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录
首页 >> 健康生活 >> 运动健身 >> 气功养生

道家养生方法

道医 2023-06-24 19:57:30

中国道家思想的一个核心,乃是向往长生不老。基于这一思想形成了道家对养生学的研究和养生术的追求。

道家养生,提倡“性命双修’。性,乃天赋之性。包含着人的精神、心理、气质、品性、意志、情趣,以及人性的本能诸方面。命,乃客观之命,表现在人的生、死、强、弱、智、愚、贫、富,以及人的时运等各方面。而性与命又浑然一体,相依相关而不可分。性依命而显神,命以性而显存。故道家对性与命乃双修并养。

道家养生,在于炼心、炼意、炼性,在于炼精、炼气、炼神。修天性并修天命,以达到“天人合一”。天人共存,乃道家明道、修道、行道、成道之本。所谓“性之造化系乎心,命之造化系乎身”,正是性命相依方合于道,心身相交方成于道之至理。道家提倡“性命双修”。修性,则重于习练内养功法;修命,则重于习练外动功法。修性,则要修养心、意、性而善养神;修命,则要修养精、气、神而善养形。故,道家养生之道,重在善饮善食,习气练功,调和阴阳,“性命双修”“锖静无为”,养育神行。概括而言,道家养生之要旨,在于道以养性修神,法以益寿延年。因而,道家养生之道,乃修养神形,使其交融;习气练功之法,乃内养心性与外炼形体,使其相合,从而,使“性命双修”之养生之道,臻于合一,达到升华。

道家养生学所遵循的原则:一是养生与天地环境统一;二是养生与形神的结合,使养生与精神形态统一。因而道家的“性命双修”和“精气神合修”的学说,便形成了道家的养生体系。以下列举一些常见的道教养生方法:

守一 在身心安静的状态中,将意念集中于对“一”(即“道”)的信仰,以求得长生的养生方法。此法大约在东汉时就曾广泛流行过。魏晋以后,守一逐渐同存思、吐纳、导引等方法融合在一起,成为后来内丹修炼的一个重要环节。

存思 在高度入静的情况下,将意念存放在体内或体外的某处,以求得到长生。魏晋时期,此法曾广泛流行。有的称体内各部分各有神灵居住,将意念存于体内,称为存神,存神而与神合一,即可登临仙界。有的主张存思中应以意念内观自身脏腑,就可获得自身脏腑之形象,这就是内视。

 导引 是伸屈、俯仰、行卧、倚立等各种人的肢体运动。它与气息调节相配合,求得血脉畅通、延年益寿和祛除百病。导引大约在秦汉时已经流行。其后,导引之势越来越多,并与气息调节的关系越来越密切,成为后来的内丹修炼的一个内容。

吐纳 是在呼吸调节中,吐出胸中的浊气,吸进新鲜空气,以求长生延年。吐纳大约秦汉时已在流行。后来的内丹功夫也十分重视气息,强调在呼吸中获得先天之气以补后天之气。

胎息 是在呼吸调节达到一定程度时,神气相结,鼻息若有似无,呼吸似在脐部进行,如同胎儿在母腹中一样。胎息大约秦汉时已在流行,魏晋以后逐渐同吐纳、导引等方法融合在一起。调节呼吸达到似胎息之状,成为后来内丹功法的一个重要环节。

服食 是通过服用特定的食物或药物来求得长生成仙。该法早在战国时期就已形成并流传,在魏晋和唐代曾两度成为养生的主要方法。服食的对象大致又有两类,即草木药和金石药。草木药的功效在于补救“亏缺”,就是中医常说的补养元气、调理五脏、滋养精血、治疗疾病的意思;金石药石因为采自天地之间,古人取类比象认为服金石药即可长存不朽。

外丹 是用炉鼎烧炼铅、汞等矿石,炼制不死丹药,以求长生。外丹养生大约形成于西汉时,到唐代达到鼎盛。由于服食丹药致死者甚多,此法因此一直受到朝野的批评,唐以后即衰微。从历史实际和现代科学的角度审视,矿物烧炼的丹药对于人的长寿延年是没有意义或者意义极微的,有些则是有毒的,服用过量即可致死。但是它在道教养生术的发展史上却是一项有深远影响的客观存在,并在客观上对于中国古化学史和古医药史产生过相当大的影响。

