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录
首页 >> 中医基础常识 >> 经络穴位

足少阳胆经:阳交穴(十二经络:足少阳胆经,胆经堵,全身堵)

学穴位 2023-05-29 17:54:39

足少阳胆经:阳交穴

穴位解析释义

阳交穴别名别阳穴、足髎穴。

1、阳交。阳,阳气也。交,交会也。该穴名意指胆经吸热上行的天部阳气在此交会。本穴物质为外丘穴传来的湿热风气,至本穴后,此气吸热胀散上至于天之天部而成为阳气,与膀胱经飞扬穴扬散于天之天部的阳气相交会,故名。

阳交穴,属足少阳胆经。

阳交,阳气交会穴。大家注意一下阳交穴的定位就会发现,它位于腓骨后缘,也就是说,紧贴着腓骨。同样,膀胱经上的飞扬穴,位于小腿肚承山穴下面一点,我们坐在椅子上,把脚面抬起,做勾脚的动作,就可以明显地感觉到小腿肚一收一缩的运动,而这每一次的肌肉挤压,都有助于帮助下肢的静脉血回流;同时小脚肚的每一次收缩,同样也牵拉着旁边腓骨上的肌肉运动,这个位置点就是阳交穴,因此才会有穴义所言:“本穴物质为外丘穴传来的湿热风气,至本穴后,此气吸热胀散上至于天之天部而成为阳气,与膀胱经飞扬穴扬散于天之天部的阳气相交会,故名阳交”,这其中,吸热胀散,指的就是这个小腿肚的收缩这个过程,也就是说小腿肚这一收缩会产生热量而胀散,同时牵拉了膀胱经和胆经的多个穴,使得它们在气血上行的过程中相交于阳交穴,故名。这是一种解释。第二种解释,是胆经和阳维脉相交于阳交穴,两条阳经交会,形成“阳交”,反正你怎么理解都可以。

2、别阳。别,离别之意。阳,阳气。别阳名意指胆经吸热胀散的阳热之气由此别走阳维脉。

本穴物质为外丘穴传来的湿热风气,至本穴后吸热胀散而化为纯阳之气,胀散的纯阳之气别走阳维脉所在的天部层次,故名别阳。

3、足髎。足,指穴所在的部位为足部。髎,孔隙之意。足髎名意指本穴的纯阳之气为弱小之状。本穴物质为外丘穴传来的湿热风气,经吸热后才能上升至本穴纯阳之气所在的天部层次,但因其富含水湿(外丘穴因其含有较多水湿而不能直行于上,只能横行),只有少部分水湿化为天之天部的纯阳之气,本穴天之天部的纯阳之气如同孔隙中化出一般,故名足髎。

4、阳维脉郄穴。郄,孔隙也。本穴天之天部的纯阳之气弱小,外传阳维脉如从孔隙中传出一般,故为阳维脉郄穴。

附注:阳维脉郄穴。

穴位含义:胆经吸热上行的天部阳气在此交会。气血特征:气血物质为天部的纯阳之气。运行规律:一是吸湿冷缩并传于阳陵泉穴,二是外走阳维脉。

取穴

取穴方法:阳交穴位于人体的小腿外侧,当外踝尖上7寸,腓骨后缘。

功能主治

功能作用:理气降浊。

主治疾病:.胸胁胀满疼痛,面肿惊狂,癫疾瘈疭,膝股痛,下肢痿痹。

穴位配伍:

阳交配阳辅、绝骨、行间,治腿足麻木。阳交配足三里、阴陵泉、三阴交、血海、梁丘,治膝肿痛,小腿寒痛。阳交配解溪,治惊悸怔忡。阳交配临泣,治胸满。阳交配丰隆、承浆,治面肿。阳交配完谷、天容、气舍、天鼎、尺泽、合谷、商阳、阳溪、中渚、前谷、商丘、然谷,治痹。阳交配合谷、涌泉,治喑不能言。阳交配解溪,治惊悸怔忡。阳交配支沟、相应节段夹脊,治带状疱疹之神经痛;阳交配阳辅穴、绝骨、行间、昆仑、丘墟,治两足麻木;阳交配环跳、秩边、风市、伏兔、昆仑,治风湿性腰腿痛-腰扭伤、坐骨神经痛、中风半身不遂之下肢瘫痪、小儿麻痹症。临床运用:现今常用于治疗坐骨神经痛,发作期痫证。

