辆,放了囚僧,此事亦无见证,料不该死,再着一个和尚领罪罢了。他说我毁了三清,闹了观宇,这又是栽害我也。”国王道:“怎见栽害?”行者道:“我僧乃东土之人,乍来此处,街道尚且不通,如何夜里就知他观中之事?既遗下小便,就该当时捉住,却这早晚坐名害人。天下假名托姓的无限,怎么就说是我?望陛下回嗔详察。”那国王本来昏乱,被行者说了一遍,他就决断不定。
正疑惑之间,又见黄门官来奏:“陛下,门外有许多乡老听宣。”国王道:“有何事干?”即命宣来。宣至殿前,有三四十名乡老朝上磕头道:“万岁,今年一春无雨,但恐夏月干荒,特来启奏,请那位国师爷爷祈一场甘雨,普济黎民。”国王道:“乡老且退,就有雨来也。”乡老谢恩而出。国王道:“唐朝僧众,朕敬道灭僧为何?只为当年求雨,我朝僧人更未尝求得一点;幸天降国师,拯援涂炭。你今远来,冒犯国师,本当即时问罪。姑且恕你,敢与我国师赌胜求雨么?若祈得一场甘雨,济度万民,朕即饶你罪名,倒换关文,放你西去。若赌不过,无雨,就将汝等推赴杀场典刑示众。”行者笑道:“小和尚也晓得些儿求祷。”国王见说,即命打扫坛场,一壁厢教:“摆驾,寡人亲上五凤楼观看。”当时多官摆驾,须臾上楼坐了。唐三藏随着行者、沙僧、八戒,侍立楼下,那三道士陪国王坐在楼上。少时间,一员官飞马来报:“坛场诸色皆备,请国师爷爷登坛。”
那虎力大仙,欠身拱手,辞了国王,径下楼来。行者向前拦住道:“先生那里去?”大仙道:“登坛祈雨。”行者道:“你也忒自重了,更不让我远乡之僧。也罢,这正是强龙不压地头蛇。先生先去,必须对君前讲开。”大仙道:“讲甚么?”行者道:“我与你都上坛祈雨,知雨是你的,是我的?不见是谁的功绩了。”国王在上听见,心中暗喜道:“那小和尚说话倒有些筋节。”沙僧听见,暗笑道:“不知一肚子筋节,还不曾拿出来哩!”大仙道:
“不消讲,陛下自然知之。”行者道:“虽然知之,奈我远来之僧,未曾与你相会。那时彼此混赖,不成勾当,须讲开方好行事。”
大仙道:“这一上坛,只看我的令牌为号:一声令牌响风来,二声响云起,三声响雷闪齐鸣,四声响雨至,五声响云散雨收。”
行者笑道:“妙啊!我僧是不曾见!请了!请了!”
大仙拽开步前进,三藏等随后,径到了坛门外。抬头观看,那里有一座高台,约有三丈多高。台左右插着二十八宿旗号,顶上放一张桌子,桌上有一个香炉,炉中香烟霭霭。两边有两只烛台,台上风烛煌煌。炉边靠着一个金牌,牌上镌的是雷神名号。底下有五个大缸,都注着满缸清水,水上浮着杨柳枝。杨柳枝上,托着一面铁牌,牌上书的是雷霆都司的符字。左右有五个大桩,桩上写着五方蛮雷使者的名录。每一桩边,立两个道士,各执铁锤,伺候着打桩。台后面有许多道士,在那里写作文书。正中间设一架纸炉,又有几个象生的人物,都是那执符使者、土地赞教之神。
那大仙走进去,更不谦逊,直上高台立定。旁边有个小道士,捧了几张黄纸书就的符字,一口宝剑,递与大仙。大仙执着宝剑,念声咒语,将一道符在烛上烧了。那底下两三个道士,拿过一个执符的象生,一道文书,亦点火焚之。那上面乒的一声令牌响,只见那半空里,悠悠的风色飘来,猪八戒口里作念道:
“不好了!不好了!这道士果然有本事!令牌响了一下,果然就刮风!”行者道:“兄弟悄悄的,你们再莫与我说话,只管护持师父,等我干事去来。”好大圣,拔下一根毫毛,吹口仙气,叫“变!”就变作一个“假行者”,立在唐僧手下。他的真身出了元神,赶到半空中,高叫:“那司风的是那个?”慌得那风婆婆捻住布袋,巽二郎札住口绳,上前施礼。行者道:“我保护唐朝圣僧西天取经,路过车迟国,与那妖道赌胜祈雨,你怎么不助老孙,反助那道士?我且饶你,把风收了。若有一些风儿,把那道士的胡子吹得动动,各打二十铁棒!”风婆婆道:“不敢不敢!”遂而没些风气。八戒忍不住乱嚷道:“那先儿请退!令牌已响,怎么不见一些风儿?你下来,让我们上去!”
那道士又执令牌,烧了符檄,扑的又打了一下,只见那空中云雾遮满。孙大圣又当头叫道:“布云的是那个?”慌得那推云童子、布雾郎君当面施礼。行者又将前事说了一遍,那云童、雾子也收了云雾,放出太阳星耀耀,一天万里更无云。八戒笑道:“这先儿只好哄这皇帝,搪塞黎民,全没些真实本事!令牌响了两下,如何又不见云生?”
那道士心中焦躁,仗宝剑,解散了头发,念着咒,烧了符,再一令牌打将下去,只见那南天门里,邓天君领着雷公电母到当空,迎着行者施礼。行者又将前项事说了一遍,道:“你们怎么来的志诚!是何法旨?”天君道:“那道士五雷法是个真的。他发了文书,烧了文檄,惊动玉帝,玉帝掷下旨意,径至九天应元雷声普化天尊府下。我等奉旨前来,助雷电下雨。”行者道:“既如此,且都住了,同候老孙行事。”果然雷也不鸣,电也不灼。
那道士愈加着忙,又添香、烧符、念咒、打下令牌。半空中,又有四海龙王,一齐拥至。行者当头喝道:“敖广!那里去?”那敖广、敖顺、敖钦、敖闰上前施礼。行者又将前项事说了一遍,道:“向日有劳,未曾成功;今日之事,望为助力。”龙王道:“遵命!遵命!”行者又谢了敖顺道:“前日亏令郎缚怪,搭救师父。”
龙王道:“那厮还锁在海中,未敢擅便,正欲请大圣发落。”行者道:“凭你怎么处治了罢,如今且助我一功。那道士四声令牌已毕,却轮到老孙下去干事了。但我不会发符烧檄,打甚令牌,你列位却要助我行行。”邓天君道:“大圣吩咐,谁敢不从!但只是得一个号令,方敢依令而行;不然,雷雨乱了,显得大圣无款也。”行者道:“我将棍子为号罢。”那雷公大惊道:“爷爷呀!我们怎吃得这棍子?”行者道:“不是打你们,但看我这棍子往上一指,就要刮风。”那风婆婆、巽二郎没口的答应道:“就放风!”
“棍子第二指,就要布云。”那推云童子、布雾郎君道:“就布云!
就布云!”“棍子第三指,就要雷鸣电灼。”那雷公、电母道:“奉承!奉承!”“棍子第四指,就要下雨。”那龙王道:“遵命!遵命!”
“棍子第五指,就要大日晴天,却莫违误。”吩咐已毕,遂按下云头,把毫毛一抖,收上身来。那些人肉眼凡胎,那里晓得?行者遂在旁边高叫道:“先生请了,四声令牌俱已响毕,更没有风云雷雨,该让我了。”那道士无奈,不敢久占,只得下了台让他,努着嘴,径往楼上见驾。行者道:“等我跟他去,看他说些甚的。”
只听得那国王问道:“寡人这里洗耳诚听,你那里四声令响,不见风雨,何也?”道士云:“今日龙神都不在家。”行者厉声道:
“陛下,龙神俱在家,只是这国师法不灵,请他不来。等和尚请来你看。”国王道:“即去登坛,寡人还在此候雨。”行者得旨,急抽身到坛所,扯着唐僧道:“师父请上台。”唐僧道:“徒弟,我却不会祈雨。”八戒笑道:“他害你了,若还没雨,拿上柴蓬,一把火了帐!”行者道:“你不会求雨,好的会念经,等我助你。”那长老才举步登坛,到上面端然坐下,定性归神,默念那《密多心经》。正坐处,忽见一员官,飞马来问:“那和尚,怎么不打令牌,不烧符檄?”行者高声答道:“不用!不用!我们是静功祈祷。”
那官去回奏不题。
行者听得老师父经文念尽,却去耳朵内取出铁棒,迎风幌了一幌,就有丈二长短,碗来粗细,将棍望空一指,那风婆婆见了,急忙扯开皮袋,巽二郎解放口绳:只听得呼呼风响,满城中揭瓦翻砖,扬砂走石。看起来,真个好风,却比那寻常之风不同也,但见:折柳伤花,摧林倒树。九重殿损壁崩墙,五凤楼摇梁撼柱。天边红日无光,地下黄砂有翅。演武厅前武将惊,会文阁内文官惧。三宫粉黛乱青丝,六院嫔妃蓬宝髻。侯伯金冠落绣缨,宰相乌纱飘展翅。当驾有言不敢谈,黄门执本无由递。金鱼玉带不依班,象简罗衫无品叙。彩阁翠屏尽损伤,绿窗朱户皆狼狈。金銮殿瓦走砖飞,锦云堂门歪槅碎。这阵狂风果是凶,刮得那君王父子难相会;六街三市没人踪,万户千门皆紧闭!
正是那狂风大作,孙行者又显神通,把金箍棒钻一钻,望空又一指,只见那:推云童子,布雾郎君。推云童子显神威,骨都都触石遮天;布雾郎君施法力,浓漠漠飞烟盖地。茫茫三市暗,冉冉六街昏。因风离海上,随雨出昆仑。顷刻漫天地,须臾蔽世尘。宛然如混沌,不见凤楼门。此时昏雾朦胧,浓云叆叇。孙行者又把金箍棒钻一钻,望空又一指,慌得那:雷公奋怒,电母生嗔。雷公奋怒,倒骑火兽下天关,电母生嗔,乱掣金蛇离斗府。唿喇喇施霹雳,振碎了铁叉山;淅沥沥闪红绡,飞出了东洋海。呼呼隐隐滚车声,烨烨煌煌飘稻米。万萌万物精神改,多少昆虫蛰已开。君臣楼上心惊骇,商贾闻声胆怯忙。那沉雷护闪,乒乒乓乓,一似那地裂山崩之势,唬得那满城人,户户焚香,家家化纸。孙行者高呼:“老邓!仔细替我看那贪赃坏法之官,忤逆不孝之子,多打死几个示众!”那雷越发振响起来。行者却又把铁棒望上一指,只见那:龙施号令,雨漫乾坤。势如银汉倾天堑,疾似云流过海门。楼头声滴滴,窗外响潇潇。天上银河泻,街前白浪滔。淙淙如瓮捡,滚滚似盆浇。孤庄将漫屋,野岸欲平桥。真个桑田变沧海,霎时陆岸滚波涛。神龙借此来相助,抬起长江望下浇。这场雨,自辰时下起,只下到午时前后,下得那车迟城,里里外外,水漫了街衢。那国王传旨道:“雨彀了!雨彀了!十分再多,又渰坏了禾苗,反为不美。”五凤楼下听事官策马冒雨来报:“圣僧,雨彀了。”行者闻言,将金箍棒往上又一指,只见霎时间,雷收风息,雨散云收。国王满心欢喜,文武尽皆称赞道:“好和尚!这正是强中更有强中手!就是我国师求雨虽灵,若要晴,细雨儿还下半日,便不清爽。怎么这和尚要晴就晴,顷刻间杲杲日出,万里就无云也?”
国王教回銮,倒换关文,打发唐僧过去。正用御宝时,又被那三个道士上前阻住道:“陛下,这场雨全非和尚之功,还是我道门之力。”国王道:“你才说龙王不在家,不曾有雨,他走上去,以静功祈祷,就雨下来,怎么又与他争功,何也?”虎力大仙道:“我上坛发了文书,烧了符檄,击了令牌,那龙王谁敢不来?
想是别方召请,风云雷雨五司俱不在,一闻我令,随赶而来,适遇着我下他上,一时撞着这个机会,所以就雨。从根算来,还是我请的龙下的雨,怎么算作他的功果?”那国王昏乱,听此言,却又疑惑未定。行者近前一步,合掌奏道:“陛下,这些旁门法术,也不成个功果,算不得我的他的。如今有四海龙王,现在空中,我僧未曾发放,他还不敢遽退。那国师若能叫得龙王现身,就算他的功劳。”国王大喜道:“寡人做了二十三年皇帝,更不曾看见活龙是怎么模样。你两家各显法力,不论僧道,但叫得来的,就是有功;叫不出的,有罪。”那道士怎么有那样本事?就叫,那龙王见大圣在此,也不敢出头。道士云:“我辈不能,你是叫来。”那大圣仰面朝空,厉声高叫:“敖广何在?弟兄们都现原身来看!”那龙王听唤,即忙现了本身。四条龙,在半空中度雾穿云,飞舞向金銮殿上,但见:飞腾变化,绕雾盘云。玉爪垂钩白,银鳞舞镜明。髯飘素练根根爽,角耸轩昂挺挺清。磕额崔巍,圆睛幌亮。隐显莫能测,飞扬不可评。祷雨随时布雨,求晴即便天晴。这才是有灵有圣真龙象,祥瑞缤纷绕殿庭。那国王在殿上焚香。众公卿在阶前礼拜。国王道:“有劳贵体降临,请回,寡人改日醮谢。”行者道:“列位众神各自归去,这国王改日醮谢哩。”那龙王径自归海,众神各各回天。这正是:广大无边真妙法,至真了性劈旁门。毕竟不知怎么除邪,且听下回分解。

