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录
首页 >> 中医基础常识 >> 经络穴位

足少阳胆经:外丘穴(足少阳胆经图及经脉解析)

学穴位 2023-05-29 17:54:52

足少阳胆经:外丘穴

穴位解析释义

1、外丘。外,胆经之外也。丘,土丘也。该穴名意指随胆经风气上扬的脾土尘埃由此飘扬于胆经之外。本穴物质为光明穴传来的阳热风气,至本穴后,阳热风气势弱缓行并吸热冷降,随阳热风气上扬的脾土尘埃则飘散于胆经之外,故名。

2、胆经郄。郄,孔隙也。本穴物质为光明穴上行而至的阳热风气,至本穴后势弱缓行,外传阳交穴的气血弱小,如从孔隙中传出一般,故为胆经郄穴。

穴位含义:随胆经风气上扬的脾土尘埃在此飘扬于胆经外部。
气血特征:气血物质为湿热风气。
运行规律:循胆经横传于阳交穴。

外丘穴,属足少阳胆经。

阳交穴是和外丘穴处于同一水平线上的,不同之处是,前者位于腓骨的后缘,而后者外丘穴则位于腓骨的前缘,二穴均紧贴在腓骨上,腓骨长短肌、趾长伸肌的每一次伸缩运动都是对二穴的刺激。这种穴位的排列,和膀胱经腘窝上的委中、委阳相似。

外丘穴的“外”,被穴义描述为胆经之外,这似乎有点不妥,明明外丘是在胆经之中,何谈“外”呢?其实这个“外“,指的是它的作用点在胆经之外,这个命名和胃经上的“外陵”穴的意思是相同的,也就是作用点。当然,你也可以理解这个“外”是一个方位词,也就是小腿的外侧;而“丘”,其实指的就是外丘穴这个作用点靠近胫骨前肌和趾长伸肌。如果大家不知道这两块肌肉在哪,平躺在床上做勾脚的动作,你就会发现胫骨前肌隆起,形似丘陵般,而外丘穴的作用点就在其上,故名。

取穴

取穴方法:在小腿外侧,当外踝尖上7寸,腓骨前缘,平阳交穴。

功能主治

功能作用:传递风气。

主治疾病:颈项强痛,胸胁痛,疯犬伤毒不出,下肢痿痹,癫疾,小儿龟胸。

穴位配伍

外丘配腰奇、间使、丰隆、百会,治癫痫。外丘配环跳、伏兔、阳陵泉、阳交,治下肢痿、痹、瘫。外丘配膈俞、肝俞、三阳络、阳陵泉,治胸胁胀满。外丘配本神、百会、后顶、玉枕、太冲、大杼、曲骨、尺泽、阳溪、通谷、金门、承筋、合阳,治癫疾不呕沫。外丘配后顶,治颈项痛、恶风寒。外丘配消泺、本神、通天、强间、风府、哑门、天柱、风池、龈交、天冲、陶道、通谷、玉枕,治项如拨不能左右顾。外丘配目窗、中渚、完骨、命门、丰隆、太白、通谷、京骨、临泣、小海、承筋、阳陵泉,治头痛、寒热、汗出不恶寒。外丘配足三里、阳陵泉、条口,治腓总神经麻痹;外丘配伏兔、环跳、阳交、阳陵泉,治下肢痿、痹、瘫;外丘配百会、丰隆、腰奇、间使,治癫痫。外丘配风池、后溪,有祛风活络止痛的作用,治颈项强痛。外丘配风池、天柱、肩井、外关、后溪,治颈项强痛。外丘配太冲、肝俞、支沟,有疏肝理气止痛的作用,治胸胁痛。临床运用:现今常用于治疗腓神经痛、脚气、胸膜炎、颈项痛、癲痫等。

养生保健

艾灸疗法:艾条灸10-15分钟,艾炷灸5-7壮。

外丘穴治疗老寒腿

很多人对老寒腿并不陌生,但是到底什么是老寒腿,估计不少人并不清楚。

“老”一方面指病程长,老病,另一方面指年纪一般不轻。

“寒”一方面代表寒冷容易诱发,另一方代表腿部“发寒”,即患者感腿“凉”。

目前医学界对老寒腿的定义争论很大,大多数人比较认可的说法是:与天气有关的反复发作、久治不愈的腿部酸冷麻疼,统称为老寒腿。阴寒湿冷是最常见的诱因。老寒腿是一种“环境病”,一旦遇上诱发此病的气象环境,很容易复发。老寒腿起病缓慢,病程长。病人多自述:一遇冬天和阴雨天,病情就会加重,关节疼痛难忍,比天气预报还要准。睡觉盖厚被子仍感腿凉,就像在冷水里泡着,天热也不敢减衣裤,秋天早早穿上了毛裤,春天迟迟不能脱掉毛裤。多数人喜暖,怕冷。

