冲阳穴别名:原穴、跗阳穴、会屈穴、会涌穴、会骨穴。
1、冲阳。冲,穴内物质运动之状。阳,阳气。该穴名意指本穴的地部经水气化冲行天部。本穴物质为解溪穴传来的地部经水,因有解溪穴的分流,传至本穴的经水较为稀少,经水受脾土之热而大量气化冲行于天,故名。
冲阳为足阳明胃经的原穴。冲指冲要、冲动,阳为阴之对,此指足背,穴在足背动脉搏动处,故名冲阳。
冲,冲动也;阳,指足背处。穴在足背高处,有动脉冲动应手,故名冲阳。
冲,有冲要之义。阳,与阴相对,指足背。凡人举足迈进,或扬脚撩踢之时,足跗首当其冲,穴在足背最高当跌阳脉搏动处,其位高而居脉之冲要处,即冲阳之意也。《黄帝内经素问·至真要大论》载:“冲阳绝,死不治。”
冲阳穴。冲,穴内物质运动之状。阳,阳气。该穴名意指本穴的地部经水气化冲行天部。本穴物质为解溪穴传来的地部经水,因有解溪穴的分流,传至本穴的经水较为稀少,经水受脾土之热而大量气化冲行于天,故名。
2、会原穴。会,聚会。原,本源。会原名意指本穴气化之气为胃经气血的重要来源。本穴物质为胃经经水的气化之气,其气性温湿热,同合于胃经气血之性,为胃经气血的重要来源,故名会原。
3、跗阳穴。跗,脚背也。阳,阳气也。跗阳名意指本穴为脚背阳气的主要输供之处。本穴为胃经之穴,位处脚背,气血物质为气化的阳热之气,较之足部其它经脉各穴提供的阳热之气为多为强,故名跗阳。
4、会屈穴。会,聚会。屈,亏缺。会屈名意指胃经经水在此亏缺。本穴物质为解溪穴传来的地部经水,在本穴的运行变化为水液气化,流来的经水因气化而不断亏缺,故名会屈。会涌名意与会屈同,涌指本穴的气化之气涌出穴外。
5、会骨穴。会,聚会也。骨,水也。会骨名意指解溪穴散解的地部经水有部分会聚本穴。
6、胃经原穴。本穴地部经水的气化之气性合胃经之气血,为胃经气血的重要来源,故为胃经原穴。
附注:足阳明经所过为“原”,即胃经原穴。
冲阳穴意义:胃经经水在此气化为阳热之气。
气血特征:气血物质为地部经水及气化之气。
运行规律:经水快速气化并循胃经上行天部。
冲阳穴 人体穴位图取穴方法:冲阳穴位于人体的足背最高处,当拇长伸肌腱和趾长伸肌腱之间,足背动脉搏动处。
快速取穴:足背最高处,两条肌腱之间,按之有动脉搏动感处即是。
冲阳穴 人体穴位图
功能作用:燥化胃经水湿,生发阳气。
主治疾病:口眼歪斜,面肿齿痛,癫狂痫,胃病,足痿无力。
穴位配伍:
冲阳配百会、丰隆、间使、合谷、神门、大钟、劳宫、后溪,治痰火扰动神明之狂妄、癫痫。冲阳配脾俞、中脘、胃俞、足三里,治脾胃虚弱之胃痛。冲阳配解溪、丘墟、足临泣、然谷、八风,,治热痹之足背红肿。冲阳配下脘、璇玑、足三里、梁门,治脾虚食滞之腹胀、不嗜食。冲阳穴配足三里、丰隆、阳陵泉、条口、三阴交,治气血虚弱之足痿无力。冲阳配合谷、下关、颊车、内庭,治胃火上攻之牙痛、面肿、口眼歪斜等。冲阳配丰隆,豁痰宁神,治狂妄行走,登高而歌,弃衣而走。冲阳配足三里、仆参、飞扬、复溜、完骨,补益气血,润养经筋,治足痿失履不收。冲阳配足三里、仆参、飞扬,治足痿。冲阳配丰隆、太冲,治癫狂。冲阳配厉兑、三间、偏历、小海、合谷、内庭、复溜,治龋齿。冲阳配天枢、丰隆、厉兑、陷谷,治面水肿。临床运用:胃痛、头痛、面瘫、牙痛、足背痛、疟疾、癫痫、热病、下肢疼或麻痹、足关节炎等。
艾灸法:艾炷灸3~5壮,艾条灸5~10分钟。
点燃艾条,对准穴位灸,距离皮肤2~3厘米,艾灸5~7分钟,以皮肤感觉热而不烫为宜。
艾灸冲阳穴,可以让足阳明胃经运行顺畅,也就能保证胃里面的气息供应正常,具有暖胃、护胃的功效。按揉或者艾灸冲阳穴,可以作为平时胃部保养的方法。
事实上,但凡“冲”字在前面的穴位,都与动脉的搏动有关,胃经上的冲阳穴和脾经上的冲门穴,分别对应是足背动脉和腹股沟动脉,动脉的搏动,充分体现在了“冲”字上,而“阳”则体现在其流动的动脉血液上。
