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五会穴别名地五穴。
地,地部也。五,五脏六腑也。会,交会也。该穴名意指天、地二部的寒湿水气在此交会。本穴所处为足背外侧陷者中,胆经上部经脉足临泣穴传来的气血又为天部的寒湿风气及地部的寒冷水湿,穴外天部的飘散阳气至此后因本穴气血的寒冷收引而化雨冷降穴内,穴外地部的溢流水液也汇入本穴,本穴如同五脏六腑的气血汇合而成,且气血为地部经水,故名。
地五会穴,属足少阳胆经。
中医认为,人体上为天下为地,所以地五会这个“地”显然和其所处的位置有关;而“五”,指的是五脏六腑,也就是说参与五脏六腑运行的气血最后都要汇聚到脚上;“会”当然是交会了。
注意:经言本穴“不可灸,灸之令人瘦,不出三年死”者,乃本穴功用即是沉降各经脉气血中的阴浊,今若灸之则阴浊不降,穴内物质灸则热胀,胀而生风,阴浊之物随风气乱行于人体各部,为气乱,故不可灸。
穴位含义:天、地二部的寒湿水气在此交会。气血特征:气血物质为地部经水。运行规律:循胆经下传侠溪穴。
取穴方法:地五会穴位于人体的足背外侧,当足4趾本节(第4趾关节)的后方,第4、5趾骨之间,小趾伸肌腱的内侧缘。
功能作用:收降水液。
主治疾病:头痛,目赤痛,耳鸣耳聋,胸满胁痛,腋肿乳痈,跗肿。
穴位配伍:
地五会配光明,治眼痒眼痛。地五会配期门、行间、内关、肩井、足临泣,治气郁乳痈。地五会配太阳、风池、悬颅、太冲、颔厌,治头痛。地五会配翳风、听会、太冲、丘墟、中渚,治耳鸣、耳聋。地五会配阳辅、申脉、委阳等,治腋肿。地五会配耳门、足三里,治耳鸣、腰痛。地五会配睛明、瞳子髎、风池,祛风明目止痛,治目赤痛。地五会配乳根、膻中、足三里,清热泻火解毒,治乳痈。临床运用:现今常用于治疗耳鸣、乳腺炎、腰疼、足背肿痛、肺结核、吐血等。
艾灸疗法:经言本穴“不可灸,灸之令人瘦,不出三年死”者,乃本穴功用即是沉降各经脉气血中的阴浊,今若灸之则阴浊不降,穴内物质灸则热胀,胀而生风,阴浊之物随风气乱行于人体各部,为气乱,故不可灸。
泻火大穴的地五会穴
我们在解读丘墟穴时,曾经提到了它是胆经的原穴,和肝经的原穴太冲一样,都是一个泻火的大穴。只不过太冲主要泻的是怒气,而丘墟则是怒气和闷气都可泻,但偏重闷气,因此当生气时,这两个穴都可以刺激,哪个痛就多刺激哪个。
那地五会泻的是什么火呢?它是怒火和窝火通吃。因为其所处的位置,几乎到了人体的最远端最边缘了,又在趾骨的骨缝里,因此受地心引力的影响,五脏六腑的气血,都会循行到那里,但到了那里也就是很微弱了。就像河道一样,凡是支流支叉,几乎都是垃圾堆积的地方,而人体也如是,几乎所有人按这个穴都会很疼很疼,原因就在于此处的垃圾很多。并且对于中老年人来说,小脚趾的指甲相对于其他四趾也更差一些,原因就在于垃圾过多,新鲜的气血供应不足所致。
按摩手法:用大拇指用力往下按,按下去后马上放松。当大拇指按下去的时候,穴位周围乃至整个腿部的胆经上都会有强烈的酸胀感,但随着手指的放松,酸胀感会马上消退。等酸胀感消退后,再按上面的方法按,如此重复10~20次。双脚上的地五会穴都要按。
三焦经从丝竹空穴后进入胆经
先看循行路线:
