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目录一、老年人如何自学太极拳1. 老年人如何自学太极拳之选择明师2. 老年人如何自学太极拳之刻苦训练3. 老年人如何自学太极拳之认真学习4. 老年人如何自学太极拳之贵在坚持二、老年人练太极拳的禁忌三、老年人练太极拳的好处老年人如何自学太极拳1、老年人如何自学太极拳之选择明师对于每一位想学太极拳的中老年人来说,没有比选择一位明师再重要不过的事了。由于是明师,他会懂得什么是太极拳和怎样传授太极拳。而现在很多中老年人在开始学习太极拳时随便找个人就跟着比划,结果是时间没少花,技术没学到,还使错误动作定了型。
2、老年人如何自学太极拳之刻苦训练着名太极拳家李德印先生说过:“太极拳学会很容易,学好非常难。”为什么?因为太极拳不是广播体操,而属内家拳,练的是动静两功,内外双求,性命双修,以心引气为法则,以内外双修为宗旨,通过开合、动静、虚实、松紧、升降、吐纳、收入、蓄发、伸屈、长短、刚柔、进退、顺逆、卷展运动体现太极阴阳的变化。可以说太极拳是武术拳种中最难学的,要学好,非下一番功夫不可。那种一曝十寒、一年只练几个月、到了冬天就猫冬的做法是学不好太极拳的。
3、老年人如何自学太极拳之认真学习要听老师讲课和指导,掌握太极拳的一些基本规律,只有牢记各方面的基本要领,才能练好太极拳。
太极拳最基本的要求是“心静”和“体松”,就是要思想集中,精神贯注,以意念指导行动,专心致志地考虑如何遵从要领引导动作;身体各部位自然舒展,避免不必要的紧张,用力的部位也要自然遂顺,不使用拙力和僵劲。
太极拳的基本身型要领是,立身中正,舒展自然。要求做到顶头竖项,沉肩垂肘,含胸展背,松腰松垮。躯干要避免紧张僵挺、俯仰歪斜,也要防止萎缩不展、驼背、弯腰、低头。
4、老年人如何自学太极拳之贵在坚持只听懂了不行,必须看清老师的示范,然后照着样子,身体力行地练习。把领会的基本要领,看到的示范动作,贯彻到自己的每一个动作中,一次不成功,再来两次、三次,直到觉得像样为止。不能只在每星期上一次课时练习,必须常年坚持天天不断地练习,才会熟能生巧,把老师教的东西变为自己的动作。
老年人练太极拳的禁忌1、忌串门走户:太极拳是内家拳,重点要内外双修,如参杂外家拳的招式修炼就很难登堂入室。
2、忌杂拳同练:练太极拳与其他杂家拳同练,容易造成体内气血散乱,很难练通周天。
3、忌过急速成:功不是单靠学能得到的,而是练出来的,只有练至火喉,才能水到渠成,没有直通车,欲速而不达也。
4、忌过火求功:练太极拳关键是搭好桥,调好息,只有文火攻之才有津液满池,丹药而养。口腔不松,牙关紧闭,搭桥过紧,就会口干味苦,损精耗气。
5、忌松散无力:松是太极拳之门,是太极拳练者入门的第一关,松是使关、节、椎松开,使肌、腱、肤扩张,让气血直达梢端。绝不是松散、松乱、松懈。
6、忌僵硬练力:太极拳是用意不用力,是柔中藏刚,松是太极之门,僵硬是太极之绊,用气滞气,用力伤气,是太极拳之大忌。
老年人练太极拳的好处1、经常打太极拳的人,较少发生脊柱老年性退行性病变,也就是脊椎骨增生或骨刺增生的较少(占***),脊柱的活动度较好,弯腰时手指能触到地面的占***而不练太极拳的人,发生脊柱退行性改变的较多(占***),弯腰时手指能触到地面的只占***。
2、经常打太极拳的老人,血压平均值为130/80毫米汞柱,而不练太极拳的人则为154/82毫米汞柱。常打太极拳的老人血管硬化发生率较低,占***,而不练太极拳的老人血管硬化率占***。又比如做20次蹲下起来的运动试验,时常打太极拳的人,反应全部正常;而不练太极拳的人,有35%表现出心脏收缩无力。
3、能锻炼神经系统,提高感官功能。由于打太极拳时,要求全神贯注,不存杂念,人的思想始终集中在动作上,故使大脑专注于指挥全身各器官系统机能的变化和协调动作,使神经系统自我控制能力得到提高,从而改善神经系统的功能,有利于大脑充分休息,消除机体疲劳。
老年人养生之练太极拳
老年人养生之练太极拳 ,跑步是日常生活中健康减肥的方式 ,运动和饮食控制一样都不能少,除了跑步运动还有其他的方式能养生呢? 太极拳是一个不错的选择,看看老年人养生之练太极拳。
老年人养生之练太极拳1 老年人养生之练太极拳
“太极拳以静御动,虽动犹静,故架子愈慢愈好”, 太极拳缓慢的特点,道出了防跌的功能。
有了良好的心理素质与习惯,行路处事也就轻盈自如,不易跌倒。
太极拳术以分虚实为第一义。 久练太极拳者拳架特低,根据物理重心低则稳,就更不易摔跌了。
练太极拳,结果后者平衡功能好,脑子好,走路稳健,摔跤骨折比前者减少50%。 不花一分钱的太极拳比现代化器械的锻炼要好得多。
老年人常练太极,不仅能健身,还能养生。虽然是一项养生项目,但效果不一定比花钱的`差呢。不信就去试试吧!
