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脘穴别名:上管穴,胃管穴,胃脘穴,上纪穴。
1、上脘。上,上部也。脘,空腔也。该穴名意指胸腹上部的地部经水在此聚集。本穴物质为胸腹上部下行而至的地部经水,聚集本穴后再循任脉下行,经水如由此进入任脉的巨空腔,故名。
2、胃管。胃,胃腑也。管,管道也。胃管名意指穴内的地部经水可直接作用于胃腑气血的阴阳虚实。本穴物质为胸腹上部下行而至的地部经水,性温热,与胃腑气血同性,能直接作用于胃腑,故名胃管。
3、上纪。上,上部也。纪,纲纪之意。上纪名意指本穴对胸腹体表的气血有抓总提纲的作用。本穴物质为胸腹上部下行而至的地部经水,在本穴为先聚集后下行,本穴如有对胸腹体表气血抓总提纲的作用,故名上纪。
4、足阳明手太阳任脉之会。本穴物质为地部经水,它不光来自于任脉上部经脉的冷降之水,还有手太阳足阳明二经的冷降水液,故为足阳明手太阳任脉之会。
附注:任脉、足阳明、手太阳之会。
注意:上脘穴、中脘穴、下三脘穴的气血运行变化基本相同,气血物质皆是汇聚胸腹上部的地部经水,且皆为循任脉下行,所不同的是,上脘穴、下脘穴汇聚的经水稍少,中脘穴汇聚的经水量大,上脘穴汇聚的经水温稍高,中脘穴则次之,下脘穴的经水温度最低。
穴位含义:胸腹上部的地部经水在此聚集。
气血特征:气血物质为地部经水。
运行规律:循任脉下行。
取穴方法:上脘穴位于人体的上腹部,前正中线上,当脐中上5寸。
功能作用:聚集及传导地部水液。
主治疾病:胃脘疼痛,腹胀,呕吐,呃逆,纳呆,食不化,黄疸,泄利,虚劳吐血,咳嗽痰多,癫痫。
穴位配伍:
上脘配天枢、中脘,治嗳气吞酸、腹胀、肠鸣、泄泻。
上脘配中脘、脾俞、胃俞、肾俞,治胃脘痛。
上脘配幽门、气海、胃俞、上廉、内庭、大陵,治呕吐。
上脘配巨阙、石门、阴跷,治腹胀。
上脘配天枢、关门、胃俞、足上廉,治腹痛。
上脘配巨阙、中管、下管、关元,治霍乱吐泻。
上脘配中脘、三里,治心痛。
上脘配耳会、鸠尾、神门,治痫证。
上脘配中脘、足三里、阴陵泉、内关,治恶阻。
上脘配中管、下管、脾俞、三阴交,治不吐不泻,心中甚痛。
上脘配巨阙、内关,治急性胃痛,呕吐,呃逆。
上脘配内关、手三里、足三里治急性胃炎。
上脘配中脘,行气止痛,健胃消食,治胃脘疼痛,饮食不化。
上脘配丰隆,理气止痛,清热化痰,治心痛呕吐,伤寒吐蛔。
上脘配神门,清热化痰,宁心安神,治发狂奔走,失眠烦躁。
上脘配神门,治发狂奔走。
上脘配不容、大陵,治呕血。
上脘配丰隆,治心痛、呕吐。
上脘配足三里、章门、阴谷、关元、期门、行间、脾俞、悬钟、承满,治鼓胀。
上脘配三焦俞,治胃胀食不化。
临床运用:现今常用于治疗急慢性胃炎、胃扩张、胃痉挛、胃出血、贲门痉挛、消化不良、慢性肠炎、腹膜炎、疝气、支气管炎、胸膜炎、肾炎等。
艾灸疗法:艾炷灸5-7壮;或艾条灸10-20分钟。
《类经图翼》:孕妇不可灸。
上脘穴,别名胃。属于任脉。位于上腹部,脐中上5寸,前正中线上。在腹白线上,有腹壁上动、静脉分支,布有第7肋间神经前皮支的内侧支,深部为肝下缘及胃幽门部。
上脘穴,上即上方,脘即胃脘,此穴当胃脘上部,故名上脘。
