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录
首页 >> 健康生活 >> 人群养生 >> 老人

老年人勤动手指有益健康

夕阳红 2023-04-28 13:09:39

老年人勤动手指有益健康

人们常说“心灵手巧”,这里所说的心不仅指心脏功能,还指大脑的灵活性,现代医学研究发现,手指的活动能力,是人体健康的晴雨表,很多老年疾病,最初的症状都表现为手脚麻木、颤抖,老年人如果能够经常锻炼手指,能够增强神经系统的反应能力,促进身体其它组织器官的健康。

常做手指操

手指操是活动手指的一种方法,其基本的动作包括单个手指的卷伸、手指反方面扳动、多个手指握拳与伸开、同手掌手指间靠拢与分开等,具体的活动次数和招式可以由老年人自己决定,以将手指的各个方面都锻炼到为基本要求。

每天坚持至少半小时做手指操,能够促进老年人的血液循环,刺激神经末梢,调节神经中枢,据不少老年人反映,常做手指操,能够平稳血压、降血脂、降血糖,对多种老年疾病有着良好的预防和改善作用。

经常参与动手的活动

老年人的活动不能过于激烈,而对手指起到锻炼作用的一些活动运动量不大,非常适合老年人参与。比如弹奏乐器,尤其是弦类的乐器,在锻炼老年人手指的同时,也锻炼了其反应能力和协调能力,对老年人心脑健康有很大好处。

再比如书法,有静有动,非常符合中医养生的要求,在写字的时候,人的精力集中,手指在活动,但心神内守,这样不仅通过锻炼手指增强各个组织器官的活性,而且能够保持平和的心态,有助于避免血压波动,改善心脏功能。

除了乐器和书法,绘画、手工编织、乒乓球等一些用手比较多的活动,都能够对手指进行锻炼,对老年健康起到帮助作用。很多老年人喜欢在掌中放上两个圆球用手指拨动进行锻炼,方法简便,对手指锻炼作用大,也是老年人可以坚持的活动。

老人说晚上剪指甲对健康有害,有科学依据吗?哪几个时间剪指甲对健康有益?

晚上剪指甲对健康有害,这纯粹是一种错误的说法,因为这根本就没有任何科学依据。另外,只要你自己愿意,什么时候剪指甲都是可以的,而且对健康都不会有丝毫的影响。那么,为什么老人说晚上不能剪指甲呢?

剪指甲

客观条件所限制

对于很多老人来说,他们以前的生活环境跟现在无法相比。那时候晚上没有电灯,普通人家多数使用的是煤油灯。这样一来光线就特别暗淡了,你想想,这种情况下剪指甲怎么可能看得清楚。还有就是,那个时候也根本没有指甲刀这个东西,他们剪指甲直接用剪刀剪的。这样一来就更容易剪伤手指了。再加上当时卫生状况堪忧,一旦剪伤手指,搞不好会引发非常严重的疾病。

灯光如豆

什么时候剪指甲对健康有益?

其实,剪个指甲而已,根本谈不上对健康有害还是有益。我觉得只要你把指甲剪干净,不要剪到手指的话,那就可以了。对了,有个情况需要说明一下。如果你的指甲长得很长,已经影响了日常生活,会不经意间刺到自己,那么剪掉指甲就对健康有益了。不过,我建议你在白天光线充足的时候剪指甲,因为这个时候能看得清楚一点。

光线充足

总的来说,晚上剪指甲对健康有害这种说法并不正确。如果有老人这么告诫你的话,你也不用放在心上。平时你觉得自己的指甲过长,觉得该剪了,那就把指甲剪掉就可以了。

老年人修身养性:该撒手时就撒手

老年人修身养性:该撒手时就撒手

【老人六题】

一、有人说:60岁以后官大官小一个样,70岁以后钱多钱少一个样从某种意义上说,这话不无道理。因此,作为一个明智的老者,无须在什么名分上过于计较;什么司局级、县处级、教授级等等,都早已成了过目烟云。当下最为重要的,不在于你是什么,而在于你做什么。不背过去的包袱,不以老资格自居,放下架子,做自己喜欢做的事,方能活得洒脱、轻松而又自由自在。

、年轻时所做的一切,不论是功绩还是过错,老了以后都会变得不再那么重要。你的过去别人很少提及,自己也不必放在心上、挂在嘴上。不论你对过去的功劳沾沾自喜,还是对往昔的过错惴惴不安,都是多余的、毫无意义的。