每日在什么时候练拳合适
练拳最好在每日黎明或傍晚。早晨空气新鲜,环境安静,而且可以使人体从睡眠的抑制状态进入到积极的活动状态,使身体各种器官的功能都活跃起来。
到傍晚,经过一天劳动如果不感到过度疲劳,则可以通过打拳调剂或化解体力或脑力劳动后的疲劳。
什么样的环境适于练太极拳
练拳最好在阳光充足、空气新鲜、地面平坦、环境幽静的室外或室内进行。在阳光下运动有许多好处,可以多接受紫外线的照射。
学者和体弱有病者最好在平坦宽敞的地方练拳,以便立稳。但熟练后地面不平坦也可以练习,这对脚的适应力还有好处。有益于推手技术提高。
环境幽静容易做到情绪镇定。这对初学者尤为重要,因为初学者最容易受外界事物的刺激。
太极拳为何能治病
太极拳是一种徐缓运动,速度缓慢,动作柔和,从而使人体的微循环得以扩张。微循环的特点是剧烈运动会使血液运行走捷径,得不到充分的物质和能量的交换,而太极拳缓柔的特点则使血液能够流向各处,从而得到物质和能量的交换,改善身体内部的循环。
老年人养生之练太极拳2 太极拳的自然深呼吸对身体有好处
练太极拳能使呼吸自然、细长、慢均。这种有节奏的呼吸可使横膈肌和胸腹运动增强,相对有效地加大了肺部气体的交换容量,使新陈代谢加快、加强。
练武所需要的正是身体内部各器官机能的良好及身体素质,显然经常抽烟、喝酒,对练武有极为不良的影响。练太极拳收势后应注意的问题
收势后应注意以下几点
1、收势完毕后,应缓慢散步,在此过程中要配合呼吸,一呼一吸迈一步,同时意守丹田,气定神舒。
2、经过一段时间锻炼后,身体难免要出汗,此时不可走向风口,应避风休息,慢步而行,待汗下去后,再回住处。练完拳后要保持愉快,心情舒畅。
太极拳的自然深呼吸对身体有好处
太极拳能使呼吸自然、细长、慢均。这种有节奏的呼吸可使横膈肌和胸腹运动增强,相对有效地加大了肺部气体的交换容量,使新陈代谢加快、加强。
大家都知道肠胃蠕动加强能够提高消化系统功能,对防治消化不良、慢性肠炎等慢性疾病效果良好,膈肌活动范围增大,使胸部呼吸肌和横膈肌力量增强,可加速静脉血液的回流,改善心脏本身的血液循环。
膈肌活动范围的增大,还能对内脏起到一种自然的按摩作用。所以,太极拳中自然的深呼吸法对防治一些神经衰弱、高血压、心脏病、关节炎及消化系统疾病都有较好的作用。经常抽烟、喝酒对练武有很大的影响
吸烟、喝酒对身体有害,已为大量科学研究及现实所证明,因为,长此以往,会损坏人身体的各个器官而导致身体素质下降。练武所需要的正是身体内部各器官机能的良好及身体素质,显然经常抽烟、喝酒,对练武有极为不良的影响。练太极拳收势后应注意的问题
收势后应注意以下几点
1、收势完毕后,应缓慢散步,在此过程中要配合呼吸,一呼一吸迈一步,同时意守丹田,气定神舒。
2、经过一段时间锻炼后,身体难免要出汗,此时不可走向风口,应避风休息,慢步而行,待汗下去后,再回住处,心情舒畅。
#学哪门子太极拳最好? #我们很幸运,生活在这个时代的——什么都方便。 无论是信息还是知识,获取太极资料都很容易,有各种视频和在线指导的机会。
但是出了问题,那么多信息冲进来,我们反而不知道如何取舍。
今天看了嘀嘀网红,小陈说太极很好。 明天看到媒体宣传武当太极拳,后天就是吴氏的太极武式三丰太极。 ……眼花缭乱,东张西望地跟着,结果时间过去了,往事如烟,细细地学到了很多东西,但毫无收获。
所以,太极拳要入门,就要找到路,然后深入学习,最终斩断贯通。
正如我之前说的,我学拳的时候,老师建议我把学太极定为三点。 一个是耐心听,一个是敞开心扉学习,一个是放松练习。
