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录
首页 >> 中医基础常识 >> 经络穴位

足阳明胃经:阴市穴(十二经脉简介)

学穴位 2023-05-29 18:04:45

足阳明胃经:阴市穴

穴位解析释义

阴市穴别名阴鼎穴。

1、阴市。阴,水也。市,聚散之地。该穴名意指胃经的地部经水在此汇合。
本穴物质为髀关传来的地部经水,为脾土外渗之水,因本穴处肉之陷,经水在此汇合之状,故名。

2、阴鼎。阴,水也。鼎,炉鼎也。阴鼎名意指胃经的地部经水在此汇合且不断气化。
本穴物质为髀关传来的地部经水,经水在此为汇合之状,因受脾土所传之热,地部经水不断气化,故名阴鼎。

阴市穴,属足阳明胃经。阴为阳之对,指寒症,市是集聚之意,穴位居下,易为寒湿所聚,故名阴市。

胃为水谷所归,五味皆入如市杂,故有“胃为之市”之说。集结之处为市,穴为足阳明脉气所发,又主“腰脚如冷水,膝寒……。”功在温经散寒,故名阴市。

《说文》:“阴,暗也。”与阳相对。阴,指人体的前阴部。市,为芾(fú)之误。上古遮蔽阴部的短裳谓之芾。阴市者,遮蔽阴部,今皆以阴市为“阴芾”,传抄讹误,由来已久矣。本穴治腰膝如注水、寒疝、痿痹、风湿、阴湿等诸阴寒疾患,犹治诸阴病之市集也,亦命名“阴市”之义也。揣本穴性能,属阳经,为阳为热,富于火力,故能消散阴翳,故别名又称“阴鼎”。鼎,炉灶也。

阴市穴,阴血汇集之市

阴,水也。市,聚散之地。
阴市,名意指胃经的地部经水在此汇合。本穴物质为髀关穴传来的地部经水,为脾土中的外渗之水,因本穴位处肉之陷,经水在此为汇合之状,故名阴市。

阴市穴意义:胃经的地部经水在此汇合。
气血特征:气血物质为地部经水和经水气化之气。
运行规律:地部经水汇聚本穴后循胃经下行梁丘穴,气化之气则上行天部。

取穴

取穴方法:阴市穴,仰卧伸下肢,或正坐屈膝取穴。在髌骨外上缘上3寸,当髂前上棘与髌骨外上缘的连线上取穴。

阴市穴 人体穴位图快速取穴:正坐屈膝,髌底外侧直上量4横指,按压有痛感处即是。

功能主治

功能作用:汇聚上源经水回流胃经。

主治病症:腿膝痿痹,屈伸不利、疝气,腹胀腹痛。

穴位配伍:

阴市配环跳、风市、委中、承山、昆仑、申脉,治腰腿痛。阴市配三里、阳辅、蠡沟,治腰痛不可以顾。阴市配风市、髋骨、足三里、阳陵、委中,治两腿痛不能行步。阴市配足三里、上巨虚、下巨虚、梁丘,治着痹。阴市配风市、玉龙,治历节风。阴市太溪、肝俞,治寒疝腹痛。阴市配足三里、三阴交、绝骨、阳辅、阳陵,治脚气。阴市配肝俞,温经行气,主治寒疝。阴市配髀关、阳陵泉、足三里,温经散寒,主治膝腿冷痛,无力。阴市配阳陵泉、犊鼻、足三里,治膝腿冷痛、无力。阴市配环跳、阳陵泉、足三里、悬钟,治下肢不遂。痿证

主穴:上肢:肩髃曲池手三里外关合谷颈胸夹脊穴下肢:髀关伏兔足三里阳陵泉三阴交腰部夹脊穴配穴:肺热伤津者,配尺泽、肺俞;湿热浸淫者,配阴陵泉、大椎;脾胃虚弱者,配脾俞、胃俞、中脘;肝肾亏虚者,配肝俞、肾俞、太溪、太冲;上肢肌肉萎缩,加手阳明经在上肢的经穴,下肢肌肉萎缩,加足阳明经在下肢的经穴。方义:阳明经多气多血,又内联脾胃,脾胃为五脏六腑之海,主润宗筋,根据“治痿独取阳明”的治疗原则,取上下肢阳明经穴位为主;夹脊穴为督脉之旁络,又通于膀胱经的脏腑背俞,可调阴阳,行气血,疏调脏腑;三阴交健脾养肝益肾;加筋会阳陵泉,诸穴相配可疏通经络,调理气血,濡养筋脉。临床运用:腰腿、膝关节冷痛麻痹、酸痛、屈身不利、下肢不遂、腰疼、消渴、寒疝、脚气、腹胀、腹痛、水肿等。

养生保健

艾灸法:将艾条点燃,然后将点燃的一端对准阴市穴,以穴位处皮肤感觉温和但无灼痛感为宜。每次可灸10~15分钟。

注:本穴因汇集的经水多而性寒凉,地部经水较少气化,其功用即为汇聚上源经水并传输给胃经下部经脉,如在本穴施以艾灸则会改变本穴固有的寒凉特性,促使穴内经水的气化,穴内的经水则会因此而变得干少,经水不足也就不能濡养胃经梁丘穴以下经脉诸穴,故而经书对阴市穴作出禁灸的规定。

