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伏兔穴”,“伏”,停伏、降伏的意思;“兔”,五行中属卯木,喻风。“伏兔”的意思就是指胃经气血物质中的脾土微粒在此沉降堆积。
2、“外沟”、“外丘”。“外”,外部也。“丘”,丘陵、土丘也。“外沟”,外丘穴名意指胃经气血物质中的脾土微粒在此沉降堆积且沉降在胃经经脉之外。本穴物质为气冲穴、髀关穴传来的地部经水及水湿风气,至本穴后风停气息,脾土微粒沉降堆积于胃经之外,故名。
伏兔穴,属足阳明胃经。伏即俯伏,兔即兔子,穴位局部肌肉隆起,在特定体位下形如伏兔,故名伏兔。
伏,卧伏也。穴在骨直肌肌腹中,其处肌肉隆起如伏卧之兔,故名伏兔。
伏,有覆义,面向下卧。兔,动物名。《针灸大成》谓:“膝上六寸起肉处,正跪坐而取之,以左右各三指按捺,上有肉起如兔之状。”人当跪坐之时则腿足之气,冲至两膝以上,则两腿股直肌,肌肉绷急,推捏不动,犹兔之牢伏也故穴名伏兔。
伏兔穴意义:胃经中的脾土微粒在此沉降堆积。
气血特征:气血物质为地部经水及脾土微粒。
运行规律:地部经水由脾土中渗出后下行阴市穴,脾土微粒则固化于穴周内外。
取穴方法:用手掌的掌跟对准膝盖的髌骨底下,中指的底下位置就是伏兔穴。(股前外侧,髌底上六寸,髌前上赫与髌底外侧线端的连线上)
快速取穴:屈膝90°,手指并拢压腿上,掌后第1横纹中点按在髌骨上缘中点,中指尖端处即是。
功能作用:排渗脾土中水湿,固化脾土微粒。
主治病症:
气劳,痹逆,狂邪,手节挛缩,身瘾疹,腹胀少气,妇人八部诸病。《太平圣惠方.针经》主腰胯痛,麻痹不仁等证。《循经考穴编》上主患风湿妇人下部诸证。《针方六集》卷五治风劳,气逆,膝冷不得温。《铜人腧穴针灸图经》卷下主头重,脚气。《针灸聚英》卷一,《针灸大成》腰胯痛,膝冷,麻痹不仁,风痹,脚气。(1957年南京《针灸学》)穴位配伍:
伏兔配髀关、犊鼻,疏通经络,治腿膝疼痛。伏兔配梁丘、阳陵泉、昆仑,治腿膝屈伸不利。伏兔配髀关、风市、地机,治腿痛。伏兔配解溪、厉兑,治腿足痛。伏兔配风市、绝骨穴、犊鼻,治脚气。疝气
配伍穴位:大敦穴、归来穴、伏兔穴
疾病概述:中医认为,疝气病是由于小孩发育不健全,老年人体质虚弱、中气不足,寒气、湿气、浊气、怒气乘虚进入,导致气血运行受阻不畅滞留,腹腔内产生负压,当内压增大时,迫使腹腔内的游离脏器,如小肠、盲肠、大网膜、膀胱、卵巢、输卵管等脏器见孔就钻,也就是说导致疝气的根本原因就是气血不畅。
按摩顺序与技法:首先用大拇指按压位于大拇趾(靠第二趾一侧)甲根边缘约2毫米处的大敦穴20次,然后按摩归来穴3分钟,最后按摩伏兔穴3分钟。
临床运用:下肢瘫痪,膝关节炎,荨麻疹,股外侧皮神经炎。
艾灸法:用艾条温和灸灸治伏兔穴5~10分钟,一天一次,可以治疗腹痛、脚气。
刮痧法:用面刮法刮拭伏兔穴,以出痧为度,隔天一次,可以缓解治疗腰疼膝冷,下肢麻痹。
按摩法:
伏兔穴,降伏骚动的兔子
伏,停伏、降伏也。兔,卯木也,风也。
伏兔,名意指胃经气血物质中的脾土微粒在此沉降堆积。本穴物质为气冲穴、髀关穴传来的地部经水及水湿风气,至本穴后风停气息,随风气飘扬和随经水冲涮的脾土微粒沉降堆积,如停伏之状,故名伏兔。
