诸位同修常有一个疑问:修行之人,是否便该没了小我、没了脾气?
我今需坦诚相告:无论我修何等法门,这小我啊,它始终都在。即便修至开悟境地,所谓“悟后起修”的阶段,这小我依旧不曾离去。
我就是有小我。若受人攻击,我仍会不悦;若遇无礼相待,我依然介怀。

至于表面上诸位所见我的模样——有时为了维持“自我”的体面,为了符合大众对灵性分享者的想象,我也会稍作“圣母”姿态。但更多时候,什么“自我”面子,我先是直接回应,再行宽恕。不尊重我的人,我亦不会假以辞色。
我就是有小我,如之奈何?修持多年,乃至开悟,能觉念分离,常享自由喜乐,时感大爱充盈,甚至窥见心灵全体运作——却依然有小我相随。这着实是个教人无奈却必须直面的实相。
有时自问:是否该如他人一般,扮作无小我之相,示现平和温柔、灵性充满,再道一句“外面没有别人,一切唯心所现”,以满足世人对修行者的想象?
然则心灵深处更大的慈悲与爱,给我勇气保持坦诚。这份诚实,或能助有缘人解开束缚。
我需如实相告:修行所修并非小我;觉醒所醒亦非小我,而是背后那能觉之性。这与小我并无直接关联。
开悟者或可选择示现更多慈悲与爱,然此非必须。因“自由”本具无量表达。
修行非为将小我修至完美。未悟时,小我是障碍;既悟后,小我可为工具。
故而坦然承当:老子就是有小我!至少在我尚见“人相”的阶段,此我便在。
虽内心确具耐性,亦有力量,颇得自在,但我实有小我。悟前有之,悟后——竟然还有!
古今最大的幻象,恐是以为修行人便该没有小我。
我曾想象开悟应是刹那小我消融,成为一切不计较、一切可包容之人。
我曾设想修行人该是随顺众生、心如止水、安详庄严之相。
可我为何未曾如此?我瞧这活泼跳跃的小我,即便在我已相当自在平安的心境下,仍顽固存在。
但我内心确已自在,确常感受大爱,也确有小我。
修行最大的障碍,从不是小我,而是虚伪。我们为修行、为爱设下过多标准与定义。
可曾想过:你心中那个“修行人该有的样子”,正是修行最大的绊脚石?
你好不容易走出世俗标准的牢笼,今又欲扮演“修行人”的模样。
这“修行人”的模样,是更深的压抑与陷阱。你认为:“我既修行,便不可有小我念起,我不敢想,因我修行了。”
你说:“我修行了,故需事事谦恭,时时温和,不斥人,不反击。”
“我修行了,所以我必须如何如何……”
最终,你可能便招感那些常来求助、借钱,你却不敢拒绝的人。
最终,你可能遇到日日辱骂、压榨、捣乱之徒,你仍不敢直面回应,只暗自委屈,还自诩修忍辱、行真宽恕。
然则,既已定义为“辱”,既已判之为“罪”,便难真宽恕,何况忍辱?
实言相告:拒绝一个人,更需要直面罪疚感,更需要放下你所捍卫的“自我”。
正面回应,更需要勇气,更需要超越罪疚。
事实上,若有人恶意相向,前两次我或选宽恕;第三次,我必直斥其非,并予严正警告。
有些人出现,是为给你长期修宽恕的机会,助你放下执守的标准,如家人亲友。
有些人出现,是为直接助你撕破“自我”面具,如那些故意捣乱、屡次索借之人。你若执着面子、维护自我,便自讨苦吃。
我意非劝诸位效仿我的形式,而是莫以为修行了,就必须如何、不能怎样,将自己框于“修行人”的灵性架子里。这无形中护持了“修行的灵性自我”,更将己身修得日益压抑。
带着觉知去体验人生,该拒绝时当拒绝。若长期被标准框架束缚,一旦逾越所谓规范——不论修行人标准或其他——难免生起内疚。无妨,事后再宽恕这罪疚感便是。
譬如,拒绝之后,再来宽恕内疚。渐渐地,你将越活越有勇气,越有力量,越得自在,越不受小我种种见解左右。
心灵一旦套入任何框架,便失自由,即成压抑。
当你真将己修成“修行人”时,便是陷入更难解脱的束缚之始。
只要你认为“修行人”该有标准、该具某相,方为爱的象征,终将发现:凡不合此标准者,皆成你批判定罪的对象。
只要你认为“修行人”必须表现正面、灵性方为正确,终将发现:凡不符你标准者,皆是小我。
这个世界甚为有趣:看似合理的言论,往往带来压抑与定罪;看似不合常理处,反是窄门,通向真相。
我就是有小我,有脾气,有习气,有批判——去他的“修行人”!
