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脘穴别名:上纪穴,胃脘穴,大仓穴,太仓穴,胃管穴,三管穴,中管穴,中碗穴。
1、中脘。中:指本穴相对于上脘穴、下脘穴二穴而为中也。脘:空腔也。该穴名意指任脉的地部经水由此向下而行。本穴物质为任脉上部经脉的下行经水,至本穴后,经水继续向下而行,如流入任脉下部的巨大空腔,故名。
2、上纪。上,上部也。纪,纲纪之意。上纪名意指本穴对胸腹体表的气血有抓总提纲的作用。本穴物质为胸腹上部下行而至的地部经水,在本穴为先聚集后下行,本穴如有对胸腹体表气血抓总提纲的作用,故名上纪。
3、胃脘。胃,胃腑也。脘,空腔也。胃脘名意指本穴气血直接作用于胃腑。本穴气血为地部经水,性温,与胃经气血同性,可直接调控胃腑气血的阴阳虚实,故名胃脘。
4、大仓。大,与小相对,大也。仓,仓库也。大仓名意指本穴为地部经水汇聚的大仓库。理同中脘名解。
5、三管。三,指手太阳、手少阳、足阳明三经也。管,孔也。三管名意指手太阳手少阳足阳明三经的冷降之水皆由本穴聚集下流。
6、手太阳手少阳足阳明任脉之会。本穴物质为地部经水,它不光来自于任脉上部经脉的冷降之水,还有手太阳手少阳足阳明三经的冷降水液,故为手太阳手少阳足阳明任脉之会。
附注:胃经募穴,八会穴之腑会,手太阳、少阳、足阳明、任脉之会。
穴位含义:任脉的地部经水由此向下而行。
气血特征:气血物质为地部经水。
运行规律:循任脉下行。
取穴方法:中脘穴位于人体上腹部,前正中线上,当脐中上4寸,具体找法如下:胸骨下端和肚脐连接线中点即为此穴。
功能作用:聚集及传导地部水液。
主治疾病:消化系统疾病,此外对一般胃病、目眩、耳鸣、青春痘、膨胀、肠鸣、泄利、便秘、便血、胁下坚痛、虚劳吐血、哮喘、头痛、失眠、惊悸、怔忡、脏躁、癫狂、痫证、尸厥、惊风、产后血晕、精力不济、神经衰弱也很有效。
穴位配伍:
中脘配百会、足三里、神门,治失眠、脏躁。
中脘配膻中、天突、丰隆,治哮喘。
中脘配梁丘、下巨虚,治急性胃肠炎。
中脘配肝俞、太冲、三阴交、公孙,治疗胃十二指肠球部溃疡。
中脘配气海、足三里、内关、百会,治胃下垂。
中脘配阳池、胞门、子户(针灸并用),治腰痛、痛经、月经不调(子宫不正)。
中脘配天枢,和胃降逆,化湿去秽,治霍乱吐泻。
中脘配天枢、内关、气海治急性肠梗阻。
中脘配天枢、足三里治痢疾。
中脘配天枢、足三里、内庭,治霍乱吐泻。
中脘配气海,益气摄血,主治便血,呕血,脘腹胀痛。
中脘配足三里,调和胃气,升提脾气,去湿化浊,治胃痛,泄泻,黄疸,四肢无力。
中脘配足三里,治腹满。
中脘配胃俞,属俞募配穴法,调中和胃,宽中利气,治胃脘胀满,食欲不振,呕吐呃逆。
中脘配内关,治呕吐。
中脘配内关、梁丘,治胃痛。
中脘配脾俞、天枢、三焦俞、大肠俞、足三里、三阴交,治久痢。
中脘配大陵、劳宫、足三里、然谷、太溪,治黄疸。
临床运用:现今常用于治疗胃炎、胃痉挛、胃溃疡、胃下垂、食物中毒、癫痫、精神病、神经衰弱等。
艾灸疗法:用艾条温和灸中脘穴5~10分钟,一天一次,可以治疗头痛、失眠、惊风。
拔罐疗法:用气罐留罐中脘穴10~15分钟,隔天一次,可缓解治疗头痛、黄疸、便秘等。
刮痧疗法:用角刮法刮拭中脘穴,以出痧为度,隔天一次,可以缓解治疗腹胀、呕吐等。
穴位贴:治疗胆绞痛,用解痉止痛膏贴中脘穴。取白芷10g,花椒15g,研成细末,韭菜、葱白各20个和苦楝子50g捣烂如泥,用白醋50ml将上药调成糊状,贴于中脘穴,24小时换贴1次,连贴2~4次。
中脘穴,在胃体中部,属任脉,任脉、手太阳与少阳、足阳明之会。胃之募穴。八会穴之腑会。位于前正中线,肚脐上4寸。
中脘穴治疗疾病广泛。由于胃与多条经脉关系密切,如手太阳经“抵胃,属小肠”;手太阴经“还循胃口”;足太阴经“属脾,络胃……复从胃别,上膈,注心中”,其络脉“入络肠胃”;足阳明经“下膈,属胃,络脾”;足厥阴经“挟胃,属肝,络胆”。
根据“经脉所过,主治所及”的原则,取本穴可治与胃有关的经脉病,也就是说,多条经脉异常所引起的胃病均可取本穴治疗。
又因中脘穴为胃的募穴,是胃运行的灵魂枢纽。胃主受纳、腐熟水谷,为五脏六腑之海,饮食入胃,五脏六腑皆禀气于胃,若胃腑功能失常,气血生化之源不足,脏腑经脉失养,可导致很多疾病的发生,因此治胃是治疗很多疾病之本。
中脘穴是一个交汇穴,是不同的经脉交汇在一起的穴位,这些经脉是任脉、足阳明胃经、手太阳小肠经,这些经脉都交汇在人体中脘穴的位置上,足阳明胃经这条经脉走在我们人体的胸部,在中脘穴的两侧有几个胃经的穴位,上面不容穴,承满穴,往下梁门穴,关门穴。这四个穴位代表我们吃饭应该吃多少。我们吃东西吃梁门的位置是正好。这几个穴位的位置也恰恰和中脘穴相邻,又交汇在这里。所以中脘穴治疗消化系统的病症,特别是胃的病症特别有意义和作用。