金庸笔下的所有英雄人物,他们的性格和擅长的武功一一列出来。还有问下吐蕃国的确切地址还有现在的名字。

《笑傲 江湖》
令狐冲 独孤九剑
任盈盈
序言
仪琳
岳不群
宁中则
岳灵珊
林平之
刘正风
莫大先生
左冷禅
不戒和尚
桃谷六仙
田伯光
任我行
东方不败
向问天
乔峰降龙十八掌
段誉
虚竹
段正淳
刀白凤
康敏
阿朱
阿碧
钟灵
木婉清
王语嫣
慕容复
包不同
萧远山
无名老僧
鸠摩智
段延庆
《倚天屠龙记》
张三丰
张翠山
殷素素
俞岱岩
俞莲舟
殷梨亭
纪晓芙
张无忌
周芷若
赵敏
殷离
小昭
黛绮丝
谢逊
朱长龄
朱九真
杨逍
范遥
灭绝师太
何足道
胡铁牛
《射雕英雄传》
郭靖
黄蓉
黄药师
《天龙八部》
洪七公
周伯通
欧阳锋
穆念慈
《神雕侠侣》
杨过
小龙女
郭芙
郭襄
一 灯和尚
裘千尺
《雪山飞狐》
胡一刀
苗人凤
田归农
《飞狐外传》
胡斐
程灵素惠质兰心,冰雪聪明,可上天却偏偏只给了她一副“平平”的相貌
马春花
《侠客行》
石中坚
谢烟客
梅芳姑
闵柔
史小翠
石中玉
《鹿鼎记》
韦小宝神行九变
双儿
海大富
毛东珠
陈近南
《连城诀》
狄云
戚芳
丁典
花铁干
《碧血剑》
袁承志
温青青
夏雪宜
温仪
何红药
何铁手
阿九
《鸳鸯刀》
周威信
太岳四侠
《白马啸西风》
李文秀
《书剑恩仇录》
陈家洛
文泰来
余鱼同
骆冰
陆菲青
李沅芷
徐天宏
周绮
霍青桐
张召重

