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丹之祖—魏伯阳真人
魏伯阳
魏伯阳像
魏伯阳为东汉炼丹理论家。生卒年不详。其事迹最早见于晋葛洪《神仙传》,称:“魏伯阳者,吴人也,高门之子,而性好道术,不肯仕宦,闲居养性,时人莫知其
所从来,谓之治民,养身而已。”曾与弟子“入山作神仙丹”,丹成,“服丹,丹入口即死……”又记“伯阳作《参同契》《五相类》凡二卷。”
人物生平
隐喻籍贯姓名 描述养炼境界
魏氏,名翔,一说名笃;字伯阳;号云牙子,一说号云霞子。吴人(据晋•葛洪《神仙传》卷二),即今苏州人。祖籍郐国(西周侯周,今河南郑州市南密县)。东汉著名炼丹家。为高门望族之子,世袭簪缨,生性好道,不肯仕宦,闲居养性,时人莫知之。
魏伯阳生于汉桓帝元嘉元年,即151年。至汉恒帝延熹十年(167年),其父魏朗遭党祸被禁锢上虞家中。魏朗之《魏子》可能写作于此时,魏伯阳的儒学
功底亦可能于这以后在其父子督导下筑成深厚根基。汉灵帝建宁二年(169年),魏朗因党祸被害致死。时人尊其为“八俊”之一,魏伯阳则成年。汉灵帝
魏伯阳画像
熹五年(176年),因党祸牵连家属,魏伯阳在高压下被迫隐遁山林修道,时年二十六岁。在十八岁至二十六岁之间,魏伯阳的生活大致为进修学业,整理父亲遗
稿并编辑成《魏子》一书传世,与淳于叔通之交往亦可能在这一时期,因而奠定了后来入山修道之志。宋代人曾云:“云牙子游于长白之山,而遇真人告以铅汞之理
龙虎之机焉,遂著书十有八章,言大道也。”游长白山之事无旁证可徵,但魏伯阳修道之初造访名山可能性很大,是否一定为长白山也无关紧要。魏伯阳的著作有
《参同契》以及为“补塞遗脱”而作的《五相类》各一卷,此外《抱朴子内篇•遐览》载有《魏伯阳内经》一卷。至于著书之时间,至早也应在修道十余年之后,若
定四十岁左右著《参同契》一卷,那么《五相类》当在又五至十年之后。(以五言句为《参同契》、四言句为《五相类》,说详在第三章)至于《魏伯阳内经》一
卷,内容已不可考,因而成书时间亦难以推测。以终年七十岁计,魏伯阳去世之年约在魏曹丕黄初二年(公元221年)。
魏伯阳的生平事迹未见于正史。据葛洪的《神仙传》记载,“魏伯阳出身高贵,而性好道术,不肯仕宦,闲居养性,时人莫知其所从来”。五代后蜀时,彭晓在
《周易参同契分章通真义》一书的序言中说,魏伯阳是东汉会稽上虞人,不知师承谁氏,他“博赡文词,通诸纬候”,曾以其所撰《周易参同契》“密示青州徐从
事,徐乃隐名而注之。至后汉孝桓帝时,公复传授与同郡淳于叔通,遂行于世”。这说明魏伯阳
魏和他的弟子
是生活于东汉桓帝(公元147—167年)前后的人物,他的弟子有徐从事、淳于叔通(即淳于斟,又名翼)等人。
服气炼内丹烧制成外丹
魏伯阳修真潜默,养志虚无,博瞻文词,精通纬候,恬淡守素,惟道是从。视轩冕,如秕糠。乃从阴长生得受金丹大道,後与弟子三人入山炼神丹。丹成,知弟
子中有守道未笃者,乃以丹喂白犬,白犬暂死,自己也服丹暂死,以试弟子,独有一虞姓弟子说:“吾师非凡人也,服丹而死,将无有意耶”,也服丹暂死,余二弟
子不肯服食而出山去。二人去後,魏伯阳即起,将所服丹纳死弟子及白犬口中,都活了过来,一起仙去。因逢人入山伐木,乃作书与乡里,寄谢二弟子,二人方乃懊
悔不已。[1]