在西医看来,老寒腿的学名叫做膝骨性关节炎,是一种非炎症性、退化性骨性关节炎,多数患者的腿部,尤其是膝关节会出现反复发作、久治不愈的酸、麻、疼、痛等感觉。老寒腿患者多为老年人,但严格地来说,老寒腿与年龄并没有绝对关系,只不过随着年龄增长,患上老寒腿的几率也会增加,而且病情也表现得更为严重,但年轻人如果不多加注意,也有可能患上老寒腿。

从中医的角度来说,老寒腿属于“痹症”的范畴,病因多与外感风、寒、湿、热之邪及人体正气不足有关,比如有些不注意保暖的年轻人常常把腿部暴露在寒冷的环境中,使腿部受到风寒、湿气的侵袭,就有可能患上老寒腿。当然,腿怕冷,问题不一定在腿上,更多的是在腰上,尤其是单侧腿痛怕凉,与腰的关系就更大一些,所以才会有腰腿痛的称谓。

外丘穴,因处于腓骨的前缘,靠近胫骨前肌,这里的肌肉比较丰满,如果受到寒湿的侵扰,容易堵塞。外丘穴又是胆经的郄穴,具有通络止痛的作用,是止痛的良穴。常用来治疗各种痛症,尤其可以缓解老寒腿引起的疼痛。所以,刺激此穴,可以疏通经络,加速气血运行,有助于排出体内的寒湿。

按摩手法:刺激外丘穴,可以采用点按的方法,拇指按压在外丘穴的位置,使用一定的力量向下按压,保持5-6秒后松开,休息2-3秒后再进行点按,一压一松为一个循环,每次点按5-10分钟。也可以使用按揉的方法刺激外丘穴,以大拇指指腹按压在外丘穴,以穴位为中心,保持一定的力量,按顺时针方向进行旋转按揉,每次按揉5-10分钟。

足少阳胆经图及经脉解析

  足少阳胆经图是怎样呢?下面就让我来为大家揭晓。

  足少阳胆经图

  足少阳胆经起于由外眼角起,上行至额角,下耳后、沿颈旁行于手少阳三焦经之前,至肩上退后,交出手少阳三焦经后入缺盆。由耳后分出支脉1入耳中、走耳前,至外眼角后。由外眼角分出支脉2下行大迎穴,会合手少阳三焦经至眼下,下行过颊车穴至颈部,会合于缺盆,由此下行胸中,过膈肌络于肝、属于胆,沿胁里出气街(腹股内动脉处)绕阴部毛际横向进入髋关节。本经主干(直行脉)由缺盆下行腋下,沿胸侧过季胁,向下会合于髋关节部,向下沿大腿外侧出膝腓侧下行腓骨头前,直下至腓骨下端,下出外踝之前,沿足背入第4足趾外侧。由足背分出支脉3入足大趾趾缝间,沿第1跖骨与第2跖骨间出趾端,回转来通过爪甲出趾背毫毛部接足厥阴肝经。
  足少阳胆经脉解析
  【循行】

  《灵枢·经脉》:胆足少阳之脉,起于目锐眦,上抵头角(1),下耳后,循颈,行手少阳之前,至肩上,却交出手少阳之后,入缺盆。

  其支者:从耳后入耳中,出走耳前,至目锐眦后。

  其支者:别锐眦,下大迎,合于手少阳,抵于,下加颊车(2),下颈,合缺盆——以下胸中,贯膈,络肝、属胆,循肋胁里,出气街,绕毛际(3),横入髀厌中(4)。

  其直者:从缺盆下腋,循胸,过季胁,下合髀厌中。——以下循髀阳(5),出膝外廉,下外辅骨(6)之前,直下抵绝骨之端(7),下出外踝之前,循足跗上,入小指次指之间。

  其支者:别跗上,入大指之间,循大指歧骨内(8),出其端,还贯爪甲、出三毛(9)。

  [本经穴]瞳子髎、听会、上关、颔厌、悬颅、悬厘、曲鬓、率谷、天冲、浮白、头窍阴、完骨、本神、阳白、头临泣、目窗、正营、承灵、脑空、风池、肩井、渊腋、辄筋、日月(胆募)、京门、带脉、五枢、维道、居髎、环跳、风市、中渎、膝阳关、阳陵泉(合)、阳交、外丘(郄)、光明(络)、阳辅(经)、悬钟、丘墟(原)、足临泣(输)、地五会、侠溪(荥)、足窍阴(井)。