养生保健

艾灸疗法:艾条灸10-15分钟,艾炷灸5-7壮。

缓解心悸的阳交穴

阳交穴为何可以缓解心悸呢?大家都知道,中医治病讲究八纲和望闻问切四诊,“八纲”即阴阳、表里、寒热、虚实。如果不懂这八纲,诊病一上来就是错误的。那么“八纲”的第一个就是阴阳。

下面我用一扇门来给大家解读阴阳。大家都知道,人体有12条经络,分别是手足的三阴经和三阳经。那么在阴阳经转换的过程中,会遇到一个中间过度区域,比如少阳和,这个“少”字该如何理解呢?《黄帝内经.素问》第六篇,阴阳离合论,是这样说的:“是故三阳之离合也:太阳为开,阳明为阖,少阳为枢;是故三阴之离合也,太阴为开,厥阴为阖,少阴为枢”。

这话是什么意思呢?如上面的图示,当门打开之时,就为太阳或者太阴,当门关上时,就为阳明或厥阴。而控制门开关靠的是枢纽,也就是门轴,对于阳经来说,就是少阳,而对于阴经来说,就是少阴。而足少阳胆经就相当于这个门轴,是控制阳气生发和收敛的轴。而阳气“若天与日”是人体的能量源,白天阳气一定要升发,而夜晚,阳气一定要收敛,那什么是控制阳气开关的机构呢,就是这个少阳,它相当于这扇门开关的轴,你说重要不重要呢?这也是“凡十一脏取决于胆”的原因。

说到心悸,它就是控制心脏跳动这个收放过程的“轴”出了问题了,而阳交穴,它刚好在“少阳”胆经上,同时它又是阳维脉的穴,维系着少阳胆经和太阳膀胱经的运作,因此有着双重的功效和作用,它的功效是“理气降浊”,理气,就是让气机顺畅;降浊,就是让浊气下降,从而形成一个循环。如果浊气不降,总顶在上面,不心慌才怪呢。

因此,刺激阳交穴最好的办法,就是敲打,或者做勾脚的动作,就是通过收缩活动小腿肚,挤压气血回流,让人体周身的气血循环顺畅。

所以,刺激阳交缓解心悸主要是那种经络堵塞,气机不畅引起的,属于功能性的心悸;如果心脏本身出现器质性的心悸,那就需要看医生了。

按摩手法:以中指指腹或拇指指节向下按压,并作圈状按摩。逐渐用力深按,保持2-3秒后松开,休息3秒后再按,一按一松为一个循环,重复3-5分钟。

十二经络:足少阳胆经,胆经堵,全身堵

胆经经络穴位图

侠溪穴 阳交穴 外丘穴 光明穴 颌厌穴 瞳子髎穴 听会穴 上关穴 悬颅穴 悬厘穴 曲鬓穴 率谷穴 天冲穴 浮白穴 头窍阴穴 完骨穴 本神穴 阳白穴 头临泣穴 目窗穴 正营穴 承灵穴 脑空穴 风池穴 肩井穴 渊液穴 辄筋穴 日月穴 京门穴 带脉穴 五枢穴 维道穴 居髎穴 环跳穴 风市穴 中渎穴 膝阳关穴 阳陵泉穴 阳辅穴 足窍阴穴 悬钟穴 丘墟穴 足临泣穴 地五会穴

子时(23:00~01:00)

足少阳胆经是现在很热门的一条经,它在我们身体上循行的路线是最长的,沿着经络循行刺激能够改善气血的运行,它起始于外眼角,走在我们身体的两个侧面,从小腿到上身,再到脖子和头。

《灵枢·经脉》有关此经的病候记载:“口苦,善太息,心胁痛,不能转侧,甚者面微有尘,体无膏泽,足外反热,是为阳厥。”

