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录
首页 >> 健康生活 >> 人群养生 >> 老人

中国古代长寿者擅善学习、善用脑

夕阳红 2023-04-28 05:36:52

中国古代长寿者擅善学习、善用脑

“智者寿”是孔子首先给予肯定并论证的。

据《孔子家语》记载,鲁哀公问孔子:“智者寿乎?”孔子回答:“然!”并对“智者寿”的机理进行了论证,认为:“智士仁人将身有节,动静以义,喜怒以时,无害其性,虽得寿焉,不亦宜乎。”

黄帝内经》对“智者寿”的机理作了进一步探索,指出:“智者之养生也,必须四时而适寒暑,和喜怒而安居处,节阴阳而调刚柔。如是,则僻邪不至,长生久视。”可见智者能做到全面养生,身体不为病魔所缠,因而健康长寿。

历代思想家曾提出老年应多思考、多学习。例如管子就主张“老则长虑”。

战国时著名思想家、文学家荀子(约前313—约前238年)提出“学不可以已”,即活到老学到老。

南北朝(420~589年)时期北齐学者、文学家颜之推(约531—约591年)强调学习要“至老不倦”,并进一步指出学习的目的是为了“行道以利世”,“修身以求进”。

古代养生学家将善学习、善用脑作为养生学的一个重要内容。

明代养生学家吕叔简说:“心要常操,身要常劳。心愈操愈精明,身愈劳愈强健。”

清代养生学家曹慈山在《老老恒言》中也提倡“学不因老而废”,并指出:“心不可无所用,非必如枯木,如死灰。……唯专则虽用不劳,志定神凝故也。”说明专心致志地学习,思想高度集中,达到“志定神凝”,就收到入静意守丹田的效果。

古人有养生诗说:“病亦不迎医,书卷养性命。”心神专一地读书学习,亦如“入静”,可以达到同样的目的。

中国古代百岁老人中的“智者”,颇有成就的不乏其人。如唐代药王孙思邈,70岁时写了《千金要方》,100岁时著《千金翼方》。这两部不朽名著不但对中国传统医学的发展有着深远的影响,而且影响远及朝鲜、日本和东南亚各国。

唐代另一位百岁名医甄权,著有《脉经针方》、《明堂人形图》以及《药性本草》,对中国传统针灸学、药物学作出了贡献。他103岁时,唐太宗亲自到他家,询问养生之道,并给他以嘉奖。

清代高要人谢启祚,90多岁仍刻苦攻读,95岁还参加科举考试。乾隆皇帝任命他为翰林院检讨,编修国史,102岁尚在人间。

清朝钱塘人倪涛,笃志好学,百多岁仍著述不辍,著有《周易蛾术》、《六艺之一录》等。

宋朝陕府鸡足山人薛道光,出家为道士,学识颇广,曾游长安,著有《悟真篇三注》、《复命谣》、《丹髓歌》等。死时114岁,对养生学作出了贡献。

古代著名道家,堪称学识渊博的智者,所以百岁寿星极多,除了前面述及的,尚有在学术上成就卓越的百岁道长。

如著《老子想尔注》的东汉“五斗米道”创始人张陵活了122岁。宋代陈搏著《无极图》、《太极图》,开宋代理学研究之先河,活了118岁。南宋道教南宗派的开山祖师张伯端,著《悟真篇》,活了100岁。薛道光114岁,陈楠年逾百岁,他们在道学研究上都颇有建树。

智者乐水,仁者乐山,长寿的秘诀就是仁德

原文:子曰:“知者乐水,仁者乐山。知者动,仁者静。知者乐,仁者寿。”

孔子说:智慧的人喜欢水,仁德的人喜欢山。

智慧的人,聪明的人喜欢动。仁德的人喜欢安静,喜欢观察这个世界。

仁者就像大山一样,不会为外在的事物所动摇

在大自然中,山是稳定可靠的,它始终矗立不变。它涵育着万物,从不夸示自己的功劳;