  [交会穴]头维、下关(足阳明),翳风、角孙、和髎(手少阳),听宫、秉风(手太阳),大椎(督脉),章门(足厥阴),上髎、下髎(足太阳),天池(手厥阴)。

  【循行】

  (1)头角——当额结节部。

  (2)下加颊车——指经脉向下覆盖于颊车穴部。

  (3)毛际——指耻骨部阴毛处。

  (4)髀厌--即髀枢,相当于环跳穴部。

  (5)髀阳——指大腿的外侧。

  (6)外辅骨--指腓骨。

  (7)绝骨——指腓骨的下段低凹处。

  (8)大指岐骨——指第一、二跖骨而言。

  (9)三毛——足趾背短毛。

  【语译】

  足少阳胆经:从外眼角开始(瞳子髎),上行到额角(颔厌、悬颅、悬厘、曲鬓;会头维、和髎、角孙),下耳后(率谷、天冲、浮白、头窍阴、完骨、本神、阳白、头临泣、目窗、正营、承灵、脑空、风池),沿颈旁,行手少阳三焦经(经天容),至肩上退后,交出手少阳三焦经之后(会大椎,经肩井,会秉风),进入缺盆(锁骨上窝)。

  它的支脉:从耳后进入耳中(会翳风),走耳前(听会、上关;会听宫、下关),至外眼角后;另一支脉:从外眼角分出,下向大迎,会合手少阳三焦经至眼下;下边盖过颊车(下颌角),下行颈部,会合于缺盆(锁骨上窝)。由此下向胸中,通过膈肌,络于肝,属于胆;沿胁里,出于气街(腹股沟动脉处)绕阴部毛际,横向进入髋关节部。

  它的主干(直行脉):从缺盆(锁骨上窝)下向腋下(渊液、辄筋;会天池),沿胸侧,过季胁(日月、京门;会章门),向下会合于髋关节部(带脉、五枢、维道、居髎……环跳)。由此向下,沿大腿外侧(风市、中渎),出膝外侧(膝阳关),下向腓骨头前(阳陵泉),直下到腓骨下段(阳交、外丘、光明、阳辅、悬钟),下出外踝之前(丘墟),沿足背进入第四趾外侧(足临泣、地五会、侠溪、足窍阴)。

  它的支脉:从足背分出,进入大趾趾缝间,沿第一、二跖骨间,出趾端,回转来通过爪甲,出于趾背毫毛部,接足厥阴肝经。

  【病候】

  《灵枢·经脉》:是动则病:口苦,善太息,心胁痛,不能转侧,甚者面微有尘(1),体无膏泽(2),足外反热(3),是为阳厥(4)。

  是主骨所生病者(5),头痛,颔痛,目锐眦痛,缺盆中肿痛,腋下肿,马刀侠瘿(6),汗出振寒,疟,胸胁、肋、髀、膝外至胫、绝骨、外踝前,及诸节皆痛,小指次指不用。

  【注释】

  (1)面微有尘——形容面色灰暗,好象蒙有尘土一样。?

  (2)膏泽——即脂滑润泽之意。

  (3)足外——指下肢外侧,经脉所过部分。

  (4)阳厥——此指足少阳经气阻逆为病。

  (5)主骨——张介宾说:“胆味苦,苦走骨,故胆主骨所生病。

  (6)马刀侠瘿——此指瘰疬生在颈项或腋下等部位。

  【语译】

  本经有了异常变动就表现为下列的病症:嘴里发苦,好叹气,胸胁痛不能转侧,甚则面孔象蒙着微薄尘,身体没有脂润光泽,小腿外侧热,还可发为足少阳部分的气血阻逆,如厥冷、麻木、痠痛,等症。

  本经所属腧穴能主治有关“骨”方病症:如头痛,颞痛,眼睛外眦痛,缺盆(锁骨上窝)中肿痛,腋下肿,如“马刀挟瘿”等症,自汗出,战栗发冷,疟疾乃危急部、胁肋、大腿及膝部外侧以至小腿腓骨下段“绝骨”、外踝的前面,以及各骨节都疫痛,小趾侧的次趾(足无名趾)不好运用。