三、老人处世,相对简单,因为无须拼搏,无须竞争,人与人之间的矛盾纠葛自然少了许多。如若说还有什么纠葛和麻烦的话,问题多是出在自己身上。

老人应当懂得,自己受到他人的尊重是应该的,但同时也要尊重别人。你敬人一尺,人敬你一丈。要想做一个受人尊敬的人,就要谨记三条:一是待人诚恳,二是做事规矩,三是态度谦和。只要做到这三条,别人就会欢迎你、善待你。

四、人在渐渐变老的过程中,会失去许许多多。体力、精力尚在其次,最重要的是思想和感情不再受到别人的重视,容易陷入落寞的境地。所以,老年人要有自知之明,切莫想教训别人、改造别人。如果你还想有所作为,那就请多在自己身上下功夫,学会抑制和克制,努力改造自己,以适应当下的环境。当你真的将自己改造好了以后,你就会发现周围的人都变了,都变得友善起来。

五、经历过挫折和痛苦,而老来又有了无忧无虑的生活条件,这样的老人应当是宽容的、大度的、有觉悟的。人老了,不必再为生存而奔波,说话、做事再也不用看别人的眼色了。

六、步人晚年以后,应该主动地糊涂一点;对外界的人、别人的事,要少看一点、少听一点,把心思用到寻找快乐上,方是成熟、智慧的表现。如果晚年心情不愉快,就会看天天是灰的,看地地是暗的,觉得一辈子不幸福,甚至会丧失生活的信心。如果心情好,就会看天天是蓝的,看地地是绿的,看人人是美的,感到这一生是幸福的。年轻受苦不算苦,贵在瓜儿苦后甜。人生能有一个平静、安详的晚年,就是最值得庆幸的。

【该撒手时就撒手】

在一本笔记体小说中讲述了这样一个故事:一个盲人走在桥上,不慎踏空掉下桥去。就在这一瞬间,他牢牢地抓住了桥边上的一根木棍,身体悬在半空中,不停地大喊救命。路人告诉他说:桥下没有水,你的两只脚离地面很近,不用害怕,撒开手就是沙滩,不会有任何危险。可谁知那位盲人依然怕得要命,声嘶力竭地大喊大叫。直到力气耗尽,两手实在抓不住了,才不得不松开了双手,踏踏实实地落在了地上。结果他安然无恙,啥事没有。

有位医学家说,婴儿刚降临到这个世界上时,两只小手握得紧紧的;而老人临终离开这个世界时,手都是松开的,所以才有撒手人寰之说。人的这一紧一松,便是生命的一个轮回。人生的轨迹如此简单,可惜许多人总是悟不开、参不透,老是痴迷在庸庸碌碌、蝇营狗苟之中。

我不是一个虚无主义者,也无意散布虚无主义思想。我只是想说,人的两手不应是始终紧握着的,尤其是老年人,该撒手时一定要撒手。不然,你的生活难以得到宁静,灵魂总是不安,甚至连神经也是紧绷的。何苦呢!想得开,撒开手,不仅天不会塌下来,而且海阔天空更美好,于人于己都自由。

老年人修身养性:学会精神享受
老年人修身养性:学会精神享受

【学会精神享受】

诸葛亮在《诫子书》中有句至理名言:非淡泊无以明志,非宁静无以致远。强调的就是高洁精神的可贵。不追名逐利,把金钱物质看得淡一些,头脑清醒了,自然就能领略人生的真谛。能够守住心中的宁静,让心境平静如水,自然就能有豁达的胸襟,也不会被眼前的区区小利遮蔽了视野。倘能修炼到明志致远了,大抵就算升华到了物我两忘的空灵境界了。当然,这绝非常人所能做到的。

退一步,再看看不为五斗米折腰的陶渊明:他辞去官职,归隐田园,虽然失去了荣华富贵,过着箪瓢屡空的清贫日子,但他的心再也不用被束缚在那错综复杂的人事纠葛之中,回归到了平静与自由中。能在山野放歌,在园林小憩,在茅舍中独斟,在悠闲中寻乐,这是何等的精神享受,何等清纯的人生啊!