这是老师的建议。 现代人在学习上很辛苦,也抽不出太多时间,所以请敞开心扉学习。 那样的话就不会累或无聊而放弃。 所以,要想放松练习,就说太极的要领——,没别的,放松就行了。 正因为有了这两点,才能坚持不懈地锻炼和治学,也正因为能坚持下去,才能学到东西。
关于学习太极拳的方法,其实有三条入门的途径。
第一个入门途径:拜师学艺。
过去,太极拳入门只能通过——找大师拜师学艺。
由于资料和信息不足,只有资深拳击手才能传授太极。
虽然现在只是方法之一,但这是学好太极拳最可靠的方法。
但是,传统的拜师并不容易。
因为传统的拜师必须经过审查,有介绍人,投拜师帖,行拜师之礼才能进入门墙。
这样的规矩可不是有可无的,不能简单地看成封建迷信的繁文缛节。 用今天的话来说,这被称为“仪式感”。 走进教堂,不仅被恢复的哥特式建筑吓了一跳,还自己和牧师、信徒一起按规矩。 这时,内心不自觉地有一种拘束感和崇高感,文艺更能让人感受到,更有使命感和认真。
想学习真正传统太极拳的真谛,就要有机会拜访有传承的老师。
所谓传承,并不是像批量生产的拳击手,而是那些拜过师,经过长年累月历练,孜孜不倦地练习的老拳击手们。 这些资深拳手未必出名,应该不是嘀嘀微博的网红宗师,而是真正练过东西的明师。
多亏了这样一位有经验、不保守的老师,很难绕圈子,能把各种拳头的意思解释清楚,亲身体会。 另外,学习次数明确,练习得当,身边有师兄弟切磋,是学习武术的正确途径。
遗憾的是,在现实中,很难有机会。
第二条入门路线:按部就班。
第一种方法不行。 请考虑一下别的方法。
国家体委从解放后开始推进太极拳的普及。
到目前为止完成了非常详细的各路经典拳法型的高级设计。 按照国家体委的一系列教程,按部就班地学下去,不仅可以掌握基本的太极拳标准型,还可以通过全国武术段位考试变身为武术教练。
例如,这个《中国武术段位制系列教程-杨氏太极拳》包含两张CD,几百页的内容,而且图示是鲜明的彩色照片。
教材从杨氏太极拳一段到六段,各段教学均遵循:一、基本形态; 二、单人练模三、对战型; 四、剥离、四步教学,图文并茂配合视频演示,是自学者比较亲和的入门模式。
这套教材不仅有太极拳,还有咏春、剑术、短棒、双节棍、八极拳、形意拳、五祖长拳等,基本按上述编排,而且从一级到六级,逐步奇妙升级,循序渐进。
对初学者有很好的帮助。
当然,这种学习方法枯燥无味,无法继续下去。
但是,如果有机会向体校老师请教的话,那在班上也可以。
第三条入门途径:广场武术。
其实,很多国人尤其是老人学太极拳是从公园和广场开始的。
你不能小看这个。 广场武术对太极有一些很好的推广作用,而且声势浩大,有很好的群体效应。 因为集体聚集在一起,变得热闹起来,有相互的感动,坚持往往比前面两个更容易。
只是,广场武术的弊端也很多。 因为领导大部分武术的自己是一知半解的,所以跟着CD和别的广场武者几天,当然想来教。
而为了避免枯燥单一,广场舞不断变换各种武术套路,摆出各种花哨的姿势,戴上各种莫名其妙的武器,花团锦簇不知是太极拳还是广场舞。
所以从广场武术中学习好的太极拳,需要注意如何循序渐进。
这个我们国家体委也早就考虑过了,前面提到的段位制教程就是按照这个思路设计的。
但对于业余学拳尤其是老年人来说,了解了这个通用的入门方案,至少在广场武术学习的路上不会被人盲目质疑,不知道该如何学拳。
总之,去广场武术的地盘,先问问教拳的老师吧。 无论是陈、杨、吴、孙、武哪个门派,他们都能遵循以下第二条教课吗? 否则,你得仔细鉴别老师。
找到这样的老师,掌握好步骤后,学习以下内容,自然就能准确入门了。
要从一般手开始,先从“八法五步”开始学习。
八法五步又称“太极十三式”。
是太极拳最核心的内容。
八法“捣、捋、压、推、采、拔、靠肘”,指八种力的不同。