爱之表达本无标准、无定义、无客观样貌。
悟前我是这般小我,悟后小我依然如故。莫再造作灵性表象了。
莫再将修行人想象为不食烟火者。你心中那个无小我的修行人不仅不存在,且将成为你觉醒的最大障碍,令你心中的偶像一次次坍塌。
最大的爱,是允许我有小我。最大的爱,是允我所有小我习气存在。
我允许己有如是想法
我允许己有小我
我允许己会嫉妒
我允许己会愤怒
我允许己有黑暗面
我允许己有情绪
我允许己看不惯
我允许己会当真
我允许己一切起心动念
我允许己不符标准
而后我发现:当我如此允许自己时,我感受到了爱。原来爱就是这般不讲条件、不论道理。
原来无条件的爱便是:无论你怎样,我依然爱你。
看似是我允许了小我,实则那敢于允许小我一切起心动念的“允许”,方是真我。
看似是我不允许小我,实则那诸多“不允许”,才是小我本尊。
凡修行修得压抑者,多因见了太多制造“修行人无小我”的假象。去他的!
若不亲证开悟,几以为真。实则修行人无论修得多高,皆有小我,只是是否表现、是否敢承当而已。
世间万事,往往反其道而行之,你实无法判断任何。
二十七岁前的我,外表坚强,行事求全,因内心卑微,恐因不完美而失爱。
如今三十三岁的我,敢示脆弱,敢不完美,敢不依标准而活,敢不扮灵性模样,敢豪言“老子偏不”!
人往往判断二十七岁前的我更具爱心、更显灵性。然实则三十三岁的我方真体会爱与自在。
表相全是虚妄。人皆善伪装——不信你自观:若处在全无批判、无论如何都不会失爱的环境中,你可敢表现不完美?
三十三岁的我之所以敢“作”,因在瞥见真相的那刻,再也不惧失去爱。爱从不因我的不完美而消失。
原来爱对我毫无条件,是我自设条件,自以为必须成就某相,方能被爱。
若爱需你变得更完美方能感受,那便不是无条件的爱。
无条件的爱,正是无论你怎样,它都爱你。
允许吧!当你无条件顺应小我时,便是在顺应众生。
因你小我的内容——一切起心动念,无论光明黑暗——正是那待你接纳的众生。
你即是那众生。你以为一生宽恕的是他人,最终方知只是无条件地允纳自己。
你对自己多允许、多无条件接纳,世界便对你多允许多接纳。
你对自己多允许,便能感受多大的爱。此即最究竟的真相——无关于合理与否,只关乎敢与不敢:你可敢无条件允许自己?
本文地址:http://dadaojiayuan.com/xiudao/8292.html.
声明: 我们致力于保护作者版权,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无法核实真实出处,未能及时与作者取得联系,或有版权异议的,请联系管理员,我们会立即处理,本站部分文字与图片资源来自于网络,转载是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来源标注错误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权益,请立即通知我们(管理员邮箱:douchuanxin@foxmail.com),情况属实,我们会第一时间予以删除,并同时向您表示歉意,谢谢!
下一篇: 无为火候-玄关开后似守非守的天然运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