脏腑症:胆出现问题,会容易出现口苦、消化不良、黄疸、胁痛等症状。

经络症:胆经发生病变时,偏头痛、外眼角痛,经脉循行经过的部位颈及锁骨上窝肿痛,股、膝、小腿外侧等发生疼痛、肿胀。

临床调查发现,心脏病患者一半以上都是在夜间发病和死亡。家里如果有心脏病患者,要加强观察,最好备一些救心丸。这时要上床睡觉,有利于骨髓造血。凡在23点前入睡,晨醒后头脑清晰、气色红润。

胆经循行路线比较长,从头到脚,经过部位多。如果选择子时入睡,可以拍打胆经,或者用手指刮拭头部,力度要均匀,可以起到排毒的作用,力度大会影响睡眠。

人体穴位全解析图

【人体穴位常识】

穴位是指神经末稍密集或神经干线经过的地方。穴位的学名是腧穴,别名包括:“气穴”、“气府”、“节”、“会”、“骨空”、“脉气所发”、“砭灸处”、“穴位”。 人体周身约有52个单穴,300个双穴、50个经外奇穴,共720个穴位。有108个要害穴,其中有72个穴一般点击不至于致命,其余36个穴是致命穴,俗称“死穴”。 死穴又分软麻、昏眩、轻和重四穴,各种皆有九个穴。合起来为36个致命穴。生死搏斗中,做为‘杀手‘使用。歌诀有:“百会倒在地,尾闾不还乡,章门被击中,十人九人亡,太阳和哑门,必然见阎王,断脊无接骨, 膝下急亡身。”

一、头颈部位要害穴(共9个)

1、百会穴位置:在头顶正中线与两耳尖联线的交点处。经属:为督脉,为手足三阳、督脉之会,被击中脑晕倒地不省人事。

2、神庭位置:头前部入发际五分处。经属:为督脉、督脉与足太阳膀胱经之会穴。被击中后头晕、脑胀。

3、太阳穴位置:在眉梢与外眼角之间向后约一寸凹处。经属:奇穴,被点中后头昏、眼黑耳鸣。

4、耳门穴位置:在耳屏上切迹前、张口呈现凹陷处。经属:为手少阳三焦经。被点中后,耳鸣头晕倒地。

5、睛明穴位置:在眼内眦角上方0.1寸处。经属:为足太阳膀胱经。为手足太阳、足阳明、阳跷、阴跷五脉之会。被点中后头昏眼花倒地。

6、人中穴位置:在人中沟偏上(沟下沿上量23处)经属:属督脉,为手、足阳明,督脉之会。被点中后头晕眼昏。

7、哑门穴位置:在顶部后正中线上,第一与第二颈椎棘突之间的凹陷处,(后发际凹陷处)经属:为督脉、系督脉与阳维脉之会穴,被点中后,冲击延髓中枢,失哑、头晕、倒地不省人事。

8、风池穴位置:在枕骨粗隆直下凹陷处与乳突之间,在当斜方肌和胸锁乳突之间取穴。经属:足少阳胆经系手足少阳阴维之会。被击中后,冲击延髓中枢,晕迷不醒。

9、人迎穴位置:喉结旁开1.5寸经属:足阳明胃经,被点中后气滞血淤、头晕。

二、胸腹部要害穴(共14个)