《针灸大成》:禁灸,《针灸甲乙经》:不可多灸。用热远热也。若遇阴极之证,必不得已而用之,可遵《针灸甲乙经》不可多灸之戒。

在中医里,阴,泛指阴水,多指血液。市,就是集市之意。阴市这个位置,简单地理解,就是一个血液的汇集之地。为什么这个地方能成为血液的汇集之地呢?这要从其循行的路线进行解读。

足阳明胃经是一条多气多血之经,从承泣穴的点滴之水(泣)发源,经过33个穴位的不断汇集,经水流量逐渐增大,到了阴市这个穴时,恰好遇到了一个肌肉的凹陷,而前方,则是遇到了髌骨高地的阻隔,于是经水就在此处汇集了,形成了一个“集市”。

阴市穴,降血糖之要穴

高血糖是怎么一回事?实际上,就是代谢出现了问题。血糖是人体的能量,就好比汽车的汽油一样。血糖无法进入到细胞组织中参与新陈代谢,这样肌肉组织因得不到能量的供应,就会变行软弱无力。于是,就不停地向大脑发出求救信号,要求持续提供新的能量。但新的能量(血糖)依然无法到达所需要的部位,全通过尿液排掉了,而这一切的罪过,都缘于经络堵了,也就是输送能量(血糖)的通道堵住了。换言之,不是能量摄入的总量不够,而是因为路不通,导致能量输入不进去,白白随尿浪费掉了,其结果就是导致糖尿病特有的“三多一少”(多吃、多喝、多尿、体重减少)的症状。

既然糖尿病的血糖高,主要是因为经络堵了,导致血糖输送不过去造成的,那打通经络就很重要。但打通经络要靠什么来打通呢?当然就需要“阴”(血液)了。因为阴市穴是阴液(血液)汇聚的市场,所以,这里的血液足够的丰沛,当刺激阴市穴时,就有助于将血液输送出去,通过用力点按、敲击、刮痧等物理方法,帮助将此处汇聚的血液输送出去。如果血液能就此向外扩散,进入到了细胞组织当中,那血糖则会应声下降。

需要指出的是,因经络堵塞导致的血糖升高,进而一步步发展成为糖尿病,其过程是缓慢的,而解决此问题,也不能指望刺激一下阴市穴就OK啦,需要全身系统性的打通经络,只有这样,血糖才会最终降下来。

这正是:阴血汇聚腿中央,血气丰沛正方刚,通络降糖何穴有,阴市这里保健康!

按摩手法:

点按法:采用坐位,在大腿前面找到阴市穴的位置,用拇指的指腹深深向下按压阴市穴,刺激时一定要用力。当感觉有酸胀感时,保持5-6秒,再松开,再按下去,再松开。如此反复40~50次。

敲击法:手握空心拳敲击阴市穴,每敲6下,作一次呼吸,一至三下为吸气,四至六下为呼气,以此类推,每次敲击3-5分钟。

另外,亦可用小皮锤或按摩棒等轻轻在此敲击。

按揉法:将双手拇指指腹分别按在两侧阴市穴上,然后保持一定的力度,内向外进行旋转按揉。两侧各按揉约5分钟左右。

特效按摩:

下半身寒冷的人可多按揉阴市,最好采取指压带揉动的方式,每次1~3分钟。

经常用拇指指腹轻轻按揉阴市,每次1~3分钟,可降血糖。

十二经脉简介

目录1拼音2英文参考3概述4十二经脉的分类5十二经脉的分布 5.1十二经脉在头面部的分布5.2十二经脉在躯干部的分布 6十二经脉流注顺序7十二经脉详述 7.1手太阴肺经7.2手阳明大肠经7.3足阳明胃经7.4足太阴脾经7.5手少阴心经7.6手太阳小肠经7.7足太阳膀胱经7.8足少阴肾经7.9手厥阴心包经7.10手少阳三焦经7.11足少阳胆经7.12足厥阴肝经 8十二经穴 8.1十二经穴起止表8.2十二经穴起止歌 9参考资料附:1古籍中的十二经脉 1拼音 shí èr jīng mài

2英文参考 elve meridians or elve channels [中国针灸学词典]

elve regular channels [中医药学名词审定委员会.中医药学名词(2004)]

elve regular meridians [中医药学名词审定委员会.中医药学名词(2004)]

3概述 十二经脉为经络分类名[1]。出《黄帝内经灵枢·海论》。十二经脉是人体手、足三阴三阳十二条主要经脉的合称,为经络系统的主体[2],故又称十二正经[2]。《黄帝内经灵枢·海论》:“夫十二经脉者,内属于腑脏,外络于肢节。”