古龙的

——《孤星传》——
1.裴 珏:一颗有着童年阴影的孤星,但却仍旧怀着对生活的热爱,源于人性
中最初的光辉

——《游侠录》——
2.谢 铿:第一位浪荡江湖的游侠,恩怨分明是其为人的本色,即便失去双臂,
仍能开怀大笑,只因心中已坦然

——《护花铃》——
3.南宫平:南宫世家的少爷,却丝毫没有纨绔子弟的傲气,沉稳的气质终将能
担当大任,与梅吟雪的爱情却永远是武侠史上另类的神话

4.梅吟雪:在一个不见天日的棺材中度过生命中最青春的二十年,蒙受着不白
之冤却不能申述,爱情是可以没有年龄界限的,群魔岛上度终身,
是古龙开的一个玩笑吧

——《飘香剑雨》——
5.吕南人:忍受着人生最大的痛苦,从翩翩佳公子到亡命天涯的流浪人,需要
多大的勇气,是真男人本色

——《剑玄录》——
6.芮 玮:悲情人物,即便能习得天下无敌的武功,但那份母子之情却已远离
他,什么亲情,什么仇恨,都是过眼云烟

——《剑客行》——
7.展 白:终身福气有加,虽历几多艰险,却终有红颜相助,得五位佳妻相偕
到老,只羡鸳鸯不羡仙,古语诚不欺我

——《浣花洗剑录》——
8.方宝玉:虽为垂髫儿童,却也知书识礼,能不拘泥于书本,融理论于实践,
如此智慧,读万卷书未必不如行万里路

9.胡不愁:其貌虽不扬,却能不与人争一日长短,识大体,且坚韧有加,白三
空有此等好徒儿可托付大任,虽“死”亦可心安

10.小公主:虽未免太过好强,但亦是可爱有加,宝玉遇之,是不幸,亦是大幸

11.水天姬:虽号为女魔头,实则一可爱女子,待宝玉如子弟,女子母性是为天性

——《情人箭》——
12.展梦白:好一个血性男儿,冲冠一怒不为红颜,唯因士可杀不可辱

——《大旗英雄传》——
13.铁中棠:吾心最爱,其武功虽不算佳,但其坚韧、机智天下无双,男儿膝下
有黄金,但情义是无价,云铮有此等兄弟,此生无憾

14.云 铮:虽不能十分分青红皂白,却也知错能改,视情义亦重于生命,且拚
劲十足,铁血大旗门中果然尽是好男儿

15.朱 藻:夜帝之子,平生虽沾花惹草,却亦是想觅终生最爱,天涯海角必有
吾等最爱,终一生觅寻,得之我幸,不得我命

16.水灵光:吾心最爱,配铁中棠乃天公作美,至柔、至灵,且痴情无改,海枯
石烂,此情不渝

17.温黛黛:为生活所迫沦入魔道,然赤心未改,终入正道,是为好女子,云铮
何其幸运

——《武林外史》——
18.沈 浪:终日可见其懒懒的笑容,洒脱是沈浪本色,千金可散尽,男儿志四
方,战无不胜,唯因其智慧,亦有失败,唯因其多情,但总能微笑
面对人生,谁可理解情到浓时情转薄,朱七七诸多误会,道尽恋爱
女子多嫉妒,慧眼方可识情丝

19.熊猫儿:其爽朗大笑,显熊猫儿本色,与沈浪一见投缘,成终生朋友,较之
楚胡之交亦不逊色,对情拿得起,放得下,毫无人类自私本性,惜
哉,朱七七遇沈浪在先

20.金无望:士为知己者死,古人之交大别于今人之交,但亦让人神往之

21.王怜花:琴棋书画,丝竹弹唱,飞鹰走狗,医卜星相,无所不能,实为杰出
人士,沈浪胜之在于专,虽邪亦有可爱之处,然终被感化,实乃武
林大幸

22.快活王:一代枭雄,亦能识英雄重英雄,虽爱美人,更重英雄,终是自食恶
果,否则,与沈浪亦是伯仲之间,鹿死谁手,尚未可知

23.朱七七:敢爱敢恨,虽嫉妒之心过重,然爱之浓烈,亦让人神醉

24.白飞飞:看似娇弱可人,然武功、机智均是一时之选,对沈浪之情捉摸不透,
终孤苦一生,叹造化弄人,生错人家,为仇恨奔波

——《名剑风流》——
25.俞佩玉:巨变造名剑,大会红莲助,杀人庄里亡,无暇亦遭妒。青梅宫里就,
风流亦无意,仗剑随风摆,谁人见苍茫,泪儿终身随,佩玉见风流

26.红莲花:众人皆醉,而其独醒,是英雄方可助英雄

27.朱泪儿:其母不幸,得遇狼心,泪儿虽小,却懂痴情,看透人间沧桑,终遇
好男儿,虽偶用心机,却令人喜爱

——《绝代双骄》——
28.江小鱼:号为天下第一聪明人,名不虚传,出淤泥而不染,为其心正,偶用
手段,却反增其可爱之处,常言己之坏,实真君子也

29.花无缺:无缺公子真无缺,绝代双骄美名扬,鱼儿不上钩,无缺亦智慧,兄
弟血脉连,移花宫主徒奈何

30.燕南天:燕氏神剑,无人能敌,英雄气概,洞澈九天

31.苏 樱:女子未必无才便是德,鱼儿有此等佳妻,实在福气,以其智慧,唯
鱼儿可配之,然其亦有愚蠢之举,实为痴情

32.铁心兰:心兰柔弱,无缺多情,鱼儿薄情,心兰痴情,非真爱?是真爱

33.张 菁:仙子马上显神威,鱼儿智慧烧樱桃,张菁心狠亦柔情,小妹福气鱼
儿赐,谁能道尽男女情,姻缘自是有天定

34.慕容九:无情冷酷,世家女子,孤芳自赏,蜘蛛能配?环境造化,难免孤高,
多情无情,谁人能辨

——《楚留香传奇》——
35.楚留香:江湖诡异世情薄,风云变幻命如霜,谁人双手不沾血,唯有盗帅
楚留香

36.胡铁花:谁能理解浪子的寂寞,谁能知道酒鬼的无奈,不会有游侠的那份
洒脱,家在哪里?天涯不远,人在天涯。纯粹的友谊可以存在,
只是因为那份天生的信任

37.姬冰雁:一毛不拔的铁公鸡,会放弃所有的财富,冒着风险同闯大漠,只
是因为友谊,是那份任何事物都不能取代它的友谊

38.中原一点红:冰山也会被融化,是因为真情,无意中断臂,幸也

39.无 花:最雅的和尚,最假的君子,可与之神交,不可与之深交,惜哉

40.原随云:最雅的蝙蝠,最强的瞎子,玩情却终葬生于情,飞蛾扑火,唯情矣

41.苏李宋:香帅身旁三姐妹,君子见义小人邪,奈何香帅如飘萍,取义非情
是智举

42.华真真:爱情是产生信任的一种方式,规矩是约束爱情的一种方式

43.张洁洁:神秘的部落,可爱的女子,谁说爱情需要理由,生存的方式:
来过,活过,爱过,够了

——《风云第一刀》——
44.李寻欢:一门七进士,父子三探花,纵有飞刀在,未能斩情丝,仁义成心网,
宽恕结城墙,理解需智慧,寻欢多悲苦,飞刀未曾见,精神永不灭

45.阿 飞:爱上林仙儿是阿飞生命的一部分,理解不了这种爱情,是理解不了
阿飞,爱是枷锁,非大智慧,不能解心结

46.上官金虹:天仙恶魔,相隔唯一线,寻欢金虹之别,在乎心,邪终不能胜正,
兵器谱固不虚言,莫奈何,莫奈何

47.荆无命:无命是金虹的影子,右手剑是左手剑的后盾,不可视之为走狗,感
情的多样性可以建构出不同的人物

48.郭嵩阳:嵩阳铁剑排名第四,名不虚传,可惜,后继无人,为义赴死,真英雄

49.孙小红:与林仙儿一战,一负一胜,性情相异,各取其长,智也,然寻欢终能
接受她,诚也

50.林诗音:世人皆云寻欢负她,然让爱之举是愚,却未曾想诗音是人非物,
如非自己愿意,父母尚不能迫之,况一朋友矣,然其爱子之心
亦是至诚,唯叹造化弄人

——《欢乐英雄》——
51.郭大路:忽闻棍子要杀人,念头未生即跳起来要救人,人之本性,可敬之极,
千里寻燕七,美色、安逸、困顿未能动摇之,非为其他,情至坚也,
遇昔年背叛之女子,未嘲其水性扬花,反安慰之,心至仁也,谁言
英雄皆寂寞,我们的英雄就是欢乐的