  足少阳络脉

  【循行】

  《灵枢·经脉》:足少阳之别,名曰光明。去踝五寸,别走厥阴,下络足跗。

  实则厥;虚则痿躄(1),坐不能起。取之所别也。

  【注释】

  (1)痿躄——躄音僻,痿躄,下肢痿软无力,足不能行走。

  【语译】

  足少阳络脉,名光明。在距离外踝上五寸处分出,走向足厥阴经脉,向下联络足背。

  出现的实证,见足部厥冷;虚证,见下肢瘫痪,不能起立。可取足少阳络穴治疗。

  足少阳经别

  【循行】

  《灵枢·经别》:足少阳之正,绕髀,入毛际,合于厥阴;别者入季胁之间,循胸里属胆,散之肝,上贯心,以上挟咽,出颐颔中,散于面,系目系,合少阳于外眦也。

  【语译】

  足少阳经别,从足少阳胆经分出,绕过大腿前侧进入外阴部,同足厥阴经的经别会合,分支进入浮肋之间,沿着胸腔里,归属于胆,散布到肝脏,上贯心中,挟着食道,浅出于下颔中间,散布在面部,联系眼球后面通入颅腔,当外眦部与足少阳经脉会合。

  足少阳经筋

  【循行】

  《灵枢·经筋》:足少阳之筋,起于小指(趾)次指(趾),上结外踝,上循胫外廉,结于膝外廉。其支者别起外辅骨,上走髀,前者结于伏兔之上,后者结于尻。其直者上眇乘季胁,上走腋前廉,系于膺乳,结于缺盆。直者上出腋,贯缺盆,出太阳之前,循耳后,上额角,交巅上,下走颔,上结于(九页)。支者结于目外眦,为外维(1)。

  其病:小指(趾)次指(趾)支转筋,引膝外转筋,膝不可屈伸,腘筋急,前引髀,后引尻,即上乘眇季胁痛,上引缺盆,膺乳颈维筋急,从左之右,右目不开,上过右角,并蹻脉而行,左络于右,故伤左角,右足不用,命曰维筋相交。

  【注释】

  (1)外维——指维系目外眦之筋,此筋收缩即可左右盼视。

  【语译】

  足少阳经之筋,起于第四趾,上结于外踝,再向上沿胫外侧结于膝外侧。其分支另起于腓骨部,上走大腿外侧,前边结于伏兔(股四头肌部),后边结于骶部。直行的经侧腹季胁,上走腋前方,联系于胸侧和乳部,结于缺盆。直行的上出腋部,通过缺盆,走向太阳经的前方,沿耳后上绕到额角,交会于头顶,向下走向下颔,上方结于鼻旁,分支结于外眦成“外维”。

  足少阳经之筋发病,可见足第四趾支撑不适,掣引转筋,并牵连膝外侧转筋,膝部不能随意屈伸,腘部的经筋拘急,前面牵连髀部,后面牵引尻部,向上牵及胁下空软处及胁部作痛,向上牵引缺盆、胸侧,颈部所维系的筋发生拘急。如果从左侧向右侧维络的筋拘急时,则右眼不能张开。因此筋上过右额角与蹻脉并行,阴阳蹻脉在此互相交叉,左右之筋也是交叉的,左侧的维络右侧,所以左侧的额角筋伤,会引起右足不能活动,这叫维筋相交。

猜你喜欢:

1. 夏天吃什么补精食物效果好

2. 夏天吃什么补精养肾水果食物

3. 夏天吃什么补钾食物

4. 胆气不足吃什么好有什么治疗方法

5. 春季养生的秘诀及注意事项

6. 春季养生最佳食物及注意事项

和于大夫从零学中医-针灸篇(第七篇:郄穴)

和于大夫从零学中医——针灸篇(第七篇:郄穴)

本系列文章《和于大夫从零学中医》追求在非中医专业读者、普罗大众学习本系列内容后,能明白中医基本原理,掌握相应的核心操作,可以使用与此相关的中医、中药、针灸等知识对日常生活常见的 健康 问题进行安全、合理、有效的处理,突出中医真实而有效的预防保健,乃至的治疗作用。

郄穴,“郄”有空隙之意,郄穴是各经经气深聚的部位。十二经各有一个郄穴,阴维脉、阳维脉、阴蹻脉、阳蹻脉也各有一个郄穴,一共16个郄穴。除足阳明胃经的梁丘外,都分布在肘、膝关节以下。临床上郄穴多用于治疗急性病。