十二经脉是人体运行气血的主要通道,也是经络系统的主体,包括手太阴肺经、手阳明大肠经、足阳明胃经、足太阴脾经、手少阴心经、手太阳小肠经、足太阳膀胱经、足少阴肾经、手厥阴心包经、手少阳三焦经、足少阳胆经、足厥阴肝经[1][3]。

每一经脉,内部属络于一定的脏腑(属于脏的络于腑,属于腑的络于脏),外部则分布于四肢、躯干和头面[1]。

十二经脉按阴阳属性分布于人体,四肢部阳经在外侧,阴经在内侧;太阴、阳明在前(外),少阴、太阳在后(内),厥阴、少阳在中[3]。手足三阳经脉皆会于头部,阳明在前,少阳在侧,太阳在后[3]。胸腹部分布着手足三阴经脉及足阳明经,腰背部为足太阳所过,侧胸腹为足少阳所过[3]。

十二经脉的流注顺序是:手太阴肺经→手阳明大肠经→足阳明胃经→足太阴脾经→手少阴心经→手太阳小肠经→足太阳膀胱经→足少阴肾经→手厥阴心包经→手少阳三焦经→足少阳胆经→足厥阴肝经。

十二经脉的循行规律,《黄帝内经灵枢·逆顺肥瘦》:“手之三阴,从脏(胸)走手;手之三阳,从手走头;足之三阳,从头走足;足之三阴,从足走腹(胸)。”并按五行属性互为表里,阴经属脏络腑,阳经属腑络脏[3]。其走向互相连接[1]。

各经脉有五行属性,且有气血多少的不同[1]。

4十二经脉的分类 十二经脉对称分布于人体的两侧,分别循行于上肢或下肢的内侧或外侧,每一经脉分别属于一个脏或一个腑,因此,十二经脉中每一经脉的名称,都包括手足、阴阳、脏腑三个部分。

内为阴,外为阳:分布于肢体内侧面的经脉为阴经,分布于肢体外侧的经脉为阳经。

脏为阴,腑为阳:五脏“藏精气而不泻”,为阴,六腑“传化物而不藏”,为阳。每一阴经分别隶属于一脏,每一阳经分别隶属于一腑,各经均以脏腑命名。

上为手,下为足:分布于上肢的经脉,在经脉之前冠以“手”字,分布于下肢的经脉,在经脉之前冠以“足”字。

5十二经脉的分布

5.1十二经脉在头面部的分布

头面部:手三阳经止于头面部,足三阳经起于头面部,手足三阳经在头面部相交接,所以说“头为诸阳之会”。

其分布特点是:阳明经分布于面部、额部;太阳经分布于面颊、头顶及枕项部;少阳经分布于耳颞部。另外,足厥阴经也循行至巅顶部。其分布规律是:阳明在前,少阳在侧,太阳在后,厥阴在巅顶。

5.2十二经脉在躯干部的分布

躯干部:手三阳经行于肩胛部;手三阴经均从腋下走出;足三阳经则阳明经行于前(胸腹前),太阳经行于后(背后),少阴经行于侧面;足三阴经均行于腹面。行于腹面的经脉自内向外的顺序为:足少阴、足阳明、足太阴、足厥阴。

6十二经脉流注顺序 十二经脉的流注顺序是:手太阴肺经→手阳明大肠经→足阳明胃经→足太阴脾经→手少阴心经→手太阳小肠经→足太阳膀胱经→足少阴肾经→手厥阴心包经→手少阳三焦经→足少阳胆经→足厥阴肝经[3]。

7十二经脉详述 十二经脉是人体运行气血的主要通道,包括手太阴肺经、手阳明大肠经、足阳明胃经、足太阴脾经、手少阴心经、手太阳小肠经、足太阳膀胱经、足少阴肾经、手厥阴心包经、手少阳三焦经、足少阳胆经、足厥阴肝经[1]。

7.1手太阴肺经

手太阴肺经与手阳明大肠经相为表里,为十二经脉之一。五行属金。本经从中焦胃脘部开始,下行联络大肠,回上来沿着胃的上口,贯穿膈肌,入属肺脏,从肺系(气管、喉咙)部位横行至前胸外上方,出中府、过云门而至腋下,沿上臂内侧前缘下行,到肘中尺泽,再沿着前臂行到掌后寸口部的太渊,沿手掌大鱼际边缘的鱼际和拇指桡侧,到指端少商,它的支脉,从腕后列缺分出,走向食指桡侧端,交于手阳明大肠经[4]。手太阴肺经共有11个穴位。其中9个穴位分布在上肢掌面桡侧,2个穴位在前胸上部,首穴中府、云门、天府、侠白、尺泽、孔最、列缺、经渠、太渊、鱼际、末穴少商。本经腧穴可主治呼吸系统和本经脉所经过部位的病症。例如咳嗽,喘息,咳血,胸闷胸痛,咽喉肿痛,外感风寒及上肢内侧前缘疼痛等。该经发生病变,主要表现为胸部满闷,咳嗽,气喘,锁骨上窝痛,心胸烦满,小便频数,肩背,上肢前边外侧厥冷,麻木酸痛等症。