52.王 动:当年冲天鹰,今日睡懒虫,不提当年事,谁人识英雄,少年志远大,
奔波为名利,功成名就时,方知错人生,悔恨融悲痛,心灰兼意冷,
动生不动中,富贵结大路,燕七林太平,共谱英雄歌

53.林太平:龙父焉有鼠子,相貌岂能自定,即便面如女子,亦有豪气冲天

54.燕 七:古龙笔下最成功的女性之一,谁说男女之间无友谊,谁说情人非朋友,
兼有男性豪气,亦有女性柔情,如此女子,天下可有?

55.红娘子:女人心,海底针,娘子心,谁可测?数十年苦苦挣扎为了什么,到头
来,都是空,幡然悔悟方知真情可贵,可喜可贺

——《大人物》——
56.杨 凡:谁是大人物,谁识大人物?追求的本质是名,还是人,或者只是自身
一颗沸腾的心,杨凡在哪里?大人物在哪里?

57.秦 歌:红丝巾,刀上的红丝巾,红丝巾,脖子上的红丝巾,飘扬着的红丝巾,
你看见的是什么,你感受到的又是什么?某个时候,某个地方,不必
惊奇,你所看见的一切

58.田思思:少女的心,怀春而多情,闪烁着的是明亮的眼睛,不识愁滋味,品味,
慢慢地,寻找,慢慢地,天那边有颗最耀眼的星星,是的,那是你心
中的大人物

59.田 心:灵巧慧黠的心灵,美丽多情的小姐身边,一位明眸善睐的姑娘,看见
了吗,同样的光芒,看见了吗,同样的故事,在你身边

——《萧十一郎》——
60.萧石逸:暮春三月,羊欢草长,天寒地冻,问谁饲狼?人心怜羊,狼心独怆,
天心难测,世情如霜,理解这种凄凉吗?是可以的,那边风景独好,
艳阳高照,透过表面,能看见那许多你从未看见过的

61.连城璧:君子之行胜于言,言固非旁人所不能及,行更甚之,而行其事皆不
让人觉察之,真伪之别在于所行事,颜面之事,真君子弃之,伪君
子尊之,奈何,连城璧为名所困,家世所累,否则,亦可为真君子也

62.风四娘:平生行所想之事,敢爱敢恨,毫无忸怩做作之态,青春易逝,年华
唯忆,然此生亦无憾,一所爱人一爱己人

63.沈壁君:无法描述的美丽,可与日月争辉,世上百花,皆不足与之相提并论,
然其母性更可显灿烂风姿,萧十一郎遇之,真天可怜见

——《流星蝴蝶剑》——
64.孟星魂:流星的光辉即便是永恒不变的星座也不能夺去其光辉,蝴蝶的生命
同样灿烂即便是那么的短暂,孟星魂的剑是厌倦,是寂寞,是无奈,
也是憎恨,然终究有爱,剑若有爱,世界想必美丽的多

65.老 伯:老伯是一种尊称,不会再有人像他一样看护着的他的属下,中国的
“教父”,有着更多的传统仁义,律香川欲取代之,愚也

66.小 蝶:忍耐是一种美德,即便是生命如此短暂的蝴蝶,也在渴望那份真正
的爱,一个地方,一个人,一直在等着你回去,那是小蝶

67.高老大:谁可以理解一个十三岁的女孩需要独自生活,还需要照顾四个更小
的孩子的生活,为了一块肥肉可以出卖自己的身体,这就是生活,
你会理解高老大的,那美丽的、丑陋的都会显现,会原谅她的

——《九月鹰飞》——
68.叶 开:叶子的叶,开心的开,李寻欢那伟大的宽恕的情怀是在叶开身上彻
底地的体现,你可以不理解,但是你必须尊重,飞刀,是一种精神,
是永生不灭的伟大的精神

69.丁灵琳:永远都有着一个爱着你的人在你身旁,不时地吃吃醋,生命如此美
好,为什么要想着仇恨、报复呢?

70.上官小仙:有上官金虹的霸气,有林仙儿的美丽,但终究不能成功,是情,
也是那份人类永恒的信心:邪终不能胜正

——《长生剑》——
71.白玉京:天上白玉京,五楼十二城,仙人抚我顶,结发授长生,白玉京是理
解微笑的力量的

——《孔雀翎》——
72.高 立:孔雀翎发出的时候就有如孔雀开屏一般有着永恒的美丽,但信心是
具有更璀璨的光芒的,是人类永恒的力量,高立理解了,幸运,不幸?

73.双 双:一个畸形的躯体里却有着最伟大的灵魂,谁说上苍不公平呢?

——《碧玉刀》——
74.段 玉:诚实的美丽是让正直的人心醉的,少男的心同样多情,三月是一个
怀春的好季节,杭州是个故事发生的好地方

75.华华凤:如果华华凤不是朱珠,故事想必更传统,如果华华凤是朱珠,故事
显然有趣的多,斗嘴的乐趣在于斗嘴的双方,读书的乐趣在于书的
“有趣”

——《多情环》——
76.萧少英:仇恨掩盖的不光是身份,目的,动机,更多的是人性本身,萧少英
一开始就是不属于自己,烈火终会燃烧完一切的

——《霸王枪》——
77.丁 喜:叫聪明的丁喜是因为他的智慧,叫可爱的丁喜是因为他的笑容,有
时候,他是小马的兄弟,有时候他是小马的父亲,装大人一点都不
可爱,但丁喜可爱的很,只是因为一切的言语、行动都是出自他的内心

——《天涯明月刀》——
78.傅红雪:一柄孤独的刀,一个孤独的人,雪是红色的,看见了仇恨的力量吗?
一个孤独的人,一柄孤独的刀,天是蓝色的,看见了爱的力量吗?
幸福是属于那些还在期待,还在付出的人

79.公子羽:命运在哪里?抗争的是什么?年龄是什么?逝去的是什么?公子羽
是谁?谁是公子羽

80.燕南飞:燕鹊南飞时,可知何时返?明月升起时,可知何时落

81.明月心:天涯不远,明月无心,花开花落,权轻权重,公子未变,明月仍在

——《七杀手》——
82.柳长街:谁知长街之长,谁解名利之险,夜幕未落,长街已静,柳叶仍飘,
归根已深,心如止水,无欲则刚

83.龙 五:唯见今日豪情意,未知往昔征战苦,谁人甘心侍身旁,枕边空留仇恨心

——《剑花烟雨江南》——
84.小 雷:选择是一种痛苦,欺骗是一种方式,留下的只有无尽的相思,如果
还有下次,同样的方式意味着情仍未变

85.纤 纤:爱与恨之间亦如刀刃的两侧,偏之则变,情之脆弱至此乎

——《三少爷的剑》——
86.谢晓峰:如果世界还有平凡,如果寂寞还有去处,如果时间还有机会,如果
爱情还有平静,三少爷的剑早已尘封他乡

87.燕十三:夺命十三剑的第十五剑是灭绝,并不属于人间,人若不能控制剑,
只有毁灭自己,佛曰:不可说,不可见,不可听,不可闻,不可摸,
是矣

88.铁开诚:诚实的反面并不是欺骗,善意的谎言还是谎言,理解的意思是不去
追究

——《陆小凤传奇》——
89.陆小凤:翩翩人中凤,遨游九重天,纵无灵犀指,眉毛亦堪豪,齐名楚留香,
不逊探花郎,情义是无价,鲜花满江楼,吹雪风中立,摘星天下游,
得友如此,此生何求