 内丹 是以人体作炉鼎,以人的精、气、神作为对象,运用意念,经过一定步骤,以求精、气、神在体内凝聚成“丹”,以求长生。内丹与外丹相对。内丹之说大约始于南北朝的后期。在外丹术衰微以后,内丹术逐渐成为道教养生的主要方法。从宋、元直至明、清,道教内丹术内容逐渐丰富,融会贯通了古代的守一、存思、导引、吐纳和胎息等各种方法,并且形成了南宗、北宗、中派、东派和西派等派系,各派功法也各有侧重。

房中 指男女性生活的节制和谐,还精补脑等房事方法,以求长生。战国时期,房中术已经形成,两汉时就已有较系统的理论。早期道教并不禁欲,还将房中术纳入道术之中。后因流于淫靡,在南北朝时期被清除出道术。从现存少量文献看,其中包含的性卫生的内容至今仍不失其科学意义。

道家养生四大方法

道家人有自己一套独特的养生方法,道家养生强调精神的超然、安宁,渴望自由,下面我们就为大家介绍道家的四大养生法。

一 清静虚无

老子主张见素抱朴,少私寡欲,排斥人的一切欲望,排斥外界事物给人带来的诱惑。他主张通过柔弱无为、虚静自守来排斥干扰,达到返朴归真的目的。庄子的养生法则为“虚静自守”,“养神,守形,无欲”,“目无所见,耳无所闻,心无所知……”。

二 顺乎自然

崇尚自然是道家养生的基本原则。道家认为:以自然界的秩序变化为法,摒弃人的理性因素,在养生中采取顺乎自然的行动,就能维护健康,延年益寿。

“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老子认为人的一切都应顺应自然规律,不要悖天地之理。而人最初的状态接近自然,因此,养生要返朴归真,以重返婴儿状态为最高标准。庄子认为,人与自然合一是养生的最高境界。他主张破除一切人为地刻意追求,认为“无为”、“无已”、“绝对逍遥”,是达到天人合一的根本途径。

三 以气养生

《史记》载:“老子百有六十余或二百余岁,以自修道而养寿也”。历史上有老子不知其所终之说,虽不可全信,但史学界一致看法是:老子比孔子年长近三十岁,又比孔子死得晚,孔子活了72岁,老子当是一位百岁寿星。

老子长寿得益于其养生之道,其核心是:“吾欲独异于人,而贵食母。”这食母就是“食气”。食气是老子创造的古人养生的主要方法,成为历代气功家练功之要旨。为人类的健康做出了巨大贡献。

1. 老子的经络之说

老子发现了经络(经脉和经穴),说经气全身左右二十四条经脉往复运行,循环无端。这一发现,比我国四大发明意义更伟大,更深远。

2. 老子的精气之说

老子认为人的天地之根就是指人的口鼻。口进饮食为阴气,鼻入空气为阳气。要想不死就得依靠口鼻这个人与自然最直接的门

户。这为练气功能养生,中医药能治病提供了理论依据,对人类健康贡献巨大。

3. 老子的神守养生法

“凝神入气穴”的神守养生法是老子养生的主要方法。包括守督观窍法,守腹法和守中法。窍指人九窍之一的后阴上的尾阊穴,是督脉(经脉)这个纲的绳头。守督法对调节神经系统,改善全身机能具有很好作用。守腹就是意守以关元穴为中心的小腹处—下丹田。神守下丹田对于培养精气,改善消化系统机能和下肢好处极大。守中是说守中脘穴,即脐上三寸的中皖穴,又说为丹田。神守丹田具有清醒头脑,改善五脏机能的作用。

老子以气养生之道是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瑰宝,其思想光芒可与日月同辉!根据老子以气养生的理论,后来的道家逐步创立了呼吸修练养生法。道家气功的主要练气之法即是呼吸修练,即通过对自然之气的呼吸吐纳,达到调和周身之气,并使之却病延年的一种功法。

4.庄子吐纳法的最高境界为胎息

庄子的“吹响呼吸,吐故纳新”即指此法。其最高境界为胎息,即不以鼻口呼吸,如在胎胞之中,以脐呼吸,故曰胎息。学会胎息,则道成矣。胎息有两个特点:一是在修练时把人体呼吸调整得极细极缓极深极匀,以之于把鸿毛放在鼻口之上也纹丝不动,同时在自己的思想上全然忘记呼吸的存在;其二是以意念想象其气由脐出入,又周流全身,循环往复,好比婴儿在母腹中,鼻无呼吸;又好比龟蛇入蛰,口鼻之气几乎处于停顿状态,只体内之气周流环注而已。

