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录
首页 >> 中医基础常识 >> 经络穴位

足阳明胃经:内庭穴

学穴位 2023-05-29 18:02:19

足阳明胃经:内庭穴

穴位解析释义

1、内庭。内,里面也。庭,庭院也。内庭名意指胃经的天部之气在此散热冷降。
本穴物质既有陷谷穴传来的地部经水又有厉兑穴传来的天部水湿之气。经水由本穴顺流至厉兑穴,天部的水湿之气则急速散热而冷降于地,降地之水局限在本穴之内,气血生于胃经亦回于胃经,如在庭院之内运动,故名内庭。

内,入也。庭指门庭。穴当足背第二、三趾间缝纹端。趾缝如门,喻穴在纳入门庭之处,故名内庭。

内,内里,内方。深处为内,居处为庭。门内曰庭,主屋正室亦曰庭。穴居第2、第3趾间之趾蹼部,地位隐蔽,犹如门内之庭堂也。本穴之下为“历兑”。“兑”于《易经》为口,为门。本穴犹在门庭之内也。又其所治症,多不在穴位近处,而在头脑腹心者居多,是其功用有关于内也。于体则庭,于用则内,故名“内庭”。

内庭穴,庭院内的小潭。内,里面也。庭,庭院也。

内庭,名意指胃经的天部之气在此散热冷降。本穴物质既有陷谷穴传来的地部经水,又有厉兑穴传来的天部水湿之气。经水由本穴顺流至厉兑穴,天部的水湿之气则急速散热而冷降于地,降地之水局限在本穴之内,气血生于胃经亦回于胃经,如在庭院之内运动,故名内庭。

2、胃经荥穴。荥,极小的水流也。本穴为胃经地部经水回归之处,经水极为细小,故为胃经荥穴。

内庭穴,属足阳明胃经。内庭为足阳明胃经五输穴之荥穴,五行属水。内即里边,庭指庭院,对历兑来说,本穴犹如门内的庭院,故名内庭。

3、本穴属水。属水,指本穴气血运行变化表现出的五行属性。本穴的气血变化主要为天部之气,由厉兑穴传来的天部水湿之气在本穴处是散热冷降的变化,表现出水的润下特性,故本穴属水。

附注:足阳明经所溜为“荥”。

内庭穴意义:胃经经气在此冷降。
气血特征:气血物质为天部的湿冷之气及地部的细小经水。
运行规律:大部分天部之气冷降归地,小部分天部之气上炎天之天部,经水则循胃经下行厉兑穴。

取穴

取穴方法:足背当第2、3跖骨结合部前方凹陷处。

内庭穴 人体穴位图快速取穴:足背第2、第3趾之间,皮肤颜色深浅交界处即是。

功能主治

功能作用:分清降浊。

主治疾病:齿痛,咽喉肿病,口歪,鼻衄,胃病吐酸,腹胀,泄泻,便秘,热病,足背肿痛等等。

穴位歌诀
内庭次趾外,本属足阳明,能治四肢厥,喜静恶闻声,
瘾疹咽喉疼,数欠及牙疼,疟疾不能食,针着便惺惺。

穴位配伍:

内庭配上星、太阳、头维,清利头目,治头痛,目赤肿痛。内庭配合谷,清泻邪热,主治牙龈肿痛。内庭配合谷、颊车,治牙龈肿痛。内庭配太冲、曲池、大椎,治热病。内庭配颊车、地仓、下关,治口眼㖞斜。内庭配环跳,治胫痛不可屈伸。内庭配厉兑、三间、冲阳、偏历、小海、合谷、复溜,治龋齿。内庭配天枢、厉兑,治食不化、不嗜食。内庭配阴交、气海、三里、太白、大敦、中封,治小腹胀满痛。内庭配三里、天枢,治泄泻。内庭配风府、中脘、大横、期门、气海、脾俞,治大便不利。内庭配列缺、天枢、照海,治腹中肠痛,下痢不已。内庭配中脘、足三里、内关、大肠俞、大陵、阑尾,治肠痈。内庭配中脘、上脘、下脘、内关、足三里,治胃痛,胃中郁热。内庭配公孙、厉兑、中脘、章门,治胃呆不食。内庭配合谷、浮白、阳白、三间,治牙痛。内庭配颊车、支沟、外关、列缺、厉兑,治口噤。内庭配天枢、隐白、气海、照海、内关,治赤白痢疾。鼻出血

