阴市穴别名阴鼎穴。
1、阴市。阴,水也。市,聚散之地。该穴名意指胃经的地部经水在此汇合。
本穴物质为髀关传来的地部经水,为脾土外渗之水,因本穴处肉之陷,经水在此汇合之状,故名。
2、阴鼎。阴,水也。鼎,炉鼎也。阴鼎名意指胃经的地部经水在此汇合且不断气化。
本穴物质为髀关传来的地部经水,经水在此为汇合之状,因受脾土所传之热,地部经水不断气化,故名阴鼎。
阴市穴,属足阳明胃经。阴为阳之对,指寒症,市是集聚之意,穴位居下,易为寒湿所聚,故名阴市。
胃为水谷所归,五味皆入如市杂,故有“胃为之市”之说。集结之处为市,穴为足阳明脉气所发,又主“腰脚如冷水,膝寒……。”功在温经散寒,故名阴市。
《说文》:“阴,暗也。”与阳相对。阴,指人体的前阴部。市,为芾(fú)之误。上古遮蔽阴部的短裳谓之芾。阴市者,遮蔽阴部,今皆以阴市为“阴芾”,传抄讹误,由来已久矣。本穴治腰膝如注水、寒疝、痿痹、风湿、阴湿等诸阴寒疾患,犹治诸阴病之市集也,亦命名“阴市”之义也。揣本穴性能,属阳经,为阳为热,富于火力,故能消散阴翳,故别名又称“阴鼎”。鼎,炉灶也。
阴市穴,阴血汇集之市
阴,水也。市,聚散之地。
阴市,名意指胃经的地部经水在此汇合。本穴物质为髀关穴传来的地部经水,为脾土中的外渗之水,因本穴位处肉之陷,经水在此为汇合之状,故名阴市。
阴市穴意义:胃经的地部经水在此汇合。
气血特征:气血物质为地部经水和经水气化之气。
运行规律:地部经水汇聚本穴后循胃经下行梁丘穴,气化之气则上行天部。
取穴方法:阴市穴,仰卧伸下肢,或正坐屈膝取穴。在髌骨外上缘上3寸,当髂前上棘与髌骨外上缘的连线上取穴。
阴市穴 人体穴位图快速取穴:正坐屈膝,髌底外侧直上量4横指,按压有痛感处即是。
功能作用:汇聚上源经水回流胃经。
主治病症:腿膝痿痹,屈伸不利、疝气,腹胀腹痛。
穴位配伍:
阴市配环跳、风市、委中、承山、昆仑、申脉,治腰腿痛。阴市配三里、阳辅、蠡沟,治腰痛不可以顾。阴市配风市、髋骨、足三里、阳陵、委中,治两腿痛不能行步。阴市配足三里、上巨虚、下巨虚、梁丘,治着痹。阴市配风市、玉龙,治历节风。阴市太溪、肝俞,治寒疝腹痛。阴市配足三里、三阴交、绝骨、阳辅、阳陵,治脚气。阴市配肝俞,温经行气,主治寒疝。阴市配髀关、阳陵泉、足三里,温经散寒,主治膝腿冷痛,无力。阴市配阳陵泉、犊鼻、足三里,治膝腿冷痛、无力。阴市配环跳、阳陵泉、足三里、悬钟,治下肢不遂。痿证
主穴:上肢:肩髃曲池手三里外关合谷颈胸夹脊穴下肢:髀关伏兔足三里阳陵泉三阴交腰部夹脊穴配穴:肺热伤津者,配尺泽、肺俞;湿热浸淫者,配阴陵泉、大椎;脾胃虚弱者,配脾俞、胃俞、中脘;肝肾亏虚者,配肝俞、肾俞、太溪、太冲;上肢肌肉萎缩,加手阳明经在上肢的经穴,下肢肌肉萎缩,加足阳明经在下肢的经穴。方义:阳明经多气多血,又内联脾胃,脾胃为五脏六腑之海,主润宗筋,根据“治痿独取阳明”的治疗原则,取上下肢阳明经穴位为主;夹脊穴为督脉之旁络,又通于膀胱经的脏腑背俞,可调阴阳,行气血,疏调脏腑;三阴交健脾养肝益肾;加筋会阳陵泉,诸穴相配可疏通经络,调理气血,濡养筋脉。临床运用:腰腿、膝关节冷痛麻痹、酸痛、屈身不利、下肢不遂、腰疼、消渴、寒疝、脚气、腹胀、腹痛、水肿等。
艾灸法:将艾条点燃,然后将点燃的一端对准阴市穴,以穴位处皮肤感觉温和但无灼痛感为宜。每次可灸10~15分钟。