起于眼外眦(瞳子髎),向上到额角返回下行至耳后,沿颈部向后交会大椎穴,再向前入缺盆部入胸过膈,络肝脏,属胆,沿胁肋部,出于腹股沟,经外阴毛际,横行入髋关节(环跳)。
分支:从耳后入耳中,出走耳前,到眼外眦处后向下经颊部会合前脉于缺盆部。下行到腋部走侧胸部,经季肋和前脉会于髋关节后,再向下沿大腿外侧,行于足阳明和足太阳经之间,经腓骨前直下到外踝前,进入足第四趾外侧端(足窍阴)。
另一条分支:从足临泣处分出,沿第一、二跖骨之间,至大趾端(大敦)与足厥阴经相接。
胆,居六腑之首,又属于奇恒之府,与肝相连,互为表里。
肝主谋虑,胆主决断,二者形成互济,谋虑定而后决断出。
胆气强勇敢果断,胆气弱优柔寡断。
胆是一个袋子,再肝的下方,胆是不会自己定时的喷出胆汁,肝把好的营养吸收以后呢,变成血浊物进入胆,再从胆进入小肠生火,以助消化。
心脏与心包膜直接落到胆上面,所以心脏的搏动不断地打在胆上,胆受到压力时呢,胆汁就会喷出来。
如果因为胆结石医生西医建议把胆拿掉胆,
胆总管连着肝胆汁会慢慢的积累到肝里面,从而出现肝肿瘤,肝硬化,实际上是肝结石。
现在我们接触到了艾江山,学习到了中医基础知识,就应该明白,治疗未病的重要性。不能等着医院通知咱们切除身体组织的时候才知道身体出问题。
身边有人把b看成d吗?
这是事物倒之,左右反之。
如果其他都是好的,那就考虑下胆囊倒过来。胆囊为什么会倒过来呢?因为可能是小时候吐的比较严重,把胆囊吐反了。
胆为清净之府,中正之光官。
内藏清净之液,说的就是胆汁。
胆汁为苦,色黄绿,由肝之精气所化生,汇集于胆,泄于小肠,以助饮食消化。
胆汁的正常喷射,是脾胃运化功能得以正常进行的重要条件。
胆经的气血流注时间是半夜11点到1点。
一共44穴。
瞳子髎:在我们常说的太阳穴处,治疗眼睛发炎红肿,角膜炎。放血比较多。
胆经靠近眼睛的穴位,进取穴,治疗都是治疗眼睛问题。
听会穴:耳鸣,耳聋,流脓,齿痛,下颌脱臼,口眼歪斜,面痛,头痛。
分享一个倪师说关于耳鸣的解释:
一是,晚上睡觉突然就耳鸣,这个是身体出现问题带来的耳鸣。
第二种是外来因素造成的,这个可以到造成耳鸣的地方或者因素,把声音由大调到小,让耳朵慢慢去适应,治疗试试。
1.上关穴:与肾俞、翳风、太溪、听会配治老年人肾虚耳鸣耳聋无。
2.颔厌穴:与悬颅相配治偏头痛。
胆经头部的穴位治疗头部问题。
3.悬颅穴:与颔厌穴治症一样。
4.悬厘穴:偏头痛,面肿,目外眦痛,耳鸣,上齿痛。
5.曲鬓穴:配风池穴、太冲穴治目赤肿痛。
6.率谷穴:治疗胆经上的扁头疼,可以从太阳穴推到率谷穴。
7.天冲穴:配目窗、风池治头痛。
8.浮白穴:治疗白发,经常熬夜或者失眠导致血不养肝,肾阴不足时就会肝热,肝火上炎,虚火也上来了,头发就白了。
9.头窍阴穴:治疗头痛,眩晕,颈项强痛,胸胁痛,耳鸣,耳聋,耳痛。与支沟、太冲、风池配伍治肝胆火盛之偏头痛或巅顶痛。
10.完骨穴:配风池、合谷治风热上犯喉痹、齿痛、痄腮、口歪。
11.本神穴:头痛,目眩,癫痫,小儿惊风。配前顶、囟会、天柱治小儿惊痫。
12.阳白穴:配太阳、睛明、鱼腰治目赤肿痛、视物昏花、上睑下垂。
13.头临泣穴:配目窗穴春去治迎风流泪。
14.目窗穴:与头临泣一样。
15.正营穴,承灵穴与脑空穴都是治疗头部问题
早上起来手指梳头一百下,头部的穴位都照顾到了,分不清经络与穴位就只需要梳头梳头再梳头!