不过,与绝大多数的穴位在“穴里”和“洞里”不同,冲阳穴的位置则是在足背的最高点。都说“人往高处走,水往低处流”,因冲阳穴恰好在足背的最高点,从解溪穴传的来气血物质,流到高处就更少了。这就可以很好理解:“因有解溪穴的分流,传至本穴的经水较为稀少”这句话的含意了。
冲阳穴是胃经的原穴,是胃脏的原气经过和留止的部位。从解剖学上看,此位置刚好与足背的动脉搏动处重合,而很多中西医家都会把摸足背脉作为诊断下肢气血循环好环的一个重要依据。
如果摸不着足背动脉的跳动,不仅意味着下肢气血循环不好,有发生下肢动、静脉血栓的可能,而且,因自循环变差,当然也就影响了胃的消化功能,导致胃脘胀满,影响了胃动力。
所以,刺激冲阳穴,有助于改善下肢的气血循环,当自循环重新建立后,就会改善胃动力,胃脘胀满就会逐渐消失。
靠近动脉,当然就靠近了热源,气血当然就容易气化,热气向上,冷气向下,这个道理大家当然都明白,因此,气化的胃经经水自然会上行于天(对于直立的人来说,胃相对于足,当然是处于天位了),当然就有助于增加胃动力了,胃动力增加了,当然胃部的胀满就消失了。
按摩手法:以中指指腹用力按压冲阳,每天早晚各按1次,每次1~3分钟,可治消化系统疾病。
《内经》曰:『胃者,仓廪之官,五味出焉。』又曰:『胃为黄肠。』
五味入口藏于胃,以养五脏气。胃者,水谷之海,六腑之大原也。是以五脏六腑之气味,皆出于胃。
辰时吃早餐,营养身体安;-人在此时段吃早餐最容易消化,吸收也最好。早餐可安排温和养胃的食品如稀粥、麦片、包点等。过于燥热的食品容易引起胃火盛,出现嘴唇干裂、唇疮等问题。不吃早餐更容易引起多种疾病。
脾与胃互为表里,胃的消化有赖于脾的作用,而脾的功能也离不开胃的支持。脾胃相互作用,才能够化生出足够的气血。很多胃不好的人,不但身材消瘦,精神也往往显得很萎靡,这就是身体气血化生不足造成的。
足阳明胃经起于鼻翼两侧(迎香穴),上行到鼻根部,与旁侧足太阳经交会,向下沿着鼻的外侧(承泣穴),进入上齿龈内,回出环绕口唇,向下交会于颏唇沟承浆(任脉)处,再向后沿着腮后下方,出于下颌大迎处,沿着下颌角颊车,上行耳前,经过上关(足少阳经),沿着发际到达前额(神庭穴);面部支脉从大迎前下走人迎,沿着喉咙进入缺盆部,向下通过横膈,属于胃,联络脾脏;缺盆部直行脉经乳头,向下挟脐旁,进入少腹两侧气冲;胃下口部支脉沿着腹里向下到气冲会合,再由此下行到髀关,直抵伏兔部,下至膝盖,沿着胫骨外侧前缘,下经足跗,进入第二足趾外侧端(厉兑穴);胫部支脉从膝下3寸(足三里穴)处分出,进入足中趾外侧;足跗部支脉从跗上(冲阳穴)分出,进入足大趾内侧端(隐白穴),与足太阴脾经相接。
足阳明胃经的流向从头到脚,头面、胸腹和下肢前外侧为主要的分布区。从两侧对称的循行图来看,它很像一把造型奇特的叉子,有战国时代青铜器的感觉。
足阳明胃经穴位有承泣、四白、巨髎、地仓、大迎、颊车、下关、头维、人迎、水突、气舍、缺盆、气户、库房、屋翳、膺窗、乳中、乳根、不容、承满、梁门、关门、太乙、滑肉门、天枢、外陵、大巨、水道、归来、气冲、髀关、伏兔、阴市、梁丘、犊鼻、足三里、上巨虚、条口、下巨虚、丰隆、解溪、冲阳、陷谷、内庭、厉兑,共45穴。
1、承泣穴,根除黑眼圈
2、四白穴,眼保健操的主穴
3、巨髎穴,主治面神经麻痹
4、地仓穴,抚平口周皱纹
5、大迎穴,牙痛是病也不怕
6、颊车穴,预防面部皱纹
7、下关穴,治疗牙痛与耳鸣
8、头维穴,治疗面肌痉挛
9、人迎穴,双向调节血压
10、水突穴,治疗慢性咽炎
11、气舍穴,保养肺脏,预防感冒
12、缺盆穴,咳嗽、喘息不再愁
13、气户穴,止打嗝好帮手
14、库房穴,气喘按按它
15、屋翳穴,开胸顺气消炎症
16、膺窗穴,胸部保健穴
17、乳中穴,祛除目瘤,一个不留
18、乳根穴,让乳房更健康
19、不容穴,对付胃疾
20、承满穴,治疗胃痛胃炎
21、梁门穴,预防胃下垂
22、关门穴,胃肠不适就找它