注:本穴因汇集的经水多而性寒凉,地部经水较少气化,其功用即为汇聚上源经水并传输给胃经下部经脉,如在本穴施以艾灸则会改变本穴固有的寒凉特性,促使穴内经水的气化,穴内的经水则会因此而变得干少,经水不足也就不能濡养胃经梁丘穴以下经脉诸穴,故而经书对阴市穴作出禁灸的规定。
《针灸大成》:禁灸,《针灸甲乙经》:不可多灸。用热远热也。若遇阴极之证,必不得已而用之,可遵《针灸甲乙经》不可多灸之戒。
在中医里,阴,泛指阴水,多指血液。市,就是集市之意。阴市这个位置,简单地理解,就是一个血液的汇集之地。为什么这个地方能成为血液的汇集之地呢?这要从其循行的路线进行解读。
足阳明胃经是一条多气多血之经,从承泣穴的点滴之水(泣)发源,经过33个穴位的不断汇集,经水流量逐渐增大,到了阴市这个穴时,恰好遇到了一个肌肉的凹陷,而前方,则是遇到了髌骨高地的阻隔,于是经水就在此处汇集了,形成了一个“集市”。
阴市穴,降血糖之要穴
高血糖是怎么一回事?实际上,就是代谢出现了问题。血糖是人体的能量,就好比汽车的汽油一样。血糖无法进入到细胞组织中参与新陈代谢,这样肌肉组织因得不到能量的供应,就会变行软弱无力。于是,就不停地向大脑发出求救信号,要求持续提供新的能量。但新的能量(血糖)依然无法到达所需要的部位,全通过尿液排掉了,而这一切的罪过,都缘于经络堵了,也就是输送能量(血糖)的通道堵住了。换言之,不是能量摄入的总量不够,而是因为路不通,导致能量输入不进去,白白随尿浪费掉了,其结果就是导致糖尿病特有的“三多一少”(多吃、多喝、多尿、体重减少)的症状。
既然糖尿病的血糖高,主要是因为经络堵了,导致血糖输送不过去造成的,那打通经络就很重要。但打通经络要靠什么来打通呢?当然就需要“阴”(血液)了。因为阴市穴是阴液(血液)汇聚的市场,所以,这里的血液足够的丰沛,当刺激阴市穴时,就有助于将血液输送出去,通过用力点按、敲击、刮痧等物理方法,帮助将此处汇聚的血液输送出去。如果血液能就此向外扩散,进入到了细胞组织当中,那血糖则会应声下降。
需要指出的是,因经络堵塞导致的血糖升高,进而一步步发展成为糖尿病,其过程是缓慢的,而解决此问题,也不能指望刺激一下阴市穴就OK啦,需要全身系统性的打通经络,只有这样,血糖才会最终降下来。
这正是:阴血汇聚腿中央,血气丰沛正方刚,通络降糖何穴有,阴市这里保健康!
按摩手法:
点按法:采用坐位,在大腿前面找到阴市穴的位置,用拇指的指腹深深向下按压阴市穴,刺激时一定要用力。当感觉有酸胀感时,保持5-6秒,再松开,再按下去,再松开。如此反复40~50次。
敲击法:手握空心拳敲击阴市穴,每敲6下,作一次呼吸,一至三下为吸气,四至六下为呼气,以此类推,每次敲击3-5分钟。
另外,亦可用小皮锤或按摩棒等轻轻在此敲击。
按揉法:将双手拇指指腹分别按在两侧阴市穴上,然后保持一定的力度,内向外进行旋转按揉。两侧各按揉约5分钟左右。
特效按摩:
下半身寒冷的人可多按揉阴市,最好采取指压带揉动的方式,每次1~3分钟。
经常用拇指指腹轻轻按揉阴市,每次1~3分钟,可降血糖。
目录1拼音2英文参考3概述4十二经脉的分类5十二经脉的分布 5.1十二经脉在头面部的分布5.2十二经脉在躯干部的分布 6十二经脉流注顺序7十二经脉详述 7.1手太阴肺经7.2手阳明大肠经7.3足阳明胃经7.4足太阴脾经7.5手少阴心经7.6手太阳小肠经7.7足太阳膀胱经7.8足少阴肾经7.9手厥阴心包经7.10手少阳三焦经7.11足少阳胆经7.12足厥阴肝经 8十二经穴 8.1十二经穴起止表8.2十二经穴起止歌 9参考资料附:1古籍中的十二经脉 1拼音 shí èr jīng mài