郄穴在临床当中有诊断作用,当某脏腑有病变时,可按压郄穴进行检查虚实的征象。治疗本经循行部位及所属脏腑的急性病证。阴经郄穴多治血证,如手太阴肺经的郄穴孔最治咳血,足厥阴肝经的郄穴中都治崩漏。阳经郄穴多治急性疼痛,如颈项痛取足少阳胆经郄穴外丘,胃脘疼痛取足阳明胃经郄穴梁丘等。

1、足太阴脾经之郄穴--地机穴,位于人体小腿内侧,内踝尖与阴陵泉穴的连线上,阴陵泉穴下3寸。

2、手太阴肺经郄穴--孔最穴,在前臂掌面桡侧,尺泽穴与太渊穴连线上,腕横纹上7寸处。

3、手阳明大肠经郄穴--温溜穴,在屈肘时,在前臂背面桡侧,当阳穴溪穴与曲池穴连线上,腕横纹上5寸处。

4、足阳明胃经郄穴--粱丘穴,取该穴时屈膝,在髂前上棘与髌骨外上缘连线上,髌骨外上缘上3寸。

5、手少阴心经郄穴--阴郄穴,位于人体的前臂掌侧,当尺侧腕屈肌腱的桡侧缘,腕横纹上0.5寸。

6、手太阳小肠经郄穴--养老穴,位于人体的前臂背面尺侧,当尺骨小头近端桡侧凹缘中。

7、膀胱经郄穴--金门穴,位于人体的足外侧部,当外踝前缘直下,骰骨下缘处。

8、足少阴肾经郄穴--水泉穴,足内侧,内踝后下方,太溪穴直下1寸,跟骨结节内侧前上部凹陷处。

9、手厥阴心包经郄穴--郗门穴,位于腕横纹上五寸。

10、三焦经郄穴--会宗穴,位于人体的前臂背侧,当腕背横纹上3寸,支沟穴尺侧,尺骨的桡侧缘。

11、胆经郄穴--外丘穴,位于小腿外侧,当外踝尖上7寸,腓骨前缘,平阳交穴。

12、足厥阴肝经郄穴--中都穴,位于人体的小腿内侧,当足内踝尖上7寸,胫骨内侧面的中央。

13、阴跷脉郗穴--交信穴,位于人体小腿内侧,太溪穴直上2寸,复溜穴前0.5寸,胫骨内侧缘的后方。

14、阳维脉郗穴--阳交穴,位于人体的小腿外侧,当外踝尖上7寸,腓骨后缘。

15、阴维脉郗穴--筑宾穴,位于人体的小腿内侧,当太溪穴与阴谷穴的连线上,太溪穴上5寸,腓肠肌肌腹的内下方。

16、阳跷脉郗穴--跗阳穴,位于人体的小腿后面,外踝后,昆仑穴直上3寸。该穴属足太阳膀胱经,有吸热化湿之功效。主治头痛、腰骶痛、下肢痿痹、外踝肿痛等症。

手太阴肺经孔最穴,手厥阴心包经郄门穴,

手少阴心经阴郄穴,手阳明大肠经温溜穴,

足太阴脾经地机穴,足厥阴肝经中都穴,

足少阴肾经水泉穴,足阳明胃经梁丘穴,

足少阳胆经外丘穴,足太阳膀胱经金门穴,

手少阳三焦经会宗穴,手太阳小肠经养老穴,

阴维脉筑宾穴,阳维脉阳交穴,

阴跷脉交信穴,阳跷脉跗阳穴。

郄穴在临床中,其实是简便易学又实用的救身之道。比如,有人突然出现 休克 的紧急情况时,找医生或打电话叫救护车都要耽误一些时间,即使医生来了或者救护车赶到,病人往往也就撒手西去了。如果懂得这些简单而实用的一穴救命的方法,用指尖掐按病人鼻唇之间的 人中穴 ,就可使患者苏醒,再送往医院作进一步治疗不迟,此即民间所谓的 [掐人中] 。真正的急救,是在医生和救护车还没有到来前的当场施救,以赢得宝贵的时间。再比如 心脏病突然发作 ,可马上取心包经上的 郄门穴 ,只要对这个穴位进行强烈刺激(强有力的按压),往往能一穴见效,迅速缓解病情而起死回生。西医的急救方法在家庭是做不到的,而通过中医的简单取穴进行急救,只要穴位选的准,按压方法得当,则是最快速、最有效的。