精神享受无须多高的代价和成本,只要愿意宁静,守住宁静,让自己的心灵洁净一些,就可以获得长久而又真正的快乐。

或许有人说,时代不同了,我们生活的环境早已变成了一个物欲横流、充满诱惑的商品社会。人们聚在一起,不是谈论钱多钱少,就是议论房子、车子,心灵怎么能得到宁静呢,哪里还谈得上精神享受呢!诚然如此,但那毕竟是年轻人的事。对七老八十的人来说,还有什么能诱惑得了呢!

即使达不到诸葛亮、陶渊明所说的那种境界,抽点时间读读书,与睿智之人静静地交流一番,用他们的思想光芒照耀一下心田,同样可以获得极大的精神享受。到远处名胜去旅游,到近处山林散散步,将自己融人大自然之中,不同样是很好的精神享受吗?

春有百花夏有雨,秋有明月冬有雪。精神盛宴无处不在、无时不有,关键在于能不能自己解放自己,让自己的心纯净明彻起来。

【放的智慧】

国家致力于改革开放,领导号召人们解放思想,教练让运动员放下包袱放,这个放字的确很重要。有些放对老年人似乎关系不大了,但有些放恰恰就是老年人的事。

一、放开胸怀。人老了,社会的事、单位的事乃至家庭的事,都无须自己事必躬亲,既不必要为名利而争吵,也不用为日常琐事而絮叨,如果还不能放开胸怀,更待何时?

放开胸怀,就是不要对一些小事牵肠挂肚,不要过分操心费力,不要总以为离开自己就不行了。你放开了、放下了,太阳照样是从东边出来西边落。

、放下架子。某些大大小小的领导者,本来似乎是在人生的制高点上,待人接物居高临下习惯了,退休后感到自己变矮了、失落了,觉得很不适应。

你真懂得也好,假懂得也好,反正登山不能老在山的峰顶上,人生不可能永远如日中天;退休了,无职无权了,世态炎的高潮已过去,凉的一面显现出来了,这是正常现象,是规律。得意淡然,失意泰然,在台上能叱咤风云,下台后能欣赏春花秋月,拿得起放得下,才是应有的人生。

三、放弃名利。人生天地间,往往不是为名所累,就是为利所牵,大都如此,能外之者少之又少。郑板桥在一首《竹枝词》中说:名利竟如何?岁月蹉跎,几番风雨几晴和,愁水愁风愁不尽,总是南柯。

人老了,完全可以放弃那些牵累,放弃那些愁。再说,即使执念,不想放弃,又竟如何?大概也只能是一场南柯。

四、放开手脚。人到晚年,想吃点什么,玩点什么,只要条件允许,就不必优柔寡断,就不要刻意难为自己。花开堪折直须折,莫待无花空折枝,该出手时就出手,悔之晚矣多可惜!

放开手脚的另一层含义是,务实做事,加强运动。多动手,多走走,适当锻炼,健身怡情,于人于己都有好处,何乐而不为?

在老年人生活中,还有许多需要放的东西,如放松情绪,放宽视野,放飞思想,放下顾虑放松了就能心情愉悦,放宽了就能处事豁达,放飞了就能心旷神怡,放下了就能使生活潇洒起来。

【需求小议】

凡是活着的人,无不会有这样或那样的需求。需求的内容和层次自然是不一样的。

美国社会心理学家、人本主义理论学创始人马斯洛,对人的需求有一套完备的理论和阐述。他将人的需求分为五个层次:一是生理需求;二是安全需求;三是爱与归属的需求;四是尊重需求;五是自我实现的需求。就我国的一些老年人来说,当下最基本、最迫切的需求是前两条。当然,并不是说其他的需求就是多余的。

生理需求是指食物、住房、空气、阳光、水等须臾不可少的东西。在这方面,除极个别的人以外,大部分老人是能够得到满足的。安全需求包括人身安全、生活稳定、免遭威胁和疾病的折磨等。这一条,大部分内容可以得到保障,只是在求医问药过程中遇到的困难不少。说白了,就是钱太少,缺乏经济支撑。

基本需求获得满足后,就会有另外的需求冒出来。如友谊、爱情以及他人对自己的认可和尊重等,这就是更高层次上的需求了。

人的需求是无止境的。对一个普通老人来说,只要能满足基本需求,就应当知足。俗话说得好,吃饭穿衣量家当,不顾客观条件,不着边际的非分之想,必须加以力避和克服。如果苛求、抱怨,那就是自寻烦恼。

【强不可恃】

在我们单位的二百多名退休人员中,有名的两个壮汉,年龄刚过六十花甲,体健力大,无与伦比。遗憾的是,二人退休不几年就相继去世,真是令人唏嘘不已!正如韩愈在《祭十二朗文》中所言:少者殁而长者存,强者夭而病者全。确实是人生的一大悲哀,令人倍感惋惜!