2英文参考 elve meridians or elve channels [中国针灸学词典]
elve regular channels [中医药学名词审定委员会.中医药学名词(2004)]
elve regular meridians [中医药学名词审定委员会.中医药学名词(2004)]
3概述 十二经脉为经络分类名[1]。出《黄帝内经灵枢·海论》。十二经脉是人体手、足三阴三阳十二条主要经脉的合称,为经络系统的主体[2],故又称十二正经[2]。《黄帝内经灵枢·海论》:“夫十二经脉者,内属于腑脏,外络于肢节。”
十二经脉是人体运行气血的主要通道,也是经络系统的主体,包括手太阴肺经、手阳明大肠经、足阳明胃经、足太阴脾经、手少阴心经、手太阳小肠经、足太阳膀胱经、足少阴肾经、手厥阴心包经、手少阳三焦经、足少阳胆经、足厥阴肝经[1][3]。
每一经脉,内部属络于一定的脏腑(属于脏的络于腑,属于腑的络于脏),外部则分布于四肢、躯干和头面[1]。
十二经脉按阴阳属性分布于人体,四肢部阳经在外侧,阴经在内侧;太阴、阳明在前(外),少阴、太阳在后(内),厥阴、少阳在中[3]。手足三阳经脉皆会于头部,阳明在前,少阳在侧,太阳在后[3]。胸腹部分布着手足三阴经脉及足阳明经,腰背部为足太阳所过,侧胸腹为足少阳所过[3]。
十二经脉的流注顺序是:手太阴肺经→手阳明大肠经→足阳明胃经→足太阴脾经→手少阴心经→手太阳小肠经→足太阳膀胱经→足少阴肾经→手厥阴心包经→手少阳三焦经→足少阳胆经→足厥阴肝经。
十二经脉的循行规律,《黄帝内经灵枢·逆顺肥瘦》:“手之三阴,从脏(胸)走手;手之三阳,从手走头;足之三阳,从头走足;足之三阴,从足走腹(胸)。”并按五行属性互为表里,阴经属脏络腑,阳经属腑络脏[3]。其走向互相连接[1]。
各经脉有五行属性,且有气血多少的不同[1]。
4十二经脉的分类 十二经脉对称分布于人体的两侧,分别循行于上肢或下肢的内侧或外侧,每一经脉分别属于一个脏或一个腑,因此,十二经脉中每一经脉的名称,都包括手足、阴阳、脏腑三个部分。
内为阴,外为阳:分布于肢体内侧面的经脉为阴经,分布于肢体外侧的经脉为阳经。
脏为阴,腑为阳:五脏“藏精气而不泻”,为阴,六腑“传化物而不藏”,为阳。每一阴经分别隶属于一脏,每一阳经分别隶属于一腑,各经均以脏腑命名。
上为手,下为足:分布于上肢的经脉,在经脉之前冠以“手”字,分布于下肢的经脉,在经脉之前冠以“足”字。
5十二经脉的分布
其分布特点是:阳明经分布于面部、额部;太阳经分布于面颊、头顶及枕项部;少阳经分布于耳颞部。另外,足厥阴经也循行至巅顶部。其分布规律是:阳明在前,少阳在侧,太阳在后,厥阴在巅顶。
6十二经脉流注顺序 十二经脉的流注顺序是:手太阴肺经→手阳明大肠经→足阳明胃经→足太阴脾经→手少阴心经→手太阳小肠经→足太阳膀胱经→足少阴肾经→手厥阴心包经→手少阳三焦经→足少阳胆经→足厥阴肝经[3]。
7十二经脉详述 十二经脉是人体运行气血的主要通道,包括手太阴肺经、手阳明大肠经、足阳明胃经、足太阴脾经、手少阴心经、手太阳小肠经、足太阳膀胱经、足少阴肾经、手厥阴心包经、手少阳三焦经、足少阳胆经、足厥阴肝经[1]。
手阳明大肠经