90.花满楼:鲜花满楼,独坐,静思,细心领略花瓣的柔软,花香的美妙,生活
纵坎坷,亦感激上天赐予他如此美妙的生命,让他享受如此美妙的
人生,对生命的如此热爱,谁人能及?人类生生不息的力量源于对
生命本身的热爱,何等的伟大

91.西门吹雪:寂寞的巅峰是什么,剑道的正义是什么,紫禁之巅,天外飞仙,
是战,亦是一战,谁可称剑神,古往今来,唯有西门吹雪

92.司空摘星:偷是一种艺术,盗亦有道,识者,英雄也,不识,小人也,司空
为此道,直追香帅

93.老实和尚:何为正,何为邪,和尚也通风月?佛曰佛曰,真入道也

——《拳头》——
94.小 马:和丁喜在一起的时候,小马更多的是一个孩子,独自一人的时候,
小马已是一真英雄,道是需要捍卫的,我们有拳头

——《血鹦鹉》——
95.王 风:十万神魔十万血,生命如飘萍,百日亦可称英豪

——《白玉老虎》——
96.赵无忌:装疯逃难九华山,智也,携唐玉独入唐门,勇也,璞玉是需要雕
琢的,英雄是需要洗礼的,磨难是成长的必经之路

97.上官刃:人如其名,刃有双锋,真亦假,假亦真,白玉老虎并不是秘密,
忍是成功的必要手段

98.小 雷:孩子永远是个孩子,即便他有着多么强的武功,但孩子是会长大
的,需要的只有时间

99.卫凤娘:知书识礼,贤惠温柔,无忌何其幸福,父母之命,媒妁之言,亦
可成佳事,信也,但前提是存在的

100.上官怜怜:进退两难的时候,该能如何选择,选择始终是个错误,如果故
事还是故事,怜怜是个错误,但真实的感觉是存在的,幸也

——《大地飞鹰》——
101.小 方:天空有秃鹰盘旋,看见了吗?有人在行走,是不会灭亡的,人间
始终有爱

——《飞刀又见飞刀》——
102.李 坏:家可以逃避吗?终究是要回去的,浪荡天涯寻求的也只是那份安宁,
责任终是要承担的,家族的荣誉并不是依靠那一战,小李飞刀永存

——《碧血洗银枪》——
103.马如龙:四公子一正一邪两亡,不会有谁知道什么是该做的,该的含义应该
是由自己控制的,留下的原因是心中存在的正气

——《离别钩》——
104.杨 铮:黯然销魂者唯别而已,离别钩的存在是为了相聚,杨铮的存在是
因为心中有爱

105.吕素文:既然我们已经亨受过相聚的欢愉,为什么不能忍受别离的痛苦?
未曾经历过别离的痛苦,又怎么会知道相聚的欢愉

——《英雄无泪》——
106.高渐飞:一个沉默平凡的人,一口陈旧平凡的箱子,逃的开命运的锁链吗

——《七星龙王》——
107.元 宝:天上星,亮晶晶,你猜得出元宝的第七颗星星是什么吗

——《猎鹰赌局》——
108.卜 鹰:人的一生就是一个赌局,赢了,你还是英雄,输了,你就一无所有,
这才是结局吗?不,只是开始 。

你觉得佛教和道教的教义谁更厉害一点,为什么?

道教的教义更厉害一点,道教以“道”为最高信仰。“道”无形无象,而又生育天地万物。“道”在人和万物中的显现就是“德”。故万物莫不尊道而贵德。道散则为气,聚则为神。神仙既是道的化身,又是得道的楷模。神仙以济世度人为宗旨。故道教徒既信道德,又拜神仙

尊道贵德

在道教,人们最崇敬的是道和德,说得最多的还是道和德。道教经书也是特别注重道与德的阐说,《云笈七签》以《道德部》为第一部,《道教义枢》以《道德义》为明宗第一义,《玄纲论》则是以“道德”为道教纲要。其实,道教对道德的高度重视,早在太上显化之时就已奠定,太上老子就是以道德二篇来垂教的。尊道贵德的教义也源自《道德经》道生德育的论说,并说:“是以万物莫不尊道而贵德”。
 道教之所以尊道,因为“道”是道教徒信仰的主体,道教的全部信仰和修行都是以“道”为核心的,概括起来,主要有四个方面:其一,“道”是生化宇宙万物的原动力,造化之根。其二,“道”是神明之本,由三元之气化为三清,聚形为太上老君。其三,“道”有最伟大的德行,它以虚无为体、清静为宗、柔弱为用,无为不争。其四,“道”真常永恒、无生无灭,无时不在,无处不有,长存于天地间。“道”的伟大和神圣之处,可说是无处不能体现。由于前文《教理综述》中已有叙述,遂不再细说。总之,由于“道”的伟大和神圣,所以道教尊道为最高信仰,并教导人们学道、修道、行道、弘道。
道的尊高和伟大,其最高体现就是“德”,道造化万物由德来蓄养,神明可敬也是因为有最高尚的德行。所以,道教尊道贵德。对道与德阐释,《道教义枢?道德义》这样说:“道德一体,而具二义,一而不二,二而不一”。也就是说,道和德本来就是一个整体,因为道是由德来体现的,在理义中又有差异,是可分又不能分,但又不能合而称为道。因为德不是造化之根,神明之本。但人们信道修道,必需以“德”为根基,来证道成道。
从上述阐释中我们可以知道,有道者必具有高尚的德性,有了高尚的德性才可得道。所以,修道应以德为基。对于广大信道务道之士来说,修道的先决条件就是立德,立德就要在日常中不断积累功德。其关键在提高自我修养,具有良好的品德。在内在的修持上和外在行为中努力按照“道”的法则去做。清静寡欲、柔弱不争、胸怀宽容。不尚名、不尚利、不自贵、不自誉、不妒嫉、不妄语,不溺于音色美食。乐人之吉,愍人之苦,周人之急,救人之穷。施恩不求报,不杀生以自娱,济世利人,慈心于物,正信诚实。与大道同心。如此修行,则德累而基立,基立则可修道而成真,得道而成仙。