16.风池穴:风池穴治疗鼻窦炎,鼻子不通气,用左边右治法。
脖子后面带风的穴都是身体最容易进风地方。
17.肩井穴:肩井加足三里治疗胸腔到重击撞伤,跌打损伤而产生的瘀血。
后溪穴,申脉穴,肩井穴足三里穴四穴加起来治疗肩项强硬,脖子酸痛。
注意,肩井穴气很强,孕妇不可用。
18.渊腋穴:配大包、支沟治胸肋痛、肋间神经痛。
19.辄筋穴:辄筋就是筋的两块挡板,护筋的意思。
肝主筋,辄筋就是护肝防治肝损伤,养肝,养筋的穴位。想让自己肝好筋强,平常就要把心里的郁结疏通。
拍四窝:腋窝下的穴位一拍就照顾到了。
20.日月穴:胆经的募穴,用俞募疗法,治胆的问题。
21.京门穴:肾的募穴,用俞募疗法治:肾结石,肾脏癌,肾阳虚,阴虚,耳鸣,水肿,腰痛。
22.带脉:环腰一圈是带脉、五枢、维道:主治女子带下病,还有带脉痛。带脉是奇经八脉之一。
23.居髎穴:配环跳、委中治腿风湿痛。
24.环跳穴:中医认为环跳是骨头开始生长的地方,骨头有问题,可能也在环跳的位置开始痛。
可治疗半身不遂。
我们的骨细胞,每两年更新一次。
25.风市穴:用于治疗中风瘫痪的大穴。
与阴市穴配伍治疗,坐下去站不起来,膝盖没有力气。
与环跳穴配伍治疗中风脚膝盖麻木。
26.中渎穴:加强风市的治疗效果。
27.膝阳关:配环跳、承筋治胫痹不仁。
28.阳陵泉穴:筋会阳陵泉。
治疗膝盖一切问题的四穴五点还记得吗?
29.阳交穴:阳维脉的郄穴。
30.外丘穴:胆经的郄穴。灸外丘可解肝经的毒。
31.光明穴:胆经的络穴,配肝俞、肾俞、风池、目窗、睛明、行间治青光眼和早期白内障。
32.阳辅穴:胆经的经穴,属火,木生火,所以是胆经的子穴,胆经的实症用此穴。
33.悬钟穴:还有另一个名字叫绝骨穴,八会穴之一——髓会绝骨,髓生病时在绝骨上治疗。
34.丘墟穴:胆经的原穴,丘墟+商丘治疗脚踝裸扭伤
35.足临泣穴:胆经的俞穴,八脉交会穴,交带脉。治疗带脉病。
足临泣+足三里治疗华佗夹脊痛。
36.华陀夹脊:督脉旁开五分,也就是督脉与膀胱经的中间就是华佗夹脊。
37.地五会:地五会特别治症脚皮特别干,胆经经过乳房,乳房硬块可以在地五会上治。
没事就用小金油揉揉它,顺便正个脚揉揉。
38.侠溪穴:胆经的荣穴,胆经的母穴。虚症治此。
39.足窍阴:胆经的井穴,井穴可以用来急救。
眼睛外侧疼属于胆经,用足窍阴。
眼睛内侧痛是膀胱经,用至阴穴。
眼睛下侧是胃经,用厉兑穴。
足少阳胆经穴。在足背外侧,当足4趾本节(第4跖趾关节)的后方,第4、5跖骨之间,小趾伸肌腱的内侧缘。
主治目眦痛,耳鸣,乳房胀痛,足跗肿痛。
《甲乙经》:内伤唾血不足,外无膏泽,刺地五会。 《铜人》:治内伤唾血,足外皮肤不泽,乳肿。 《大成》:主腋痛,内损唾血,足外无膏泽,乳痈。 《席弘赋》:配三里,治耳内蝉鸣,腰欲折。
这是一个关于足少阳胆经经穴的开放分类,共收录词条46个(含子类)。