明代著名医学家张介宾在《景岳全书》中曾论述道:先天之强者不可恃,恃则并失其强矣;先天之弱者当知慎,慎则人能胜天矣。所谓慎者,慎情志可以保心神,慎寒暑可以保肺气,慎酒色可以保肝肾,慎劳倦饮食可以保脾胃。这就是说,一个人先天的优势,素有的强壮,不一定完全靠得住;光靠吃老本而不加以保养和锻炼,原有的强健是会丧失的。原来身体孱弱不要紧,只要处处慎重,注意保养和锻炼,就能弥补固有的不足,使自己的身体健康起来,这就叫人能胜天。

要慎重什么呢?从精神到物质,张介宾都一一做了全面的提示,即要慎情志、慎寒暑、慎酒色、慎劳倦和饮食等。

强者不可恃,弱者不可惧。对于人的身体是如此,在对待其他事情上,这句话同样也有一定的借鉴意义。同样,这也可以是对待人生的一种态度。

老年人修身养性:老人佳话
老年人修身养性:老人佳话

【老人佳话】

人老了,经多见广。当他们聚在一起聊天时,常常不经意地就能道出一些颇有见地的人生哲理。我想,这大抵就是他们的财富,他们的价值所在,也就是他们的可贵可爱之处。现将我所采录的几个段子罗列如下,以供闲时玩赏品味:一、播什么种,出什么苗;心里埋下快乐的种子,就不会长出苦恼来;把快乐放大些,痛苦自然就会缩小些,直至消失。

、知足与常乐为伴,贪心与烦恼为伍。知足的人最富有,贪婪的人永远是贫穷的起码在精神上是这样的。

三、聪明的人想方设法过好今天的日子,糊涂的人把希望寄托于明天;聪明的人懂得分享奉献,糊涂的人只知道一味地索取和独享;聪明的人知道感恩,糊涂的人只会抱怨。

四、阳光乐观的人,能把平凡的日子过得丰富多彩,把沉重的生活变得轻松愉快;悲观厌世的人,则能把好好的日子过得阴暗凄凉,把饶有情趣的生活变得死气沉沉。

五、相对自己走过的路、做过的事、交往过的人,令人感到后悔的往往是那些能走而没有走的路,能做而没有做的事,可交往而未能与之交往的人。人人都会有遗憾,但不要长存悔恨。

六、私心太重,结果是众叛亲离;大方开朗,结果是人缘亲善。享乐太多,会使人的寿命缩短;勤劳清净,会使人健康长寿。

七、纷纭复杂的社会,丰富多样的人生,只能用自己的眼睛观察,认真明辨,方能看清它的真实面目,参透它的本质。

如果只听别人说,只从各种媒体上看,是永远不会认清这个世界的。

八、弃欲令人从容,随缘令人洒脱,感恩令人幸福,慈悲帮人积善,忍让让人轻松。所以,老人的生活应当弃欲、随缘、感恩、慈悲、忍让;是为别人,也是为自己。

【以信而立】

在我国儒家学说中,信诚信,可以说是道德的核心内容之一,向来就有民无信不立的古训。一个人如果不讲信用,没有诚信,就站不住脚,就几乎没有为人处世的资格。

弘一法师也曾说:识不足则多虑,信不足则多虚。一个人如果见识不广,知识不足,遇事就容易顾虑重重,前怕狼,后怕虎,患得患失,犹豫不决。如果缺乏信用、诚信,他就是一个虚假的人、空虚的人;见人遇事他就会多言多语,说过来道过去,甚至说得天花乱坠,其实这是心虚的表现。所以,人应当以信而立,说话做事均应以信为本。

守信用、讲诚信没有年龄的限制,没有时空的区别。只要你是一个人,不分男女老幼,不论在何时何地,都应当严守信用和诚信。只有这样,为人处世方有和谐可言。

【心智与心量】

所谓心智,可以直解为心里的智慧,亦即将智慧、聪明藏在心里而不显露,也就是人们所说的心有城府。有心智的人,其内心是坦荡的、明澈的。《菜根谭》里说得好:君子之心事,天青日白,不可使人不知;君子之才华,玉韫珠藏,不可使人易知。意思是说:一个有修养的人,他的心如青天白日一样光明,没有什么不可告人的;而他的才华和能力应该像珠玉一样深藏不露,从不轻易地炫耀于人。此可谓真聪明、大聪明,而不是易显摆、招摇过市的小聪明、伪聪明。