7.2手阳明大肠经

手阳明大肠经与手太阴肺经相为表里,为十二经脉之一。五行属金。本经从食指桡侧端商阳开始,沿着食指桡侧缘,出于第一、二掌骨间的合谷,进入两筋(拇长伸肌腱和拇短伸肌腱)之间的阳溪,沿前臂桡侧到达肘横纹外侧端的曲池,向上沿上臂外侧前缘,到肩峰前边的肩髃,再向上交会于项部的大椎,向前下进入锁骨上窝,络于肺脏,下贯膈肌,属于大肠;它的支脉,从锁骨上窝上行颈旁,通过面颊,进入下齿槽,出来挟口旁,交会人中部——左边的向右,右边的向左,分别向上夹鼻孔旁的迎香,交足阳明胃经。[5]

手阳明大肠经

手阳明大肠经共有20穴。15穴分布在上肢背面的桡侧,5穴在颈、面部。首穴商阳,末穴迎香。本经腧穴可主治眼、耳、口、牙、鼻、咽喉等器官病症,胃肠等腹部疾病、热病和本经脉所经过部位的病症。例如头痛,牙痛,咽喉肿痛,各种鼻病,泄泻,便秘,痢疾,腹痛,上肢屈侧外缘疼痛等。

商阳、二间、三间、合谷、阳溪、偏历、温溜、下廉、上廉、手三里、曲池、肘髎、手五里、臂臑、肩髃、巨骨、天鼎、扶突、口禾髎、迎香

手阳明大肠经发生病变,主要表现为齿痛,颈肿,目黄,口干,鼽衄,喉痹,肩臂疼痛,食指不用和经脉过处灼热肿胀或寒栗不复等症。

7.3足阳明胃经

足阳明胃经与足太阴脾经相表里。为十二经脉之一。五行属土。本经从鼻旁迎香开始,上至鼻根中,向旁边交会足太阳膀胱经,向下沿鼻外侧,进入上齿槽中,出来夹口旁的地仓,环绕口唇,向下交会于任脉的承浆穴,退回来沿下颌出面动脉部的大迎,过下颌角前下方的颊车,向上经耳前、鬓发前缘,到头角部的头维,再到前额中部,它的下行支脉,从大迎穴前直下颈动脉搏动处的人迎,沿着喉咙,进入锁骨上窝,向下贯穿膈肌,入属胃腑,联络脾脏;它外行的主干,从锁骨上窝向下经乳中,挟脐两旁天枢下行,进入到腹股沟动脉部的气冲;它在腹内的一条支脉,从胃下口开始,经腹腔到腹股沟与外行的主干合而下行,经髋关节前的髀关,到股四头肌隆起处的伏兔,下向膝髌中,沿胫骨外侧,到足背部的冲阳,再经中趾内侧趾缝,出其末端厉兑;另有一条支脉,从膝下3寸处分出,向下进入中趾外侧趾缝,并出其末端;它的又一条支脉,从足背部分出,走到大趾的内侧端,交于足太阴脾经。[6]

足阳明胃经共有45个穴位,15个穴位分布在下肢的前外侧面,30个穴位在腹、胸部和头面部。首穴承泣、四白、巨髎、地仓、大迎、颊车、下关、头维、人迎、水突、气舍、缺盆、气户、库房、屋翳、膺窗、乳中、乳根、不容、承满、梁门、关门、太乙、滑肉门、天枢、外陵、大巨、水道、归来、气冲、髀关、伏兔、阴市、梁丘、犊鼻、足三里、上巨虚、条口、下巨虚、丰隆、解溪、冲阳、陷谷、内庭、末穴厉兑。

足阳明胃经原穴为冲阳穴,络穴为足太阴脾经之公孙穴。阳明象征阳气极盛的经络,故在适应力量上,对里热和实证就容易发挥它的特点。

足阳明胃经腧穴可治疗胃肠等消化系统,神经系统,呼吸系统,循环系统和头、眼、鼻、口、齿等器官病症和本经脉所经过部位的病症。例如:胃痛,腹胀,呕吐,泄泻,鼻衄,牙痛,口眼涡斜,咽喉肿痛,热病,神志病及经脉循行部位疼痛等。

7.4足太阴脾经

足太阴脾经与足阳明胃经相表里。为十二经脉之一。五行属土。本经从大趾末端隐白开始,沿大趾内侧赤白肉际,经第一蹠骨小头后的太白,向上到内踝前边的商丘,再上行于胫骨内侧后,在内踝上8寸处交出到足厥阴肝经之前,向上走在大腿内侧前缘,进入腹部,属脾脏,联络胃腑,向上贯穿膈肌,行于食道两旁,连系舌根,散布舌下;它的支脉,从胃部分出,通过横膈,流注心中,交于手少阴心经。[7]