足少阳胆经足少阳胆经为十二经脉之一。代号GB。与足厥阴肝经相为表里。五行属木。《黄帝内经灵枢·经脉》:“胆足少阳之脉,起于目锐眦,上抵头角,下耳后,循颈行手少阳之前,至肩上,却交出手少阳之后,入缺盆;其支者,从耳后入耳中,出走耳前,至目锐眦后;其支者,别锐眦,下大迎,合于手少阳,抵于䪼,下加颊车,下颈、合缺盆,以下胸中,贯膈,络肝,属胆,循胁里,出气街,绕毛际,横入髀厌中;其直者,从缺盆下腋,循胸过季胁,下合髀厌中,以下循髀阳,出膝外廉,下外辅骨之前,直下抵绝骨之端,下出外踝之前,循足跗上,入小指次指之间;其支者,别跗上,人大指之间,循大指歧骨内出其端,还贯爪甲,出三毛。”本经从外眼角瞳子髎开始,向上到额角下行到耳后,沿颈旁走到手少阳经之前,到肩上退后,交出手少阳经之后,进入锁骨上窝;它的支脉,从耳后进入耳中,浅出耳前,到达外眼角后方;它的另一条支脉,从外眼角分出,下向面动脉部,会合手少阳三焦经到目下,向下经下颌角、颈部,与主干在锁骨上窝处会合,由此下向胸中,贯穿膈肌,联络肝脏,属于胆,沿着胁里,浅出于腹股沟动脉处,绕过 *** 毛际,横行进入髋关节部;它的直行主干,从锁骨上窝下向腋部,经胸侧、浮肋,与前支经脉在髋关节部的环跳会合,由此合而向下,沿大腿外侧,出膝外侧,下向腓骨头之前的阳陵泉,直下到腓骨下段,出外踝前边的丘墟,沿足背走到第四趾外侧端的足窍阴;它的另一支脉,从足背分出,沿第一、二跖骨之间,前行出足大趾外侧端,回过来贯穿爪甲,分布于足大趾爪甲后丛毛中,经气由此处与足厥阴肝经相接。
足少阳胆经发病的主要表现为肝胆疾病、头面五官疾病及经脉所过部位的疾病。如:口苦、嗳气、心窝及胁下痛、寒热往来、疟疾、偏头痛、目痛、耳聋、瘰疬、腋下肿。经脉所过处疼痛、麻木、厥冷。本经腧穴可主治病症头面五官病症、神志病、热病以及本经脉所经过部位的病症。例如:口苦、目眩、头痛、颔痛、腋下肿、胸胁痛、缺盆部肿痛、下肢外侧疼痛等。少阳是阳气初生的经络,所以它能治疗发热病,主要腧穴大致在足部以下,它的性质介于太阳阳明之间。
足少阳胆经腧穴足少阳胆经共44个穴位,原穴为丘虚穴,络穴为足厥阴肝经之蠡沟穴,首穴瞳子髎,末穴足窍阴。15个穴位分布在下肢的外侧面,29个穴位在臀、侧胸、侧头部。据《针灸甲乙经》及《医宗金鉴》等书载,计有:瞳子髎、听会、上关、颔厌、悬颅、悬厘、曲鬓、率谷、天冲、浮白、头窍阴、完骨、本神、阳白、头临泣、目窗、正营、承灵、脑空、风池、肩井、渊腋、辄筋、日月、京门、带脉、五枢、维道、居髎、环跳、风市、中渎、膝阳关、阳陵泉、阳交、外丘、光明、阳辅、悬钟、丘墟、足临泣、地五会、侠溪、足窍阴。
头上廿穴分三折,起自眼尾处目锐眦去五分之瞳子髎穴(疗穴),下外斜行至耳前起骨下屏间之听会穴(疗穴),再沿耳前直上行至发际之客主人穴(上关穴),再上内斜行两太阳曲角上廉之颔厌穴。从颔厌穴后行耳前曲角上两太阳之中为悬颅穴,后下行耳前曲角上两太阳下廉悬厘穴,再后行经耳前发际曲隅陷中之曲鬓穴,再上入发际耳后半寸之率谷穴,再延耳后发际内二寸下行经天冲、浮白、窍阴、完骨等穴。从耳根后方凹处之完骨折上行,循头中线神庭穴旁三寸至前额为侧发际之本神穴,再往下斜行至眉上一寸微弯处之阳白穴(疗穴),在此往上后直行入发际五分处之临泣穴(头),延此线循耳后沿经目窗、正营、承灵,至行至耳后枕外粗隆外侧之脑空穴,再下行至枕下骨,斜方肌外侧凹陷处之风池穴(疗穴)。