配伍穴位:神庭穴、迎香穴、内庭穴
疾病概述:鼻出血又称鼻衄,是临床常见症状之一,多因鼻腔病变引起,也可由全身疾病所引起,偶有因鼻腔邻近病变出血经鼻腔流出者。鼻出血多为单侧;亦可为双侧;可间歇反复出血,亦可持续出血。
按摩顺序与技法:发现鼻子出血马上抬起头,用手掌轻拍额头数十下,再用中指轻按神庭穴1分钟左右,然后用双手食指分别按压迎香穴1~3分钟,最后按压内庭穴3分钟。

临床运用:急慢性胃炎、急慢性肠炎、齿龈炎、扁桃体炎、趾跖关节痛等。

养生保健

艾灸法:用艾条温和灸内庭穴5~10分钟,可以治疗腹胀腹痛、耳鸣。

刮痧法:用角刮法刮拭内庭穴,以出痧为度,隔天一次,可以治疗肠疝痛、便秘、足背肿痛。

内庭这个名字很有意思,如果直译,就是庭台内的小潭,这种情况,在江南水乡很常见,如下图:

内庭穴 陷谷穴 历兑穴 人体穴位图取象比类,是中医常用的手法,尤其是在穴位的命名上更是如此。大家注意一下上图内庭穴所在的位置就明白了。它是在脚的二、三指之间的骨缝里,从胃经的循行方向上,相对它的上一穴陷谷来说,内庭的前方,刚好遇到一个小“水坝”(脚蹼),所以,经水受这个小“水坝”的阻挡,就被窝在这个骨缝中,流动出现障碍,就好比庭院里的小潭,远不如大江大河的水流速快,这个道理都是相通的,故名内庭。

因内庭是胃经的荥穴,其性属水。荥穴的经水是由小变大,“所溜为荥”,有渐渐汇聚的作用。在五行之中,脾胃皆属土,肾属水,而内庭在60五输穴中其性又属水,这样它就成为了“土中水”。中医认为,土是克水的,但如果脾土运化失调,土就克不水,会导致肾水泛滥,比如便秘、腹泻、小便不利的问题,因肾主二便,所以,从这个意义上说,内庭的“土中水”还是一定意义的,揭示了脾土与肾水之间的关系。

内庭穴是足阳明胃经之荥穴,具有清经热、降胃火的作用,多用于胃火炽盛及阳明热炽、循经上扰的头面、咽喉、口齿、鼻疾患。

“荥主身热”,故内庭穴可清热。

足阳明经脉循鼻外,入上齿中,挟口环唇,属胃络脾,其经筋结于面部,其络脉络于咽喉,所以,内庭穴既可清阳明经热,治疗齿痛、鼻衄、咽喉肿痛等经络病,又可泄阳明腑热,治疗胃肠腑症。

内庭穴治疗口臭

内庭穴所处的位置。因其接近胃经的终点(厉兑),又因其深陷2、3脚指的骨缝中,受脚蹼这个小“水坝”的阻挡,导致经水不易顺畅下泄,形成了一个小“水潭”。胃气降不下来,胃火就会顶在上面,导致口臭的发生,而刺激该穴,可以将脚蹼这道“拦阻坝”削平,帮助经水顺利下泄,胃气下降后,顶在口腔中的口气就自然而然去掉了,这叫“扬汤止沸,不如釜底抽薪”。

很多人夏天长脚气,其实也是在排湿呢。而脚气出的部位大多集中在各个脚蹼和指缝里。通过捏各个脚蹼,将湿气排出,也算是一种类型的排毒。第1、2脚指蹼,排的是肝毒,而2、3脚指蹼,排的是脾胃的湿毒,因为经络走向使然。

按摩手法:

用一手拇指指腹放在对侧内庭穴上,适当用力上下推动,具有消肿止痛的功效。可治疗口腔溃疡、鼻出血等上火症状。

用手指指尖点按内庭穴2~3分钟,长期按摩,可以改善口臭、腹胀满。

胃经—人体的气血生化之源

水谷经口达于胃,在胃的受纳、腐熟作用下转为食糜,食糜经脾的运化转为水谷精微,运往全身各脏腑,营养全身;入心则化为血,入肺则化为气,故称脾胃为“后天之本,气血生化之源”。古人以“胃气为本”,“有胃气则生,无胃气则死”。下面给大家分享这条经脉的几个“隐世高人”

【概述】 :足阳明胃经,起于鼻旁,沿胸、腹、胫骨外侧达于第2足趾外侧端(厉兑穴)。胃经有毛病,人体经常会出现以下症状:高热、出汗、脖子肿、咽喉痛、牙痛、流鼻血等经络症;胃痛、胃胀、消化不良、呕吐、反胃、肠鸣腹胀等脏腑病。