手阳明大肠经共有20穴。15穴分布在上肢背面的桡侧,5穴在颈、面部。首穴商阳,末穴迎香。本经腧穴可主治眼、耳、口、牙、鼻、咽喉等器官病症,胃肠等腹部疾病、热病和本经脉所经过部位的病症。例如头痛,牙痛,咽喉肿痛,各种鼻病,泄泻,便秘,痢疾,腹痛,上肢屈侧外缘疼痛等。
商阳、二间、三间、合谷、阳溪、偏历、温溜、下廉、上廉、手三里、曲池、肘髎、手五里、臂臑、肩髃、巨骨、天鼎、扶突、口禾髎、迎香
手阳明大肠经发生病变,主要表现为齿痛,颈肿,目黄,口干,鼽衄,喉痹,肩臂疼痛,食指不用和经脉过处灼热肿胀或寒栗不复等症。
足阳明胃经共有45个穴位,15个穴位分布在下肢的前外侧面,30个穴位在腹、胸部和头面部。首穴承泣、四白、巨髎、地仓、大迎、颊车、下关、头维、人迎、水突、气舍、缺盆、气户、库房、屋翳、膺窗、乳中、乳根、不容、承满、梁门、关门、太乙、滑肉门、天枢、外陵、大巨、水道、归来、气冲、髀关、伏兔、阴市、梁丘、犊鼻、足三里、上巨虚、条口、下巨虚、丰隆、解溪、冲阳、陷谷、内庭、末穴厉兑。
足阳明胃经原穴为冲阳穴,络穴为足太阴脾经之公孙穴。阳明象征阳气极盛的经络,故在适应力量上,对里热和实证就容易发挥它的特点。
足阳明胃经腧穴可治疗胃肠等消化系统,神经系统,呼吸系统,循环系统和头、眼、鼻、口、齿等器官病症和本经脉所经过部位的病症。例如:胃痛,腹胀,呕吐,泄泻,鼻衄,牙痛,口眼涡斜,咽喉肿痛,热病,神志病及经脉循行部位疼痛等。
足太阴脾经共有21个穴位。11个穴位分布在下肢内侧面,10个穴位分布在侧胸腹部。首穴隐白,末穴大包,原穴为太白穴,络穴为足阳明胃经之丰隆穴。是阴气最盛的经络,所有本经络穴善于对里寒里虚发挥效用。足太阴脾经腧穴可治疗脾、胃等消化系统病症。例如胃脘痛、恶心呕吐、嗳气、腹胀、便溏、黄疸、身重无力、舌根强痛及下肢内侧肿痛、厥冷等。
手少阴心经共9个穴位。1个穴位在腋窝部,8个穴位在上肢掌侧面的尺侧。首穴极泉、青灵、少海、灵道、通里、阴郄、神门、少府、末穴少冲。本经腧穴可主治胸、心、循环系统病症、神经精神系统病症以及经脉循行所过部位的病症。例如心痛、心悸、失眠、咽干、口渴、癫狂及上肢内侧后缘疼痛等。
手少阴心经发生病变,主要表现为咽干,心痛,口渴,目黄,胁痛和上肢前边内侧本经脉过处厥冷,疼痛,掌中热痛等。
手太阳小肠经发生病变,主要表现为咽痛,颌肿,耳聋,目黄和肩部,上肢后边内侧本经脉过处疼痛等。
足太阳膀胱经
手少阳三焦经
足厥阴肝经
8十二经穴 十二经穴 指归属十二正经的穴位。单侧共309穴。分别为:肺经11穴,大肠经20穴,胃经45穴,脾经21穴,心经9穴,小肠经19穴,膀胱经67穴,肾经27穴,心包经9穴,三焦经23穴,胆经44穴,肝经14穴。[16]
中府肺经出少商,少商别络注商阳。
商阳大肠迎香上,香接承泣至胃旁;
头维下降至兑穴,兑传隐白至脾乡;
最终脾络名大包,大包再接极泉场。
泉贯少冲心部井,少泽相连即小肠;
上达听宫睛明会,膀胱下达至阴旁。
至阴斜出涌泉底,肾脉还归俞府藏。
俞府天池横络截,三焦宛转丝竹扬。
丝竹更贯瞳子窌,胆经下入窍阴方。
窍阴横亘大敦井,敦上期门肝脉当。
期门历遍还中府,经络周流仔细详。
备注:此歌为今人李鼎改写校订。现将原歌摘录如下,以供参考。
中府为初注少商,少商别络注商阳。商阳复向迎香走,香接头维至库房。
维下降兮趋厉兑,兑传隐白至胸乡。隐白上升达大包,大包仍续极泉场。
泉贯少冲心部井,少泽相连即小肠。泽会听宫、睛明分,睛明下造至阴强。
至阴斜出涌泉底,泉穴还归俞府藏,俞府天池横络截,池出中冲心主张。