上,与下对言。脘,脘同管,指胃府。此穴在脐上5寸,居中、下脘之上,正当胃上口处,内应贲门,相对于下脘及中脘而言,故名上脘。
上脘指胃脘上口贲门部。《金匮要略·腹满寒疝宿食病脉证治》:“宿食在上脘,当吐之,宜瓜蒂散。”
《黄帝内经灵枢·四时气》:饮食不下,隔塞不通,邪在胃脘,在上脘则刺抑而下之,在下脘则散而去之。
上脘穴系任脉、胃经和小肠经之会穴,有和中降逆、清热化痰之功,主治满闷、吐逆诸症,盖以本穴接近贲门也。
按摩手法:将食指和中指并拢,按照顺时针方向按揉上脘穴3分钟,就可以达到刺激穴位的目的。在为自己准备早餐时,就可以随手按压此穴位。按压上脘穴,对人们因吃得太快,吃得太饱,或者其他原因而导致的反胃、胃胀、呕吐、打嗝等都有很好的疗效。
任脉起于小腹内,下出会阴部,向前上行于阴毛部,在腹内沿前正中线上行,经关元等穴至咽喉部,再上行环绕口唇,经过面部,进入目眶下,联系于目(见图2-77)。 任脉共24个腧穴,主治少腹、脐腹、胃脘、胸、颈、咽喉、头面等局部病症和相应的内脏病症,部分腧穴有强壮作用,也可治疗神志病。
1. 会阴 (CV 1)
【定位】男性在阴囊根部与肛门连线的中点处;女性在大阴唇后联合与肛门连线的中点处(见图2-78)。
【主治】①溺水窒息,昏迷,癫狂痫;②小便不利,遗尿,阴痛,阴痒,脱肛,阴挺,痔疮;③遗精,月经不调。
【体会】直刺0.5 1寸;孕妇慎用。会阴穴在气功里是很重要的穴位,但是由于位置的原因,针刺取穴时我从来没有用过它。倒是现在有一种灸凳,人坐上去,就可以灸会阴穴,我们一般用它来治疗前列腺炎、小便障碍等。疗效还是比较好对。
2. 中极 (CV 3) 膀胱募穴
【定位】前正中线上,脐下4寸(见图2-79)。
【主治】①遗尿,小便不利,癃闭;②遗精,阳痿,不育;③月经不调,崩漏,阴挺,阴痒,不孕,产后恶露不止,带下。
【体会】直刺1 1.5寸;孕妇慎用。中极是膀胱经的募穴,主治泌尿生殖系统疾病,临床应用极其广泛。中极刺法有两种,一种是直刺,一种是斜向下方刺。在治疗月经病,盆腔炎的时候,一般是直刺,而治疗泌尿系统疾病的时候是斜刺,遗精阳痿不育也是斜刺。斜刺针尖向下,要求针感能够直通尿道。治疗尿潴留的时候,患者膀胱充盈,憋胀感很明显时,一定要注意不要过于深刺,容易刺破膀胱,但是这种几率很小,因为膀胱壁还是很厚的,只有在极度充盈的时候,才会出现这种情况。
3. 关元 (CV 4) 小肠募穴
【定位】前正中线上,脐下3寸(见图2-79)。
【主治】①中风脱证,虚劳冷惫;②少腹疼痛,腹泻,痢疾,脱肛,疝气;③五淋,便血,尿血,尿闭,尿频;④遗精,阳痿,早泄,白浊;⑤月经不调,痛经,经闭,崩漏,带下,阴挺,恶露不尽,胞衣不下。
【体会】直刺1 1.5寸;多用灸法。孕妇慎用。关元穴又称下丹田,是治疗脱证虚劳的要穴。灸关元大补元气,除了肾阴虚明显的人,其他体质虚弱的人都可以使用。灸关元也可以补脾气,治疗腹泻脱肛;可以固肾气,治疗遗精早泄;驱宫寒,治疗痛经、闭经。所以不是说只有阳气虚的人才可以用。只要阴虚不是很明显,都是可以灸关元保健。大家没法判断的时候,可以先尝试艾灸,如果没有上火,就可以用。丹田气足,人的精神才健旺。针刺时以直刺为主,如果是治疗泌尿系统疾病,如中极穴刺法。
4. 石门 (CV 5) 三焦募穴
【定位】前正中线上,脐下2寸(见图2-79)。