我们经常会说一句话叫:“静如处子,动如脱兔”,处子,即处女。说的是军队在未行动之前,要如处女般的沉稳的安静,而一旦行动,要如兔子逃脱般的迅猛,体现兵贵神速,由此可见兔子的动态之快。再有一句形容人在激动时心跳快的那种感觉:“胸口像揣了一只小兔子”。这两个比喻都说明一个字“快”,也就是兔子动作之快。
请看伏兔穴的位置,再比照自己的大腿,就会发现,此处的肌肉隆起比较高,这其实是经络被闭住导致的。刚好符合:“本穴物质为气冲穴、髀关穴传来的地部经水及水湿风气,至本穴后风停气息,随风气飘扬和随经水冲涮的脾土微粒沉降堆积”。换言之,从胃经循行的路线来看,伏兔这个高出的地方,恰好是脾土精微堆积所形成的。
伏兔穴,缓解心慌的要穴
心慌的起因很多,有功能性的,也有器质性的。所谓功能性的,就是看到激动的人或事,心跳加速,这种心慌通常是一过性的。还有一种功能性的,是因为经络不通导致的心慌,比如,我们吃饭吃顶了,会有短暂的心慌。尤其是晚上大餐以后,食物难以快速消化掉,躺在床上也会出现心慌,这些都是功能性的,遇到这些问题,都可以用刺激伏兔穴来解决。
很多朋友不明白,为什么吃的过饱,会有心慌现象。这是因为吃的东西过多,身体里的血会集中到胃上去消化,这就会导致其他部位的血供相对减少,比如,就会导致心肌缺血,大脑缺血,因而会出现心慌。
伏兔穴所处的位置和髀关穴一样,相对气冲穴在腹股沟里,这两个穴都处于高点,因要按经络循行的路线,经水到此要翻越一座“高山”,经水在流速上就必然减慢,形成“脾土精微物质的堆积”。
如果血液都顶在上焦想下都下不来,会不会感觉心慌呢?不仅会感觉心慌,而且还容易导致“上焦有火下焦有寒“的情况出现,凡是血感不到脚的,多数情况下,都是在伏兔穴处闭住了,因此,在此处刺激按摩之后,让此处堆积的脾土精微物质疏散开,顶在上焦让人心慌的血就会顺势而下,压力解除了,心慌也就缓解了,那只在胸口跳动的兔子,就在此处被降伏住了,故而命名为伏兔穴。
当然,有一种心慌,则是病理性的了,不是因为经络堵了而造成的,而是心脏本身就有器质性的问题,这个就另当别论了。那就需要看专业的医生了,这不属于本文讨论的范畴。
这正是:小小兔子胸中藏,饱餐之后堵得慌,寻根溯源胃经堵,伏兔一放宽心房!
按摩手法:
正常情况下,成年人心跳每分钟在60-80次之间,在安静状态下,如果心跳每分钟超过100次,称为心动过速,这时可以赶紧用掌根按揉伏兔穴。
按揉伏兔穴最好采取指压带揉动的方式,每个点按压时间3分钟,可缓解腰膝疼痛、下肢酸软麻木、腹胀、足麻不仁等症。
用手掌小鱼际敲击伏兔穴2~3分钟,长期敲击,可以改善妇科诸疾,疝气等。
正坐或跪坐。用双手的食、中、无名三指的指腹垂直下按。因为此处肌肉肥厚,紧绷坚硬,不易用力,可以轻握拳,用手背的指关节突起处揉按穴位,揉按的时候有酸痛感。每日早晚各揉按1次,每次揉按1-3分钟。
髀关、伏兔、阴市、梁丘。找伏兔,肌肉隆起像兔子,膝盖头往上六寸,即伏兔穴,但躺下又不见了。从伏兔穴再往上六寸,就是髀关穴,伏兔有时用,脾关几乎没用,这些穴道多半是治抽筋,脚没有力。
伏兔穴管脚膝冷,少用。
阴市近取穴,平常治膝盖冰冷。
膝盖以下才有井荣俞经合,膝盖以上没有,在这无所谓补泻,后面胆经上有一个风市,常用。
梁丘是足阳明胃经的郄穴,有炎症用来消炎用,如膝盖受伤,针一下去病人觉得痒,二十分钟起针,整个膝盖伤口就结在一起,效果很好,青春痘老生在足阳明胃经上,下梁丘,无所谓补泻,红肿都可用,主要是消炎。
解穴有几种功能,如下太渊、经渠时、不小心扎到动脉,胀肿起来,下对面解穴。解六只有2个,手上有少府穴,脚上也有一个(?)。