有些老者之所以经常沉浸在惆怅、抑郁、苦闷和烦恼之中,有的悲观厌世,甚至有活够了的想法,其原因大都在于自身,受困于自己的心智。如果心灵被禁锢,心里充满阴霾,不够阳光,自然就没法接收幸福的信号,无缘与快乐结伴同行。

缺乏心智的人,往往被内心潜藏的愿望和要求所支配,从而形成连自己都认识不到的固定观念:总以为别人该你的,别人对自己关照不够,自己的种种需求应当得到满足却无人提供。如此想来想去,便愤懑不已,怒火烧身,闹得伤人害己,问题还得不到解决。这种心胸狭隘的现象,说明不仅小智不够,而且心量也小得可怜。心智与心量是密不可分的。

人老了,心智相对应当高些,心量应当大些。这样,你的苦恼就会得到淡化,快乐就会油然而生。

佛家有个故事说,弟子问师父:我的苦恼实在太多了,您说这是何原因?师父让他取来一汤匙盐,放人一杯水之中,令弟子尝其味。弟子尝了尝之后,感到咸味太浓。师父又令其将一汤匙盐放人一盆水之中,弟子尝了尝之后,感到咸味大减。师父又令其将同样的一汤匙盐放人湖中,再令其品尝,咸味完全没有了。这是为什么?量不同使然,故有海斗量祸福之喻。人的心量放大了,对一切得与失统统都能容而纳之,那还有什么愤懑和苦恼呢!

【寻找自己的房间】

英国女作家弗吉尼亚伍尔夫在《一个人的房间》一文中说:若依书而论,每本书都会变成你自己的房间,给你一个庇护,让你安静下来。老年人很需要安静,很需要适当地读书,在有益的图书中寻找自己的房间。

读书时需要安静,读过书之后你会更安静。有些人无时无刻不在忙碌:忙应酬,忙家务,忙着出去参加各种活动这些也许是必要的、必需的,但当你拿出一定的时间,找本适合自己的书读一读,那种恬适安静的感觉就不一样了!读书是高尚的精神生活,是与智者的交谈,是心灵的升华。当你能在自己的房间里静下来的时候,那就不再是被琐事缠身、被烦恼困惑的你了。西方哲学家叔本华有句名言,大意是:有的人的灾难就在于回到家里依然安静不下来。只要你能安静下来,灾难自然就会像冰霜一样消融。

大家知道,陈寅恪是我国现代少有的史学家、哲学家、语言学家和古典文学研究专家,早年留学日本、美国、德国、法国、瑞士等国,时间长达13年,精通22种语言文字。1922年回国先后任教于清华大学、西南联大、广西大学、燕京大学、中山大学等高等学府。他不管走到哪里,什么都可以没有,但就是不能没有书。他几乎终生安静地生活在自己的房间里,成了我国学界的一位奇人。1942年他避难香港,全家无任何收入,生活陷入困顿之中。是年春节来临,驻港日本宪兵得知陈寅恪是世界闻名的大学者,就极力拉拢他。屡试未遂后,便想动用暴力,一群日本兵强行来到他家。当时这栋楼上住了很多人,就跑出来想为他说话,但语言不通。这时,陈先生突然站了出来,用一口流利的日语与日本人抗争,可在这之前,谁也不知道他会日语,就连他的家人也感到愕然。这就是涵养,这就是多年安静的集中体现。

我们常人虽然达不到陈寅恪的高度,但能不能安静下来却全在自己;只要能安静下来,就会找到自己的房间,在自己的房间里方能获得美好的精神享受。

【淡泊】

欲望、追求是人的天性。人们所受的教育,不管家庭教育还是社会教育,也多是关于如何进取、拼搏、追求的内容和方法。所以,生活就是追求,追求几乎成了人的生活的全部。年轻时无时无刻不在追求,追求成了习惯。年老了,退休了,能力不行了,但欲望追求的惯性依然不减。当欲望和能力出现了巨大的反差,二者不相适应,对于追求的目标可望而不可即的时候,苦闷、烦恼和忧伤便油然而生。处于这种境况下的老者,最需要的往往不是金钱和物质,不是亲友的陪伴,而最最需要的是淡泊。所以,古人说得好:非淡泊无以明志。