四 精神修练

精神修练是道家修练的最高境界,也是道教养生的主要方法之一。其主要方法有:

1. 清心寡欲

老子哲学观核心是清静无为,反映在精神修炼上就是清心寡欲。即思想清静安宁而无杂念;不要有过多的欲望,对不良和欲要节制。方法上主张清静无为,绝学无忧,离境坐忘等。

2. 信道修练

即宣传“道”的功用,坚定“道”的信念,确立学道的志向,自觉地学道。道家豪放地提出:“天不可信,地不可信,人不可信,心不可信,唯道可信”,“我命在我,不在于天”,这种与天争寿,积极进取,人定胜天的乐观主义精神。

3. 广积善德

道家从天人感应,善恶报应的角度,确立了善德的修炼内容。认为心地善良,与人为善,多做好事,多做善事,也就是多积善德,才能感动主宰人间善恶的天君,由此才能得道成仙。

4. 知足长乐

老子在《道德经》中认为,世上没有比不知足而更大的灾祸了。只有知足,才能经常得到满足,精神上就乐观,少有烦恼,这样身心清静,就可以健康长寿。重视精神修炼是道家区别于其它学派的重要特征。中国历代医学家,养生家,哲学家无不重视精神调养。

庄子说:“弃事则形不劳,遗生则精不亏,夫形全则精复,则精神不会消耗,与天地为一”。大意是说:把世事丢开则形体不会劳累,看破生死则精神不会消耗,身体就会健康。

孔子说:“仁者寿。”董伸舒说“ 仁人之所以天下之道,外无贪而清静,心和平则不失中正,取天地之美以养其身。”

俗话说:“吃饭欢乐,胜吃良药”。这是说良好的情绪能增进食欲,有利消化。

精神修炼又称心理养生、精神调养,是中国博大精深传统文化的重要内容。它所包含的道理很简单,。胸怀大度,无忧无恼,,就能够使人的身心处于自然安详,平和的欢乐之中,保持身心健康。

精神修炼的内涵十分丰富;它和人的道德品质息息相关,是人类对健康认识的一大飞跃。现代科学研究表明:人的心理活动和人体的生理功能之间存在着内在联系。良好的精神状态可以使生理功能处于最佳状态;反之则会降低或破坏某种功能引发各种疾病。

心不爽,则气不顺,气不顺,则百病滋生。美国耶鲁大学病理学家曾对700多人进行跟踪调查,结果表明:与健康心理有关的充满爱心、与人为善、唱歌吟诵,心宽大度,淡泊名利等言行,都能使人健康。

上面就是为大家介绍的道家四大养生法,即使你不是道家人,你也可以学学养生方法。

牢记道家养生“十不过”,想不长寿都难

1.衣不过暖。人体经脉气血畅通,就不会有寒冷的感觉。“衣不过暖”指的是不能过度依赖多穿衣来实现保暖作用,而是要提高人体自身的抗病能力和生命活力。

2.食不过饱。指的是不宜大吃大喝,要经常让身体保持一定的饥饿感,多食不利于养生,正所谓“常有三分饥,百病不相袭”。

3.住不过奢。居住环境要简单、接地气。

4.行不过富。意思是出行不能依靠豪华舟车、行为不能一掷千金、行事不能重财轻德、行动不能以金钱来开道。

5.劳不过累。“五劳七伤”为道家养生之大忌。“五劳”指久视伤血、久卧伤气、久坐伤肉、久立伤骨、久行伤筋;“七伤”指大饱伤脾、大怒气逆伤肝、强力举重久坐湿地伤肾、形寒饮冷伤肺、形劳意损伤神、风雨寒暑伤形、恐惧不节伤志。因此,善养生者要尽量避免五脏、气血、经脉、筋骨因过度疲倦或七情太过而受损。