犊鼻穴、膝盖的盖子跟跟胫骨中间有个韧带,中间这个叫犊鼻,很少用。旁边有z个凹洞,称膝眼,属经外奇穴。
足阳明胃经是有关于消化系统非常重要的穴位。是从头部开始,经脖子、胸、腹、下肢以至足尖厉兑穴,非常长的经脉,主要的穴位有四十五个。消化系统有障碍时,会出现疲劳、身体倦怠、缺乏元气等症状。皮肤没有光泽,显黑、黄。嘴唇容易破裂,有纵形皱纹,唇边容易溃烂。发声无力,发音模糊。精神不振,迟疑不决,闷闷不乐,经常苦恼,因此更加重消化系统的负担。有喜吃甜食的倾向。此外,对清淡的食物有偏好,不爱吃油腻的食物。若要长久保持同一姿势,则会坐立难安,无法镇定下来。因为胃经的异常,经常被原因不明的头痛所苦恼。出现前头部和眼睛的疼痛、鼻塞、喉咙痛、腹胀等症状。脚部觉得虚弱、麻痹。出现以上所述的症状,请刺激位于胃经上的穴位,症状就会有显著的改善。
胃经的准确位置
足阳明胃经:从鼻旁开始(会迎香穴),交会鼻根中,旁边会足太阳经(会睛明穴),向下沿鼻外侧(承泣穴、四白穴),进入上齿槽中(巨髎穴),回出来夹口旁(地仓穴)环绕口唇(会人中穴),向下交会于颏唇沟(会承浆穴);退回来沿下颌出面动脉部(大迎穴),再沿下颌角(颊车穴),上耳前(下关穴),经颧弓上(会上关穴、悬厘穴、颔厌穴),沿发际(头维穴),至额颅中部(会神庭穴)。
人体足阳明胃经图
它的支脉:从大迎前向下,经颈动脉部(人迎穴),沿喉咙(水突穴、气舍穴,一说会大椎穴),进入缺盆穴(锁骨上窝部),通过膈肌,属于胃(会上脘穴、中脘穴),络于脾。
外行的主干:从锁骨上窝(缺盆)向下,经乳中(气户、库房、屋翳、膺窗、乳中、乳根),向下夹脐两旁(不容、承满、梁门、关门、太乙、滑肉门、天枢、外陵、大巨、水道、归来),进入气街(腹股沟动脉部气冲穴)。
它的支脉:从胃口向下,沿腹里,至腹股沟动脉部与前者会合。——由此下行经髋关节前(髀关),到股四头肌隆起处(伏兔、阴市、梁丘),下向膝髌中(犊鼻),沿胫骨外侧(足三里、上巨虚、条口、下巨虚、,下行足背(解溪、冲阳),进入中趾内侧趾缝(陷谷、内庭),出次趾末端(厉兑)。
它的支脉:从膝下三寸处(足三里)分出(丰隆),向下进入中趾外侧趾缝,出中趾末端。
另一支脉:从足背部(冲阳)分出,进大趾趾缝,出大趾末端,接足太阴脾经。
本经一侧45穴(左右两侧共90穴、,其中15穴分布于下肢的前外侧面,30穴在腹、胸部与头面部。首穴承泣,末穴厉兑。主治肠胃等消化系统、神经系统、呼吸系统、循环系统某些病症和咽喉、头面、口、牙、鼻等器官病症,以及本经脉所经过部位之病症。
足阳明胃经穴位:承泣穴、四白穴、巨髎穴、地仓穴、大迎穴、颊车穴、下关穴、头维穴、人迎穴、水突穴、气舍穴、缺盆穴、气户穴、库房穴、屋翳穴、膺窗穴、乳中穴、乳根穴、不容穴、承满穴、梁门穴、关门穴、太乙穴、滑肉门穴、天枢穴、外陵穴、大巨穴、水道穴、归来穴、气冲穴、髀关穴、伏兔穴、阴市穴、梁丘穴、犊鼻穴、足三里穴、上巨虚穴、条口穴、下巨虚穴、丰隆穴、解溪穴、冲阳穴、陷谷穴、内庭穴、厉兑穴。
目录1拼音2英文参考3概述4外勾的别名5出处6穴名解7所属部位8伏兔穴的定位9取法10穴位解剖 10.1层次解剖10.2穴区神经、血管 11伏兔穴的功效与作用12主治病症13刺灸法 13.1刺法13.2灸法 14配伍15文献摘要16研究进展17参考资料附:1古籍中的外勾 1拼音 wài gōu
