陷谷穴别名陷骨穴。
1、陷谷。陷,凹陷之处也。谷,山谷也。该穴名意指本穴为胃经地部经水的聚集之处。本穴物质为冲阳穴传来的地部经水,因本穴位处肉之陷处,地部经水在此聚集,故名。
陷谷穴,别名陷骨。属足阳明胃经。陷谷为足阳明胃经五输穴之输穴,五行属木。陷即下陷,指自高入下,谷即山谷,指体表较大凹陷,穴在跖骨间隙中,经气从上而下,故名陷谷
穴在第二、三跖骨结合部前方处,穴处凹陷如山谷,故以名之。
凹者为陷。陷,自高而下也。谷,指两山间流水之道。经气自高处之冲阳而走向第2、第3跖趾关节如阱如谷之处,陷谷之名至为恰当。
2、胃经俞。俞,输也。本穴物质为冲阳穴传来的地部经水和内庭穴传来的天部之气,天部之气是横向传于冲阳穴,地部经水则下传内庭穴,本穴有传输胃经气血的功能,故为胃经俞穴。
3、本穴属木。属木,指穴内物质运行变化表现的五行属性。本穴的天部之气向胃经的上部传输,其运行方式为横向移动,表现出风木的运动特征,故本穴属木。
附注:足阳明经所注为“输”,俞穴,属木。
陷谷穴意义:胃经的地部经水在此聚集。
气血特征:气血物质为地部经水及天部风气。
运行规律:经水循胃经下行内庭穴,风气循胃经上行。
取穴方法:陷谷穴位于人体的足背,当第2、3跖骨结合部前方凹陷处。
快速取穴:足背第2、第3跖骨结合部前方凹陷处,按压有酸胀感处即是。
脚上穴位 脚背 行间穴 太冲穴 内庭穴 侠溪穴 地五会 陷谷穴
功能作用:输送胃经气血。
主治疾病:面目浮肿,水肿,肠鸣腹痛,足背肿痛。
穴位配伍:
陷谷配上星、囟会、前顶、公孙,治卒面肿。陷谷配列缺、阴陵泉,治面目水肿。陷谷配温溜、漏谷、复溜、阳纲,治肠鸣而痛。陷谷配列缺,清热解毒,治面目臃肿。陷谷配内庭、太冲,清热消肿,活血止痛,主治足跗肿。陷谷配列缺、腕骨、合谷、间使、阳陵泉、阴谷、足三里,治水肿。陷谷配列缺,治面目痈肿。陷谷配内关、厉兑,治胃脘痛。陷谷配石门,治胸胁支满。陷谷配少商、太溪,治烦心善噫。陷谷配支沟、前谷、大陵、曲泉、足三里、然谷、行间,治咳逆。陷谷配大敦、肩井、章门、气海、归来、冲门,治疝气。陷谷配足三里、侠溪、飞扬,治痃疟少气。临床运用:球结膜炎、胃炎、肠炎等。
艾灸法:艾条灸5-10分钟,艾炷灸3-5壮。
陷谷有清热、利湿、泻火的作用
陷谷有清热解表,和胃行水,理气止痛的作用。
陷谷为足阳明胃经输穴,有健脾利湿、疏风通络之功。《金针梅花诗钞》陷谷条:“由来土陷能容水,水肿能教陷谷容。”该穴对水病有效,亦可参证。
按摩手法:弯曲拇指,用指尖下压揉按陷谷,早晚各1次,先左后右,各揉按3~5分钟,可治胃炎、胃下垂、肠炎、结膜炎等疾病。
四十五穴足阳明,承泣四白巨髎经;
地仓大迎颊车停,下关头维对人迎;
水突气舍连缺盆,气户库房屋翳屯;
膺窗乳中下乳根,不容承满梁门起;
关门太乙滑肉门,天枢外陵大巨存;
水道归来气冲穴,髀关伏兔走阴市;
梁丘犊鼻足三里,上巨虚连条口位;
下巨虚穴上丰隆,解溪冲阳陷谷中;
内庭厉兑经络穴。
循行
足阳明胃经分布在身体的正面,从眼部下边的承泣穴开始向下走,一直到脚部的厉兑穴,贯穿全身。
本经一侧45穴(左右两侧共90穴合天九之极,应土生金之意,胃属土,45属金,90属金,也可译为经络生穴位之观点),其中15穴分布于下肢的前外侧面,30穴在腹、胸部与头面部,胃经有两条主线和四条分线。在人体经络当中是分支最多的一条经络。首穴承泣,末穴厉兑。
主治肠胃等消化系统、神经系统、呼吸系统、循环系统某些病症和咽喉、头面、口、牙、鼻等器官病症,以及本经脉所经过部位之病症。
以上内容参考 --足阳明胃经
足阳明胃经