【主治】①腹胀,腹泻,痢疾,绕脐疼痛;②奔豚,疝气,水肿,小便不利;③遗精,阳痿;④经闭,带下,崩漏,产后恶露不止。
【体会】直刺1 1.5寸;孕妇慎用。石门穴用的比较少,因为补肾大多是用气海、关元。如果是泌尿系统疾病就用中极,但是石门是三焦经的募穴,可以用于一些气血水液代谢障碍的疾病,比如腹胀、大小便不通、闭经等。
5. 气海 (CV 6) 肓之原穴
【定位】前正中线上,脐下1.5寸(见图2-79)。
【主治】①虚脱,形体羸瘦,脏气衰惫,乏力;②水谷不化,绕脐疼痛,腹泻,痢疾,便秘;③小便不利,遗尿;④遗精,阳痿,疝气;⑤月经不调,痛经,经闭,崩漏,带下,阴挺,产后恶露不止,胞衣不下;⑥水肿,气喘。
【体会】直刺1 1.5寸;多用灸法。孕妇慎用。在任脉脐下这几个穴位中,气海和关元是偏重于补益,其他偏于泻法,气海顾名思义是阳气之海,主要用于脏气衰惫,乏力等气虚症。所以也多用灸法。还可以用于治疗泌尿生殖疾病以及腹部疾病。和关元比较而言,关元偏于肾气,或者和肾精密切相关,主要为先天之本。而气海穴无论肾气、脾气还是肺气都与其有关系,为一身之气所系,可以用于治疗水肿和气短。灸气海补的是气,灸关元补的是肾。
6. 神阙 (CV 8)
【定位】脐窝中央(见图2-79)。
【主治】①阳气暴脱,形寒神惫,尸厥,风痫;②腹痛,腹胀,腹泻,痢疾,便秘,脱肛;③水肿,鼓胀,小便不利。
【体会】一般不针,多用艾炷隔盐灸法。神阙这个穴位大家都知道,就在肚脐上,肚脐不容易清洁,所以一般是不扎针的,多用艾柱隔物灸。我自己也尝试过隔姜灸。把生姜片扎上很多眼,把艾绒捏成柱状或者直接将艾条剪成柱状,放在姜片上,用香点燃,让它缓慢燃烧到局部疼痛时挪开。神阙穴也可以用来按摩,多是用手掌面来按揉,治疗腹胀腹痛。中学时候,我一直被我的脾胃病所困扰,所以当时养成一个习惯,饭后或者临睡前顺时针、逆时针按揉神阙穴。
7. 下脘 (CV 10)
【定位】前正中线上,脐上2寸(见图2-79)。
【主治】①腹痛,腹胀,腹泻,呕吐,食谷不化;②小儿疳疾,痞块。
【体会】直刺1 1.5寸。上中下脘穴都是治疗消化系统疾病,其中中脘最为常用,上脘用的最少。其实用下脘还是用上脘穴主要取决于腹胀腹痛的位置,靠上就取上脘,靠下就取下脘。
8. 中脘 (CV12) 胃之募穴;八会穴之腑会
【定位】前正中线上,脐上4寸;或脐与胸剑联合连线的中点处(见图2-79)。
【主治】①胃痛,腹胀,纳呆,呕吐,吞酸,呃逆,疳疾,黄疸;②癫狂痫,脏燥,尸厥,失眠,惊悸,哮喘。
【体会】直刺1 1.5寸。刚上面说了,中脘最常用,因为它是胃之募穴、八会穴之腑会。所以一切与脾胃有关的疾病都可以用中脘,而脾胃为后天之本,气血生化之源,实际上很多疾病都或多或少与其相关。而如果是因为要调理脾胃来协助其他脏腑气血的恢复时,我们是不会取上脘和下脘的,只会去取中脘。因为中脘才是调理脾胃最重要的穴位,它的作用类似于足三里。久病不愈,我们会去调理脾胃。比如面瘫日久,超过三个月没好,我就会加上中脘、气海、足三里、三阴交。中脘穴也可以用艾灸,我自己就尝试过,深刻体会到脾主水液代谢。按理来说,艾灸是补阳气的,灸完容易口渴,需要喝水,我艾灸中脘穴,往往灸的时候满口生津,因为我是一个脾虚有湿的体质,灸中脘补脾气,让水液四散布达,所以口舌生津。