23、太乙穴,恶心烦躁按太乙
24、滑肉门穴,身材美丽的诀窍
25、天枢穴,腹泻便秘全搞定
26、外陵穴,缓解下腹疼痛
27、大巨穴,关爱男人的保健穴
28、水道穴,关爱女人的保健穴
29、归来穴,对付男女生殖问题
30、气冲穴,男女生殖问题就找它
31、髀关穴,改善下肢麻木
32、伏兔穴,解除膝冷腰胯疼
33、阴市穴,降血糖好帮手
34、梁丘穴,对付顽固胃痛最有效
35、犊鼻穴,治疗膝关节炎
36、足三里穴,天然营养补品
37、上巨虚穴,艾灸可治胃肠病症
38、条口穴,让肠胃更强健
39、下巨虚穴,主治胃肠病症
40、丰隆穴,常刮痧可除湿化痰
41、解溪穴,促进血液循环
42、冲阳穴,除腹胀,增食欲
43、陷谷穴,治慢性胃炎胃下垂
44、内庭穴,治理口腔上火最有效
45、厉兑穴,快速止吐
循经敲打胃经能够刺激胸腹部的内脏,起到促进身体血液循环的作用,从而强化新陈代谢,避免因缺乏运动所致的经络不通的情况,还能减轻水肿、腹水等水液积滞的问题,从而促进身体的消化功能,让人的胃囗越来越好,人的气色也会变好,可以起到美容养颜的效果。
养生之道:此时要吃早餐。如果你不给它东西填饱,它就一直分泌胃酸。饿久了,就会有胃溃疡、胃炎、十二指肠炎、胆囊炎等危险!饭后一小时后按揉胃经可调节胃肠功能。-虚症:消化不良、易胃胀气和食欲不振、颜面浮肿、易打嗝、饭后容易胃痛、腹泻或呕吐。
足阳明胃经经穴歌诀
四十五穴足阳明,承泣四白巨髎经,
地仓大迎登颊车,下关头维对人迎,
水突气舍连缺盆,气户库房屋翳寻,
膺窗乳中下乳根,不容承满出梁门,
关门太乙滑肉起,天枢外陵大巨里,
水道归来气冲次,髀关伏兔走阴市,
梁丘犊鼻足三里,上巨虚连条口底,
下巨虚下有丰隆,解溪冲阳陷谷同,
内庭厉兑阳明穴,大趾次趾之端终。
1.循行部位:足阳明胃经起于鼻翼两侧(迎香穴),上行至鼻根部,旁行人跟内角会足太阳膀胱经(睛明穴),向下沿鼻的外侧(承泣、四白),进入上齿龈内,复出绕过口角左右相交于颏唇沟(承浆穴),再向后沿着下颌出大迎穴,沿下领角(颊车穴),上行耳前,经颧弓上行,沿着前发际,到达前额(会神庭穴)。
2.分支
面部分支:从大迎穴前方下行到人迎穴,沿喉咙旁进入缺盆,向下通过横膈,属于胃(会任脉的上脘、中脘),络于脾。
缺盆部直行脉:从缺盆下行,沿乳中线下行,夹脐两旁(沿中线旁开二寸),至鼠蹊部的气冲(又名气街)穴。
胃下口分支:从胃下口幽门处附近分出,沿腹腔深层,下行至气街穴,与来自缺盆的直行脉会合于气冲(气街穴)。再由此斜向下行到大腿前侧(髀关穴);沿下肢外侧前缘,经过膝盖,沿胫骨外侧前缘下行至足背,进入第二足趾外侧(厉兑穴)。
胫部分支:从膝下三寸足三里穴分出,下行至第三足趾外侧端。
足背分支:从足背(冲阳穴)分出,进入足大趾内侧(隐白穴),与足太阴脾经相接。
3.联系脏腑:属胃,络脾,并与心和小肠有直接联系。
本文地址:http://www.dadaojiayuan.com/jingluo/57362.html.
声明: 我们致力于保护作者版权,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无法核实真实出处,未能及时与作者取得联系,或有版权异议的,请联系管理员,我们会立即处理,本站部分文字与图片资源来自于网络,转载是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来源标注错误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权益,请立即通知我们(管理员邮箱:602607956@qq.com),情况属实,我们会第一时间予以删除,并同时向您表示歉意,谢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