【重要穴位】

1、内庭穴:泄胃火。

2、足三里穴:人体的保健要穴,人体的“长生穴”

3、丰隆穴:“痰多宜向丰隆寻”,可以去除痰湿。

【保养】 :胃经位于人体正面,从头到脚的一条经络。对于胃经,可采取拍打刺激的方式梳理经络气血,脸上重点穴位可采用食指或中指揉按1分钟,掌握拍打力度,腿部可适当加重。辰时(7:00-9:00)吃早餐,补充能量肠胃安。人体在此时吃早餐最容易消化、吸收也最好。早餐可安排温和养胃的食物,如小米粥、燕麦片等。饭后1小时循按胃经可以启动人体的经络系统,以调节人体的胃肠功能。

【禁忌】 :过于燥热的食物容易引起胃火炽盛,出现嘴唇干裂、唇疮等问题。但也要尽量避免胃寒,以免影响保养效果。

足阳明胃经——人体能量来源之本

《内经》曰:『胃者,仓廪之官,五味出焉。』又曰:『胃为黄肠。』

五味入口藏于胃,以养五脏气。胃者,水谷之海,六腑之大原也。是以五脏六腑之气味,皆出于胃。

辰时吃早餐,营养身体安;-人在此时段吃早餐最容易消化,吸收也最好。早餐可安排温和养胃的食品如稀粥、麦片、包点等。过于燥热的食品容易引起胃火盛,出现嘴唇干裂、唇疮等问题。不吃早餐更容易引起多种疾病。

脾与胃互为表里,胃的消化有赖于脾的作用,而脾的功能也离不开胃的支持。脾胃相互作用,才能够化生出足够的气血。很多胃不好的人,不但身材消瘦,精神也往往显得很萎靡,这就是身体气血化生不足造成的。

足阳明胃经起于鼻翼两侧(迎香穴),上行到鼻根部,与旁侧足太阳经交会,向下沿着鼻的外侧(承泣穴),进入上齿龈内,回出环绕口唇,向下交会于颏唇沟承浆(任脉)处,再向后沿着腮后下方,出于下颌大迎处,沿着下颌角颊车,上行耳前,经过上关(足少阳经),沿着发际到达前额(神庭穴);面部支脉从大迎前下走人迎,沿着喉咙进入缺盆部,向下通过横膈,属于胃,联络脾脏;缺盆部直行脉经乳头,向下挟脐旁,进入少腹两侧气冲;胃下口部支脉沿着腹里向下到气冲会合,再由此下行到髀关,直抵伏兔部,下至膝盖,沿着胫骨外侧前缘,下经足跗,进入第二足趾外侧端(厉兑穴);胫部支脉从膝下3寸(足三里穴)处分出,进入足中趾外侧;足跗部支脉从跗上(冲阳穴)分出,进入足大趾内侧端(隐白穴),与足太阴脾经相接。

足阳明胃经的流向从头到脚,头面、胸腹和下肢前外侧为主要的分布区。从两侧对称的循行图来看,它很像一把造型奇特的叉子,有战国时代青铜器的感觉。

足阳明胃经穴位有承泣、四白、巨髎、地仓、大迎、颊车、下关、头维、人迎、水突、气舍、缺盆、气户、库房、屋翳、膺窗、乳中、乳根、不容、承满、梁门、关门、太乙、滑肉门、天枢、外陵、大巨、水道、归来、气冲、髀关、伏兔、阴市、梁丘、犊鼻、足三里、上巨虚、条口、下巨虚、丰隆、解溪、冲阳、陷谷、内庭、厉兑,共45穴。