综上所述,本穴是治疗消化系统疾病的必用穴,任何原因引起的脾胃虚弱、运化失司,均可取中脘为主进行治疗,同时,本穴也是治疗多种疾病的常用穴。经常揉按此穴,不仅可治疗胃下垂及十二指肠溃疡等胃及消化系统疾病,还可有效缓解胃痛等不适症状。
按摩手法:
点揉法:伸出双手的食指、中指四根手指,四指并拢,点到中脘穴上,用力向下点,力度以自己能够承受为准,坚持10秒钟,松开,然后再点,再松开,直到症状减轻。
掌揉法:用手掌掌心或掌根,放在中脘穴上,按揉。中医讲顺时针为补、逆时针为泄,一般是指肚脐周围,此处不必考虑顺逆补泄。
温馨提示:治疗胃部疾病。对于实症,比如由生气或情绪影响的胃疼、胃胀、打嗝、嗝逆等,像针刺般的胃疼,灼热般胃疼,可以用点揉法。对于虚症,比如胃部隐隐作痛,用掌揉法。
中脘穴。
穴位在胸骨下端和肚脐线连接的中间,也就是肚脐正中间向上大约4寸左右的位置。经常按摩这个穴位能够很好的控制食欲,避免出现暴饮暴食的情况,具有很好的减肥作用。另外还具有促进肠胃蠕动的功效,这样能够帮助身体快速的排出多余的脂肪还有废弃物,起到排毒养生的效果。
中脘穴能够起到很好的消化作用,中医方面认为起到消食导滞还有疏肝养胃的作用。日常暴饮暴食或者是积食之后按摩或者针灸中脘穴是一个非常不错的选择。除了能够帮助肠胃消化之外,按摩中脘穴还具有治疗多种肠胃疾病的作用。
扩展资料:
穴位按摩注意事项:
1、身心放松:按摩时除思想应集中外了,尤其要心平气和,全身也不要紧张,要求做到身心都放松。
2、取穴准确:掌握常用穴位的取穴方法和操作手法,以求取穴准确,手法正确。
3、用力恰当:因为过小起不到应有的刺激作用,过大易产生疲劳,且易损伤皮肤。
4、循序渐进:推拿手法的次数要由少到多,推拿力量由轻逐渐加重,推拿穴位可逐渐增加。
5、持之以恒:无论用按摩来保健或治疗慢性病,都不是一两天就有效的,常须积以时日,才逐渐显出效果来,所以应有信心、耐心和恒心。
-中脘穴
-肚脐
-穴位减肥
1、本穴为胃之募,腑之会,又系手太阴、少阳、足阳明、任脉之会所,故可用治一切腑病(胃、胆、胰腺、大小肠),尤以胃的疾患为先,有疏利中焦气机、补中气、疏理中气之效。
2、此穴的主治疾病为:消化系统疾病,如腹胀、腹泻、腹痛、腹鸣、吞酸、呕吐、便秘、黄疸等,此外对一般胃病、食欲不振、目眩、耳鸣、青春痘、精力不济、神经衰弱也很有效。
更多关于中脘穴的功效,中脘穴的作用,进入:/ask/4063b81615819752.html?zd查看更多内容
1 点按中脘穴中脘穴在人体前正中线任脉上,肚脐上4寸,是足阳明胃经的募穴,是胃经经气结聚之处。
点按中脘穴能够促进经气运行,调节胃的功能。用手指点按或揉按中脘穴,每次2~3分钟,至局部产生发热感。
2 揉按心窝心窝指中脘穴以上,胸骨以下的部位,是胃在体表的对应区,用手掌以顺时针及逆时针方向各揉36圈以上,使局部感到温暖、舒畅,有调节中焦气机,使胃气通畅的作用。
如果消化不良,胃胀症状明显,可由心窝处开始重复由上至下推按的手法,注意不要由下至上推按。
3 推按两肋将两只手的手掌放在身体两侧,然后由乳房下缘向下推按至侧腰部,以局部发热为准,这样按摩可以起到疏通肝胆经,调畅气机的作用。
经常练习这些手法可以有效调节胃功能,达到养胃、暖胃,调畅中焦气机、预防胃疾病的疗效。
4 艾灸中脘穴用艾条灸中脘穴10-15分钟,或用艾罐灸20-30分钟。中脘穴位于腹部正中线,脐上4寸处,相当于五指的宽度。
中脘穴有调胃补气、化湿和中、降逆止呕的作用,灸疗可改善胃疾。
本文地址:http://www.dadaojiayuan.com/jingluo/56983.html.
声明: 我们致力于保护作者版权,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无法核实真实出处,未能及时与作者取得联系,或有版权异议的,请联系管理员,我们会立即处理,本站部分文字与图片资源来自于网络,转载是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来源标注错误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权益,请立即通知我们(管理员邮箱:602607956@qq.com),情况属实,我们会第一时间予以删除,并同时向您表示歉意,谢谢!
上一篇: 任脉经穴:上脘穴
下一篇: 任脉经穴:建里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