其实“力量”有无数种,在此进行概括和总结。
用方向和距离来区别。
五步,“进、退、顾、望、定”。
其实是“五部”,应该是指五个部分。 “手法、眼法、体法、脚法、步法。
掌握了太极的8个核心动作、5个进退步法,以后怎么练太极也不难。
这个模子的优势很明显,不用太注意地方,就能真正打牛地。 准确地说,八法五步是原地太极。 尽管如此,很多人在一起表演的时候,很有气势。
接下来是“八式太极拳”。 这是真正的太极拳套路,太极拳的基本动作和步法相结合,完成最基础的套路,就能打八式太极拳。 这也是第二种入门段位考级的第一级太极拳。
接下来是“十六式太极拳”。
这也是第二门段位考级的第二级太极拳,于是到了家喻户晓的“二十四式太极拳”。
这是国家体委最早改编的一套简化太极拳。
经过历史验证,是一种效果很好的养生套,以杨式太极为主,结合其他太极的内涵创立。
由于当时的历史原因,即使有各种各样的缺陷,也不妨碍强身健体的效果,因此不仅在大陆,在日本也像广播体操一样普及,有专门的研究会。
这也是第二个入门段位考级的第三级太极。
在学好二十四式太极拳之前,属于国家体委规定的初级段位太极拳,现在可以开始练习中段位太极拳了。 三十二式太极拳之后,陈式太极拳、吴式太极拳、孙氏太极拳等,可以随心所欲地学习各自的方向。
自考/成考有疑问、不知道自考/成考考点内容、不清楚当地自考/成考政策,点击底部咨询官网老师,免费领取复习资料:/xl/
中老年人太极拳教程视频参考链接:网页链接;
太极拳,非物质文化遗产, 是以中国传统儒、道哲学中的太极、阴阳辩证理念为核心思想,集颐养性情、强身健体、技击对抗等多种功能为一体,结合易学的阴阳五行之变化,中医经络学,古代的导引术和吐纳术形成的一种内外兼修、柔和、缓慢、轻灵、刚柔相济的中国传统拳术。
1949年后,被国家体委统一改编作为强身健体之体操运动、表演、体育比赛用途。中国改革开放后,部分还原本来面貌;从而再分为比武用的太极拳、体操运动用的太极操和太极推手。
传统太极拳门派众多,常见的太极拳流派有陈氏、杨氏、武氏、吴氏、孙氏、和氏等派别,各派既有传承关系,相互借鉴,也各有自己的特点,呈百花齐放之态。由于太极拳是近代形成的拳种,流派众多,群众基础广泛,因此是中国武术拳种中非常具有生命力的一支。?
2020年12月,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政府间委员会第15届常会将“太极拳”项目列入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
本文地址:http://www.dadaojiayuan.com/laoren/88465.html.
声明: 我们致力于保护作者版权,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无法核实真实出处,未能及时与作者取得联系,或有版权异议的,请联系管理员,我们会立即处理,本站部分文字与图片资源来自于网络,转载是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来源标注错误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权益,请立即通知我们(管理员邮箱:douchuanxin@foxmail.com),情况属实,我们会第一时间予以删除,并同时向您表示歉意,谢谢!
下一篇: 老年人如何用好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