足太阴脾经共有21个穴位。11个穴位分布在下肢内侧面,10个穴位分布在侧胸腹部。首穴隐白,末穴大包,原穴为太白穴,络穴为足阳明胃经之丰隆穴。是阴气最盛的经络,所有本经络穴善于对里寒里虚发挥效用。足太阴脾经腧穴可治疗脾、胃等消化系统病症。例如胃脘痛、恶心呕吐、嗳气、腹胀、便溏、黄疸、身重无力、舌根强痛及下肢内侧肿痛、厥冷等。

7.5手少阴心经

手少阴心经与手太阳小肠经相为表里。为十二经脉之一。五行属火。手少阴心经自心中开始,出来属于心系(心脏周围脉管等组织),向下贯穿膈肌,联络小肠;它的分支,从心系向上,挟著食道两旁,上连目系系(眼与脑相连的组织);它的外行主干,从心系上行于肺,向下出于腋下的极泉,沿上臂内侧后缘,下向肘内侧横纹头的少海,沿前臂内侧后缘下行,到掌后豌豆骨部的神门,进入掌内后边,沿小指的桡侧出于末端少冲,交手太阳小肠经。[8]

手少阴心经共9个穴位。1个穴位在腋窝部,8个穴位在上肢掌侧面的尺侧。首穴极泉、青灵、少海、灵道、通里、阴郄、神门、少府、末穴少冲。本经腧穴可主治胸、心、循环系统病症、神经精神系统病症以及经脉循行所过部位的病症。例如心痛、心悸、失眠、咽干、口渴、癫狂及上肢内侧后缘疼痛等。

手少阴心经发生病变,主要表现为咽干,心痛,口渴,目黄,胁痛和上肢前边内侧本经脉过处厥冷,疼痛,掌中热痛等。

7.6手太阳小肠经

手太阳小肠经与手少阴心经相为表里。为十二经脉之一。五行属火[9]。《黄帝内经灵枢·经脉》:“小肠手太阳之脉,起于小指之端,循手外侧上腕,出踝中,直上循臂骨下廉,出肘内侧两筋之间,上循臑外后廉。出肩解,绕肩胛,交肩上,入缺盆,络心,循咽,下膈,抵胃,属小肠;其支者,以缺盆循颈上颊,至目脱眦,却入耳中;其支者,别颊,上(出页),抵鼻,至目内眦,斜络于颧。”即手太阳小肠经循行路线起自手小指尺侧端(少泽),沿手掌尺侧缘上行,出尺骨茎突,沿前臂后边尺侧直上,从尺骨鹰嘴和肱骨内上髁之间(小海)向上,沿上臂后内侧出行到肩关节后,绕肩胛,在大椎穴处与督脉相会。又向前进入缺盆(锁骨上窝),深入体腔,联络心脏,沿食道下行,穿膈肌,到胃部,入属小肠。其分支从锁骨上窝沿颈上颊到外眼角,又折回进入耳中(听宫)。另一支脉从面颊部分出,经眶下,达鼻根部的内眼角,然后斜行到颧部(颧髎)。脉气由此与足太阳膀胱经相接。

手太阳小肠经发生病变,主要表现为咽痛,颌肿,耳聋,目黄和肩部,上肢后边内侧本经脉过处疼痛等。

7.7足太阳膀胱经

足太阳膀胱经(bladder meridian or bladder channel of foot Taiyang)与足少阴肾经相为表里。为十二经脉之一。五行属水。本经自内眼角睛明开始,向上经前额至头顶与督脉交会;它的分支,从头顶到耳上角;它的外行主干,从头顶入内络于脑,回出来在项部的天柱分开下行,一支沿肩胛内侧,夹脊柱两旁到腰中,进入脊旁筋肉,联络肾脏,属于膀胱;它在腰部的分支,从腰部挟脊继续下行,经臀横纹中点的承扶,到腘窝部的委中;它在背部的另一支脉,从肩胛内侧下行,通过髋关节部足少阳胆经的环跳,向下沿大腿后面行走,在腘窝部与前支经脉会合于委中穴处,继续下行,向下通过腓肠肌部,出于外踝后方的昆仑,沿足外侧缘到足小趾外侧端的至阴,交于足少阴肾经[10]。

足太阳膀胱经

7.8足少阴肾经

足少阴肾经与足太阳膀胱经相为表里。为十二经脉之一。五行属水。本经从足小趾下边开始,斜行到足心中的涌泉,出于舟骨粗隆前下的然谷,沿着内踝的后方行走,分支进入足跟中,上沿小腿内侧行走,出胭窝内侧的阴谷,再沿大腿内侧后缘上行,贯穿脊柱,属于肾脏,联络于膀胱;其直行的主干,从肾脏出来,向上穿过肝脏和膈肌,进入肺部,沿着喉咙,到舌根两侧;它的支脉,从肺出来,联络于心,流注到胸中,交于手厥阴心包经[11]。

