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录
首页 >> 健康生活 >> 人群养生 >> 老人

老年人健康社会心理与老年教育(维护和增进老年人心理健康的护理对策)

夕阳红 2023-04-28 04:25:16

老年人健康社会心理与老年教育

老年人的生理和心理健康是生物、社会、心理因素共同维系的一种和谐状态,并通过“精神状态”这个中介对健康产生作用。有计划、有组织地对老年人进行健康教育,使老人接受各种有益的健康习惯和行为,达到预防和减少老年疾病的目的,是十分必要的手段。

(一)老年人的健康社会心理

(1)社会因素:老年人的健康与本人的生理变化过程有关,也与生活方式、地位变迁、传统习惯、宗教信仰、角色转换有关。社会地位的落差、退休后精神生活的空虚、无人照顾的孤独、失去社会的尊重等,容易使老年人产生强烈的孤独感和压抑感,导致许多老年人抑郁、厌世。心身医学证明,良好的社会环境是增进老年人健康的重要因素,我国的社会制度和传统的道德伦理,使我国的老年人不像西方社会老年人会有被社会遗忘的凄凉感。但随着经济水平的发展和传统大家庭快速向小家庭过渡,独生子女进入生育高峰期后面临将来需要照顾多个老年人的沉重负担,我国老年人的社会地位也面临着巨大的挑战。解决这种状况除老人的自我调适外,还需要全社会的通力合作来完成。

(2)社会经济水平:经济收入高低对老年人的精神状态、生活水平有直接影响。正确认识经济因素对老年人的影响,正确指导消费,克服角色冲突,适当增加国家投入等,是解决老年人后顾之忧的重要措施。

(3)家庭环境和氛围:居住条件直接影响老年人健康,如住房的采光、通风、装修材料、隔音条件等。家庭成员和睦,尊敬老年人的良性刺激有利于调动机体积极因素,对老年人健康有益。老年人健康与是否丧偶密切相关。丧偶后生活环境巨变,使缺乏心理调节的老人性格怪僻,加剧压抑与孤独感,可导致严重疾病甚至死亡,应予以关心和积极的疏导。

(二)老年教育

老年教育应包括老年教育和健康教育2个方面。老年人从“生产型”社会角色转变为“休息型”为主的社会角色时,会产生一种“灰意识”,对老年人的身心健康极为不利。通过接受老年教育的过程,学习医学保健知识和文化知识,可全面提高老年人的体力素质、文化素质和医护技能,既促使老年人参加社会活动,获得心理、精神的愉悦,又使老化的知识得到更新,智力得到强化。通过健康教育,普及保健防病和心理健康知识,可以使老年人养成比较成熟和健全的人格,对周围的一切,包括衰老和死亡,进行适当调适。