它抗御严寒酷暑,抵挡着狂风暴雨,从不动摇。

山的这种稳重沉静、永恒不变的品格,与仁者的美德极为相似。

所谓仁者,宽厚而安于义理,仁慈宽容而不易冲动,性情好静就像大山一样。

并且,仁者就像大山一样,不会为外在的事物所动摇,他们以宽容仁厚待人,

不役于物,也不伤于物,

没有过分的悲伤和恐惧,安详沉静,所以能够长寿。

仁慈宽容而不易冲动,性情好静似大山

而水则是多变的,它可不像大山那样有着固定、执着的形象,

它能够随时改变自己的样子,有着不同的面貌。

而且,它们并不总是很柔弱、很平静,其实它们是在暗中积蓄着力量,

一旦爆发的话,它们将会展现出极为恐怖的能量。

水所具备的是一种柔德,虽然柔弱却能以柔克刚。

水若为善,可以泽润万物;水若为恶,便是洪水滔天。

智者是聪明的人,他们可以快速地作出反应,而且思想又很活跃,

有着灵动的性情,就像水一样不停地流动。

智者有着水一样的深邃,不但可以事先洞悉事物的发展走向,而且遇事还能随机应变。

水所具备的是一种柔德,虽然柔弱却能以柔克刚

当事情的发展超出了自己的预料时,他们绝不会墨守成规,坐以待毙。

他们可以凭借着自己的智慧破除愚昧和困危,找寻其他通往成功的路途。

即便是找不到出路,他们也能随遇而安,乐观看待周围的一切。

另外,纯粹的智者也像水一样,是没有好坏之分的,

仁善者用之,能造福社会;邪恶者用之,能为祸天下。

通过这个解读,我们可以更加准确地理解什么是“智”,什么是“仁”,

并在此基础上培养自己的美德。

孔子的这个提法,对中国文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自此以后,贤德君子无不喜欢流连山水之间,

他们希望能借助山水的灵气,来熏陶自己的性情。

流水不舍昼夜,不断前进,一去不返

聪明人通达事理,反应敏捷而思维活跃,性格活泼好玩像流水一样,

用水来喻智者,认为智者天性容易亲近水并以水为乐。

仁厚的人宽厚却又不易冲动,性情好静,像山般沉稳,用山来喻仁者,

认为仁者天性自然亲近山,并因恬静自安而得以长寿。

用河水作为比喻,发出对时光易逝,一去不返,往事难再的感慨;