仙道贵生

仙道贵生的教义思想是道教信仰的核心宗旨,体现了道教的鲜明特色。所谓“仙道”,即道教追求的成仙得道。道教相信神仙的可学和实有,神仙生活是逍遥无碍,长存不亡的,他们都是得道的真人,是学道务道之人学习和信仰的人格形象。而成仙得道的重要内容,就是通过自我的修行,达到长生久视。所以道教教导人们要贵生、重生、乐生,生存的质量提高到神仙一样的境界,达到生道合一的目的,就是得道。《度人经》曾把这一要旨归纳为:“仙道贵生,无量度人”。
  道教“仙道贵生”的教义思想,主要来自两个方面,一是秦汉时期的方仙信仰。《南华经》中说:藐姑射之山,有神人居焉。神人可以不食五谷,只吸风饮露。可以乘云御龙,行游四海之外。还说有一种人,千岁厌世,去而上仙。《汉书?艺文志》则将神仙者概论为,保性命之真,同生死之域。二是太上《道德经》修真常长生久视之道的理义。祖天师张道陵立教时,将神仙信仰和常道宗理融合为一体,完整了道教信仰的体系。他在《老子想尔注》中说:“生,道之别体也。”又说“道意贱死贵仙”。修道的目的就是“唯愿长生”,“生生不息”。从而构成了“仙道贵生”的重要教义。
道教相信人通过修炼,物质生命可以得到延续,精神生命也可以得到升华,最终成仙得道。为此,历代高真在仙道信仰的追求中,积极探索生命修炼的途径,总结了丰富的修养学说和修炼方法。以“我命在我不属天地”的精神为动力,立志要“度己度人”,反映了道教贵生乐生和胸怀世人的人生态度。
修道以至长生成仙,就是要求人们以积极和超脱的人生态度来生活。人之生命乃由道之天地之灵秀之气而化生,得之不易,当格外珍惜。其修行的要求主要是心性品德的修养和身形生命的修炼两个方面。道教谓之“性命双修”,以致神形兼备。心性品德的修养和提高,是修炼物质生命的基础。修养心性品德的标准,是学修“道”一样的德行,清静寡欲、柔弱不争。遣除一切私心和嗜欲,淡泊名利,精神不要为外物所累,使生命得到保养。同时,还要广行善举,利物济人,积功累德。生命的修炼则是以品德修养为根基,宝养精气神,通过服食导引、存想守一、坐忘胎息、精气化炼、静功动功等修炼方法来促进生命的健康和长久。最终达到神形合同,成仙得道。

三洞宗元

道教宗元于三洞,以三洞为三元,道教的基本信仰和经教体系无不宗元于此,是道教的根本宗元。
三洞宗元,是以“三元”为宇宙混沌之始。称“一分为三元,三元变化三气,三气变生三才,三才既滋,万物斯备”。然“三洞之元,本同道气,道气惟一,应用分三”。这是《云笈七签》对三洞宗元的基本论述。概括来说,“道”气衍化为三元,三元分别是,第一混洞太无元;第二赤混太无元;第三冥寂玄通元。由三元变化为三气,三气分别是始、元、玄三气,再由三气化生万物。其造化开辟的过程是,混沌之前,元气之始也。元气运行,而后天地始立。再由始、元、玄三气化生万物。在《道德经》中则说: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
三洞宗元作为“道”化万物的信仰宗元,还有其更重要的一面,就是三元即三宝君。第一天宝君,从混洞太无元化生;第二灵宝君,从赤混太无元化生;第三神宝君,从冥寂玄通元化生。三宝君分别治于三清境,故三宝又称三清。天宝君治在玉清境,即清微天,其气始青;灵宝君治在上清境,即禹余天,其气元黄;神宝君治在太清境,即大赤天,其气玄白。而三元皆本同道气,所以,三宝君的名号虽殊,却本同于一。
三宝君、三清,道教全称玉清元始天尊、上清灵宝天尊、太清道德天尊(太上老君)。为道教最高尊神,乃神明之宗,造化之祖。同时还是经教之教主,为道教传下了三洞三十六部真经。《道教三洞宗元》说:天宝君说十二部经,为洞真教主;灵宝君说十二部经,为洞玄教主;神宝君说十二部经,为洞神教主。三洞合成三十六部尊经。三洞经又各有垂教的对象,以合乎学道修道的品级。开始人道修学之人,始入仙阶,登无累境,故初教以洞神神宝经。其次智渐精胜,既进中境,故中教以洞玄灵宝经。最后即登上境,智用无滞,故上教以洞真天宝经。其目的都是通过经教文化,诱俗修仙,从凡证道。故后世《道藏》的编纂,就是以“三洞四辅”来分例的,并构建起了以“三洞宗元”为信仰的经教体系

清静寡欲

《道德经》第四十五章说:“清静为天下正”。《老子想尔注》释曰:“道常无欲乐清静,故令天地常正”。从而明白无误地告诉人们,学道修道应做到无有自己的私自嗜欲,乐好清静,这样才符合“道”的体性。
道以其清静的本性来化生和养护万物,从无想过自己应该得到什么回报或想得到什么,无欲以待万物。而人类社会,若亦以“清静”的思想来治世修身,世界将会和谐而太平,人们则会得到更好的休养和生息,生命也将得到升华。所以,学道信道之人,首先要学知清静,以常清静为行为标准,才能实现修行而得道的追求。为此,《清静经》总结清静的要旨时说:“人能常清静,天地悉皆归”。把清静之教义提高到了非常重要的高度
  道教的清静教义,与浊动相互化和对应。《清静经》说:“清者浊之源,动者静之基”。意思是说:清是浊的源头,动是说明静寂的条件。而修道,就是要通过修炼由浊而返清,由静而生动。使人心清宁明静,静而精生,气足神明,生命的原动力得到宝藏和育养,生命的质量得到提高。这种清浊、动静相生相化的关系和表现,也正是“道”之清静的完整表现,《清静经》说:“夫道者,有清有浊,有动有静”。人修大道,体行清浊、动静相生相化的道理,才合符清静之道意。教条式地理解清静,或把死寂静止看着是清静的意境是不能完全合符“道”意的。
 那么,怎样的修行才能进入真正的清静境界呢?《云笈七签》中说:“专精积神,不与物杂,谓之清;反神服气,安而不动,谓之静”。《真仙直指语录》中也说:“清谓清其心源,静谓静其气海。心源清则外物不能挠,性定而神明。气海静则邪欲不能作,精全而腹实”。其核心的法则就是少思而寡欲。然而,人生在世,名利声色不断挠得人们欲望滋生,浊动不已。但作为修道务道之士,就不能完全和俗世之人一样,而是要真思志道,做到少思寡欲。  《道德经》中说:“咎莫大于欲得”。意思是说,灾祸的发生最大原因就是因为嗜欲。所以要“去甚,去奢、去泰”。也就是要“寡欲”。所谓寡欲,就是要求人们对世俗的名利、声色、财货的企求要有一个正确的态度,不要用极端的行为去猎取,不要有非分的念头和过分的奢求,嗜欲过重不仅有害于自己的身心健康,而且会复杂人际关系,成为社会恶害的根源。要以寡欲为行为准则、最终达到“道常无欲乐清静”的最高境界。

自然无为

道以自然为法则,以无为处世应物,成就了万物,也成就了自我。其义理可谓简易却又是那么深刻。
自然和无为是两个既不同又有着密切联系的教义名词。所谓自然,《道德经》中说:“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河上真人注曰:“道性自然,无所法也”。说明“道”的本性就是自然,道之自然的法则既是天所效法的,也是地所效法的。人生在天地间,其行为的最高法则也应是效法道性自然的法则。自然,没有任何固定的模式,道生化万物,万物皆按其各自的本性自然生长,无持无待,不存在强加的任何因素,从而保证了自然界的和谐。而人修真道,就当效法道的自然之本性,顺应天地自然变化的规律,尊重自然界一切生命的特性,致力于维护自然界的和谐。对于人世间的一切东西,不要强求,要顺应事物发生发展的自然规律。要知足、知止、知常,以使心神平和、精神得到升华。.
 然而,要真正进入或达到“自然”的境界,就要践行“无为”的处世方法。《道德经》中说:“圣人处无为之事,行不言之教”。又说:“道常无为而无不为”。告诉人们,“道”就是践行无为的,并通过无为的作用成就万物,体现“道”之伟大的体性。所以,所谓无为,并不是消极不为,而是要反对“有为”,要遵循自然之规律,不要强求或对事物的自然发生和发展强行进行干预,自自然然才是完美的。为此,王景阳在《明道篇》中有诗说:“自然之道本无为,若执无为便有为”。告诫修道之人,体行自然无为之真道,不要有任何执著。所以,早期道教就曾把“无为”作为合道意、得天心、致太平的根本教旨。并指出:若修行能法道无为,治身则有益于精神,治国则有益于人们。体现了道教对社会政治和处世修身的基本态度。
但人生在世,对尊名荣贵,华衣美食,珍宝广室和音色财货总是有所企求的,但企求超出了自然无为的规律就会出现种种有为之弊害,转化为贪欲。而修道者除了要遵守清静寡欲的教义外,还应持守朴素无为的人生态度。消灭贪欲,淡泊以明志,不有为强求,基本企求不要脱离社会实际,以全身修道为目标,却危离咎,最终达到忘其形骸,无所执著,自然无为的境界。对此,《云笈七签》中还从两个方面作了阐释:一是先当避害。远嫌疑,远小人,远敬得,远行止。慎口食,慎舌利,慎处闹,慎力斗。常思过失,改而从善。二是要能通天文,通地理,通人事;通鬼神,通时机。在积极通晓自然、社会和人际关系的基础上,更好地学道修道。