魏伯阳生活在东汉大兴谶纬之风的京畿之地,又是黄老道从东汉宫廷信仰转入民间信仰的特殊历史时期,大约从汉安帝到汉桓帝(公元107——167年)这一时期及其前后。
魏伯阳出身于高门望族,自幼受过正统的儒学教育,他自然而然地接受了蒙受着谶纬神学思想的儒家经典;也接受了流传民间的黄老道的黄老宗教观点,更接受
了民间流传的神仙丹术思想,因此,他不愿做官,酷爱道术,到处寻师访友,求术问道。据说,他曾云游到长白山,遇到了一位道行高深的真人,传授给他合炼神丹
的秘诀,他得到了丹书《龙虎经》潜行钻研,深得其妙。
魏伯阳回到洛阳以后,就隐居山林,修真养性。经过多年养炼,功成圆满。由于他的学识渊博,百家皆通,尤其对大易、黄老、炉丹学说,更是精益求精。他在继承古代《龙虎经》炼丹的基础上,亲自反复实践,融会贯通,达到了当时炼丹水平的最高峰。
魏伯阳在炼制神丹的时候,带了三个弟子。大丹炼成后,魏伯阳看到其中有两个弟子用心不诚,就心生一计来考验他们。他先拿出一粒丹药喂了白狗,白狗吃了
就立即倒地而死。弟子们面面相觑,随即又把目光不约而同的集中到师傅魏伯阳身上。魏伯阳看着他们微微一笑,就拿出一粒丹药呑服而下,接着倒地而死。另一位
弟子深知师傅不会是骗人,也呑服一粒,就地倒下而死。另两位弟子,暗自庆幸,没有服用丹药,也不敛葬师傅师兄的遗体,就卷起包裹下山而去。二人走后,魏伯
阳方才起身,重新拿出真正的丹药,给弟子和白狗服下,于是一同成仙而去。
魏伯阳一行,在山路上飘然而行,遇到一位打柴樵夫,就托他捎信给故乡的亲友,一时传遍乡邻。原来出走的那两位弟子,后来见到了魏伯阳的这封信,却捶胸跺足,真是后悔不迭。这是一个流传下来的传说。
魏伯阳炼制的神丹究竟是用什么原料、怎么炼制成的呢?他没有秘而不宣,而诚恳地告诉后人:
一是内丹:
魏伯阳的基本原理是:主要掌握《易》的乾、坤、坎、离四卦。乾坤象征天地,乾在外坤在内;坎离象征阴阳二气,上下沉浮。日月运转如风箱一样一呼一吸,
一进一退,一来一往,均匀而有节律。阴阳相互作用,便产生万物和人。其中乾道成男,坤道成女。人的生命,就是天地阴阳运动在人体内的再现。
魏伯阳内丹的基本程序,有四个阶段和四层境界:第一阶段是筑基,筑基是对人身体机能进行修复、补益,达到精足、气满、神旺的三全境界,这就是“内以养己,安静虚无”道“黄中渐通理,润泽达肌肤”。
第二阶段是炼精化气。这叫小周天功法。就是以意领气运行体内:“知白守黑,神明自来”。气由会阴穴沿督脉上行,过三关(尾闾、夹脊、玉枕)到泥丸(脑神),称“河车搬运”。再沿任脉下行入丹田,这叫小周天。其作用是:“阴阳互会”“真人至妙”。
第三阶段是炼气化神。这叫大周天功法。主要是内视元气弥漫于中丹田,下丹田之间,由微动到不动,最后尽化,所以叫“十月养胎”。用入定之功,使人的“元神”发育成长,就像母体怀胎儿一样。这是炼性。可以返老还童,延年益寿。
第四阶段是炼神还虚。这是最高境界。它要求:“耳目口三室,闭塞勿发通,真人潜深渊,浮游守规中。”结果是:“颜容浸以润,骨节益坚强,排除众阴邪,
然后立正阳。”“淫淫若春泽,液液象解冰,从头流至足,究竟复上升。”这就达到“累积长久,化形成仙”“百世以下,遨游人间”的长生久视的养生目标了。
二是外丹:魏伯阳所炼的外丹,又称金丹,仍以大易作原理,黄老作手段,加上基本原料有矾石、戎塩、朱砂、雄黄、云母、空青、硫磺、雌黄八种,(又称八石)。基本工具是炉鼎。