从风池下行肩上高处后沿之肩井穴(疗穴),再下行腋下三寸胸旁之渊液穴,下行复前一寸为辄筋穴,沿下腹胁内行至第九肋间(乳下二肋)端赗下五分之日月穴(胆功穴),再下斜后行,至腹后侧部第十二肋之京门穴(胆功穴),再前斜下行至季胁下一寸八分陷中之带脉穴(疗穴),再前斜下行至髂骨(腰骨)与关元平之五枢穴,再下五分之维道穴,从维道后行三寸为居髎穴(疗穴),转大腿外侧下行,至大转子后上方之环跳穴(疗穴),从环跳下斜中行腿外侧至膝上七寸为风市穴(疗穴),从风市下髀骨外,膝上外廉五寸分肉陷中之中渎穴,下行膝上三寸为阳关穴(疗穴),膝下外侧二寸之阳陵泉穴(筋会穴、合穴),下行外踝上七寸内斜三分之阳交穴,从阳交穴前外斜为外邱穴,在外踝上五寸为光明穴(疗穴),外踝上四寸辅骨前绝骨端内斜三分为阳辅穴(经穴),外踝上三寸为悬钟穴,又名绝骨穴(随会穴),行外踝下斜前陷中之邱墟穴(原穴),从邱墟下行三寸在足小趾四指本节后足跗间陷中之足临泣穴(输穴),再下行五分至第四、五跖骨间之地五会穴,下行一寸至第四、五趾缝间为侠溪穴,止至无名趾外侧足端之足窍阴穴(井穴)。
络穴光明
郄穴外丘(足少阳胆经),阳交(阳维脉)
募穴肾募穴:京门
胆募穴:日月
五输穴井穴(金):足窍阴
荥穴(水):侠溪
输穴(木):足临泣
经穴(火):阳辅
合穴(土):阳陵泉
下合穴胆:阳陵泉
交会穴交会穴表(●所属经 √交会经)
经名
穴名
足少阳胆经
足少阴肾经
手太阳小肠经
手少阳三焦经
手阳明大肠经
足阳明胃经
足太阳膀胱经
手厥阴心包经
足厥阴肝经
足太阴脾经
阳维脉
督脉
带脉
阳蹻脉
备注
瞳子髎
●
√
√
上关
●
√
√
颔厌
●
√
√
悬颅
●
√
√
悬厘
●
√
√
曲鬓
●
√
天冲
●
√
浮白
●
√
头窍阴
●
√
完骨
●
√
本神
●
√
阳白
●
√
头临泣
●
√
√
目窗
●
√
正营
●
√
承灵
●
√
脑空
●
√
风池
●
√
肩井
●
√
√
√
辄筋
●
√
日月
●
√
√
带脉
●
√
五枢
●
√
维道
●
√
居髎
●
√
环跳
●
√
阳交
●
√
章门
√
●
天池
√
●
大椎
√
√
√
●
长强
√
√
●
《铜人腧穴针灸图经》
秉风
√
●
√
√
听宫
√
●
√
翳风
√
●
角孙
√
●
√
耳和髎
√
√
●
下关
√
●
头维
√
●
√
八会穴髓会:悬钟
筋会:阳陵泉
八脉交会穴足临泣(通于带脉)
腧穴:听会
腧穴:足窍阴
足少阳胆经腧穴主治病证足少阳胆经腧穴主治侧头、目、耳、咽喉病和神志病、热病,以及经脉循行部位的其他病证。例如:口苦、目眩、头痛、颔痛、腋下肿、胸胁痛、缺盆部肿痛、下肢外侧疼痛等。少阳是阳气初生的经络,所以它能治疗发热病,主要腧穴大致在足部以下,它的性质介于太阳阳明之间。
足少阳胆经腧穴分部主治提要表
穴名
部位
主治
瞳子髎
外眦
头痛、目疾
听会
耳前
耳鸣、耳聋、齿痛
上关
耳前
偏头痛、耳鸣、耳聋、齿痛,口㖞
颔厌
侧头
偏头痛、目眩、耳鸣
悬颅
侧头
偏头痛、目赤肿痛
悬厘
侧头
偏头痛、目赤肿痛
曲鬓
侧头
头痛,牙关紧闭