循行部位起于鼻翼旁(迎香穴),挟鼻上行,左右侧交会于鼻根部,旁行入目内眦,与足太阳经相交,向下沿鼻柱外侧,入上齿中,还出,挟口两旁,环绕嘴唇,在颏唇沟承浆穴处左右相交,退回沿下颌骨后下缘到大迎穴处,沿下颌角上行过耳前,经过上关穴(客主人),沿发际,到额前。
本经脉分支从大迎穴前方下行到人迎穴,沿喉咙向下后行至大椎,折向前行,入缺盆,下行穿过膈肌,属胃,络脾。直行向下一支是从缺盆出体表,沿乳中线下行,挟脐两旁(旁开二寸),下行至腹股沟外的气街穴。本经脉又一分支从胃下口幽门处分出,沿腹腔内下行到气街穴,与直行之脉会合,而后下行大腿前侧,至膝膑沿下肢胫骨前缘下行至足背,入足第二趾外侧端(厉兑穴)。本经脉另一分支从膝下3寸处(足三里穴)分出,下行入中趾外侧端。又一分支从足背上冲阳穴分出,前行入足大趾内侧端(隐白穴),交于足太阴脾经。
《灵枢·经脉》:“胃足阳明之脉。起于鼻之交頞中,旁纳(一本作约字)太阳之脉,下循鼻外,入上齿中,还出挟口,环唇,下交承浆,却循颐后下廉,出大迎,循颊车,上耳前,过客主人,循发际,至额颅;其支者,从大迎前下人迎,循喉咙,入缺盆,下膈,属胃,络脾;其直者,从缺盆下乳内廉,下挟脐,入气街中;其支者,起于胃口,下循腹里,下至气街中而合,以下髀关,抵伏兔,下膝膑中,下循胫外廉,下足跗,入中指内间;其支者,下廉叁寸而别,下入中指外间;其支者,别跗上,入大趾间,出其端。”
本经脉腧穴有承泣、四白、巨髎、地仓、大迎、颊车、下关、头维、人迎、水突、气舍、缺盆、气户、库房、屋翳、膺窗、乳中、乳根、不容、承满、梁门、关门、太乙、滑肉门、天枢、外陵、大巨、水道、归来、气冲、髀关、伏兔、阴市、梁丘、犊鼻、足三里、上巨虚、条口、下巨虚、丰隆、解溪、冲阳、陷谷、内庭、厉兑,共45穴,左右合90穴。
胃经
足阳明胃经的简称。本经共有45个穴位,15个穴位分布在下肢的前外侧面,30个穴位在腹、胸部和头面部。首穴承泣、四白、巨髎、地仓、大迎、颊车、下关、头维、人迎、水突、气舍、缺盆、气户、库房、屋翳、膺窗、乳中、乳根、不容、承满、梁门、关门、太乙、滑肉门、天枢、外陵、大巨、水道、归来、气冲、髀关、伏兔、阴市、梁丘、犊鼻、足三里、上巨虚、条口、下巨虚、丰隆、解溪、冲阳、陷谷、内庭、末穴厉兑。本经腧穴可治疗胃肠等消化系统,神经系统,呼吸系统,循环系统和头、眼、鼻、口、齿等器官病症和本经脉所经过部位的病症。例如:胃痛,腹胀,呕吐,泄泻,鼻衄,牙痛,口眼涡斜,咽喉肿痛,热病,神志病及经脉循行部位疼痛等。
/view/761889.htm
本文地址:http://www.dadaojiayuan.com/jingluo/57360.html.
声明: 我们致力于保护作者版权,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无法核实真实出处,未能及时与作者取得联系,或有版权异议的,请联系管理员,我们会立即处理,本站部分文字与图片资源来自于网络,转载是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来源标注错误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权益,请立即通知我们(管理员邮箱:602607956@qq.com),情况属实,我们会第一时间予以删除,并同时向您表示歉意,谢谢!
上一篇: 足阳明胃经:内庭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