9. 上脘 (CV 13)
【定位】前正中线上,脐上5寸(见图2-79)。
【主治】①胃痛,呕吐,呃逆,腹胀;②癫痫。
【体会】直刺1 1.5寸。刚才说了上脘用的相对较少,但它除了脾胃病以外,还用于治疗癫痫,这里的所指癫痫,多数是“慢惊风”,和脾虚有关。胃和十二指肠溃疡和炎症引起的疼痛都位于上腹部,所以实际上上脘穴使用的频率还是很高的。
(一)主治病症
任脉经共有24个腧穴(图8-99),主要治疗疝气、带下、腹中痞块等病症。
(二)腧穴歌诀
任脉廿四起会阴,曲骨中极关元针,石门气海阴交穴,神阙一寸上水分,下脘建里中上脘,巨阙鸠尾步中庭,膻中玉堂连紫宫,华盖璇玑天突逢,廉泉承浆任脉终。
图8-99任脉腧穴
(三)腧穴
1.会阴
[取法]截石位,在肛门与阴囊根部(女性为大阴唇后联合)连线中点(图8-99)。
[主治]小便不利、痔疾、遗精、月经不调;癫狂、昏迷。
[刺灸法]直刺0.5~1寸,孕妇慎用。可灸。
2.曲骨
[取法]仰卧,在腹部正中线,耻骨联合上缘的凹陷处取之(图8-100)。
[主治]小便不利、遗尿、遗精、阳痿、月经不调、带下、阴囊湿疹。
[刺灸法]直刺0.5~1寸,应在排尿后针刺,以免损伤膀胱;孕妇慎用。可灸。
3.中极(膀胱募穴)
[取法]仰卧,在腹部正中线上,当脐下4寸处取之(图8-100)。
[主治]遗尿、小便不利、疝气、遗精、阳痿、月经不调、崩漏带下、阴挺、不孕。
[刺灸法]直刺0.5~1寸,可灸。
4.关元(小肠募穴)
[取法]仰卧,在腹部正中线上,当脐下3寸处取之(图8-100)。
[主治]遗尿、小便频数、尿闭、泄泻、腹痛;疝气、阳痿、月经不调、带下、不孕;虚痨羸瘦。
[刺灸法]直刺1~2寸,孕妇慎用,可灸。
5.石门(三焦募穴)
[取法]仰卧,在腹部正中线上,当脐下2寸处取之(图8-100)。
[主治]腹痛、腹胀、泄泻、水肿、小便不利;疝气、遗精、阳痿、经闭、带下、崩漏。
[刺灸法]直刺1~2寸,可灸;孕妇慎用。
6.气海(育之原穴)
[取法]仰卧,在腹部正中线上,当脐下1.5寸处取之(图8-100)。
[主治]腹痛、泄泻、便秘;遗尿、疝气、遗精、月经不调、经闭;中风脱证、虚痨羸瘦。
[刺灸法]直刺1~2寸,可灸;孕妇慎用。
7.阴交
[取法]仰卧,在腹部正中线上,当脐下1寸处取之(图8-100)。
[主治]腹痛、水肿、泄泻;疝气、月经不调、带下。
[刺灸法]直刺1~2寸,可灸;孕妇慎用。
8.神阙
[取法]仰卧,于脐窝中点取之(图8-100)。
[主治]腹痛、泄泻、脱肛、水肿;虚脱。
[刺灸法]禁刺,可灸。
9.水分
[取法]仰卧,在腹部正中线上,当脐上1寸处取之(图8-100)。
[主治]水肿、小便不利;腹痛、泄泻、反胃呕吐。
[刺灸法]直刺1~2寸,可灸。
10.下脘
[取法]仰卧,在腹部正中线上,当脐上2寸处取之(图8-100)。
[主治]腹痛、腹胀、泄泻、呕吐、食谷不化;痞块。
[刺灸法]直刺1~2寸,可灸。
11.建里
[取法]仰卧,在腹部正中线上,当脐上3寸处取之(图8-100)。
[主治]胃痛、呕吐、食欲不振、腹胀;水肿。
[刺灸法]直刺1~2寸,可灸。
12.中脘(胃募穴;八会穴之腑会)