2英文参考 Fútù ST32 [中国针灸学词典]
3概述 外勾为经穴别名[1][2]。出《针灸资生经》。《东医宝鉴》作外丘[2]。即伏兔穴[1][2]。
穴位 伏兔 汉语拼音 Futu 罗马拼音 Futu 美国英译名 Conquered Rabbit 各
国
代
号 中国 ST32 日本 32 法
国 莫兰特氏 E32 富耶氏 德国 M32 英国 S32 美国 St32
伏兔为经穴名(Fútù ST32)[3]。代号:ST32[4]。出《黄帝内经灵枢·经脉》。别名外勾、外丘。属足阳明胃经[4][3]。伏即俯伏,兔即兔子,穴位局部肌肉隆起,在特定 *** 下形如伏兔,故名伏兔[3]。主治腿痛,下肢不遂,下肢萎痹,下肢麻痹,瘫痪,下肢痉挛,股膝冷痛,寒湿脚气,寒疝,瘾疹,下肢瘫痪,股外侧皮神经炎,膝关节及其周围软组织疾患,腰腿痛,腰痛,膝冷,风湿性关节炎,荨麻疹,腹股沟淋巴腺炎,疝气,腹胀,狂邪妄语等。
4外勾的别名 外丘(《东医宝鉴》),外勾(《针灸资生经》)。
5出处 《黄帝内经灵枢·经脉》:胃足阳明之脉……以下髀关,抵伏兔。
6穴名解 伏即俯伏,兔即兔子,穴位局部肌肉隆起,在特定 *** 下形如伏兔,故名伏兔[3]。
伏,有覆义,面向下卧。兔,动物名。《针灸大成》谓:“膝上六寸起肉处,正跪坐而取之,以左右各三指按捺,上有肉起如兔之状。”人当跪坐之时则腿足之气,冲至两膝以上,则两腿股直肌,肌肉绷急,推捏不动,犹兔之牢伏也故穴名伏兔。[5]
7所属部位 大腿[6]
8伏兔穴的定位 标准定位:伏兔在大腿前面,当髂前上棘与髌底外侧端的连线上,髌底上6寸[7][8]。
伏兔位于大腿前外侧,髂前上棘与髌骨外缘连线上,距髌底外侧端6寸处(《针灸甲乙经》)[4]。或术者以手腕横纹抵患者膝盖上缘,当中指到达处是穴[4]。一说在膝盖上七寸(《铜人腧穴针灸图经》)[4]。
伏兔位于股前区,髌底上6寸,髂前上棘与髌底外侧端的连线上[3]。
伏兔穴在足阳明胃经中的位置
伏兔穴的位置
伏兔穴的位置(足阳明胃经)
伏兔穴的位置(肌肉)
伏兔穴的位置(骨骼、血管)
9取法 正坐屈膝位,在膝髌上缘上6寸。当髂前上棘与髌骨外上缘的连线上取穴。
伏兔位于股前区,髌底上6寸,髂前上棘与髌底外侧端的连线上[3]。
简便取穴,以手掌掌后第一横纹中点,按在髌底中点处,手指并拢向上直押在大腿上,中指尖到处是穴[3]。
正坐屈膝或仰卧位,医者以手掌后第1腕横纹置于膝盖上缘压于大腿上,当中指尖处取穴[9]。
伏兔穴的简便取法[3]
10穴位解剖 伏兔穴下为皮肤、皮下组织、股直肌、股中间肌。有旋股外侧动、静脉分支。为股前皮神经及股外侧皮神经分布处。皮肤由腰丛的肌神经前支分布。在股直肌和股中间肌之间,有旋股外侧动、静脉,两肌由股神经支配。
皮肤→皮下组织→阔筋膜→股直肌→股中间肌[8]。
布有股前皮神经及股外侧皮神经;并有旋股外侧动、静脉分支通过[4]。
11伏兔穴的功效与作用 伏兔有散寒化湿,疏通经络的作用。
伏兔有散寒除湿、舒筋活络的作用[3]。
伏兔有舒筋活络作用[5]。
12主治病症 伏兔穴主治腿痛,下肢不遂,下肢萎痹,下肢麻痹,瘫痪,下肢痉挛,股膝冷痛,寒湿脚气,寒疝,瘾疹,下肢瘫痪,股外侧皮神经炎,膝关节及其周围软组织疾患,腰腿痛,腰痛,膝冷,风湿性关节炎,荨麻疹,腹股沟淋巴腺炎,疝气,腹胀,狂邪妄语等。
伏兔穴主治腿痛、下肢不遂、脚气、疝气、腹胀[8]。