维护和增进老年人心理健康的护理对策

维护和增进老年人心理健康的护理对策 【摘要】 随着我国人口老龄化的加速,老龄问题日益增多,其中老年人的心理健康倍受关注,它直接影响老年人的生活质量。本文从老年人产生心理问题的几个原因以及如何维护和增进老年人的心理健康水平进行了阐述。
【关键词】老年人心理健康护理对策
随着社会和经济的发展,人们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人类普遍寿命普遍延长,人口老化日益明显,已成为当今世界瞩目的问题。现在一般把年龄大于65岁者称为老年人。老年是毕生发展过程中一个特殊的阶段,具有其独特的心理和生理特点。据调查60岁以上老人中,有70%以上的人患有各种慢性疾病,而且因患慢性疾病而影响活动能力的比例随年龄增长而增加。疾病的痛苦及活动能力的受限,使许多老年人有消极情绪,心理健康水平较低。因此如何提高老年人的心理健康水平,使老年人在身心愉悦的状态下度过各自的晚年生活,已成为当今老年人心理护理的重要内容。而老年病人总数日益增加,使老年病人心理护理工作面临新的挑战。
1老年人的心理问题
(1)孤独寂寞:老年人多已退休在家,子女大多都已离家独自生活,经常是家里仅剩老夫妻两人,这种生活环境和角色的变化构成了老人孤独的主要原因。这时心理上往往产生隔绝感和空虚感,而有的老年患者由于中风后遗症等导致了行动不便,心理上则会产生自卑感,不愿出门怕见熟人,整天呆在家里与人隔绝,这样为免会从心理上产生一种从未有过的孤独感。
(2)失落感:老年人退休后脱离了原工作岗位,开始会感到冷落寂寞,无所事事,时间久了就会从心理上产生一种失落感,从而表现出两种情绪:有的急 躁 易怒,易发脾气,对任何事情都不满或不快;有的则情绪低落,沉默寡言,对凡事都无动于衷。这些现象对于平时工作繁忙,事业心强,争强好胜的老人发生率高,对于无心理准备而突然离退休的人发生率高且症状重,而对于平时活动范围大且爱好广泛的老人则很少患病。
(3)抑郁:老年抑郁症是老年期最常见的功能性精神障碍。抑郁多是由于老年人受到慢性疾病的困扰及死亡的威胁,从而心理上产生恐惧抑郁心理,有的老人甚至有轻生的念头。而老年病人一旦决心自杀往往比成人更坚决,行为更隐蔽,应引起高度重视。
(4)健忘:主要表现为反应速度变慢,快速做出决定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下降。患者近期记忆力减退,常出现健忘,例如:经常手里拿着东西还东找西找,经常忘记服药,出门忘记带钥匙等等。
(5)疑病:主要表现为固执,吝啬,谨慎小心,只相信自己不相信别人,习惯按自己的观点看待问题,守旧,不易接受新事物和他人意见,猜疑心较强。患者过分关心自己健康,稍有不适则怀疑自己是否患病。
(6)绝望:患者认为自己老了,前途渺茫或感到自己在世日子不长。许多想做的.事情又力所不及。于是心灰意冷,甚至也不愿接受住院治疗。2维护和增进老年人的心理健康
(1)定期开展老年人的健康教育:教会老年人从生活中寻找生存的意义和乐趣。要善于安慰,控制自己及对不良情绪的调节。适当参加社交活动,充实精神生活。良好的生活习惯对老年人的心理健康也是至关重要的,如起居,饮食,戒烟,节酒等。古人云:饮食有节,起居有常,不妄劳作是很有道理的。对于患病住院的老年人应有针对性的介绍疾病的基本知识,治疗及康复,组织病人参加集体活动,鼓励病人相互交流,同时可邀请一些有经验的恢复较好的病人现身说法,传经送宝。帮助老人正确认识疾病,增强自我保健和自我照顾的能力。
(2)指导老年人正确认识离退休问题,树立老有所为,老有所用,老有所学的新观点,丰富精神生活:老年人随着年龄增加,带来的是职业能力的下降,由原来的岗位上退下来,这是一个自然的,正常的,不可避免的过程。只有充分理解了这一规律,才能对离退休的问题泰然处之。对此要教育老年人有足够的思想准备,适应这一角色转变,才能生活的轻松愉快。同时应指导老年人根据自身的具体条件和兴趣学习和参加一些文化活动,如阅读,写作,绘画,书法,音乐,舞蹈,园艺,棋类等。不但可以开阔视野,陶冶情操,丰富精神生活,减少孤独,空虚和消沉之感,而且是一种健脑,健身的手段。
(3)帮助老年人调整情绪,保持家庭关系和谐:教会老年人遇到矛盾挫折要尽快主动摆脱,不钻牛角尖,老夫妻间要相亲相爱,家人敬老爱老,互相关心,互相爱护,亲密无间。还要结识新朋友,心里有话能有处说。常言道:同龄相嬉,乐而忘老。当人们对生活的诸多不顺,抱着接纳的心态,潇洒一点,宽容一点,坦然接受,积极应对,心情就会变得更加轻松,无拘无束,相应的身体也会变得更加健康灵活。
(4)创造一个轻松,愉快,关心,爱护老年人的环境:家庭的和睦是老年人身心健康的基础。老年人常会感到孤独,希望得到家人的关心,爱护和照顾。因此子女应经常和老年人沟通,遇事与老人商量,使老年人得到应有的尊重。丧偶的老年人独自生活,会感到寂寞,因此子女应理解老年人的求偶需求,满足老年人的需要。患病住院的老年人应让其尽快熟悉住院环境,病房环境整洁,安全,使患者有家一样的感觉。医务人员要多巡视病房,多关心老年人,建立良好的护患关系,解除陌生感,多给予老人生活上的帮助,多与老人谈心,对老年人充满同情心和爱心。
我国自古有“夕阳无限好,只是近黄昏”的诗句。老年期是人生的特殊时期,处于这一时期的老年人具有丰富的阅历,广博的知识,优良的传统,但也是身体和心理极易出现问题的时期。因此只有充分了解了老年人的特点,才能及时发现老年人生理和心理变化,以此来维持老年人的最佳功能状态,提高其生活质量,使其愉快的度过晚年生活。