中冲并与关冲合,关冲宛转丝竹傍。丝竹更贯瞳窌穴,瞳窌下入窍阴方。
5 足阳明胃经腧穴主要有承泣,四白,大迎,人迎,水突,乳中,天枢,伏兔,阴市,梁丘,足三里,丰隆,冲阳,陷谷,内庭,巨髎,地仓,头维,颊车,下关,气舍,缺盆,气户,库房,屋翳,不容,梁门,承满,乳根,膺窗,关门,太乙,滑肉门,外陵,髀关,气冲,大巨,水道,归来,犊鼻,解溪,条口,上巨虚,下巨虚,厉兑共45穴,左右合90穴。
6 足阳明胃经养生时间辰时(上午7-9点)气血流注胃经。胃主受纳,腐熟水谷。《黄帝内经》上说:“脾胃者,仓禀之官,五味出焉”。将脾胃的受纳运功能比成仓禀,可以摄入食物,并输出精微营养物质以功全身以水谷。胃经旺,则有利于消化系统,此时除了应按时进食早餐外,还可循经按摩一下胃经,以活化胃经气血,增强消化系统功能。
这是一个关于足阳明胃经经穴的开放分类,共收录词条49个(含子类)。
足阳明胃经足阳明胃经为十二经脉之一。代号ST。与足太阴脾经相表里。五行属土。足阳明胃经起于鼻翼两旁迎香穴,夹鼻上行,至鼻根部,与足太阳膀胱经相交于目内眦,向下沿鼻柱外侧,入上齿中,还出,环绕嘴唇,在颏唇沟承浆穴处左右相交,退回沿下颌骨后下缘经下颌角上行过耳前,沿发际,到额前神庭穴。其下行支脉沿喉咙向下后行,左右交会并与督脉在大椎穴处相会,折向前行,入缺盆,深入体腔,下行穿过膈肌,属胃,络脾。其直行主干从缺盆出体表,沿乳中线下行,夹脐两旁旁开2寸,下行至腹股沟处的气街穴,沿大腿前侧,至膝膑,沿下肢胫骨前缘下行至足背,入足第二趾外侧端厉兑穴。另一分支从足背上冲阳穴分出,前行入足大趾内侧端,经气于隐白穴与足太阴脾经相接。阳明象征阳气极盛的经络,故在适应力量上,对里热和实证就容易发挥它的特点。
《黄帝内经灵枢·经脉》:“胃足阳明之脉,起于鼻之交頞中,旁纳(一本作约字)太阳之脉,下循鼻外,入上齿中,还出夹口,环唇,下交承浆,却循颐后下廉,出大迎,循颊车,上耳前,过客主人,循发际,至额颅;其支者,从大迎前下人迎,循喉咙,入缺盆,下膈,属胃,络脾;其直者,从缺盆下乳内廉,下夹脐,入气街中;其支者,起于胃口,下循腹里,下至气街中而合,以下髀关,抵伏兔,下膝膑中,下循胫外廉,下足跗,入中指内间;其支者,下廉三寸而别,下入中指外间;其支者,别跗上,入大趾间,出其端。”
足阳明胃经腧穴足阳明胃经腧穴主要分布在头面部、颈部、胸部第2侧线(前正中线旁开4寸)、腹部第2侧线(前正中线旁开2寸)、下肢的前外侧面、足背、第2趾外侧。起穴为承泣,止穴为厉兑,左右各45穴。
阳明象征阳气极盛的经络,故在适应力量上,对里热和实证就容易发挥它的特点。
足阳明胃经腧穴
络穴丰隆
郄穴梁丘
募穴大肠募穴:天枢
五输穴井穴(金):厉兑
荥穴(水):内庭
输穴(木):陷谷
经穴(火):解溪
合穴(土):足三里
下合穴大肠:上巨虚
胃:足三里
小肠:下巨虚
交会穴●所属经 √交会经
足阳明胃经
足太阳膀胱经
足少阳胆经
手阳明大肠经
手少阳三焦经
手太阳小肠经
任脉
督脉
阴跷脉
阳蹻脉
阳维脉
冲脉
承浆
√
√
●
√
上脘
√
√
●
中脘
√
√
√
●
神庭
√
√
●
水沟
√
√
●
大椎
√
√
√
●
睛明
√
●
√
√
√
上关
√
●
√
颔厌
√
●
√
悬厘
√
●
√
承泣
●
√
√
巨髎
●
√
地仓
●
√
√
下关
●
√
头维
●
√
√
气冲
●
√
迎香
√
●