炼丹的基本程序是,先将八石合成“六一泥”;用1/3水银,2/3铅放在铁器内加热,制成“玄黄”;用赤土作釜,内外涂上三分厚的六一泥,晒十日,让
其里外干透,叫赤土釜,其容量有八升至一斗。把丹砂放入釜中,用六一泥封固,用马粪、糠作燃料,烧三十六日经三次大变,就炼成了“金液还丹”。这就是魏伯
阳在《周易参同契》一书中所介绍的大体情况。
万古丹经王誉满海内外
魏伯阳早年在长白山云游时,获古人所撰《龙虎经》;又在往来京都洛阳和故乡密县之间,得到《三十六水法》、《太清金液神丹经》、《黄帝九鼎神丹经》等
“火记六百篇”,这些丹经是古人炼丹经验的结集,是古人在人类人体生命科学研究方面的智慧结晶,是东汉时代自然科学尤其是化学、冶炼学发展的里程碑。魏伯
阳接受了古人和当时人的炼丹理论之后,开始了实验养炼,又经历了相当长的、无数次的反复实践,获得了真实的经验。
魏伯阳炼丹图
魏伯阳面对自己的炼丹成果,产生了极度矛盾的思想:这些成果完全公之于世,不法之徒会借此欺世盗利,自己将受到天的谴责;这些经验完全是秘而不宣吧,那无
疑会失传,将是终生十分遗憾的事。有违良知。就这样,在想写而又不完全写明、想传而不泄露天机的思想矛盾状态下,用自己高深的文学修养,精湛的文字表达能
力,将他的研究成果公之于世了,这就是今天流传的丹经之祖《周易参同契》,被后世尊为“万古丹经王”。
魏伯阳的《周易参同契》,是仿照东汉出现的纬书之名《易纬参同契》。“周易”本为书名,“周”是指周代,“易”是取变化多端之义,表示《周易》的特
点。“参”是古文“三”字,“同”是相通的意思,“契”是“书”的意思。“参同契”是三道公同的经典。三道即是大易、黄老与炉火。
魏伯阳写成《周易参同契》以后,先后秘密地传授给两个人,一个是青州的徐从事,一个是洛阳市长淳于叔通。徐从事的名字己不可考,“从事”可能是官职
名。他是《周易参同契》的第一位注释者,由于不愿扬名显姓,因此在注释本上也隐去了自己的姓名。淳于叔通名斟,叔通是他的名字。他爱好道术,擅长占卜。汉
桓帝的时候,曾担任过节徐州县令、洛阳市长等职,后来弃官归隐,养性修真去了。《周易参同契》就是通过他们两人而流传下来的。
晋代葛洪的《抱朴子内篇•遐览》提到的《魏伯阳内篇》是否《周易参同契》的异名?不得而知。至唐代,《周易参同契》始有著录和注疏。五代时蜀地的彭晓,南宋的朱熹,都有注本传世。此后注家蠭起,引起学者重视。不过,都是从丹学角度去研究的。
1932年,广州中山大学化学系教授吴鲁强将《周易参同契》译成英文,引起世界学术界重视,苏联的《苏联大百科全书》和《普通化学教程》都对此书作了
介绍;英国李约瑟博士的《中国科学技术史》第五卷第三部分专题探讨《周易参同契》的科学内容,更引起国外学术界的注目。
此后,“出口转内销”,《周易参同契》才引起中国大陆科技界、宗教界、气功界、哲学界的广泛注意,“万古丹经王”才被传播开来。
文献记载
魏伯阳,东汉炼丹道士,生卒年不详。据宋曾慥《道枢》记载,名翱,号伯阳,自号云牙子。会稽上虞(今属浙江)人。生平事迹,正史无载。晋葛洪的《神仙
传》载有魏伯阳进山修炼、服丹成仙等等。《神仙传》说:魏伯阳者,吴人也。高门之子,而性好道术,不肯仕宦,闲居养性,时人莫知其所从来。谓之治民、养身