6.逸不过安。俗话说“生于忧患,死于安乐”。要超越现实、超越自我,让身心得到净化,境界得到提升,智慧得到增长。

7.喜不过欢。提醒人们喜与欢不宜太过,不可超出人们的心理阈值。

8.怒不过暴。老子说得好,“以其不争,故天下莫能与之争”。人的一生中,总会遇到很多令人气愤的事,如果我们能把发怒的心态转换为感激的心态,就能化怒气为祥和。

9.名不过求。道家提倡“淡然”,凡事都要淡然处之,莫为镜花水月而强求。

10.利不过贪。俗话说“鱼和熊掌不可兼得”。大凡利益熏心、贪得无厌之徒,肯定是一个不懂养生之人。

道家养生的“渐”与“顿”

道教的性命双修养生功,修炼法的种类有顿法、渐法、男擒白虎、女斩赤龙之分。因为人有男、女、老、幼之分,有生理与身体强弱之不同,在使用功法上有明显的补与泻,必须有所区别。

成年人(16岁以上),尽管身体强弱差距很大,但采取的功法只有一个,即“渐法”,又称补法:亏损多者多补,亏损少者少补,以破而补囵、缺而补圆为目的。当筑基炼己完成后,渐法的任务也告完成。接着由“渐法”转入“顿法”。

什么叫“渐法”,什么是“顿法”呢?所谓“渐”是指渐渐的、一点一点的、逐渐地填补,故谓“渐法”。所谓“顿”,从顿字的意义来说,有顿然、忽然之意,如禅宗的顿悟、顿觉,是忽然明白的意思。道家的所谓“顿法”,是捷径,比“渐法”进度要快。但倘若炼己不纯,筑基不牢,很容易得而复失,事物发展的规律往往是其进急者其退速,练功亦然。当然事物的成败各有其因,也不是绝对的。道家正一派的创始人张伯端主张“顿法”,称南派。道家全真派创始人王重阳主张“渐法”,称北派。故有“北渐南顿”之称。

当人进入古稀之年时,身体内外的机件磨损殆尽,新陈代谢的功能失灵,生机断、精已竭,西归有日。但只要一息尚存,就有一线希望。此时修持要用武当张三丰祖师所说的“敲竹斗龟”的法子,将睡龟唤醒,使其焕发青春,恢复生机,可再用“渐法”补而救之。

道家饮食文化中的清淡养生

古往今来,道家对于“淡”,可谓是情有独钟。倘若追根穷源,可上溯到先秦时期的道家学说创始人老子。《道德经》曰:“道之出口,淡乎其无味。”《道德经》又日:“恬淡为上。”道家不仅将“淡泊以明志”做为人生追求的最高境界,还在饮食上主张清淡。认为淡味不仅是真正的天然美味,而且还可起到调补脏腑,扶正去邪、防病治病及延年益寿的养生作用。《黄庭经》中讲:“淡然无味,天人粮。”苏轼在《药诵》中记述说:“道士教吾去滋味,绝薰血,以清净胜之。”《保生贴》云,“以淡薄为主,可清气,可释欲,可宁神,可美福。”明代,字逸之,号梅巅道人的周履靖在《益龄单》中说:“宜淡食,食淡精神爽,五味多食则损五脏。”老子也日:“五味令人口爽。”而爽在这里是伤败的意思,味多味厚,容易乱口伤胃。

葛洪是东晋时期著名的道教理论家和医学家,他生于公元284年,卒于公元364年,享年80岁。葛洪一生不但自己修身养性,还著有《肘后备急方》等医书数卷。他也认为饮食不可味重,否则伤五脏不利健康。葛洪在在《抱朴子》中曰:“五味入口,不欲偏多,故酸多伤脾,苦多伤肺,辛多伤肝,成多伤心,甘多伤肾。”并在《备急千金要方》一书中还提到:“成则伤筋,酸则伤骨,故每学淡食。”孙思邈是唐代的道医,也是伟大的医药学家,据考证他活了120多岁。而他获得长寿的一个重要原因,是与他一生食淡的生活方式有关。据文献记载,孙思邈即便是待客,也是“秫饭一盂,杞菊数瓯,不调盐酪。”他认为:“淡有滋养气血、通利血脉之功。淡食总以素多荤少,滋味淡薄为主。”