伏兔主治股、膝等部疾患:如下肢萎痹、股膝冷痛、寒湿脚气、寒疝、瘾疹、狂邪妄语等[3]。
现代又多用伏兔治疗下肢瘫痪、股外侧皮神经炎、膝关节及其周围软组织疾患等[3]。
主治腰腿痛,膝冷,下肢麻痹或瘫痪,脚气;以及股外侧皮神经炎等[4]。
伏兔穴主治下肢麻痹,腰痛膝冷,脚气;疝气[9]。
运动系统疾病:风湿性关节炎,股外侧皮神经炎,下肢瘫痪,下肢痉挛;
其它:荨麻疹,脚气,腹股沟淋巴腺炎。
13刺灸法
一般直刺0.8~1.2寸[3]。
直刺1~1.5寸[4]。
直刺:1.5~2.5寸,局部酸胀,可下传至膝部。
注意:不能 *** 过强,以免损伤肌肉、筋膜[4]。
艾炷灸3~5壮;或艾条灸5~10分钟[4]。
艾炷灸或温针灸5~7壮,艾条灸10~20分钟。
14配伍 伏兔配髀关、犊鼻,有疏通经络的作用,治腿膝疼痛[9]。
伏兔配梁丘、阳陵泉、昆仑,治腿膝屈伸不利[9]。
15文献摘要 《针灸甲乙经》:寒疝下至腹腠,膝腰痛如清水,大腹诸疝,按之至膝上,伏兔主之。
《针灸大成》:主膝冷不得温,风劳痹逆,狂邪,手挛缩,身瘾疹,腹胀,少气,头重,脚气,妇人下部诸疾。
《备急千金要方》:狂邪鬼语,灸伏兔百壮。
《铜人腧穴针灸图经》:治风劳气逆,膝冷不得温。
16研究进展
伏兔穴的位置:在人体的大腿前面,髂前上棘与髌骨外侧端的连线上,髂骨上6寸处。或术者以手腕横纹抵患者膝盖上缘,当中指到达处是穴。一说在膝盖上七寸(《铜人腧穴针灸图经》)。布有股前皮神经,股外侧皮神经及旋股外侧动、静脉分支。
【3秒钟取穴】伏兔穴位于膝盖上6寸,大腿前面正中,按压有酸胀感。位于大腿前隆起的股直肌处。
【取穴技巧】坐位,屈膝成直角,以手掌横纹中点按在髌骨上缘中点,手指并拢按压在大腿上,在中指尖端到达处,按压有酸胀感。
【快速取穴】屈膝90°,手指并拢压腿上,掌后第1横纹中点按在髌骨上缘中点,中指尖端处即是。
用手掌的掌跟对准膝盖的髌骨底下,中指的底下位置就是伏兔穴。(股前外侧,髌底上六寸,髌前上赫与髌底外侧线端的连线上)】
【主治病症】腰痛、膝冷、下肢神经痛、下肢麻痹瘫痪、膝关节炎、荨麻疹、疝气、脚气。
【功效作用】散寒化湿、疏通经络、缓痉止痛
【保健作用】本穴归属足阳明胃经,坚持按摩,可以舒经通络、养护心脏。
一穴一病之伏兔穴治疗腰椎间盘突、腰痛腿疼、腰肌劳损等
本文地址:http://www.dadaojiayuan.com/jingluo/57386.html.
声明: 我们致力于保护作者版权,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无法核实真实出处,未能及时与作者取得联系,或有版权异议的,请联系管理员,我们会立即处理,本站部分文字与图片资源来自于网络,转载是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来源标注错误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权益,请立即通知我们(管理员邮箱:602607956@qq.com),情况属实,我们会第一时间予以删除,并同时向您表示歉意,谢谢!
上一篇: 足阳明胃经:阴市穴(十二经脉简介)
下一篇: 足阳明胃经:髀关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