足阳明胃经腧穴主治病证足阳明胃经腧穴可治疗胃肠等消化系统,神经系统,呼吸系统,循环系统和头、眼、鼻、口、齿等器官病症和本经脉所经过部位的病症。例如:胃痛,腹胀,呕吐,泄泻,鼻衄,牙痛,口眼涡斜,咽喉肿痛,热病,神志病及经脉循行部位疼痛等。
足阳明胃经腧穴主治胃肠病和头面、目、鼻、口齿病和神志病,以及经脉循行部位的其他病证。
足阳明胃经腧穴临床多用于治疗胃肠病、神志病、血病、咳喘、头面病、皮肤病、热病及经脉循行部位的病证。
足阳明胃经腧穴分部主治提要表
穴名
部 位
主 治
承泣 *
面
目赤肿痛
四白*
面
目赤肿痛,口眼㖞斜
巨髎
面
口眼㖞斜、鼻衄、齿痛
地仓*
面
口㖞
大迎
面
口㖞、颊肿,齿痛
烦车*
面
口㖞、颊肿、齿痛、牙关紧闭
下关*
面
口㖞、齿痛、耳聋、牙关紧闭
头维*
侧头
头痛,目疾
头面部:头面、目,鼻、口、齿病
人迎
颈
咽喉肿痛,气喘
水突
颈
咽喉肿痛、气喘
气舍
颈
咽喉肿痛
缺盆
胸
咳喘、咽喉肿痛
气户
胸
咳喘
库房
胸
咳嗽,胸胁胀痛
屋翳
胸
咳嗽,乳痈
肩窗
胸
咳嗽、乳痈,胸胁胀痛
乳中
胸
(禁针灸)
乳根
胸
咳嗽,胸痛、乳汁少
颈胸部:喉、胸、肺疾患
不容
上腹
胃痛、呕吐,腹胀
承满
上腹
肠鸣、腹胀,胃痛
粱门*
上腹
食欲不振、胃痛
关门
上腹
肠鸣,泄泻,腹痛
太乙
上腹
胃痛,癫狂
滑肉门
上腹
呕吐.癫狂
天枢*
上腹
痢疾.肠鸡、腹胀、绕脐痛
上腹部。胃肠痛,神志病
外陵
下腹
腹痛,疝气
大巨
下腹
小腹胀痛,小便不利,疝气
水遭
下腹
小便不利,疝气
归来*
下腹
月经不调、疝气
气冲
下腹
月经不调、阳痿、疝气
下肢部:前阴病、妇科病
髀关
大腿
下肢痿痹
伏兔*
大腿
下肢痿痹
阴市
大腿
下肢痿痹
粱丘*
大腿
胃痛、膝痛
犊鼻
膝
膝痛麻木
膝上部:下肢局部疾患
足三里*
小腿
胃痛,腹胀、泄泻、便秘,膝胫肿痛、全身性强壮要穴
上巨虚*
小腿
肠鸣、泄泻、腹胀,肠痈
条口
小腿
下肢痿痹
下巨虚*
小腿
小腹痛、下肢痿痹、乳痈
丰隆*
小腿
呕吐、便秘、痰多、咳嗽、眩晕、癫狂
小腿部:胃肠病、神志病
穴名
部 位
主 治
解溪*
踝
头痛、癫狂
冲阳
足背
口眼㖞斜
陷谷
足背
目赤肿痛、肠鸣腹痛、热病
内庭*
足背
口㖞,齿痛、咽喉肿痛、腹胀、热病、痢疾
厉兑
趾端
齿痛、咽喉肿痛、腹胀、热病、多梦、癫狂
足部:头面、目、鼻、口、齿、咽喉病,胃肠病,神志病,热病
本文地址:http://www.dadaojiayuan.com/jingluo/57382.html.
声明: 我们致力于保护作者版权,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无法核实真实出处,未能及时与作者取得联系,或有版权异议的,请联系管理员,我们会立即处理,本站部分文字与图片资源来自于网络,转载是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来源标注错误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权益,请立即通知我们(管理员邮箱:602607956@qq.com),情况属实,我们会第一时间予以删除,并同时向您表示歉意,谢谢!
上一篇: 足阳明胃经:梁丘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