[取法]仰卧,在腹部正中线上,当脐上4寸处取之(图8-100)。
[主治]胃痛、呕吐、吞酸、腹胀、泄泻;黄疸;咳喘多痰;癫痫。
[刺灸法]直刺1~1.5寸,可灸。
13.上脘
[取法]仰卧,在腹部正中线上,当脐上5寸处取之(图8-100)。
[主治]胃痛、呕吐、腹胀;癫痫。
[刺灸法]直刺1~1.5寸,可灸。
14.巨阙(心募穴)
[取法]仰卧,在腹部正中线上,当脐上6寸处取之(图8-100)。
[主治]胸痛、心悸;呕吐、吞酸;癫狂痫症。
[刺灸法]向上斜刺0.5~1寸,可灸。
15.鸠尾(络穴;膏之原穴)
[取法]仰卧,在腹部正中线上,当脐上7寸,剑突下处取之(图8-100)。
[主治]胸痛、腹胀;癫狂痫症。
[刺灸法]向上斜刺0.5~1寸,可灸。
图8-100
16.中庭
[取法]仰卧,在胸骨正中线上,当膻中穴下1.6寸,胸骨体下缘处取之(图8-101)。
[主治]胸胁胀满、心痛;呕吐、小儿吐乳。
[刺灸法]平刺0.3~0.5寸,可灸。
17.膻中(心包募穴;八会穴之气会)
[取法]仰卧,在胸骨正中线上,平第四肋间隙,即在两乳头连线中点的凹陷处取之(图8-101)。
[主治]咳嗽、气喘;胸痛、心悸;乳少;呕吐、噎嗝。
[刺灸法]平刺0.3~0.5寸,可灸。
18.玉堂
[取法]仰卧,在胸骨正中线上,平第三肋间隙处取之(图8-101)。
[主治]咳嗽、气喘、胸痛;呕吐。
[刺灸法]平刺0.3~0.5寸,可灸。
19.紫宫
[取法]仰卧,在胸骨正中线上,平第二肋间隙处取之(图8-101)。
[主治]咳嗽、气喘、胸痛。
[刺灸法]平刺0.3~0.5寸,可灸。
20.华盖
[取法]仰卧,在胸骨正中线上,平第一肋间隙处取之(图8-101)。
[主治]咳嗽、气喘、胸胁胀痛;咽喉肿痛。
[刺灸法]平刺0.3~0.5寸,可灸。
21.璇玑
[取法]仰卧,在胸骨正中线上,当胸骨柄中点处取之(图8-101)。
[主治]咳嗽、气喘、胸痛;咽喉肿痛。
[刺灸法]平刺0.3~0.5寸,可灸。
图8-101
22.天突
[取法]在胸骨上窝正中,当璇玑上1寸,正坐仰头取之(图8-102)。
[主治]咳嗽、气喘、胸痛;咽喉肿痛、暴暗;瘿气、梅核气、噎嗝。
[刺灸法]先直刺0.2寸,然后将针尖转向下方,紧靠胸骨后方刺入1~1.5寸;可灸。
23.廉泉
[取法]正坐微仰头,在喉结上方,当舌骨下缘的凹陷处取之(图8-102)。
[主治]舌下肿痛、舌缓流涎、舌强不语、暴暗、吞咽困难。
[刺灸法]向舌根斜刺0.5~0.8寸,不留针;可灸。
24.承浆
[取法]正坐仰靠,于颏唇沟正中的凹陷处取之(图8-102)。
[主治]口、齿龈肿痛、流涎、暴暗、癫狂。
[刺灸法]斜刺0.3~0.5寸,可灸。
图8-102
任脉、督脉、冲脉、带脉、阴维脉、阳维脉、阴跷脉、阳跷脉统称为“奇经八脉”,它们与十二正经不同,既不直属脏腑,又无表里配合关系,“别道奇行”,故称“奇经”。其中,任脉是人体一极为重要的奇经。
任脉起于中极之下,少腹之内,会阴之分,上行而外出,循曲骨、上毛际、至中极,同足厥阴、太阴、少阴并行腹里,循关元,历石门,会足少阳、冲脉于阴交,循神阙、水分,会足太阴于下脘,历建里,会手太阳、少阳、足明于中院,上上脘、巨阙、鸠尾、中庭、膻中、玉堂、紫官、华盖、璇玑,上喉咙,会阴维于天突、廉泉,上颐,循承浆与手足阳明督脉会,环唇上至下交,复出分行,循面系两目下之中央,至承泣而终,共27穴。