柔弱不争

柔弱不争是道教修养自我,处世生活的教义。太上老子从对自然界的观察思考和分析中,深刻阐述了“柔之胜刚,弱之胜强”和“人之生也柔弱,其死也坚强”的道理。所以“道”以柔弱为用,道教徒信道学道,以柔弱的教义思想规范和修持自己,是非常必要的。柔弱这个词,从字面上来说似乎表现的是脆弱没有精神,但在道教教义思想中却并不仅是字面的意思,其精神实质主要反映在两个方面。
 第一,柔弱内含的是生命存在和延续的精神实质。自然界的各种生物,因为有生命才能表现出各自不同的柔性,人生则更是如此,没有了生命的人和物表现出的则是刚强的僵硬。所以《道德经》说:人之生也柔弱,其死也坚强。垂教人们修道,维护好生命的柔性,以求长生久视。道教在继承和阐扬这一教义中,要求人们重视柔弱的修炼,始终持行“专气致柔”。做到呼吸中和,滑泽细微。应事行事保持身神的平和安静,和弱其气,持养身神。
第二,柔弱内含着积极的人生哲理。道教以柔弱为用,主张一切行为都不要太刚强,刚者容易先受摧缺,强者容易先受到屈折。修道就应是以静待动,守柔弱而不妄动,从而开阔自我容让的胸怀。学习水柔弱而能攻坚强的精神,以积极的人生态度,处世应物,健养身神。
 而道教“不争”的教义,与“柔弱”思想有着相互的联系。所谓“不争”,《道德经》说:天之道,利而不害。圣人之道,为而不争。即天地万物的运行和人的行为都应顺乎自然而不能强求,与自然无为的教义思想非常相近。所以,又有“无为不争”之说。
 不争的教义精神,《道德经》通过对“水”的论说,就“不争”的思想作了深刻的阐明。《道德经》中说:上善若水,水善利万物而不争。水以它特有的柔弱不争的性格,哪里低就流到哪里,随方就方,随圆就圆,无私地浇灌万物,供人们利用,福育人和万物生长。从无有自恃、自是、自我、自矜的行为。可谓至善完美。为此,祖天师张道陵在立教之初就特别倡导太上不争的教义,把不争作为修道之士的重要修行准则。《老子想尔注》中说:“圣人不与俗人争,有争,避之高逝”。而修道求长生者,也应做到“不劳精思求财以养身,不以无功劫君取禄以荣身,不食五味以恣,衣弊履穿,不与俗争”。后来历代道教高真,避世利荣名,甘隐深山俭朴修行,并发善心济世利人,就是“不争”教义的体现。因此,对于一个真正学道修道者来说,就应体行柔弱不争的教义,以柔弱不争修养自我,不与人争名利荣华,知足,知止,寡欲,不自恃,不自见,不自是,不自伐,不自矜。为善自赏,常怀济世利人之心。从而战胜自我,完善自我,以利社会的和平和发展。

返朴归真

道教学道修道,其目的就是要通过自身的修行和修炼,使生命返复到始初的状态,道教称之为“返朴归真”。
道教认为,人原初的本性是纯朴和纯真的,是近于“道”的本性的。所以人们常说儿童天真无邪。但由于随着年龄的增长,思虑欲念不断萌生,再加上社会环境的不同影响和情色财货的诱惑,不断地消耗掉人原有的生命元真,也蒙迷了原有的纯朴天性,若进一步嗜欲无止,将严重损害自己心性和生命健康,从此背道而驰。而学道修道,就是要使心性和生命返到纯朴纯真的状态。这里的“朴”就是指本真,引申为“道”的质朴状态,是指真常之道的本来体性。然而,要返朴必需要抱朴,《道德经》说:“见素抱朴,少私寡欲”。即要抱道守真,怡养生命的真元,使之不为物欲所诱惑,不为私心杂念所困扰。这里最重要的就是要尽量少一些私心和欲念。做人要淳厚,行事遵守公德,生活要俭朴,使本性漫漫返复到淳朴的状态,与道相合。而在生命修炼过程中,要在良好的心性根基上,把已耗散的生命元气通过修炼进行修复,使身体健康。进而通过炼精化气、炼气化神、炼神还虚等内炼功夫,使生命回归到真道的状态,成仙得道。
在返朴归真的修行道路上,诸多高真大德的践行曾为后世学道修道者作出了榜样。汉末魏伯阳真人,“挟怀朴素,不乐权荣”而专心修炼。葛洪真人不随世变,言则率实,杜绝嘲戏,终日默然,被邦人咸称为抱朴之士。并提出应“全大宗之朴,守真正之源”。晋代嵇康好道,亦以“贱物贵身,志在守朴,养素全真”为修行宗旨。今天,学道修道之士又何以不能进一步发扬守朴全真的教义,留一份淳朴之真于后世。

天道承负

道教教化的目的在于净化人心,使人心神宁静,好善乐施,济世利人,从而为社会和人们的和谐共处起到积极作用。所以,道教从自己的立场出发,在善恶报应观上构成了符合自己特色的教义。这一教义,就是天道承负说。即相信天道有循环,善恶有承负。其核心主体则还是围绕生死问题,承扬于《老子想尔注》中“道设生以赏善,设死以威恶”的教义思想。
  道教的“承负”之说,源自《太平经》,意思是祖先积德行善,则可荫及子孙;若先人屡屡犯过作恶,后人将无辜蒙受灾祸。即人们常说的“前人种树,后人乘凉;前人惹祸,后人遭殃”。其特点是前辈后辈相承负。但对于“承负”的论述,《太平经》中有两种解释。其一是,“承者为前,负者为后。承者,乃谓先人本承天心而行,小小过失,不自知,用日积久,相聚为多,今后生人,反无辜蒙其过谪,连传被其灾。负者,乃先人负于后生者也”。其二是,“三统共生,长养凡物名为财,财共生欲,欲共生邪,邪共生奸,奸共生猾,猾共生害,而不止则乱败,败而不止,不可复理,因究还反其本,故名承负”。意即天地人三统共生,长养财物,欲多则生奸邪,以至不可复理,直到财物穷尽才知还返回虚无之源本。其一说的是善恶承负,其二则是说天道循环。
由此可见,天道的循环承负报应,是因人作恶和嗜欲造成的,并给后人和自然界(包括社会)带来极大危害。为免人们遭受危害和灾祸,人们应当学道、信道、修道,以解除“承负”之厄。信道修道就是要求人们遵循“道”的行为准则,按“道”意来处世行事,积功累德,好善利人。
在承负之说中,道教还特别重视并相信现世的善恶报应。《太平经》也为说:善者自兴,恶者自病,吉凶之事,皆出于身。《老子想尔注》中则说:道设生以赏善,设死以威恶。行善,道随之;行恶,害随之也。认为吉凶祸福和生死都是随人行善恶行为来报应的。所以,信道修道之人,应行善积德,使精神与天通,乃可至长生成仙。道教善恶承负和现世报应的教义,对后世有非常重要影响。《感应篇》中说:祸福无门,唯人自召。善恶之报,如影随形。在天地间有司过之神,行善积德则可延年加寿,乃至成仙。犯过作恶,则依所犯轻重,给以减少生命年限的惩罚。鼓励人们追求积极向上的人生观。同时,还融会了回报应学说,修道行善则可升入仙国,犯过作恶则将会在地狱受到刑罚。凡人死后,家人当信道行善,诵经祈祷太乙救苦天尊救度。
 以上所述,是道教的最基本教义。虽然,对于道教的全部教义,诸如宗仰黄老、生道合一、真一玄道、形神合形、遣形坐忘等没能一一展开释说。但通过这些核心而基本教义思想,相信能有助于大家真正认识和了解道教。