当出现 急性胃疼 时应立即想到 梁丘穴, 用拇指指腹用力按压该穴,持续2-5分钟,往往可以立即止疼;

孔最穴 ,这可是治疗 内脏出血 的郗穴,使用时可用母指腹尖适度用力按压该穴;

当有 尿血症 时,要马上想到 水泉穴 女子崩漏、膝关节炎、疝气 就找 中都穴

急性腰痛 时可随手取来 养老穴 胆囊疼痛 了就快按 外丘穴

凡遇 心动过速、心绞痛等心胸疾患 那就是 郄门穴 的事了,按压的时间同前;

外丘和阳交穴 可以治疗 急性头疼

当出现 头疼、咽喉肿痛、肠鸣腹疼 的时候就选 温溜穴

那么 心疼、吐血、鼻出血 怎么办?可以选择 阴郗穴 ,平时经常按压此穴还可预防和治疗心脏疾病;

地机穴 ,可治疗腹胀、腹疼,泄泻,这个穴位按压时间要长些,3到5分钟;

筑宾穴 ,可治疗恶心呕吐;

交信穴 ,可治疗月经不调、痢疾、肠炎;

承浆穴 ,可治疗休克昏迷、口眼歪斜、齿龈肿疼。

至于 梁丘穴 中脘穴 治疗急性胃炎;

孔最穴 膻中穴 治疗气逆吐血等。

郄穴歌

郄有孔隙意,本是气血聚。

病症相应点,临床能救急。

肺向孔最取,大肠温溜当。

胃经是梁丘,脾应取地机。

心经取阴郄,小肠养老名。

膀胱金门寻,肾向水泉觅。

心包郄门刺,三焦会宗列。

胆经在外丘,肝经中都立。

阳跷跗阳走,阴跷交信期。

阳维阳交会,阴维筑宾为。


足少阳胆经,86个穴位别有洞天

足少阳胆经,86个穴位别有洞天

文:惟一堂

在王惟一编撰的《铜人腧穴针灸图经》一书中明确提出,足少阳胆经,是十二经脉的第十一经。它的基本走向是“从头至足”,在体内联系胆、肝、眼、耳等脏腑和器官,在体外分布于侧头部、胸胁和下肢外侧。

足少阳胆经起于瞳子髎穴、止于足窍阴穴,左右各44穴,共计88穴。其中15穴分布于下肢的外侧面,29穴在臀、侧胸、侧头等部。经脉腧穴有瞳子髎穴、听会穴、上关穴、颌厌穴、悬颅穴、悬厘穴、曲鬓穴、率谷穴、天冲穴、浮白穴、头窍阴穴、完骨穴、本神穴、阳白穴、头临泣穴、目窗穴、正营穴、承灵穴、脑空穴、风池穴、肩井穴、渊液穴、辄筋穴、日月穴、京门穴、带脉穴、五枢穴、维道穴、居髎穴、环跳穴、风市穴、中渎穴、膝阳关穴、阳陵泉穴、阳交穴、外丘穴、光明穴、阳辅穴、悬钟穴、丘墟穴、足临泣穴、地五会穴、侠溪穴、足窍阴穴。

河南中医学院许敬生教授主编的《新刊补注铜人腧穴针灸图经校注》一书中,对足少阳胆经的腧穴做了微调,认为足少阳胆经共有经穴43个,左右两侧共有经穴86个。与王惟一编著的《铜人腧穴针灸图经》相比,缺少了“风市”一穴。

中医认为,通则不痛,痛则不通。足少阳胆经主治胸胁、肝胆病症、神经系统病症和头侧部、眼、耳、咽喉病症,以及本经脉所经过部位之病症。由于胆经在下肢的巡行路线是沿股、下肢外侧中线下行至小趾、次趾之间。要想正确的寻找胆经,可以沿着裤子中间的那条线,至膝盖侧面处,主要是环跳穴、中渎穴、膝阳关穴这三个穴位。

审稿:高建忠

本文地址:http://www.dadaojiayuan.com/jingluo/57258.html.

声明: 我们致力于保护作者版权,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无法核实真实出处,未能及时与作者取得联系,或有版权异议的,请联系管理员,我们会立即处理,本站部分文字与图片资源来自于网络,转载是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来源标注错误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权益,请立即通知我们(管理员邮箱:602607956@qq.com),情况属实,我们会第一时间予以删除,并同时向您表示歉意,谢谢!

上一篇:

下一篇: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