任脉的“任”字,有担任、任养之意。从其循行分布部位论其功能,任脉主要是“任维诸脉”,特别是承任诸经,故称为“阴脉之海”。诸阴经通过阴维会合于任脉,它受阴经交会,也受足阳明、手太阳交会。下部会阴为督脉、冲脉之会,头部又于目下交会于足阳明,都可见其任受诸阴和交通阴阳的作用。任脉的另一功能是作为“生养之本”而“主胞胎”,即有关妊养、生殖。《素问・上古天真论》说,女性“二七(十四岁)而天癸至,任脉通,太冲脉盛,月事以时下,故有子”;“七七(四十九岁)任脉虚,太冲脉衰少,天癸竭,地道不通,故形坏而无子”。杨上善解释“天癸”为“精气”,即以肾精与任脉相联系,故称为“生养之本”,在成年女性则“主胞胎”。
任脉主治关于下腹部男女生殖器官及咽喉部的疾病,如疝气、阴部肿痛、痞块、积聚、小便不利或遗尿、痔疾等。实证见腹痛,虚证见皮肤瘙痒,气逆则见咽干不利,这均与经络循行相联系。除此之外,还对便泄、痢疾、咳嗽、咽肿、膈寒、脘痛及产后诸疾有治疗效果。
本文部分内容摘自《自我养生全书》
关注“一木颂钵催眠疗愈中心“公众号认识我们吧
5 按摩上脘穴增强胃动力上脘穴为任脉穴位,该穴名义指胸腹上部下行而至的地部经水,聚集本穴后再循经脉下行,进入任脉的巨空腔,故名,按摩此穴有健脾安胃,清热化痰的功效,可治疗胃脘疼痛,腹胀,腹痛,呕吐,呃逆等症,此外对肠炎,胃炎,膈肌痉挛等具有良好的疗效。
穴位定位:在上腹部,前正中线上,当脐中上5寸。
按摩方法:用双手中指同时按揉上脘穴,每次按揉1-3分钟,以感到有刺痛感为宜,每天早,晚各1次,长期坚持按摩,能增强胃动力,增加食欲。
6 按摩大肠俞穴调和肠胃大肠俞是人体消化器官的下后部分,大肠即为从盲肠至肛门的部分,俞,同输,转输,此穴是大肠之气输注于背之处,主治大肠疾病,故名大肠俞,按摩大肠俞穴,有调和肠胃,理气降逆的功效,主治腹痛,腹胀,肠鸣,痢疾,泄泻,脱肛,便秘等症。
穴位定位:位于腰部,在第四腰椎棘突下,旁开1.5寸处。
按摩方法:取俯卧位,用食指点揉大肠俞2分钟左右。
本文地址:http://www.dadaojiayuan.com/jingluo/56981.html.
声明: 我们致力于保护作者版权,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无法核实真实出处,未能及时与作者取得联系,或有版权异议的,请联系管理员,我们会立即处理,本站部分文字与图片资源来自于网络,转载是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来源标注错误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权益,请立即通知我们(管理员邮箱:602607956@qq.com),情况属实,我们会第一时间予以删除,并同时向您表示歉意,谢谢!
上一篇: 任脉经穴:巨阙穴
下一篇: 任脉经穴:中脘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