淡泊不是说说就能做得到的,也不是强制而成的。因为它是心灵深处的气质,是精神层面的一种境界。何以才能做到淡泊呢?要淡泊,必须要有好心境、好灵魂,故养心至关重要。

何以养心?窃以为养心最好的方法就是多读书、读好书。郑成功曾有言:养心莫善寡欲,至乐无如读书。读书与交友一样,必须有选择,有取舍。读太激进的书容易上火,读太悲凉的书容易低沉,读太深奥的书容易劳神,读太浅显的书容易幼稚,最可读的书当是那些朴素而又富有哲理、文理通达而又给人以享受的诗文。莎士比亚说得好:书籍是全世界的营养品,生活中没有书籍,就好像大地没有阳光;智慧里没有书籍,就好像鸟儿没有翅膀。潜下心来读读书,生活里就会有阳光,智慧里就会有翅膀,心境自然也就淡泊了。

老年人修身养性:老有所梦
老年人修身养性:老有所梦

【老有所梦】

在人生的每一个环节上,人都必须有坚强的信念和意志,都必须有自己的梦。如果心灰意冷,丧失了信心,那将是最大的悲哀。

人不能没有梦。梦既可以成全年轻人的理想和事业,也可以使老年人生活得有意义、有追求。一个忠实于梦想的人,不知什么是老之将至。梦想是对岁月的较量,只要还有梦想,就能征服岁月,赢得快乐。

前不久的《老年报》上登有这样一则消息:日本一位老妪,在其九十岁的生日时出版了她的首部诗集,并成了全国的畅销书,连续加印了八次,仍然供不应求,引起了不小的轰动。

开始时,是儿子怕她孤独,希望她写点东西聊以自慰。恰好她平时喜欢看诗读诗,于是就拿起了笔,写着写着竟结成了诗集。她在一首诗中说:就算是九十岁,也要有恋爱呀!看似像在做梦,我的心已经飞上了云端。你瞧,她虽然已是九十多岁的老妪,但仍有青春少女的情愫,依然拒绝岁月流逝的沧桑。这就是老当益壮的精神,这就是梦的力量,这就是心不死的体现。

老年人好比正跑在马拉松后半程的竞技者。路虽然已经过去了大半,但剩下的一段更艰难、更吃力,必须全力以赴。古希腊哲学家苏格拉底说:许多赛跑者的失败,都是失败在最后的几步。跑过应该跑的路已经不容易,跑到尽头当然更困难。越是困难越需要毅力,越需要有超越的梦想,越需要有一颗坚强而又活跃的心。

【喜莫大于还有明天】

大家都知道,哀莫大于心死是庄子的名言。我作为一个年逾八十的山野老头,尝试把它演绎为喜莫大于还有明天。

老年人重在关注当下,过好今天,对明天不必过于费心思,但心里不能没有明天。有首名日《明天》的英文歌曲,其中有段歌词是:明天,必定有太阳!我只要想着明天,连心中的蜘蛛网也会一扫而空!一切忧伤都不见了。明天啊,明天!我爱你!明天,而你只有一天的距离!

对于人生,明天就是希望,明天就是憧憬,明天就是前进的动力。从今天到明天虽然只有一天的距离,但它给我们的却始终是无限的遐想。

因为还有明天,所以心不死,还要积蓄力量做许多事情。

即使今天很艰难,有些不顺,有些不尽如人意,也可暂且忍耐。因为还有明天,况且今天到明天只有一步之遥!纵使明天没有令人欢欣的事情发生,它也总能令人有所期待。在安顿与期待的过程中,就可以用好每一餐,睡好每一夜。等明天到来时,依然可以笑谈,可以高唱:啊,明天!啊,明天!