同时也勉励人们珍惜时间,学习流水不舍昼夜,不断前进,

不断进取的精神,努力进取修业。

然而求仁者和求智者来说,做到稳如泰山或心如止水,并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

这需要极深的道德修养。

开始的时候,我们也许力不能及,但只要心向往之,就是一种进步。

如果你想长寿,还是选择仁德吧。

成年人学习太认真,做事太用心,会不会影响到健康和寿命

科学家也有很多长命的阿
用脑越多寿命越长
英国两位神经生理学家科斯塞利斯和米勒曾指出“人大脑紧张工作开始越早,持续的时间越长,脑细胞老化过程就会越慢”。
科学家还作过这样的试验,他们将73位平均年龄在81岁以上的老人分成3组:勤于思考组、思维迟钝组、受人监视组。结果表明,勤于思考组的血压、记忆力和寿命都达到最佳指标,3年后勤于思考组的老人都健在。而思维迟钝组死亡12.5%,受人监视组死亡人数达37.5%。日本科学家对200名20岁到70岁的人进行实验观察发现:长期从事脑力劳动的人,60岁时其思维能力仍很敏捷,而年方30就不愿多动脑的人,其脑细胞功能在急剧下降。西方科学家对16世纪以后欧美出现的400名杰出人物进行寿命研究,这400人中寿命最长的是那些大量用脑的科学家和发明家,平均寿命79岁以上。如瓦特83岁,巴甫洛夫79岁,罗素98岁。1940年后去世的诺贝尔奖金获得者中,80岁以上的就有33人(其中90岁以上的有6人)。中国的情况也是如此,如春秋战国时期的几位著名大思想家:孔丘73岁,荀况75岁,孟柯和庄周均享年83岁,墨翟92岁。这在“人生七十古来稀”的古代都是很了不起的长寿者。
中华医学会对老人存活率进行测试表明,脑力劳动者、体力劳动者和无职业者,其累计存活率分别为85%、39.6%和28%。
据世界卫生组织统计,文化程度与死亡率有关系;文化程度越高的人患结核病、肺炎、流感、糖尿病、脑血管病后的死亡率偏低。挪威医学专家对冠心病研究证明,受教育年数少的人患冠心病的危险性较受教育年数高的人多两三倍。文化修养较低的埃塞俄比亚男性预期寿命仅为36.5岁,女性仅为39.6岁。
文化素养高为何能延年益寿?英国科学家柯基斯等人在分析了大量资料后认为,人体的衰老主要是脑细胞的死亡,中老年人每天虽然有近十万个脑细胞死亡,但人的一生中仅启用脑细胞总数的1/4。若能长期坚持脑运动,勤于用脑,脑神经根还会萌发出更多的新生脑细胞,而且这些脑细胞会变得更加粗壮、树突更丰满,其脑部血管会始终处于舒张状态,给大脑带来更多的营养和氧气。人的大脑是人体最高指挥“司令部”,只有大脑健康才能更准确更协调地指挥全身各系统各器官的功能活动,人才能健康长寿。
善于用脑者在事业上有重大成就者多。人在高兴时,体内会释放对人有利的激素、酶和乙酰胆碱,能把脑细胞兴奋状态调到最佳状态。然而,在现实生活中很多人片面理解“生命在于运动”,为求长寿只参加体育运动,不重视积极用脑,其结果只能是“四肢发达,头脑简单”阻止不了大脑一天天衰退。因此求长寿不仅应积极锻炼身体,更应该注意经常进行脑功能锻炼,这样才能使大脑这个最高指挥司令部更有效地指挥,调节人体各系统各器官的功能,达到安度晚年、健康长寿的目的。

中中国历史上最长寿的人是谁

中国有句歇后语叫:彭祖活了八百八,有话莫对妻儿言。讲的是彭祖流落人间,作了商朝士大夫,先后娶了49个妻子,生了54个儿子,都一一衰老死亡,而彭祖依然年轻力壮,行动洒脱。

当他娶了第50个妻子后,就辞官不作,到处游山玩景并告诉了自己妻子长寿的秘密,位妻子死后,脱下凡胎肉体回到天宫,向玉皇大帝诉说了此事导致彭祖被小鬼带走,享年八百八岁。

当然,这只是传说,真正有文字记载的是李庆远 (1677-1933),寿享256年,是清末民初的中医药学者,也是世界上著名的长寿老人,生于清康熙16年(1677年),先后历经了康熙、雍正、乾隆、嘉庆、道光、咸丰、同治、光绪、宣统九代至民国,在世256年。

李庆远是世界上极罕见的长寿星,“保持一种平静的心态,坐如龟,行如雀,睡如狗”是李庆远留给后人长寿的秘诀指引。

论语十二章我们学习善于思考,学会用脑,将学和思结合起来的句子是什么

【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
这句话为孔子所提倡的一种读书学习方法。指的是一味读书而不思考,就会因为不能深刻理解书本的意义而不能合理有效利用书本的知识,甚至会陷入迷茫。而如果一味空想而不去进行实实在在地学习和钻研,则终究是沙上建塔,一无所得。告诫我们只有把学习和思考结合起来,才能学到切实有用的知识,否则就会收效甚微

本文地址:http://www.dadaojiayuan.com/laoren/14073.html.

声明: 我们致力于保护作者版权,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无法核实真实出处,未能及时与作者取得联系,或有版权异议的,请联系管理员,我们会立即处理,本站部分文字与图片资源来自于网络,转载是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来源标注错误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权益,请立即通知我们(管理员邮箱:602607956@qq.com),情况属实,我们会第一时间予以删除,并同时向您表示歉意,谢谢!

上一篇:

下一篇: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