率谷*
侧头
偏头痛、眩晕
天冲
侧头
头痛,牙龈肿痛
浮白
后头
头痛、耳鸣、耳聋
头窍阴
后头
头痛、耳疾
完骨
后头
头痛、颈项强痛
本神
前头
头痛、目眩、癫痫
阳白*
额
前头痛、目疾
头临泣*
前头
头痛、目疾、鼻塞
目窗
前头
头痛、目疾、鼻塞
正营
前头
偏头痛、目眩
承灵
后头
头痛、鼻渊
脑空
后头
头痛、颈项强痛、癫狂痫
头部;头、项、五官疾患
穴名
部位
主治
风池*
项
头痛、目疾、鼻渊、颈项强痛、感冒、癫痫
肩井*
肩
头项强痛、肩背疼痛、乳痈、滞产、
肩项部:头、项、肩部疾患
渊腋
胁
胸满、胁痛
辄筋
胁
胸满、气喘
日月*
季胁
胁胁疼痛、呕吐、呃逆、黄疸
胸胁部:胸胁部疾患
京门
腰
小便不利、水肿、腰胁痛
带脉*
侧腹
腹痛、月经不调、带下
五枢
侧腹
腹痛,带下
维道
侧腹
腹痛、带下、疝气、阴挺
季胁下:妇科、前阴、肠疾患
居髎
股关节
腰痛、下肢痿痹
环跳*
股关节
腰痛、下肢痿痹
风市*
大腿
下肢瘘痹、遍身瘙痒
中渎
大腿
下肢瘘痹
膝阳关
膝关节
膝肿痛
髀枢、膝部:腰腿部疾患
阳陵泉*
小腿
胁痛、下肢痿痹、黄疸、小儿惊风
阳交
小腿
胸胁胀痛、下肢痿痹、癫狂
外丘
小腿
胸胁胀痛,下肢痿痹、癫狂
光明*
小腿
目疾、下肢痿痹
阳辅
小腿
偏头痛,下肢痿痹
悬钟*
小腿
胁痛,下肢痿痹、颈项强
丘墟*
足跗
胸胁胀痛、下肢痿痹
足临泣*
足跗
目疾、胁痛、乳痈、月经不调
地五会
足跗
目赤肿痛、乳痈、足背肿痛
侠溪
趾间
头痛、目疾、耳鸣、耳聋、胁肋痛、热病
足窍阴
趾端
头痛,目赤肿痛、咽喉肿痛、热病、失眠
胫、足部:头、目、耳、喉、胁部疾患、神志病、热病
书上有都你可以看看书:瞳子髎、听会、上关、颌厌、悬颅、悬厘、曲鬓、率谷、天冲、浮白、头窍阴、完骨、本神、阳白、头临泣、目窗、正营、承灵、脑空、风池、肩井、渊液、辄筋、日月、京门、带脉、五枢、维道、居髎、环跳、风市、中渎、膝阳关、阳陵泉、阳交、外丘、光明、阳辅、悬钟、丘墟、足临泣、地五会、侠溪、足窍阴,共44穴
本文地址:http://www.dadaojiayuan.com/jingluo/57274.html.
声明: 我们致力于保护作者版权,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无法核实真实出处,未能及时与作者取得联系,或有版权异议的,请联系管理员,我们会立即处理,本站部分文字与图片资源来自于网络,转载是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来源标注错误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权益,请立即通知我们(管理员邮箱:602607956@qq.com),情况属实,我们会第一时间予以删除,并同时向您表示歉意,谢谢!
上一篇: 足少阳胆经:足临泣穴
下一篇: 足少阳胆经:侠溪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