7.9手厥阴心包经

手厥阴心包经与手少阳三焦经相为表里。为十二经脉之一。五行属(相)火。本经从胸中开始,出来属于心包,向下贯穿膈肌,联络上、中、下三焦;它的分支,从胸中出走胁部,经腋下3寸的天池而上行至腋下,沿上臂内侧中间,到肘中肱二头肌腱尺侧缘的曲泽,再下行于前臂桡侧腕屈肌腱与掌长肌腱之间的郄门、间使、内关、大陵到手掌心中的劳宫,沿中指出其末端的中冲;它的另一条支脉,从掌中分出,到无名指尺侧端,交于手少阳三焦经[12]。

7.10手少阳三焦经

手少阳三焦经与手厥阴心包经相为表里。为十二经脉之一。五行属(相)火。本经从无名指尺侧端关冲开始,向上出于小指与无名指之间,沿着手背出于前臂外侧尺、桡两骨之间,向上通贯肘尖部的天井,沿上臂外侧上肩部,走至足少阳胆经之后,前行进入锁骨上窝,分布于膻中(两乳之间的部位),联络心包,通过横膈,绕属于上、中、下三焦;它的分支,从膻中分出,上出缺盆,经项旁,连系耳后,上行出于耳尖上方的角孙,再弯曲向下,经面颊到目下;它的另一条支脉,从耳后进入耳中,出行耳前,经过颧弓上缘,交面颊,当外眼角丝竹空后交于足少阳胆经[13]。

手少阳三焦经

7.11足少阳胆经

足少阳胆经与足厥阴肝经相为表里。为十二经脉之一。五行属木。本经从外眼角瞳子髎开始,向上到额角下行到耳后,沿颈旁走到手少阳经之前,到肩上退后,交出手少阳经之后,进入锁骨上窝;它的支脉,从耳后进入耳中,浅出耳前,到达外眼角后方;它的另一条支脉,从外眼角分出,下向面动脉部,会合手少阳三焦经到目下,向下经下颌角、颈部,与主干在锁骨上窝处会合,由此下向胸中,贯穿膈肌,联络肝脏,属于胆,沿着胁里,浅出于腹股沟动脉处,绕过 *** 毛际,横行进入髋关节部;它的直行主干,从锁骨上窝下向腋部,经胸侧、浮肋,与前支经脉在髋关节部的环跳会合,由此合而向下,沿大腿外侧,出膝外侧,下向腓骨头之前的阳陵泉,直下到腓骨下段,出外踝前边的丘墟,沿足背走到第四趾外侧端的足窍阴;它的另一支脉,从足背分出,沿第一、二跖骨之间,出足大趾外侧端,回过来贯穿爪甲,出于趾背丛毛之中,交于足厥阴肝经[14]。

7.12足厥阴肝经

足厥阴肝经与足少阳胆经相为表里。为十二经脉之一。五行属木。本经从足大趾背毫毛处的大敦开始,向上沿着足背内侧,到内踝前1寸的中封,上沿小腿内侧,在离内踝8寸处交于足太阴之后,再沿膝关节和大腿内侧上行,进入 *** 中,环绕阴器,到达小腹部,挟胃旁边,属于肝脏,联络胆,向上贯穿膈肌,分布在胁肋部,沿着喉咙的后边,上行到鼻咽部,联系目系(眼与脑相连的组织),上出于额部,与督脉交会于头顶;它的支脉,从目系下行到面颊里边,环绕唇内;它的另一支脉,从肝分出,贯穿膈肌向上流注于肺。交于手太阴肺经。[15]

足厥阴肝经

8十二经穴 十二经穴 指归属十二正经的穴位。单侧共309穴。分别为:肺经11穴,大肠经20穴,胃经45穴,脾经21穴,心经9穴,小肠经19穴,膀胱经67穴,肾经27穴,心包经9穴,三焦经23穴,胆经44穴,肝经14穴。[16]

8.1十二经穴起止表

十二时辰 十二经穴 起穴 止穴 寅 肺经手太阴 出中府(腋傍) 至少商(手拇) 卯 大肠手阳明 起商阳(手食指) 至迎香(鼻傍) 辰 胃经足阳明 起承泣(目下) 下厉兑(足次趾) 巳 脾经足太阴 起隐白(足) 上大包(腋下) 午 心经手少阴 出极泉(腋下) 注少冲(手小指) 未 小肠手太阳 起少泽(手小指) 上听宫(耳中) 申 膀胱足太阳 起睛明(目内眦) 下至阴(足小趾) 酉 肾经足少阴 起涌泉(足心) 上俞府(胸前) 戌 心包手厥阴 出天池(乳后) 注中冲(手中指) 亥 三焦手少阳 起关冲(手名指) 上丝竹空(眉尾) 子 胆经足少阳 起童子髎(目锐眦) 下窍阴(足四趾) 丑 肝经足厥阴 起大敦(足) 上期门(乳下)

8.2十二经穴起止歌

十二经穴起止歌[17]:

中府肺经出少商,少商别络注商阳。

商阳大肠迎香上,香接承泣至胃旁;

头维下降至兑穴,兑传隐白至脾乡;

最终脾络名大包,大包再接极泉场。

泉贯少冲心部井,少泽相连即小肠;