【想得开】

老中医、养生学家樊正伦在北京卫视举办的《养生堂》节目中说:婴儿降生到这个世界时,两只小手都是紧握着的;老人去世时两只手都是撒开的,故称撒手人寰。握紧拳头来到这个世界是为了奋斗的,撒开手是为了将一切都留在人间。

演员小沈阳在名为《不缺钱》的小品中说:一闭眼一睁眼就是一天,一闭眼不睁眼就是一辈子。这话竟然成了名言。

就在这看似简单的一生中,有些人,尤其是有些老年人,不知为什么还那么执着,还那么贪婪,还那么悭吝。说到底,就是对人生还没有看得开,还未能彻悟人生的本质。

台湾省的佛光山及其大量的产业,是星云大师于1967年开创的,他一手经营了30余年,为之做出了巨大贡献。1998年他退位时,许多人为他惋惜,他自己却十分坦然。他说:佛光山如果要说是属于我的,就是属于我的。因为大自然的一切,小如草木清风,大到山河大地,如果你认为是你的,它们就是你的了。同时他又说:如果要说不是属于我的,就不是属于我的。因为不要说佛光山这么大的园林,不能为个人所有,即使是自己的身体,也不是自己所拥有的。其含义的确深刻,蕴藏着巨大的智慧。

人可以欣赏一切,包涵一切,有广阔的胸怀;但同时人生又是渺小的、短暂的、微不足道的。从这个意义上讲,人们对自己所拥有的一切,又不能不重新认识。这是我的房子、我的财产、我的存款这是我的,那也是我的。你可曾想过,人已年老体衰,即使你有豪宅千幢、家财万贯,你能享用得了吗?占有过多的财富看似风光,但也未必全是好事。占有的越多,心理负担越重,越不自在,有的人甚至为之提心吊胆。最后两手一撒,结果什么也攥不住。

生不带来,死不带走,这是铁律。凡事想得开,在精神上多占有一些,而不贪占过多的金钱和物质,当是一个老者的睿智。

有人说,作为一个不曾占有大量财富的人,没有资格让人不要占有过多的财富、放弃过多的财富。照此说来,我是不该说以上这些话的。但没有办法,那些占有大量财富、有资格说上述这些话的人,都忙着挣钱,忙着保护自己的钱,权当作是我替他们说的。

【换位思考很重要】

有些事情,在自己看来是合理的、可行的,但别人并不那么认为。反之,人家认为是正确的,应当那么说、那么做,你却觉得不可接受。为什么会这样?原因在于观察、处理事物的立足点、角度不同。所以,有人提出了换位思考,遇事要设身处地地为别人着想。的确,这是解决矛盾、摆脱纠纷和苦恼的一个好方法。

传说有位整天处在苦恼中的人,为了寻找快乐,他四处巡游探访,以求得到摆脱苦恼的锦囊妙计。有一天,他遇到了一位智者,智者送给他两句话:一要把自己当别人对待,二要把别人当自己对待。只要你照此做了,今后你就会远离苦恼。

在日后的生活中,这位苦恼的人真的按照智者说的做了,他果然从中获得了快乐。

把自己当别人对待,就能认识自己,看清自己,做到有自知之明。当遇到挫折和屈辱时,你就能跳出个人的小圈子,将挫折和屈辱置之度外,超脱自如;当有成就、站在聚光灯下时,你就不会沾沾自喜,得意忘形。把别人当自己对待,在与人交往时便能做到将心比心,富有同情心。这样,你自然就会既能主动地帮助别人,也能得到别人的帮助。做事顺了,人际关系和谐了,苦恼肯定就会远离,快乐定然就会降临。

【无题】

不论是纸质媒体还是网络媒体,每天都有许许多多或大或小的新闻刺激着我们的视听器官;还有亲朋、好友甚至是路人,在日常生活中也会给你带来形形色色的信息。这其中,有震撼世界的重大要闻,有事关国家兴衰的大事,有令人兴奋的喜讯,也有惨不忍睹、不忍卒听的悲哀这些事情无论多么重大,对老人来说,它们也没有我们自己应该做的那些琐碎之事重要。

作为普通的老年人,我们管不了那么多大事要事。所以,我的观点是,对外界事物可以有自己的看法和态度,也可以加以品评,但不能过于操心,不可过于动情。而应当时时刻刻注意的却是自己的饮食起居。如什么时候读书看报,什么时候做健身活动,什么时候会友等生活内容,均应有合理的安排。做到有张有弛,有动有静,有声有色,把节奏控制得恰如其分,使自己始终生活在愉悦之中。

本文地址:http://www.dadaojiayuan.com/laoren/15550.html.

声明: 我们致力于保护作者版权,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无法核实真实出处,未能及时与作者取得联系,或有版权异议的,请联系管理员,我们会立即处理,本站部分文字与图片资源来自于网络,转载是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来源标注错误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权益,请立即通知我们(管理员邮箱:602607956@qq.com),情况属实,我们会第一时间予以删除,并同时向您表示歉意,谢谢!

上一篇:

下一篇: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