1、承泣穴,根除黑眼圈

2、四白穴,眼保健操的主穴

3、巨髎穴,主治面神经麻痹

4、地仓穴,抚平口周皱纹

5、大迎穴,牙痛是病也不怕

6、颊车穴,预防面部皱纹

7、下关穴,治疗牙痛与耳鸣

8、头维穴,治疗面肌痉挛

9、人迎穴,双向调节血压

10、水突穴,治疗慢性咽炎

11、气舍穴,保养肺脏,预防感冒

12、缺盆穴,咳嗽、喘息不再愁

13、气户穴,止打嗝好帮手

14、库房穴,气喘按按它

15、屋翳穴,开胸顺气消炎症

16、膺窗穴,胸部保健穴

17、乳中穴,祛除目瘤,一个不留

18、乳根穴,让乳房更健康

19、不容穴,对付胃疾

20、承满穴,治疗胃痛胃炎

21、梁门穴,预防胃下垂

22、关门穴,胃肠不适就找它

23、太乙穴,恶心烦躁按太乙

24、滑肉门穴,身材美丽的诀窍

25、天枢穴,腹泻便秘全搞定

26、外陵穴,缓解下腹疼痛

27、大巨穴,关爱男人的保健穴

28、水道穴,关爱女人的保健穴

29、归来穴,对付男女生殖问题

30、气冲穴,男女生殖问题就找它

31、髀关穴,改善下肢麻木

32、伏兔穴,解除膝冷腰胯疼

33、阴市穴,降血糖好帮手

34、梁丘穴,对付顽固胃痛最有效

35、犊鼻穴,治疗膝关节炎

36、足三里穴,天然营养补品

37、上巨虚穴,艾灸可治胃肠病症

38、条口穴,让肠胃更强健

39、下巨虚穴,主治胃肠病症

40、丰隆穴,常刮痧可除湿化痰

41、解溪穴,促进血液循环

42、冲阳穴,除腹胀,增食欲

43、陷谷穴,治慢性胃炎胃下垂

44、内庭穴,治理口腔上火最有效

45、厉兑穴,快速止吐

循经敲打胃经能够刺激胸腹部的内脏,起到促进身体血液循环的作用,从而强化新陈代谢,避免因缺乏运动所致的经络不通的情况,还能减轻水肿、腹水等水液积滞的问题,从而促进身体的消化功能,让人的胃囗越来越好,人的气色也会变好,可以起到美容养颜的效果。

养生之道:此时要吃早餐。如果你不给它东西填饱,它就一直分泌胃酸。饿久了,就会有胃溃疡、胃炎、十二指肠炎、胆囊炎等危险!饭后一小时后按揉胃经可调节胃肠功能。-虚症:消化不良、易胃胀气和食欲不振、颜面浮肿、易打嗝、饭后容易胃痛、腹泻或呕吐。

问刺什么穴位能去上火?

1、按摩内庭穴可以去火
内庭穴位于足部,第二脚趾和第三脚趾之间的缝隙交叉处,就像被门遮盖住的小房子一样,故名“内庭”。它是足阳明胃经的荥穴,而“荥主身热”,是热症、上火的克星。按摩此处有去胃火、化积滞的作用,可以有效缓解因上火引起的牙疼、头疼、口臭、咽喉肿痛等不适。每天早晚可用大拇指点揉100次左右;由于内庭穴比较隐蔽,也可以拿一个钝头的小木棒来按摩,使穴位刺激更充分。
2、按摩太冲穴可以去火
太冲穴在足部大脚趾和第二脚趾之间的缝隙向上约1.5厘米的凹陷处。它属于足厥阴肝经,因此,对灭肝火效果良好,如头痛眩晕、面红耳赤、口苦咽干等。经常按摩有舒肝理气、通调三焦气机等功效。可用大拇指的指腹按揉一侧太冲穴,3分钟左右后换另一侧,两侧交替按摩10~15分钟左右。每天操作前可以泡泡脚,使身体更放松,按揉时要用一点力度,以产生轻微的酸胀或胀痛感为宜。

3、按摩照海穴可以去火
经常按摩某些穴位也能帮助降火。照海穴位于足内侧,内踝尖下方凹陷处。照,意为照射,海,象征大水,“照海”顾名思义,指肾经的经水在此大量蒸发,具有吸热的作用,按压此穴能缓解咽喉干燥、目赤、失眠等由于阴虚火旺引起的症状。按压时,感到酸、麻、胀就可以了;按压时间不宜太长,5~10分钟即可。
4、按摩涌泉穴可以去火
涌泉穴,脚掌前部1/3处(不算脚趾)、脚缘两侧连线处就是此穴。《黄帝内经》中提到“肾出于涌泉,涌泉者足心”,就是说肾经之气犹如源泉之水,涌出灌溉周身四肢各处。这个穴位对于滋阴降火很有意义,可以缓解上火引起的口干、眩晕、焦躁等。方法是将拇指放在穴位上,用较强的力气揉20~30次,晨起和睡前按摩效果较好。