在历史上,以“清淡养生”的思想,道家和古代许多医学家、养生家都有名鉴:金元时期的著名道医朱丹溪主张,淡属自然冲和之味,“有食入补阴之功”。他认为淡薄之食有益健康,厚味烹饪有“致疾伐命之毒”。并举例说:“山野贫贱,淡薄是谙,动作不衰,此身亦安。”另外淡为冲和,可补阴生精。《黄帝内经》曰:“精不足者,补之以味,然浓郁之味,不能生精,惟恬淡之味乃能补精耳。”著名养生家高濂,号瑞南道人,他在《遵生八笺》中也云:“人于日用养生,务尚淡薄,勿令生我者害我,俾五味得为五贼,是得养生之道矣。”

明代名医万全在《养生四要》中讲:“五味稍薄,则能养人,令人神爽;稍厚随其脏腑,各有所伤。”清代名医吴鞠通,对淡味养生也曾有过这样的论述:“尤必以淡为善者,何也?以味之稍重必偏,且重者必毒,惟淡多甘少者,得中和之气……且淡开五味之先,不在五味之中,而能统领五味者也。五味皆属地气,地食人以五味也。惟淡属天气,清华冲和,最能淡泄土中之浊气,而使之复其清明之体,故必以淡为善也。”以上这段话表明,人吃的食品大都产于地下泥土之中,要以淡为主。酸、甜、苦、辣、成五味,都要宜淡为先,而味浓重就会对人的健康不利。这也正如《淮南子·精神训》中所说:“五味乱口,使口爽伤。”

受道家饮食文化的影响,淡食养生曾经也是一些美食家和诗人、学者追求的境界。南宋著名诗人陆游在《野饭》中说:“山深少盐酪,淡薄至味足。往往八十翁,登山逐奔鹿。”从诗中我们不难看出,在深山居住的八十岁老翁,虽在饮食上少盐少酪,但身体却十分健壮,竞能去追赶奔速如飞的野鹿,可见淡食对我们的健康是多么有利。明代学者龙遵叙在《食色绅言》中说:“人之受用自有剂量,省啬淡泊,有久长之理是可以养寿也。”意思是说,人承受饮食的滋补是有一定的浓度和数量的,常少食和淡食的人可以延年益寿。著名书画家陈继儒在《养生肤语》中也认为:“日常所养,一赖五味,若过多偏胜,则五脏偏重,不唯不得养,且以伐矣。试以真味尝之,如五谷,如菽麦,如瓜果,味皆淡,此可见天地养人之本意,至味皆在淡中。今人务为浓厚者,殆失其味之正邪?”

道家祟尚自然,主张“清静无为”、“返璞归真”,即便是在饮食上也是如此。朱彝尊在《食宪鸿秘》中说:“五味淡泊,令人神爽、气清、少病。”清代的文学家李渔讲:“馔之美,在于清淡,清则近醇,淡则存真。味浓则真味常为他物所夺,失其本性了。五味清淡,可使人神爽、气清、胃畅、少病。五味之于五脏各有所宜。”这段话其意在讲:淡食不仅可使我们身体少病,而且淡食还不会破坏食物的本真。而只有保证了食物的原味,那才叫真正的美食,这是任何味都比不了的。明代礼部尚书陆树声在《清暑笔谈》中也说:“都下庖制食物,凡鹅鸭鸡豚类,永远料物炮炙,气味辛浓,已失本然之味。夫五味主淡,淡则味真。”而洪应明在《菜根谭》中同样认为:“肥辛甘非真味,真味只是淡。”

古往今来,人们对道家“饮食宜清淡”的养生学说早已得到共识。现代医学临床实验表明:许多人口重吃盐太多,确实对身体不利。清代养生家曹延栋在《养生随笔》中说:“凡食物不能废成,但少加使淡。”我们都知道,盐的主要成分是氯化钠,而钠虽是人体的重要必需元素,但人体每天所需的钠是有限的。过多的食盐不仅会增加肾脏的负担,还会引起高血压、中风、心脏病、水肿、经前紧张综合症、骨质疏松等疾病的发生。《内经》中说:“味过于成,大骨气劳,短肌,心气抑。”医学研究发现:饮食中盐的摄入量,是钙排出量多少的主要决定因素。即盐的摄入量越多,尿中排出钙的量也越多,钙的吸收也就越差。这就是说少吃盐,也是补钙最经济有效的方法之一,特别是老年人更要注意。