万法归宗

所谓万法归宗,这里指的是道教的全部教义和经教、科教、法派、教戒、炼养方法等都要归宗于信道修道,真思志道。凡为学道务道之士,无任是属哪个道派或擅长哪种教化,如言教、身教、科教等,其信仰追求和基本教义都应是一致的。从道派来说,道教有正一全真两大派,但两派的信仰体系和经教体系却都是一致的,皆以太上真常之道为最高信仰、宗奉三清道尊,并以三洞四辅真经宝典为经教之本。正一以真一不二,伐诛邪伪为内涵,全真倡积真功、践真行为本真,所要体现和倡导的都是太上之真道。而修炼虽有丹鼎符箓之分。但核心内容都是为度己度人。对一个道士来说,无任是正一还是全真,都应是心身与道法同修,不能偏废。三十代天师张继先曾说:此身身外本无法。也就是说,修炼道法,首先要修炼心身,积累道功,凝炼神气以合道,达到度己(修炼心身,合道成真)度人(以己之道功,济度他人)的目的。科教与教戒。教戒是为规范学道务道者言行以符合修道的要求,如三皈五戒:三皈要求道教徒皈依道经师三宝,以明确信仰;五戒,戒杀生以自娱、戒邪淫、戒偷盗、戒妄语、戒嗜酒,则都是为提高道德修养。科教则是要通过诵经斋醮,清静心神,使自我之心神与神明相亲,证悟道真。同时,也是宣扬道教教义,行教布化的重要形式

总之,道教所行的教法和形式,都是以“道”为核心宗旨的。作为道士。当以道德为务。龙虎山祖庭天师府中曾有联曰:道高龙虎伏,德重鬼神钦。

生生变化

道教的变化观与道术观:道教十分重视事物和整个世界的变化。在道教徒的眼中,世界上没有什么东西是永恒不变的,大道的本性之一,就是周行不止,而且推动着世界的变化,包括宇宙的演化。同时,道教与先秦道家只强调顺应自然和社会的变化不同。在承认变化规律的同时,又要求将这些规律掌握在自己手上,并且利用它们去控制自身和外物的变化。变化观是道教追求与道合真超凡成仙,以及一切道术的理论基础。
道处于永恒的运动之中
老子的道论中有十分丰富的辩证法思想。他认为,道处于不断的循环运行之中(周行),道运动的规律是不断走向自己的反面(反者道之动)。他认为,象有、无、高、下、长、短,前、后,等等都是相对比相联系而存在的,祸与福相互倚伏,相互转化。转化的那一关节点(极)谁能掌握呢?难道没有个正常的情况吗?正常的又会变成不正常,好的会变成不好的。(孰知其极?其无正?正复为奇,善复为妖。)这些深刻的思想,不仅被道门所继承发展,而且对整个中国哲学产生了深远的影响。道家的后学在老子思想的 基础上,又概括出“极而反,天之道也”一类命题,成为中国人观察事物的至理名言。与此相联系,道家又认为,柔弱可以胜刚强。老子说,柔弱,是道的功用。(柔者,道之用)。他比喻说,天下最柔弱的莫过于水,但水攻击坚强的东西,没有东西能胜得过它。所以说,天下最柔弱的,可以在最坚硬的东西中自由来
 化化无间的世界图景
道教相信在大道推动下的世界以及其中的一切,都是处于不仃的变化运动中的。葛洪认为:“变化者,乃天地之自然。”(《抱朴子内篇·黄白》)五代时的道士谭峭《化书》中,更加普遍地讨论了由道为起端的各种自然的或祥会的变化。他提出:“童化少,少化壮,壮化老,老化死,死复化为虚。虚复化为神,神复化为气,气复化为物,化化不间,由环之 穷.夫万物非欲生,不得不生;零售价人万物非欲死,不得不死."同样,社会也处于生灭不息的变化之中。道教徒的这类变化观念,可能与他们亲近自然,对自然界中大量变化现象作了细致观察有关,也与他们长期参与炼丹炼金术的实践有关。
道教的变化观不断地打破人们囿于经验,看不到某些缓慢变化的局限。一般人们都能看到身边的变化,而不大想到连大海与陆地之间也是会互换位置的。道教则认为它们也不是永恒不变的。葛洪《神仙传》中用仙人王方平与麻姑对话的口气说,曾见到东海三次化为桑田。沧海变桑田的思想在地质学上看显然有着合理性。
逆化和夺造化之秘的信念:
道教在强调变化无间的同时, 将变化分为顺逆两类。所谓顺化是从宇宙演化生人生物的角度说,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或者说太极分阴阳化五行,阴阳五行化生出万物之灵的人,以及千差万别的事物.所谓逆化,是指修道者沿着与万物化生相反的途径,通过一系修行,返回到最初的出处-道,与道合真,便可成为神仙永世长存。所以道教中长期流传着“顺则生人生物,逆则成佛成仙”的话头。这种逆化成仙的思想,被称为中夺造化之秘.他们要求“观天之道,执天之行”,做到“宇宙在乎手,万化生乎身”。(《阴符经》)在他们的变人观中包含着运用。模拟和把握宇宙演变的总规律并人为控制物质变化的思想。这一思想促使他们长期在控制自身和外物的实验中摸索,并产生了一系列重要的科学发现。同时,他们也希望通过掌握超自然的神秘力量来达到随心所欲的变化,如隐身分形、飞行虚空、往来无碍等等。这部分内容,称为道术或道法。这些都是与其宗教信仰相联系的。
  作为“变化之玄伎”的道术
道术,又称道法,民间习惯叫做法术。中国的佛教,各种民间宗教,以及民间的巫师,都各有自己的法术系统,但所依据的理论、神谱、道德原则都有不同,其操作方式方法也有许多的差别。道教从得道成仙的信仰和变化观出发,对法术有自己独特的理解,也形成了具有自身特点的法术体系。
在道教法术理论中,强调对道的学习、领悟和掌握。一般认为,道是法的根本(体),法是道的体现和运用(用)。道体法用,也就意味着法是用来行道的。大道本来无形,但可以通过术或法来体现它,为社会和民众服务--当然主要是宗教服务(道因术以济人),而人有灵性,可以通过修习与道合一(因修以会道),人掌握了术,也就获得了造成外物变化的神秘手段(变化之玄伎)。这些道法,后来都形成了各自独特的仪式。可以说,道教的仪式是道法的规范和操作方法。因为它是道的体现,所以举行仪式称为“行道”;因为它对行道的过程作出了严格的规定,是一种确定的范式,所以常称为科范或仪范。它的主要形式有斋和醮,所以一般合称为斋醮。斋醮现在也仍然是道教为信众举行宗教服务的主要方式,也是信道者寄托自己信仰的主要途径。

文章来源于网络,所有权归原作者所有,大道家园只作为存储空间,如有侵权请联系我们进行删除。

本文地址:http://www.dadaojiayuan.com/guoxue/118267.html.

声明: 我们致力于保护作者版权,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无法核实真实出处,未能及时与作者取得联系,或有版权异议的,请联系管理员,我们会立即处理,本站部分文字与图片资源来自于网络,转载是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来源标注错误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权益,请立即通知我们(管理员邮箱:602607956@qq.com),情况属实,我们会第一时间予以删除,并同时向您表示歉意,谢谢!

上一篇:

下一篇: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