上达听宫睛明会,膀胱下达至阴旁。

至阴斜出涌泉底,肾脉还归俞府藏。

俞府天池横络截,三焦宛转丝竹扬。

丝竹更贯瞳子窌,胆经下入窍阴方。

窍阴横亘大敦井,敦上期门肝脉当。

期门历遍还中府,经络周流仔细详。

备注:此歌为今人李鼎改写校订。现将原歌摘录如下,以供参考。

中府为初注少商,少商别络注商阳。商阳复向迎香走,香接头维至库房。

维下降兮趋厉兑,兑传隐白至胸乡。隐白上升达大包,大包仍续极泉场。

泉贯少冲心部井,少泽相连即小肠。泽会听宫、睛明分,睛明下造至阴强。

至阴斜出涌泉底,泉穴还归俞府藏,俞府天池横络截,池出中冲心主张。

中冲并与关冲合,关冲宛转丝竹傍。丝竹更贯瞳窌穴,瞳窌下入窍阴方。

足阳明胃经的循行路线图 足阳明胃经的作用

5 足阳明胃经腧穴主要有承泣,四白,大迎,人迎,水突,乳中,天枢,伏兔,阴市,梁丘,足三里,丰隆,冲阳,陷谷,内庭,巨髎,地仓,头维,颊车,下关,气舍,缺盆,气户,库房,屋翳,不容,梁门,承满,乳根,膺窗,关门,太乙,滑肉门,外陵,髀关,气冲,大巨,水道,归来,犊鼻,解溪,条口,上巨虚,下巨虚,厉兑共45穴,左右合90穴。

6 足阳明胃经养生时间辰时(上午7-9点)气血流注胃经。胃主受纳,腐熟水谷。《黄帝内经》上说:“脾胃者,仓禀之官,五味出焉”。将脾胃的受纳运功能比成仓禀,可以摄入食物,并输出精微营养物质以功全身以水谷。胃经旺,则有利于消化系统,此时除了应按时进食早餐外,还可循经按摩一下胃经,以活化胃经气血,增强消化系统功能。

足阳明胃经经穴简介

这是一个关于足阳明胃经经穴的开放分类,共收录词条49个(含子类)。

足阳明胃经足阳明胃经为十二经脉之一。代号ST。与足太阴脾经相表里。五行属土。足阳明胃经起于鼻翼两旁迎香穴,夹鼻上行,至鼻根部,与足太阳膀胱经相交于目内眦,向下沿鼻柱外侧,入上齿中,还出,环绕嘴唇,在颏唇沟承浆穴处左右相交,退回沿下颌骨后下缘经下颌角上行过耳前,沿发际,到额前神庭穴。其下行支脉沿喉咙向下后行,左右交会并与督脉在大椎穴处相会,折向前行,入缺盆,深入体腔,下行穿过膈肌,属胃,络脾。其直行主干从缺盆出体表,沿乳中线下行,夹脐两旁旁开2寸,下行至腹股沟处的气街穴,沿大腿前侧,至膝膑,沿下肢胫骨前缘下行至足背,入足第二趾外侧端厉兑穴。另一分支从足背上冲阳穴分出,前行入足大趾内侧端,经气于隐白穴与足太阴脾经相接。阳明象征阳气极盛的经络,故在适应力量上,对里热和实证就容易发挥它的特点。

《黄帝内经灵枢·经脉》:“胃足阳明之脉,起于鼻之交頞中,旁纳(一本作约字)太阳之脉,下循鼻外,入上齿中,还出夹口,环唇,下交承浆,却循颐后下廉,出大迎,循颊车,上耳前,过客主人,循发际,至额颅;其支者,从大迎前下人迎,循喉咙,入缺盆,下膈,属胃,络脾;其直者,从缺盆下乳内廉,下夹脐,入气街中;其支者,起于胃口,下循腹里,下至气街中而合,以下髀关,抵伏兔,下膝膑中,下循胫外廉,下足跗,入中指内间;其支者,下廉三寸而别,下入中指外间;其支者,别跗上,入大趾间,出其端。”

足阳明胃经腧穴足阳明胃经腧穴主要分布在头面部、颈部、胸部第2侧线(前正中线旁开4寸)、腹部第2侧线(前正中线旁开2寸)、下肢的前外侧面、足背、第2趾外侧。起穴为承泣,止穴为厉兑,左右各45穴。

本经腧穴

足阳明胃经共有45个穴位,15个穴位分布在下肢的前外侧面,30个穴位在腹、胸部和头面部。首穴承泣,末穴厉兑。据《针灸甲乙经》及《医宗金鉴》等书载,计有:承泣、四白、巨髎、地仓、大迎、颊车、下关、头维、人迎、水突、气舍、缺盆、气户、库房、屋翳、膺窗、乳中、乳根、不容、承满、梁门、关门、太乙、滑肉门、天枢、外陵、大巨、水道、归来、气冲、髀关、伏兔、阴市、梁丘、犊鼻、足三里、上巨虚、条口、下巨虚、丰隆、解溪、冲阳、陷谷、内庭、厉兑。