1、膻中穴位置:在体前正中线,两乳头中间。经属:任脉,是足太阴、少阴,手太阳、少阳;任脉之会。气会膻中心包募穴。被击中后,内气漫散,心慌意乱,神志不清。

2、鸠尾穴位置:位于脐上七寸,剑突下半寸。经属:任脉,系任脉之络穴。击中后,冲击腹壁动、静脉、及肝、胆,震动心脏,血滞而亡。

3、巨阙穴位置:在体前正中线,脐上六寸处。经属:任脉、系心之募穴。击中后,冲击肝、胆、震动心脏而亡。

4、神阙穴位置:位于脐窝正中。经属:任脉。击中后,冲击肋间神经,震动肠管,膀胱,伤气,身体失灵。

5、气海穴位置:位于体前正中线,脐下1寸半。经属:任脉。击中后,冲击腹壁,动静脉和肋间,破气血淤,身体失灵。

6、关元穴位置:位于脐下三寸处。经属:任脉、系三阴、任脉之会,小肠之募穴。击中后,冲击腹壁下动、静脉及肋间神经震动肠管,气滞血淤。

7、中极穴属:任脉、系足三阴、任脉之会,膀胱之募穴。击中后,冲击腹壁动、静脉和神经震动乙结肠,伤气机。

8、曲骨穴位置:腹下部耻骨联合上缘上方凹陷处。经属:任脉,系足厥阴肝经与任脉之余。击中后,伤周天气机,气滞血淤。

9、鹰窗穴位置:在胸骨中线第三肋间玉堂穴旁开四寸。经属:足阳明胃经。击中后,冲击肋间神经和胸前神经及动、静脉,震动心脏停止供血、休克。

10、乳中穴位置:在乳头中央。经属:足阳明胃经。击中后,冲击肋间神经和动脉充血破气。 11、乳根穴位置:在乳头中央直下一肋间处。经属:足阳明胃经,左侧内为心脏。击中后,冲击心脏,休克易亡。

12、期门穴位置:位于乳下两肋间当第六肋间。经属:属肝经,肝之募穴。足太阴,厥阴,阴维之会。击中后,冲击肝、脾,震动膈肌、气滞血淤。

13、章门穴位置:在腋中线,第一浮肋前端,屈肘合腋时正当肘尖尽处。经属:足厥阴肝经,系足太阴、厥阴,阴维之会,肝之募穴。击中后,冲击肝脏或脾脏,破坏膈肌膜,阻血伤气。 14、商曲穴位置:位于腹中部当任脉、下脘穴的外侧五分处。经属:足少阴肾经,系足少阴与冲脉之会。击中后,冲击肋神经和腹壁动脉、震动肠管,伤气滞血。

三、背腰骶部的要害穴位(共8个)

1、肺俞穴

位置:第三胸椎棘突旁开1.5寸

经属:足太阳膀胱经。击中后,冲击第三胁动、静脉和神经,震动心肺、破气机。

2、厥阴俞穴

位置:在第四胸椎棘突下旁开1.5寸处。

经属:属足太阳膀胱经。击中后,冲击心、肺,破气机、易死亡。

3、心俞穴

位置:位于第五胸椎棘突、旁开1.5寸。

经属:足太阳膀胱经。击中后,冲击心脏,破血伤气。

4、肾俞穴

位置:在第二腰椎棘突旁开1.5寸处。

经属:足太阳膀胱经。击中后,冲击肾脏,伤气机,易截瘫。

5、命门穴

位置:在第二腰椎与第三腰椎棘突之间。

经属:督脉。击中后,冲击脊椎破气机,易截瘫。

6、志室穴

位置:在第二腰椎棘突旁开三寸处(命门旁开三寸)

经属:足太阳膀胱经。击中后,冲击腰动、静脉和神经,震动肾脏,伤内气。

7、气海俞穴

位置:在第三腰椎棘、旁开1.5寸处。

经属:足太阳膀胱经。击中后,冲击肾脏,阻血破气。

8、尾闾穴

位置:位于尾骨端与肛门之间

经属:督脉、督脉之络穴,别走任脉。击中后,阻碍周天气机,丹田气机不升。

四、上、下肢要害穴位(共5个)