而已。……伯阳作《参同契》、《五相类》,凡二卷,其实假借爻象以论作丹之意,而儒者不知神仙之事,多作阴阳注之,殊失其奥旨矣。从这里我们可以知道魏伯
阳是出身于高贵,好道术、善养身的炼丹家,著有《参同契》、《五相类》等炼丹著作。但在籍贯上,葛洪说他是 吴人 ,五代后蜀的彭晓却说他是
会稽上虞人.彭晓说:
真人魏伯阳者,会稽上虞人也。世袭簪裾,唯公不仕。修真潜默,养志虚无,博赡文词,通诸纬侯。恬淡守素,唯道是从,每视轩裳如糠秕焉。不知师授谁氏,得
《古文龙虎经》,尽获妙旨,乃约《周易》,撰《参同契》三篇。……
密示青州徐从事,徐乃隐名注之。至后汉孝桓帝时,公复传授与同郡淳于叔通,道行于世。
①彭晓除了说魏伯阳是上虞人外,还谈到了魏伯阳撰写《参同契》的由来和师传情况。但在《参同契》的师传上,彭晓的说法与南朝道士陶弘景的说法又不同。陶弘
景在所著《真诰》卷十二定录府有典柄执法郎是淳于斟 一段后自注说: 《易参同契》云,桓帝时,上虞淳于叔通,受术于青州徐从事。
从陶弘景引《参同契》注文和彭晓说魏伯阳授徒事中可以看到,《参同契》的传世与淳于叔通有关。淳于叔通其人,史书有记述,他是桓帝时人,曾任徐州县令,后
升任洛阳令。由此推知:《参同契》的写作年代不会晚于汉桓帝时。既然淳于叔通于桓帝时得术于魏伯阳,那么,魏伯阳应是汉顺帝、桓帝时人。
关于魏伯阳的生平事迹及其活动,除了前面提到的这些外,只有葛洪的《神仙传》有记载。据《神仙传》说,魏伯阳曾带领三个弟子入山炼神丹。
他知道两个弟子心不诚,乃设计考验他们,在神丹炼成那天就试探他们说:
金丹虽成,应该试试它灵不灵。我们先给狗尝,狗吃了能飞天,人就可以服用,如果狗吃了死掉了,人就不可服用。说完就扔一粒令人暂死的毒丹给狗吃,狗立即就
死了。魏伯阳转过身来对弟子说: 这丹恐怕炼不成了,拿它来喂狗,狗吃了就死,恐怕人吃了像狗一样,怎么办• 弟子问他: 师父你吃不吃•
魏伯阳回答说: 我离家背井入山炼丹,就是想求得长生不死,今日修仙不成,我还有什么脸面回去•死生原来没有什么不同,我就服用吧。
说完便服丹死去。弟子你看看我,我看看你,说: 出来炼丹,是想求得长生不死,而服用了神丹反而马上死掉,不知该怎样好• 其中一个弟子说:
师父并非凡人,他服丹而死,必有深意。 于是也跟着服丹而死。
另外两个弟子看见这一幕,就互相讨论说:
炼丹为的是求长生,而今服用了仙丹反而死了,炼丹还有什么用•倒不如不炼丹不服丹,回去还可以活几十年。
于是决定不服用,两人一起出山,为死去的魏伯阳和另一位弟子买棺材。谁知他们一走开,魏伯阳复活了,再用神丹救醒虞姓弟子和白狗。
于是,魏伯阳留下一封信便带着弟子、牵着白狗一同游仙去了。另外两个弟子见信后懊悔不及。
上面这些记载,情节离奇,显然是经过神化点染的,不能全信,但从中还可以找到魏伯阳生前的一些活动。魏伯阳不仅著有《参同契》等炼丹著作,而且还从事过炼丹活动。从这则神话故事中还可以看出,魏伯阳极有可能服用金丹,中毒身亡。
成就荣誉
魏伯阳作《参同契》,《五行相类》等,其说似解周易,其实假借爻象,以论作丹之意。《参同契》以内炼为主,谓修丹与天地造化同途,故托易象而论之。尔后 为道教三元丹法中人元金丹内炼法奉为祖经,誉为“万古丹经王”。魏伯阳本炼丹术士,故该书也兼及炉火烧炼,而总结了东汉前炼丹术中一些化学知识,虽则内容 不多,但却是现存世界讨论炼丹术的最早文献,曾被英译,刊载在1932年出版的文化史杂志“Isis”上。而魏伯阳也被世界公认为留有著作的一位最早的炼 丹家。