《黄帝内经》中说:“多食成,则脉凝泣。”古人在这里明确指出,过成会损害血脉、心脏。但如我们长期以淡食为主,血浆中的胆固醇和甘油三脂就会较低,动脉粥样硬化、冠心病的发病年龄就会大大推迟。由此可见,淡食通利血脉不无道理。有人习惯清晨喝一杯盐开水,而这样做的结果不仅不能保健养生,反会危害健康。对心功能正常者来说,晚上睡前和早上起床后最好喝杯温的白开水,这样做不但有利于养生长寿,更重要的是可以预防脑中风。另外口太重,也是诱发癌症的罪魁祸首。我们知道,钠与钾都是人体所必需的矿物质,但钾有防癌作用,钠却正好相反。而我们体内的钾,至少应是钠的两倍,但许多人的情况恰好相反,吸收的钠比钾要多。而人体钠与钾的比例失去平衡,就会导致多种疾病,甚至癌症的发生。所以说,淡食养生确有道理。

科学家们调查表明:北极寒冷地方阿拉斯加的爱斯基摩人,每日摄盐量4克,患高血压的比率为4%;南太平洋马歇尔群岛人每日7克,高血压率是7%;美国人10克,高血压率10%;日本广岛地区14克,高血压率20%;秋田地区26克,高血压率达38%。通过以上数字不难看出,吃盐多确实与高血压病有一定的关系。据联合国世界卫生组织的一份研究报告指出:中国的脑动脉血管病发病率比一般国家要高许多,究其原因,也是因为中国的高血压病普遍和中国人吃食盐较多有关。

李威在《岭云轩琐记》中曰:“善养生者,饮食以清淡为主,使脾胃受之常轻虚,自然运动而生气血;若重实,则气血不生,其本然者,亦因而凝滞,是以生疾也。”故我们要想长寿,就要减少对钠的吸收,这其中最有效的方法就是低盐饮食。总之,为了我们的身心健康,饮食还是以清淡为好。这正如明代道教著名养生家冷谦在《修龄要旨》中所言:“厚味伤人无所知,能甘淡薄是吾师;三千功行从此始,淡食多补信有之。”

道家养生长寿术是什么

学习道家秘传养生长寿术,无需广阔的场地,就在您的卧室或床上,甚至您的办公桌旁都可以行功。你想知道什么是道家养生长寿术吗?下面跟着我一下来看一下吧。

古代道家秘传养生长寿术的作用

一、 性机能大大增强性是生命活力的表现。

中医认为,房劳过度伤肾耗精,导致早衰早亡。因而提出:青壮者节欲,老年人绝欲戒房劳,要惜精若命。现代医学对这个问题研究较少,国外有人曾对性交后兔的脑垂体前叶进行过细胞检查,发现垂体前叶功能减退。其结论自然与中医相仿。

家秘传养生长寿术恰好通过增强生殖器官机能,使性激素的分泌旺盛。而性激素能使体内脂肪减少和重新分布,从而起到有效的减肥作用。

二、祛病延年

人体自身有抗病能力,也就是现代医学所说的机体免疫功能。美国病理学家沃尔福德扼要地报告老年的常见病,均与机体免疫系统机能减退有关。而机体的免疫机能却又与人的内分泌有密切关系,如前所述,道家秘传养生长寿术能调节人的内分泌,自然会使机体免疫机能增强,而有效地防止疾病的发生。据实践证 明,凡常练此功的人,一般都体健神足,食量增加,四肢灵活,思想敏捷,很少得病。至今还未有听说过练此功的人,患癌症而天亡者,所以,此养生长寿术确有祛病延年的功效。当代世界著名的生物学家牛满江教授对之极为推崇,认为这是人体生命的科学。

三、可防治暗疮、老人斑、红鼻子

男女青年为什么会长暗疮?原因是:青春期出现后,性激素的分泌开始增多,刺激皮脂腺充分发育,促使皮脂分泌增加,过多的皮脂淤积了皮脂通行的管道,再加上细菌在管腔里繁殖,导致发炎,于是就出现一脸的暗疮,俗称青春疙瘩,医学上叫做痤疮。学练养生长寿术可调节性腺和皮脂腺的机能,使性激素和皮脂腺的分泌趋于平衡,这就从根本上消除了产生痤疮的病因。再者,练长寿术中的润肤功,击打和按摩面部,使面部的血流加快,改善了皮脂的溢出,可抑制痤疮的发生。