中国已经步入老年化社会,如何关注老年人心理健康问题?

首先社会上流行的促进老年心理健康的一二三四五原则,对老年人养生保健十分有益,即“一个中心:以健康为中心;二个要点:潇洒一点,糊涂一点;三个忘记:忘记年龄、疾病、恩怨;四老:有尊重、被肯定、被认同;从某种程度说,它是人固有的一种欲望,这些欲到满足,生活下去的成就感和安全感也油然而生。

对老年人来说也是如此,老年人的心理需求概括为以下几个方面:一是生理需求。老年人一定要注意饮食的科学、合理和卫生,因为老年人的身体状况直接影响老年人的心理健康。二是安全需要。老年人的安全感最主要的是来自子女和社会的关心和照顾以及家庭是否和睦,社会是否稳定等等。三是情感需要。感情有很多种,对于老年人来说最渴望得到的就是亲情和友情。

如何关注老年人的心理健康呢?

一、凡事倾听好商量

老人拥有年轻人不具备的丰富阅历和人生经验。如果晚辈能尊重他们的经验,家庭大事多征求他们的意见,耐心倾听他们的心声,都能让老人获得心理满足。如果与老人的意见不统一,那么一定要坐下来,心平气和地商量出一个更好的办法。

二、耐心对待多忍让

老人爱插手子女的生活,是出于支配的心理需要。他们的社会地位发生变化,巨大的心理落差催生无用感和失落感,觉得没人需要、肯定自己。有些老人会通过干预孩子的生活找回自我价值。因此,一旦父母有类似情况,子女首先要多忍让,找机会跟父母聊聊,问问他们是怎么想的,试着找到更成熟理性的解决办法。其次,提些行之有效的建议,帮老人规划美好的晚年生活。

三、挤出时间常陪伴

有调查显示,我国有抑郁情绪的老人占40%,主要因素是丧偶。如果自己的爸爸或妈妈是单身的,子女一方面要抛弃害怕家产外流等狭隘的顾虑,和老人认真谈谈,并帮着介绍。另一方面要陪陪父母,因为相伴也要子女尽一份心。如果和父母在一个城市,可以每周看望一次。如果分隔两地,最好每周主动打一两个电话。作为子女不止要给老人提供好的生活环境,同时更需要关注老年人的心理健康。

本文地址:http://www.dadaojiayuan.com/laoren/13845.html.

声明: 我们致力于保护作者版权,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无法核实真实出处,未能及时与作者取得联系,或有版权异议的,请联系管理员,我们会立即处理,本站部分文字与图片资源来自于网络,转载是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来源标注错误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权益,请立即通知我们(管理员邮箱:douchuanxin@foxmail.com),情况属实,我们会第一时间予以删除,并同时向您表示歉意,谢谢!

上一篇:

下一篇: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