个人作品
关于魏伯阳的著述,葛洪在《神仙传》中说:“伯阳作《参
同契》、《五相类》,凡二卷。”但在《抱朴子内篇•遐览》中却只记录了《魏伯阳内经》1卷。后晋开运二年(公元945年)编成的《旧唐书》著录有魏伯阳撰
《周易参同契》2卷、《周易五相类》1卷。彭晓在《周易参同契分章通真义》中说魏伯阳撰《参同契》3篇,“复作补塞遗脱一篇”。今仅存《周易参同契》一
书,卷数视版本而定,或作3卷,或作2卷,或不分卷而作上、中、下3篇。
炼丹术是化学的原始形式。中国炼丹术大约始自春秋战国时代。到了汉代,炼丹术在封建帝王和豪强贵族的资助下取得长足的进展,无论在实践上还是在理论
上,都为后世炼丹术的发展奠定了基础。魏伯阳所撰的《周易参同契》就是世界炼丹史上最早的一部理论著作,历代炼丹家对此书
《周易参同契》
均很重视,被称为“万古丹经王”。
《周易参同契》全书共约6000余字,基本是用四字一句、五字一句的韵文及少数长短不齐的散文体和离骚体写成的。该书“词韵皆古,奥雅难通”,并采用
许多隐语,所以历代有很多注本行世,仅《正统道藏》就收入唐宋以后注本11种。《参同契》是一部用《周易》理论、道家哲学与炼丹术(炉火)三者参合而成的
炼丹修仙著作。历代注释名家对它的基本内容的理解存在着分歧,有的认为魏伯阳讲的是烧炼金丹以求仙药的外丹说,有的认为魏伯阳主张调和阴阳,讲的是靠自身
修炼精、气、神的内养术,即后世所谓的内丹说;有的认为在《参同契》中,外丹说、内丹说二者兼而有之。今人王明认为,“《参同契》之中心理论只是修炼金丹
而已”,并斥责内丹、房中、服符、昼夜运动、祷祀鬼神等为徒劳无功的旁门邪道。[2]
魏伯阳炼丹
此说可取。
《周易参同契》中叙述最详细的部分,也是书中的核心内容,就是炼制“还丹”。原文记载共分三变,第一变是将15份金属铅放在反应器四周,加入6份水
银,再用炭火加热,便生成铅汞齐。魏伯阳认为“火”也参加反应,是反应物。所以他说,要用6份炭的炭火微微加热,铅与水银、炭火这三种“物质”相互含受,
才能够发生变化而生成铅汞齐。第二变是随着火力的增大,水银逐渐被蒸发掉,铅被氧化为一氧化铅和四氧化三铅,反应完毕时,主要生成黄丹,即黄芽
(Pb3O4)。第三变是将第二变的产物铅丹与9份水银混合、捣细、研匀,再把这种混合药料置入丹鼎鼎中,密封合缝,务必使其不开裂、不泄气,然后加热。
先文火后武火,昼夜察看,注意调节温度,反应完毕,丹鼎上部得到红色的产物“还丹”。这种“还丹”就是氧化汞。用现代化学知识来解释,魏伯阳所述“还丹”
炼法如下:
3Pb + 2O2 = Pb3O4 (黄芽)
2Pb3O4 = 6PbO + O2↑ (下丹鼎)(可逆反应)
2Hg + O2 = 2HgO (下丹鼎)(可逆反应)
魏伯阳还在《周易参同契》中说:“河上姹女,灵而最神,得火则飞,不见埃尘。……将欲制之,黄芽为根。”[3]“黄芽”就是铅丹,“河上姹女”为汞。这句话的意思是,汞易挥发,铅丹能与汞在高温下作用,生成不易挥发的氧化汞,因而汞被铅丹“制服”
魏伯阳漫画像
住了。
魏伯阳在阐述服饵金丹何以能使人长生不老时,采用的是不恰当的类比法,认为黄金既然不朽,还丹又能发生可逆循环变化(2Hg + O2 =