阳明象征阳气极盛的经络,故在适应力量上,对里热和实证就容易发挥它的特点。

足阳明胃经腧穴

特定穴

原穴冲阳

络穴丰隆

郄穴梁丘

募穴大肠募穴:天枢

五输穴井穴(金):厉兑

荥穴(水):内庭

输穴(木):陷谷

经穴(火):解溪

合穴(土):足三里

下合穴大肠:上巨虚

胃:足三里

小肠:下巨虚

交会穴●所属经  √交会经

足阳明胃经

足太阳膀胱经

足少阳胆经

手阳明大肠经

手少阳三焦经

手太阳小肠经

任脉

督脉

阴跷脉

阳蹻脉

阳维脉

冲脉

承浆

上脘

中脘

神庭

水沟

大椎

睛明

上关

颔厌

悬厘

承泣

巨髎

地仓

下关

头维

气冲

迎香

足阳明胃经腧穴主治病证足阳明胃经腧穴可治疗胃肠等消化系统,神经系统,呼吸系统,循环系统和头、眼、鼻、口、齿等器官病症和本经脉所经过部位的病症。例如:胃痛,腹胀,呕吐,泄泻,鼻衄,牙痛,口眼涡斜,咽喉肿痛,热病,神志病及经脉循行部位疼痛等。

足阳明胃经腧穴主治胃肠病和头面、目、鼻、口齿病和神志病,以及经脉循行部位的其他病证。

足阳明胃经腧穴临床多用于治疗胃肠病、神志病、血病、咳喘、头面病、皮肤病、热病及经脉循行部位的病证。

足阳明胃经腧穴分部主治提要表

穴名

部  位

主  治

承泣 *

目赤肿痛

四白*

目赤肿痛,口眼㖞斜

巨髎

口眼㖞斜、鼻衄、齿痛

地仓*

口㖞

大迎

口㖞、颊肿,齿痛

烦车*

口㖞、颊肿、齿痛、牙关紧闭

下关*

口㖞、齿痛、耳聋、牙关紧闭

头维*

侧头

头痛,目疾

头面部:头面、目,鼻、口、齿病

人迎

咽喉肿痛,气喘

水突

咽喉肿痛、气喘

气舍

咽喉肿痛

缺盆

咳喘、咽喉肿痛

气户

咳喘

库房

咳嗽,胸胁胀痛

屋翳

咳嗽,乳痈

肩窗

咳嗽、乳痈,胸胁胀痛

乳中

(禁针灸)

乳根

咳嗽,胸痛、乳汁少

颈胸部:喉、胸、肺疾患

不容

上腹

胃痛、呕吐,腹胀

承满

上腹

肠鸣、腹胀,胃痛

粱门*

上腹

食欲不振、胃痛

关门

上腹

肠鸣,泄泻,腹痛

太乙

上腹

胃痛,癫狂

滑肉门

上腹

呕吐.癫狂

天枢*

上腹

痢疾.肠鸡、腹胀、绕脐痛

上腹部。胃肠痛,神志病

外陵

下腹

腹痛,疝气

大巨

下腹

小腹胀痛,小便不利,疝气

水遭

下腹

小便不利,疝气

归来*

下腹

月经不调、疝气

气冲

下腹

月经不调、阳痿、疝气

下肢部:前阴病、妇科病

髀关

大腿

下肢痿痹

伏兔*

大腿

下肢痿痹

阴市

大腿

下肢痿痹

粱丘*

大腿

胃痛、膝痛

犊鼻

膝痛麻木

膝上部:下肢局部疾患

足三里*

小腿

胃痛,腹胀、泄泻、便秘,膝胫肿痛、全身性强壮要穴

上巨虚*

小腿

肠鸣、泄泻、腹胀,肠痈

条口

小腿

下肢痿痹

下巨虚*

小腿

小腹痛、下肢痿痹、乳痈

丰隆*

小腿

呕吐、便秘、痰多、咳嗽、眩晕、癫狂

小腿部:胃肠病、神志病

穴名

部  位

主  治

解溪*

头痛、癫狂

冲阳

足背

口眼㖞斜

陷谷

足背

目赤肿痛、肠鸣腹痛、热病

内庭*

足背

口㖞,齿痛、咽喉肿痛、腹胀、热病、痢疾

厉兑

趾端

齿痛、咽喉肿痛、腹胀、热病、多梦、癫狂

足部:头面、目、鼻、口、齿、咽喉病,胃肠病,神志病,热病

本文地址:http://www.dadaojiayuan.com/jingluo/57382.html.

声明: 我们致力于保护作者版权,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无法核实真实出处,未能及时与作者取得联系,或有版权异议的,请联系管理员,我们会立即处理,本站部分文字与图片资源来自于网络,转载是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来源标注错误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权益,请立即通知我们(管理员邮箱:602607956@qq.com),情况属实,我们会第一时间予以删除,并同时向您表示歉意,谢谢!

上一篇:

下一篇: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