1、肩井穴

位置:在大椎穴与肩峰连线三中点,肩部最高处。

经属:足少阳胆经,系手少阳、足少阳、足阳明与阳维脉之会。击中后,半身麻木。

2、太渊穴

位置:仰掌、腕横纹之挠侧凹陷处。

3、足三里穴

位置:外膝眼下三寸,胫骨外侧约一横指处。

4、足三阳经:从腹沿腿外侧走向足。

奇经八脉

奇经八脉是督脉、任脉、冲脉、带脉、阴维脉、阳维脉、阴跷脉、阳跷脉的总称。它们与十二正经不同,既不直属脏腑,又无表里配合关系,“别道奇行”,故称“奇经”。八脉中的督、任、冲脉皆起于胞中,同出会阴,称为“一源三岐”, 其中督脉行于腰背正中,上至头面; 任脉行于胸腹正中,上抵颏部;冲脉与足少阴肾经相并上行,环绕口唇。带脉起于胁下,环行腰间一周。阴维脉起于小腿内侧,沿腿股内侧上行, 至咽喉与任脉会合。阳维脉起于足跗外侧,沿腿膝外侧上行,至项后与督脉会合。阴跷脉起于足跟内侧,随足少阴等经上行,至目内眦与踵阳跷脉会合。阳跷脉起于足跟外侧,伴足太阳等经上行,至目内眦与阴跷脉会合,沿足太阳经上额,于项后会合足少阳经。

1.督脉

循行:①起于小腹内,下出于会阴部,②向后行于脊柱的内部,③上达项后风府,进入脑内,④上行巅顶,⑤沿前额下行至鼻柱。(图1-14)

主要病候:脊柱强痛,角弓反张等症。

交会腧穴:长强,陶道、大椎,哑门、风府、脑户、百会、水沟,神庭。

2. 任脉

循行:①起于小腹内,下出会阴部,②向上行于阴毛部,③沿着腹内,向上经过关元等穴,④到达咽喉部,⑤再上行环绕口唇,⑥经过面部,⑦进入目眶下(承泣穴属足阳明胃经)

主要病候:疝气,带下,腹中结块等证。

交会腧穴:会阴、曲骨、中极、关元、阴交、下脘、中脘、上脘、天突、廉泉、承浆。

3. 冲脉

循行:①起于小腹内,下出于会阴部,②向上行于脊柱内,③其外行者经气冲与足少阴经交会,沿着腹部两侧,④上达咽喉,⑤环绕口唇。(图1-16)

主要病候:腹部气逆而拘急。属:任脉、系足三阴、任脉之会,膀胱之募穴。击中后,冲击腹壁动、静脉和神经震动乙结肠,伤气机。

4. 带脉

循行:①起于季胁部的下面,斜向下行到带脉、五枢,维道穴,②横行绕身一周。(图1-17)。

5. 阴维脉

循行:①起于小腹内侧,②沿大腿内侧上行到腹部,③与足太阴经相合,④过胸部,⑤与任脉会于颈部。(图1-18)

主要病候:心痛,忧郁。

交会腧穴:筑宾;府舍,大横、腹哀;期门;天突、廉泉。

6. 阳维脉

循行:①起于足跟外侧,②向上经过外踝,③沿足少阳经上行髋关节部,④经胁肋后侧,⑤从腋后上肩,⑥至前额,⑦再到项后,合于督脉。(图1-19)

主要病候:恶寒发热,腰疼。

交会腧穴:金门;阳交;臑俞;天髎;肩井;头维;本神、阳白、头临泣、目窗、正营、承灵、脑空、风池;风府、哑门。

7. 阴蹻脉

循行:①起于足舟骨的后方②上行内踝的上面,③直上沿大腿内侧,④经过阴部,⑤向上沿胸部内侧,⑥进入锁骨上窝,⑦上经人迎的前面,⑧过颧部,⑨到目内眦,与足太阳经和阳蹻脉相会合。(图1-20)

主要病候:多眠、癃闭,足内翻等证。

交会腧穴:照海、交信;睛明。

8.阳蹻脉。

主要病候:目痛从内眦始,不眠,足外翻等证。

交会腧穴:申脉、仆参、跗阳;居髎;臑俞;肩髃、巨骨;天髎;地仓、巨髎、承泣;睛明;风池。

本文地址:http://www.dadaojiayuan.com/jingluo/57254.html.

声明: 我们致力于保护作者版权,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无法核实真实出处,未能及时与作者取得联系,或有版权异议的,请联系管理员,我们会立即处理,本站部分文字与图片资源来自于网络,转载是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来源标注错误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权益,请立即通知我们(管理员邮箱:602607956@qq.com),情况属实,我们会第一时间予以删除,并同时向您表示歉意,谢谢!

上一篇:

下一篇: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