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录
首页 >> 中医基础常识 >> 经络穴位

督脉穴位:神道穴(冲道简介)

学穴位 2023-05-29 17:34:39

督脉穴位:神道穴

穴位解析释义

神道穴别名神通穴,冲道穴,脏俞穴。

1、神道。神,天之气也。道,通道也。神道名意督脉阳气在此循其固有通道而上行。本穴物质为灵台穴传来的阳气,在上行至本穴的过程中,此气由天之上部冷降至天之下部并循督脉的固有通道而行,故名。

神道穴,属督脉。神即心神,道即通道,心藏神,穴在心俞旁,如同心神之通道,故名神道。

穴在第五椎节下间,平两侧心俞穴,内应心。因心藏神,穴为心气之通道,主治神志疾病,故名神道。

神,指精神;道为通道。意其为胸中之神气,又指道路。像其地位高显,如日如心也。神道者,胸中之神气,乃日与心之意也。谓其平齐心俞,下接灵台为心神出入之道路。心俞在椎之两侧,与心气相连,心神仗督阳之气而行,所经之道,名曰神道。气之伸者为神,行之通者为道。督脉之气,升而上通,行而直达。本穴旁平心俞,心藏神,喻此为心神通达之道路,主治恍惚、悲愁、心气不畅诸疾。《铜人腧穴针灸图经》曰:“恍惚悲愁、健忘惊悸”,因名神道。

神道,心神之通道

神道。神,天之气也。道,通道也。神道名意督脉阳气在此循其固有通道而上行。本穴物质为灵台穴传来的阳气,在上行至本穴的过程中,此气由天之上部冷降至天之下部并循督脉的固有通道而行,故名。

神道穴,归属督脉,位于人体背部,当后正中线上,第5胸椎棘突下凹陷中,即心神,道即通道,心藏神,穴在心俞旁,如同心神之通道,故名神道。

中医认为,心主神明,何况此穴就在后心,旁开1.5寸就是著名的心俞穴。由于心这个君主之官在此,所以心神也在此。道,当然就是通道之意,对于神道穴来说,打开此道,气血会疏布全身,而关闭此道,就会发生气血循环障碍,足见此穴的重要性。

2、脏俞穴。脏,内部脏腑也。俞,输也。脏俞名意指心脏的高温热气由此外输督脉。本穴位处脊背上部,与体内的心脏相邻,心脏的高温热气由此外传体表督脉,故名脏俞。

穴位含义:督脉阳气在此循其固有通道而上行。
气血特征:气血物质为天部的阳气。
运行规律:吸热后循督脉上传身柱穴。

取穴

取穴方法:神道穴位于后背部,当后正中线上,第五、第六胸椎中央处。

功能主治

功能作用:壮阳益气。

主治病症:心痛,怔忡,失眠健忘,中风不语,癫痫,腰脊强,肩背痛,咳嗽,气喘、晕眩、颈部酸楚、肩部酸楚、心悸、呼吸困难、情绪不安、红脸症等。

穴位配伍:

神道配关元,治身热头痛。
神道配神门,治健忘惊悸。
神道配百会、三阴交,治失眠健忘、小儿惊风、痫症。
神道配心俞、厥阴俞、内关、通里、曲泽,治胸痹。
神道配心俞,治癫痫。
神道配神门、三阴交,治失眠、健忘。
神道配关元,治头痛、身热、寒热往来。
神道配心俞,宁心安神,治风痫,神昏。
神道配少海,行气清热养心,治心悸,多梦。
神道配幽门、列缺、膏肓俞,治健忘。

临床运用:肩背痛、感冒咳嗽、气喘、失眠健忘、过敏性皮炎。

养生保健

艾灸疗法:艾炷灸3-5壮;或艾条灸5-10分钟。

神道穴,宁神安心、清热平喘

神道穴有宁心安神、清热散风作用。

神道穴有宁心化痰、清热熄风之功,其治症,与灵台略同。顾名思义,知其功用专在神机,而非用于气化形质之为病者也。

神道穴处脊背上部,与体内的心脏相邻,心脏的高温热气由此外传体表督脉,故刺激该穴可疏通经络,为心脏补充充足的气血。

神道穴可以治疗各种心脏疾患,尤其对于心肌缺血引起的各种症状,有着不错的治疗作用。心脏是人体中最重要的脏器,心肌缺血是中老年人的常见病、多发病,是人类健康的大敌,大多由于膳食不合理、运动过少,从而导致血液黏稠、血管狭窄、血液流通受阻。

