阳陵泉穴别名筋会穴、阳陵穴。
1、阳陵泉。阳,阳气也。陵,土堆也。泉,源源不断也。该穴名意指胆经的地部经水在此大量气化。本穴物质为膝阳关穴飞落下传的经水及胆经膝下部经脉上行而至的阳热之气,二气交会后,随胆经上扬的脾土尘埃吸湿后沉降于地,胆经上部经脉落下的经水亦渗入脾土之中,脾土固化于穴周,脾土中的水湿则大量气化,本穴如同脾土尘埃的堆积之场和脾气的生发之地,故名。
阳陵泉穴,属足少阳胆经。
阳,指的是阳气;陵,这里指的是腓骨小头;泉,指如泉水样的气血。大家看上图就多少明白这点了,当胆经的气血自上而下循行到膝关节上时,恰好先遇到膝阳关穴,如果此处堵了,膝盖得不到气血供应就会出现疼痛,因此,当我们把这个堵点疏通后,气血就会先入膝盖,再顺势而下,而此时会遇到腓骨小头,这个就是“陵”字的意思。而当气血通过这个“陵”下泻的过程中,就像瀑布一下会激起如泉水般的朵朵水花,这个就是“泉”字。
所有的“泉”穴,皆是气血汇聚之处,这点大家在学习穴位时要特别注意。
2、筋会。筋,肝胆所主之风也。会,交会也。筋会名意指胆经的天部风气在此汇合。本穴物质为膝阳关穴下传的寒湿风气和胆经膝以下各部上行的阳热风气,在本穴为汇合之状,故名筋会。
3、胆经合。合,会合也。本穴为胆经气血会合之处,故为胆经合穴。理同筋会名解。
4、本穴属土。属土,指本穴气血运行变化表现同的五行属性。本穴物质为胆经上、下两部的天部水湿风气会合而成,在本穴为聚集之状,表现出土的不动之义,故其属土。
附注:为合穴,属土,筋会。
穴位含义:胆经的地部水湿在此大量气化。气血特征:气血物质为天部的阳热风气和随风气上扬的脾土尘埃。运行规律:散热吸湿后冷降归地。
取穴方法:位于膝盖斜下方,小腿外侧之腓骨小头稍前凹陷中。
功能作用:降浊除湿。
主治疾病:半身不遂,脚气,胁肋痛,口苦,呕吐,黄疸,小儿惊风,破伤风,腰膝疼痛、消化不良、关节筋迟缓或痉挛肿痛、坐骨神经痛、胆囊炎、高血压、遗尿等。
穴位配伍:
阳陵泉配环跳、风市、委中、悬钟,有活血通络,疏调经脉的作用,治半身不遂,下肢痿痹。阳陵泉配阴陵泉、中脘,有和胃理气止痛的作用,治胁肋痛。阳陵泉配人中、中冲、太冲,有祛风镇静解痉的作用,治小儿惊风。阳陵泉配公孙、支沟、章门,治胁肋下痛,起止艰难。阳陵泉配太冲、阳纲、胆俞、建里、委阳,治黄疸。阳陵泉配曲泽、通里、劳宫、太溪、照海、太冲、大都、隐白、通谷、胃俞穴、肺俞,治呕吐。阳陵泉配风池、肩髃、曲池、支沟、五枢、巨虚、下廉,治偏风,半身不遂。阳陵泉配阴陵泉、梁丘、犊鼻、委中、曲泉、三阴交、足三里,治膝关节痛。阳陵泉配然谷,治心中怵惕恐,如人将捕之。阳陵泉配支沟、天枢、大肠俞、中脘、足三里、合谷、内庭,治便秘。阳陵泉配太冲,治筋痹。阳陵泉配天池、膻中,治喉鸣。阳陵泉配三里、上廉,治腹胁满。阳陵泉配冲阳、太冲、丘墟,治足缓。阳陵泉配足三里,治急性传染性肝炎。临床运用:现今常用于治疗半身不遂、坐骨神经痛、肝炎、胆囊炎、胆道蛔虫、高血压、肋间神经痛、肩关节周围炎、膝关节炎、小儿午蹈病、下肢麻木、脚气、脉管炎、习惯性便秘等。
艾灸疗法:艾炷灸或温针灸5~7壮,艾条灸10~20分钟。
阳陵泉穴:一穴通肝胆,百病去无踪
阳陵泉属足少阳胆经之合穴,又为胆腑的下合穴,主要治疗内腑之病变。其中的“阳”,指的是“外侧”。其中的“陵”,指的是腓骨小头的“高处”,“泉”,指的是凹陷处,经水汇聚如泉。阳陵泉的名字,就是这么来的。
所谓“合穴”是五俞穴的一种,均位于肘、膝关节部位。《灵枢·九针十二原篇》曰:“所入为合。”就是指在经脉流注时好比各处的江河汇合流入大海一样。
阳陵泉是筋之会穴,对于各种筋上出现的问题,比如抽筋,腿麻,则可以按摩阳陵泉。
按摩手法:用中指指腹垂直揉按穴位,有酸胀痛的感觉,先左后右,顺时针方向按揉约2分钟,然后逆时针方向按揉2分钟。
本文地址:http://www.dadaojiayuan.com/jingluo/57252.html.
声明: 我们致力于保护作者版权,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无法核实真实出处,未能及时与作者取得联系,或有版权异议的,请联系管理员,我们会立即处理,本站部分文字与图片资源来自于网络,转载是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来源标注错误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权益,请立即通知我们(管理员邮箱:602607956@qq.com),情况属实,我们会第一时间予以删除,并同时向您表示歉意,谢谢!
上一篇: 足太阳膀胱经:眉冲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