道家养生长寿术的方法

一、大呼大吸法

练习方法:大呼大吸法是一种古代吐纳、导引法。具体的方法是用鼻使劲地吸气,用口呼气,或用鼻使劲地大呼大吸。要求每一吸一呼都尽量延长时间,并要求每一吸一呼都发出较大的声音,所以称为大呼大吸法。

功效:这是一种以扩大肺活量为主的呼吸法,类似深呼吸,能调动机体的内气,增强体质和免疫力,同时对某些慢性病、疑难病均有一定的疗效。

二、拍打头颈法

练习方法:坐于椅子上或站立,双眼平视前方,全身放松。然后举起双臂,用双掌同时拍打颈部,左手拍打左侧颈部,右手拍打右侧颈部。先从后颈开始,逐渐向上拍打,一直拍打到前额部,再从前额部往后拍打,直到后颈部,这样反复拍打5~8遍为一次。每日晨起与临睡前可各做一次。

功效:此健身方法可防治头晕、头痛等头部疾病,有延缓脑力衰退、增强记忆力的作用。

三、踮脚健身法 练习方法:将脚跟抬起,脚后跟离地面约1厘米,然后用力着地,这样为1次,1秒钟内不得多于1次,30次为1组,休息5~10秒钟。每次锻炼1~2分钟,每天锻炼3~5次。要注意锻炼时抬高脚后跟不能超过1厘米,否则不仅不会有效,反而还会引起脚掌的疲劳。

功效:这种方法适合在办公室久坐的人,可以缓解久坐或久站后的下肢酸胀、乏力,促进下肢血液回流,预防下肢静脉曲张。

四、太乙站桩功

练习方法:舌头抵上颚,提肛,双手抱圆放在胸前,双腿弯屈,调整呼吸,吸气时默念?静?,呼气时默念?松?,坚持半小时。

功效:根据屈腿的程度有不同作用:高桩增肥,中桩减肥,低桩练武。收势为双手交叉放在身前(女性右手在内),用力收腹提肛,脚趾抠地,收缩肌肉,可防治便秘、痔疮。

从道家文化中学习如何养生

道家养生导读:养生保健是我们日常生活当中所追求,那么我们具体要怎么去进行养生呢?其实,我们可以学习一些道家养生法。养生之道网推荐你去看看《中国传统道家养生文化经典》这一本书,对你的日常养生帮助很大。 作者简介: 席春生,北京人,生于1951年。自1972年春开始拜道家全真龙门派第十二代内丹养生学传人、千峰第一代弟子牛金宝为师,系统学习中国传统道家养生文化。他所承袭的的道家养生文化,源远流长,至今已流传数千年,且历代传承清楚,被学术界广泛认可,在海内外享有极高的声誉。 近30年来,在养生领域里,席春生本着科学的态度,用辨证的观点和方法,对中国流传几千年的传统文化进行了广泛而卓有成效的研究,并参加了大量的社会活动及相关的学术研讨。 在继承中华内丹养生学的基础上,他归纳整理了天人合一学说、生命学说、传统生殖学说、命门学说、经络中的奇经八脉学说、病因病机学说等,以实践证实了内丹养生可以有效地改善和延缓衰老,从而焕发新的生命活力,防止多种中老年疾病的发生,同时对优生优育也有一定的积极作用。 此外,席春生还拜武当太极拳师崇焕文学习武当太极拳,并从师杨氏太极拳第四代正宗传人杨振基学习杨氏传统太极拳,吴式太极拳师于振廷、贺春生学习吴式太极拳,及其余师友学习传统养生技法。席春生根据学习的传统养生技法整理的《浑元气功》一书曾于1993年在台湾公开出版发行。

本文地址:http://www.dadaojiayuan.com/qigong/57931.html.

声明: 我们致力于保护作者版权,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无法核实真实出处,未能及时与作者取得联系,或有版权异议的,请联系管理员,我们会立即处理,本站部分文字与图片资源来自于网络,转载是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来源标注错误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权益,请立即通知我们(管理员邮箱:602607956@qq.com),情况属实,我们会第一时间予以删除,并同时向您表示歉意,谢谢!

上一篇:

下一篇: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