此外,高血压、糖尿病、过度肥胖、以及某些药物发生的不良反应也是造成心肌缺血的重要原因。患有心肌缺血,稍稍做点活动,就会出现心慌气短,心跳加快的症状,严重者心绞痛、心肌梗死发作,危及生命。

治疗心肌缺血之法——刺激神道穴:点按法,按揉法。

按摩手法:

点按法:拇指指关节按压神道穴,逐渐用力深按,保持6秒,然后松开,休息3秒后再进行点按,一压一松为一个循环,每次点按5-10分钟

按揉法:拇指指关节按压神道穴,以穴位为中心进行旋转按摩,每次按揉5-10分钟。

冲道简介

目录1拼音2英文参考3概述4神道穴的别名5出处6穴名解7所属部位8冲道穴的定位9冲道穴的取法10冲道穴穴位解剖 10.1层次解剖10.2穴区神经、血管 11冲道穴的功效与作用12冲道穴主治病证13刺灸法 13.1刺法13.2灸法 14冲道穴的配伍15文献摘要16冲道穴研究进展 16.1对食管的作用 17参考资料附:1古籍中的冲道 1拼音 chōng dào

2英文参考 Shéndào GV11 [中国针灸学词典]

3概述 冲道为经穴别名[1][2]。出《循经考穴编》。即神道[1][2]。

穴位 神道 汉语拼音 Shendao 罗马拼音 Shentao 美国英译名 God's Path 各


号 中国 GV11 日本 11 法
国 莫兰特氏 VG10 富耶氏 IVG10 德国 LG10 英国 Gv11 美国 Go11

神道为经穴名(Shéndào GV11,DU11)[3][4]。出《针灸甲乙经》。别名脏俞(《备急千金要方》),藏俞(《针灸集成》),藏输(《针灸集成》),冲道。属督脉[3]。神即心神,道即通道,心藏神,穴在心俞旁,如同心神之通道,故名神道[3]。神道穴主要用于心神及外感疾患等:如心痛,惊悸,神经衰弱,癔病,小儿惊痫,瘈疭,心脏病,身热汗出,咳嗽气喘,风寒汗不出,疟疾,项强背痛,肋间神经痛,心悸,健忘,咳嗽,脊背强痛,怔忡,气喘,失眠,癫痫,目痛,视物不明,头痛,腰脊强痛,肩背痛,发热,中风不语,心惊,咳喘,小儿风痫,增生性脊椎炎,心脏神经官能症等。

4神道穴的别名 脏俞(《备急千金要方》),藏俞(《针灸集成》),藏输(《针灸集成》),冲道。

5出处 《针灸甲乙经》:神道,在第五椎节下间,督脉气所发,俯而取之。

6穴名解 神即心神,道即通道,心藏神,穴在心俞旁,如同心神之通道,故名神道[3]。

神,指精神;道为通道。意其为胸中之神气,又指道路。像其地位高显,如日如心也。神道者,胸中之神气,乃日与心之意也。谓其平齐心俞,下接灵台为心神出入之道路。心俞在椎之两侧,与心气相连,心神仗督阳之气而行,所经之道,名曰神道。气之伸者为神,行之通者为道。督脉之气,升而上通,行而直达。本穴旁平心俞,心藏神,喻此为心神通达之道路,主治恍惚、悲愁、心气不畅诸疾。《铜人腧穴针灸图经》曰:“恍惚悲愁、健忘惊悸”,因名神道。

7所属部位 胸椎[5]

8冲道穴的定位 标准定位:神道穴在背部,当后正中线上,第5胸椎棘下凹陷中[6]。

神道穴位于脊柱区,当后正中线上,第五胸椎棘突下凹陷处。俯伏或伏卧取穴[3]。

神道穴位于背部第五、六胸椎棘突之间[7]。

神道穴在督脉的位置

神道穴在胸椎的位置

神道穴在胸椎的位置

神道穴在胸椎的位置(肌肉)

神道穴在胸椎的位置(骨骼)