去火的食疗方法
1、喝莲子汤去心火。症状:分虚实两种,虚火表现为低热、盗汗、心烦、口干等;实火表现为反复口腔溃疡、口干、小便短赤、心烦易怒等。取莲子30克(不去莲心),桅子15克(用纱布包扎),加冰糖适量。水煎,吃莲子喝汤。
2、吃猪肝可去肺火。症状:干咳无痰或痰少而粘、潮热盗汗、手足心热、失眠、舌红。用菊花30克(用纱布包好),猪肝1付。共煮至肝熟,吃肝喝汤。
3、喝绿豆粥去胃火。症状:分虚实两种,虚火表现为轻微咳嗽、饮食量少、便秘、腹胀、舌红、少苔;实火表现为上腹不舒适、口干口苦、大便干硬。取石膏粉30克,粳米、绿豆各适量。先用水煎煮石膏,然后过滤去渣,取其清液,再加入粳米、绿豆煮粥食之。
4、喝梨水去肝火。症状:头疼、头晕、耳鸣、眼干、口苦口臭、两肋胀疼。用川贝母10克,梨2个。川贝母捣碎成末,梨削皮切块,加冰糖适量,清水适量炖服。

上火的症状有哪些
1、肝火的症状:肝火是由外界刺激引起的。如情绪剧烈波动,睡眠不好导致肝脏不能正常排毒休息。症状主要表现为:口干舌燥、口苦、口臭、暴躁易怒、面红目赤、头痛头晕、睡眠不安稳。
2、胃火的症状:胃火一般由饮酒过度、食辛辣或肥腻的食物引起的。症状主要表现为:胃部灼热疼痛、腹胀、口干口臭、牙龈肿痛、大便干结。
3、心火的症状:心火的症状表现多为烦热、失眠、舌头红、咽干口燥、口舌生疮,心火分虚实两种,虚火表现为低热、盗汗、心烦、口干等;实火表现为反复口腔溃疡、口干、小便短赤、心烦易怒等。
4、肺火的症状:肺火是日常生活中比较常见的,症状表现为嘴唇干裂、干咳、咽痛痒,有的人还会出现牙痛、牙龈肿痛等症状。肺实火表现:口渴、咳嗽、咽喉肿痛、有黄痰等。肺虚火主要表现:痰少,不易咳出,咳嗽为干咳,手心、脚心燥热等。

秋冬干燥风火牙、虚火牙真难忍,哪些穴位有效止痛?

牙痛是生活中常见的问题,疼的时候真的会要人命,那么这是不是一种疾病呢?当牙齿痛的时候就没有解决方法了吗?当然不是的,既然身体不正常,就一定有原因,那么也就有解决办法。以下就简要介绍牙痛的治疗方法。中医认为牙痛是由十二经脉的邪火发作引起的,如胃火、风火、肾阴不足引起的虚火等。简而言之,牙痛通常与“火”有关。由于经络有问题,经络上的一些穴位就可以解决。

根据经络理论,通过牙齿的经络主要是手阳明大肠经和足阳明胃经,上齿通过大肠经,下齿通过胃经。根据针灸治疗理论,有近取穴和远取穴之分。颊车、下关等面部的穴位可近取,属足阳明胃经,靠近疼痛部位,故可近取。颊车位于下颌角前方上方,下颌角是人们磨牙时肌肉隆起和下垂的地方。下关位于耳朵前面由颧骨和下颌切口形成的凹陷处,在取穴时应闭口。

远取穴选择可以是合谷穴和内庭穴。有一种简单的取穴方法:一只手拇指关节的横纹直接与另一只手拇指和食指间的指蹼缘相对,拇指指向合谷穴。所谓“面口合谷收”,是指面口疾病可以取合谷穴。足背第二和第三脚趾的脚趾关节之间就是内庭穴,从脚趾的趾蹼缘向后大约半个横指。

这些穴位可以与按摩或针灸结合使用。一般人用食指和腹部按压揉捏5-10分钟,按摩下关和颊车穴位,直至皮肤微红。合谷穴和内庭穴可用指甲掐揉,增加刺激量,直至疼痛减轻。应该注意的是,因为大肠的主干穿过上牙,胃的主干穿过下牙,上牙疼痛用合谷穴,下牙疼痛用内庭穴。“左病右治,右病左治”的原则也适用于远取穴的治疗,所以右穴用于治疗左边痛。

本文地址:http://www.dadaojiayuan.com/jingluo/57355.html.

声明: 我们致力于保护作者版权,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无法核实真实出处,未能及时与作者取得联系,或有版权异议的,请联系管理员,我们会立即处理,本站部分文字与图片资源来自于网络,转载是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来源标注错误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权益,请立即通知我们(管理员邮箱:602607956@qq.com),情况属实,我们会第一时间予以删除,并同时向您表示歉意,谢谢!

上一篇:

下一篇: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