2HgO(可逆反应))那么饵服黄金和还丹后,就能使人身不朽和返老还童。这种希图把黄金、还丹的性质机械地移植到人体中以求长生的天真想法,在今天看来
当然荒谬可笑,但在当时有些人却深信不疑。
在阐述炼丹术的可能性和合理性时,魏伯阳指出,物质变化是自然界的普遍规律,炼丹过程正如以檗染黄,煮皮革为胶,用曲糵作酒等等一样,是“自然之所
为”,“非有邪伪道”。他还将阴阳五行学说用于解释炼丹术现象,认为万物的产生和变化都是“五行错王,相据以生”,是阴阳相须,彼此交媾,使精气得以舒发
的结果。
魏伯阳不只是囿于阴阳五行学说,他还提出了相类学说。他认为阴阳相对的两种反应物质还必须同时属于同一种类,“同类”的物质才能“相变”,“异类”物
质之间则不能发生反应。他说:“欲作服食仙,宜以同类者。……类同者相从,事乖不成宝。”“若药物非种,名类不同,分剂参差,失其纪纲,虽黄帝临炉……亦
狄和胶补釜,以硇(氯化铵)涂疮,……愈见乖张。”[4]这就是说,事物的变化是有其内在原因的。这大概是根据炼丹家们一些失败的教训而总结出来的。魏伯
阳的这一理论虽然遭到葛洪的反对,但到了唐代又得到进一步的发展,因为它毕竟含有一定的合理因素。实际上,魏伯阳的这个相类学说是化学亲合力观念的前身。
魏伯阳还认识到物质起作用时的比例很重要,并已经观察到胡粉(碱式碳酸铅)在高温下遇炭火可还原为铅等化学现象。在《周易参同契》中,魏伯阳还记述了升华装置(丹鼎),把丹鼎看作一个缩小的宇宙,阴阳变化、万物终始都在其中。
必须指出,魏伯阳认为修丹与天地造化是同一个道理,易道与丹道是相通的,所以能用《周易》的道理来解释炼丹的道理,这使本来就比较复杂的炼丹术变得更
加神秘,影响了后世炼丹家的哲学思维。此外,魏伯阳主张采用铅汞作为炼丹的主要原料,所炼得的丹药是氧化汞之类的毒药,这就限制了炼丹实验的范围,并导致
服丹中毒,这实际上阻碍了炼丹术的发展。
参考资料
• 1
据《神仙传》、《逍遥虚经》。
• 2
王明:周易参同契考证,见《中央研究院历史语言研究所集刊》第19本,商务印书馆,1948。
• 3
(汉)魏伯阳:周易参同契,赵府味经堂刻,明嘉靖年间。
• 4
(汉)魏伯阳:周易参同契,《丛书集成》本,商务印书馆,1937。
本文地址:http://www.dadaojiayuan.com/ddjy_74/642.html.
声明: 我们致力于保护作者版权,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无法核实真实出处,未能及时与作者取得联系,或有版权异议的,请联系管理员,我们会立即处理,本站部分文字与图片资源来自于网络,转载是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来源标注错误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权益,请立即通知我们(管理员邮箱:602607956@qq.com),情况属实,我们会第一时间予以删除,并同时向您表示歉意,谢谢!
上一篇: 华夏道祖—轩辕黄帝传
下一篇: 南华真人—庄子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