9冲道穴的取法 俯伏或俯卧,于后正中线,第五胸椎棘突下凹陷处取穴。

神道穴位于脊柱区,当后正中线上,第五胸椎棘突下凹陷处。俯伏或伏卧取穴[3]。

俯伏坐位或俯卧位,先取约与两肩胛骨下角平齐的第7胸椎棘突,再向上摸1个胸椎棘突,于其上方凹陷中取穴[8]。

10冲道穴穴位解剖 神道穴下为皮肤、皮下组织、棘上韧带、棘间韧带。浅层主要布有第五胸神经后支的内侧皮支和伴行的动、静脉。深层有棘突间的椎外(后)静脉丛,第五胸神经后支的分支和第五肋间后动、静脉背侧支的分支或属支。

10.1层次解剖

皮肤→皮下组织→棘上韧带→棘间韧带[3]。

皮肤→皮下组织→棘上韧带→棘间韧带[9]。

10.2穴区神经、血管

浅层有胸神经后支的皮支分布;深层有胸神经后支和肋间后动脉背侧支分布[9]。

布有第五胸神经后支的内侧支和第五肋间动脉后支[7]。

11冲道穴的功效与作用 神道穴具有宁神安心、清热平喘的功效。

神道穴有宁心安神、清热散风作用[3]。

神道穴有宁心化痰、清热熄风之功,其治症,与灵台略同。顾名思义,知其功用专在神机,而非用于气化形质之为病者也。[10]

12冲道穴主治病证 神道穴主要用于心神及外感疾患等:如心痛,惊悸,神经衰弱,癔病,小儿惊痫,瘈疭,心脏病,身热汗出,咳嗽气喘,风寒汗不出,疟疾,项强背痛,肋间神经痛,心悸,健忘,咳嗽,脊背强痛,怔忡,气喘,失眠,癫痫,目痛,视物不明,头痛,腰脊强痛,肩背痛,发热,中风不语,心惊,咳喘,小儿风痫,增生性脊椎炎,心脏神经官能症等。

神道穴主要用于心神及外感疾患等:如心痛、惊悸、神经衰弱、癔病、小儿惊痫、瘈疭、心脏病、身热汗出、咳嗽气喘、风寒汗不出、疟疾及项强背痛、肋间神经痛等[3]。

神道穴主治心悸、健忘、咳嗽、脊背强痛[9]。

神道穴主治心痛,心悸,健忘,怔忡;咳嗽,气喘;失眠,健忘,癫痫;目痛,视物不明,头痛;腰脊强痛,肩背痛,瘛疭;发热,疟疾,中风不语[8]。

神道穴主治健忘,惊悸,咳嗽,疟疾,脊背强痛,癫痫;以及神经衰弱,肋间神经痛等[7]。

心惊,心悸,肩背痛,咳喘,健忘,小儿风痫,增生性脊椎炎,心脏神经官能症,神经衰弱,疟疾,肋间神经痛。

13刺灸法

13.1刺法

一般针尖微向上斜刺0.5~1.0寸[3][9][7]。

斜刺0.5~1寸,局部酸胀,有时可扩散至下背或前胸部[8]。

《针灸大成》:禁针。

注意:神道穴不宜深刺,以防损伤脊髓[8]。

刺椎间腧穴有麻电感时应立即拔针或停止深刺[11]。

13.2灸法

可灸[3][9][8]。

艾炷灸3~5壮;或艾条灸5~10分钟[7]。

14冲道穴的配伍 神道穴配心俞治癫痫[3]。

神道穴配神门、三阴交治失眠、健忘[3]。

神道穴配关元治头痛、身热、寒热往来[3]。

神道配少海,有行气清热养心的作用,主治心悸,多梦。

神道配百会、三阴交,治失眠、头晕[8]。

神道配关元,治身热头痛[8]。

神道配幽门、列缺、膏肓俞,治健忘[8]。

神道配心俞,有宁心安神的作用。治风痫[8]、神昏。

15文献摘要 《黄帝内经素问·刺热》:五椎下间主肝热。

《针灸甲乙经》:身热头痛,进退往来,神道主之。

《铜人腧穴针灸图经》:治寒热头痛,进退往来,痃疟,恍惚悲愁,健忘惊悸,可灸七七壮至百壮止。小儿风痫,瘛疭,可灸七壮。

《针灸大成》:主伤寒发热,头痛,进退往来,痎疟,恍惚,悲愁健忘,惊悸,失欠,牙车蹉,张口不合。小儿风痫,瘛疭,可灸七壮。

16冲道穴研究进展

16.1对食管的作用

人体后背穴位图,完整图

人体背部穴位主治:

1、络却穴、玉枕穴

身体方面:头痛眩晕、视物不明、鼻塞、热病无汗、失眠。

2、百会穴、后顶穴、强间穴、脑户穴

身体方面:头晕目眩、失眠、心烦、健忘、耳鸣

3、风府穴、哑门穴、大椎穴、天柱穴

身体方面:失眠多梦、颈椎病、头晕耳鸣、手脚麻木、鼻炎、胸闷、落枕;

皮肤方面:鱼尾纹、面部皱纹、毛孔粗大、皮肤过敏、油脂旺盛、暗疮。

4、大杼穴、风门穴

身体方面:咳嗽、胸闷气喘、鼻塞、肩背酸痛、伤风、咳嗽;

皮肤方面:神经性皮炎、额头肤色晦暗

5、陶道穴、身柱穴、神道穴、肺俞穴、阙阴俞穴、心俞穴、附分穴、魄户穴、膏肓穴、神堂穴

身体方面:感冒咳嗽、心慌惊恐、面红发热、失眠健忘、身热头痛;

皮肤方面:红血丝、毛囊炎、过敏性皮炎

6、灵台穴、至阳穴、督俞穴、膈俞穴、譩譆穴、膈关穴

身体方面:虚胖、乳房松弛、烦闷不安;

皮肤方面:面色青黄、眼袋、皮肤粗糙

7、筋缩穴、中枢穴、肝俞穴、胆俞穴、魂门穴、阳纲穴

身体方面:少气乏力、精神不振、内分泌失调、心烦易怒、食欲不振;

皮肤方面:皮肤粗糙、皱纹、面色秽浊、色素沉积、口唇苍白无华。

8、脊中穴、脾俞穴、胃俞穴、意舍穴、胃仓穴

身体方面:消化不良、胃酸胃痛、痔疮、腹泻、腰背疼痛、体内湿气、腹胀、食欲不振;

皮肤方面:酒渣鼻、暗疮、红血丝、眼睑浮肿、面黄浮肿、面色潮红、油脂旺盛、嘴周痤疮、脂溢性皮炎。

9、悬枢穴、命门穴、腰阳关穴、三焦俞穴、肾俞穴、气海俞穴、大肠俞穴、肓门穴、志室穴

身体方面:月经不调、腰酸痛、口干唇燥、脚冷乏力、便秘、腹痛、小便不利、阴部肿痛;

皮肤方面:黄褐斑、黑眼圈、暗疮、面色苍黄、肤色晦暗滞浊。

10、腰俞穴、长强穴、关元俞穴、小肠俞穴、膀胱俞穴、中膂俞穴、白环俞穴、胞肓穴、秩边穴

身体方面:泌尿不畅、痛经、子宫内膜炎、便秘、性冷淡、阴部湿痒;

皮肤方面:皮肤干燥、粗糙、雀斑、妊娠斑。

11、上髎穴、次髎穴、中髎穴、下髎穴、会阴穴

身体方面:月经不调、经痛崩漏带下、疝气、小便不利、便秘、阴部湿痒;

皮肤方面:雀斑、妊娠斑、子宫性肝斑、处女性肝斑、面色苍黄、暗哑无光。

12、承扶穴、股门穴

身体方面:坐骨神经痛、下肢瘫痪、便秘、痔疮、臀部炎症。

13、合阳穴

身体方面:功能性子宫出血、月经不调、子宫性内膜炎

14、承筋穴、承山穴、飞扬穴

身体方面:坐骨神经痛、腰肌劳损、痔疮、便秘。

15、跗阳穴、昆仑穴

身体方面:头痛、眩晕、坐骨神经痛、急性腰扭伤、踝关节扭伤、膝关节炎。

督脉主治神经系统、呼吸系统、消化系统、泌尿生殖系统、运动系统病症,以及热性病症和本经所过部位之病症。

扩展资料:



人体背部有各脏器的背腧[shù]穴,这些穴位在功能上与各脏器相对应,可以起到调整脏腑功能的作用。

1、肺俞

①皮肤隆起的多为胸中有热,可有气短、咳嗽等症状,一般在膻中穴也有反应,可结合观察。

②本穴如有反应,在肺经的太渊、孔最、中府等处往往呈异样变化。

③诊得条索状结节并伴有压痛者,是痰饮咳嗽之症。

④诊得条索状结节,周围皮肤有明显压痛者,多为咳嗽、气急、肺热胸痛、感冒等病变。

肺腧是天灸的常用穴:天灸是在三伏天之初伏、中伏、末伏一年中最热的时节,将特定中药(如甘遂、细辛等)贴敷于特定的穴位,使人体阳气得天阳之助,达到驱逐内伏寒邪、补益人体正气的目的。

伏日为庚日,庚日属金,与肺相配,故天灸善于治疗哮喘、慢性支气管炎、过敏性鼻炎等肺系疾病。天灸治疗哮喘往往选取肺俞、定喘、风门等,以宣通肺气,从而防治哮喘的发生。

2、心俞

①若有棱状结节,伴有显著压痛,多为上肢内侧疼痛、红肿或有心悸怔忡、心慌烦闷不安、口渴等症。

②皮肤凹陷且压痛敏感者,常有心胸烦乱,恍惚健忘、纳呆等症。

③心脏疾患尤其是心痛时本穴如有反应,在巨阙穴处往往呈异样变化。

3、肝俞

①局部皮肤隆起伴有压痛敏感者,多为失眠症。

②诊得条索状结节兼有明显压痛者,常见头晕、失眠、心烦不宁之症。

③出现棱状结节,且有压痛敏感者,患者有胁肋胀痛、脘闷、腹胀、黄疸、纳呆、寤寐不宁等症状,或有下肢内侧红肿的病变。

4、胆俞

①发现棱状结节且有压痛敏感者,多属黄疸。

②凡有细条状及压痛者,多为下肢外侧痹痛,若在命门穴同时有气泡样反应者,则属下肢麻木。

5、脾俞

①局部皮肤凹陷,或按之软若棉样,以虚证为多。

②诊得条索状结节,并有压痛者,患者常有头晕、失眠、乏力、健忘、烦躁、食欲不振、便溏、浮肿等症状。

③若出现棱状结节伴有显著压痛者,为下肢内侧红肿、行走困难或大趾运动不利之征。

6、胃俞

①诊得条索状结节并伴有痛感者,常是不欲饮食和有胃痛等病变。

②有棱状结节和明显压痛者,多有呕吐、不食、胃痛、腹胀或髋关节外侧有红肿现象。

7、三焦俞

①局部皮肤隆起,按之有条索状结节且压痛明显者,多有腰痛、带下、月经不调、小便混浊等症状。

②若有棱状结节,并伴有压痛者,一般是耳鸣、重听、头痛、腹胀满闷、吐逆之征(妇女妊娠期亦可发现三焦俞有棱状结节)。

8、肾俞

①有条索状结节,凡压痛敏感者,一般是阳痿、头晕、腰痛及耳鸣之征。

②诊得棱状结节,兼有明显痛感者,多为血尿、腰痛、浮肿之症。

③局部皮肤隆起,有如卵圆形结节并伴有压痛者,是肾虚有热,耳鸣、头胀之征。

9、大肠俞

①发现坚硬的圆形结节,且压痛敏感者,表示大便干结。

②有棱状结节并兼有压痛者,大多有头痛、牙痛、腹痛、泄泻等症。

10、小肠俞

①凡结节椭圆质地较硬而压痛显著者,多有头晕、后头疼痛、后项拘挛之症。

②本穴出现气泡样转动感,多为妇女子宫下垂。

11、膀胱俞

①诊有柔软的椭圆形结节,大多数是遗尿症。

②按得棱状结节,并有压痛者,一般有发热头痛、小便频数、尿赤涩痛、腰痛、小腹胀痛、白带等症状。

③有细条索状结节、压痛者,多有下肢麻木或痹痛。

参考资料:-穴位

本文地址:http://www.dadaojiayuan.com/jingluo/57026.html.

声明: 我们致力于保护作者版权,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无法核实真实出处,未能及时与作者取得联系,或有版权异议的,请联系管理员,我们会立即处理,本站部分文字与图片资源来自于网络,转载是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来源标注错误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权益,请立即通知我们(管理员邮箱:602607956@qq.com),情况属实,我们会第一时间予以删除,并同时向您表示歉意,谢谢!

上一篇:

下一篇: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