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水”字命名的涉及到4条经脉的5个穴位,主要集中在胃经上,这应该和胃乃水谷生化之源,脾胃为“仓廪之官“有关。同时,所有的“水”穴,都与丰沛的气血相关。
胃经:水突穴、水道穴肾经:水泉穴督脉:水沟穴任脉:水分穴凡带水的穴位,都有通利水道、宣泄水湿之功。比方说,水泉能治小便淋沥的水病。水突,水沟,清热祛风。水分,水道,善治各种水肿病。
1、水泉穴水泉穴,属足少阴肾经。水泉是足少阴肾经的郄穴。水即水液,泉即水泉,肾主水,此穴属本经郄穴,能治小便淋沥的水病,故名水泉。
水泉穴 人体穴位图泉,水源也。穴在太溪下一寸,足内踝下,为足少阴之郄,为肾之气血所深聚之处。足少阴脉由太溪经大钟而折下,穴似深处之水源。又穴主治:“月水不来而多闭”,针此可使月水复行,故名水泉。
水,指水液,小便。水泉,本指地下水,又指下半身之水液,又,泉,钱也。泉与钱古今异名。小便失禁而称为水泉者,如水自钱孔流出点滴而下也,谓经气在此如泉水之外流,亦通。本穴属足少阴肾经之郄穴,肾属水脏,泉水多从郄出,故经气深集之郄为“水泉”。
水泉不止者,是膀胱不藏也。
《素问•脉要精微论》张介宾曰:“肾与膀胱为表里,所以藏津液。水泉不止而遗溲失禁,肾脏之失守也。”人身泉穴多在于郄,犹水源出于地也。其所治症,为月事不调、小便淋漓等症,诸关于泉水者。取本穴犹疏水之极源也,故名“水泉”。
水泉。水,水液也。泉,水潭也。水泉名意指肾经水液在此聚集形成水潭。
本穴物质为大钟穴传来的地部经水,在本穴聚集后如同水潭,故名水泉。
水泉穴,清热益肾,通经活络
水泉穴有通经调血、疏利下焦的作用。
水泉穴为足少阴肾经之郄穴,阴经郄穴主治血证,具有活血化瘀、调理经血、疏利下焦之功,故常用于治疗妇科病。
水泉穴有调补肝肾之功,主治闭经,月经不调,痛经,阴挺,小便不利。或问,穴名之关于火者,用以治火,其关于水者,用以治水。通以治塞,塞以治通,则针灸之能事毕乎?曰:否,虽云顾名思义,尤须广虑深思。譬如水在胸,而治以利腹;火在肾而治以润胸,则必不效。又如水泉、天泉、极泉、阴陵泉、阳陵泉,同是泉也,合谷、漏谷、率谷、阴谷、然谷,同是谷也,而其作用则有所不同。必酌其得宜而用之,乃克有效。
作用功效:调经止带,清热通便。
主治病症:闭经、月经过少、子宫脱垂、近视眼、膀胱痉挛等。
按摩手法:以拇指腹侧先作向心方向推按,再做顺时针方向揉按,手法以局部有酸胀、麻痛感为宜。每侧每次按摩5—10分钟,可手到病除。
足少阴肾经经穴:水泉穴/5661.html2、水突穴水突穴,别名水门、水天。属足阳明胃经。水即水液,突指冲撞,穴在喉结外下方,当咽下饭浆时,可引起局部组织向上冲撞,故名水突。
水突穴 人体穴位图水突。水,指穴内的物质为地部水液。突,突破也。
本穴物质为人迎穴传来的地部经水,位处颈部,受心火上炎之热经水大量气化,如同釜中之水受热时的翻滚上突之状,故名。
水突,清热利咽,降逆平喘
水突有宽胸利气、消肿散结等作用。
本穴有通利降逆、清肺利咽、理气化痰之功,其所治症,多属气分,故治咳逆、上气、咽肿等症。
足阳明经脉循喉咙,络脉“合诸经之气,下络喉嗌”,水突穴位于颈前喉结旁,故常用于治疗瘿瘤、瘰疬、咳喘等。
作用功效:宽胸理气,降逆平喘,化痰散结。
主治病症:支气管炎、哮喘、百日咳、喉头炎、声带疾病、扁桃腺炎、甲状腺肿大等。
按摩手法:用拇指指腹轻轻按揉水突穴100次,以有酸胀感为佳,可利咽润喉开音。
足阳明胃经经穴:水突穴/5924.html3、水分穴水分穴,属任脉。水即水谷,分指分别,此穴在脐上1寸,内应小肠腑,水谷至此分清别浊,故名水分。
穴在脐上一寸,内应小肠,小肠能分别清浊,穴主治水病,故名水分。
水,指水液,水气。分,指分别,分利。本穴位在脐上1寸,当小肠下口,是小肠分泌清浊的分水岭,《针灸聚英》:“穴当小肠下口,至是而泌别清浊,水液入膀胱,渣滓入大肠,故曰水分。”
水分穴。“水”,地部水液也。“分”,分开也。‘
《聚英》:当小肠下口,至是而泌别清浊,水液入膀胱,渣滓入大肠,故曰水分。
本穴物质神阙穴传来的冷降经水及下脘穴传来的地部经水,至本穴后,经水循地部分流而散,故而得名。分水名意与该穴同。
水分穴,通调水道、理气止痛
水分穴有健脾胃,利水湿作用。
水分穴位于脐中上1寸处,饮食入胃至此恰逢水谷分离处,具有通利水道、宣泄水湿之功,故可治疗水湿内停之疾。
水分穴有和中理气、分利水湿之功,水谷至此,清浊已分。故清浊不分、泄利者,收效甚捷。《金针梅花诗钞》:“水分要在能分水,清浊难分水病推。”但刺之勿深,防消水过甚也。《明堂》用灸。《针灸资生经》亦以不针为是。
作用功效:健脾化湿、利水消肿,疏通任脉。
主治病症:腹水、呕吐、慢性肠炎、肾炎、疝气、腰背痛等。
按摩手法:以指腹向下按压后放松,如此反复进行。或以四指集中按压此穴,同时有规律地呼吸。
任脉经穴:水分穴/7634.html4、水道穴水道穴,属足阳明胃经。水即水液,道即道路,穴位深部相当于小肠并靠近膀胱,属下焦,为水道之所出,善治各种水肿病,故名水道。
水道穴 人体穴位图道,通道也。穴有通调水道,使水液渗注于膀胱之功,故名水道。
水,水液,水津。水为地之阴气,五行之一。道,大道,道路,通道。《黄帝内经素问》:“巨阳者,诸阳之属也。故为诸阳主气也。”又曰:“膀胱者,州都之官,津液藏焉,气化则能出矣。”本穴当膀胱上系,功在治水,故名水道。
又《黄帝内经素问》所云“中渎之府”者,乃统言水之大意也。《黄帝内经素问·灵兰秘典论》载:“三焦者,决渎之官,水道出焉。”此穴在脐下3寸,“关元”穴之旁2寸,位处下焦,膀胱之所。《甲乙经·卷九》:“三焦约,大、小便不通,水道主之。”此穴有通便利水之功,故依其主治而喻名为水道。
水道,即水液通行的道路。本穴物质为大巨穴传来的地部经水,经水由本穴循胃经向下部经脉传输,本穴为胃经水液通行的道路,故名。
水道,利水消肿,调经止痛
水道有清湿热、利膀胱的作用。
水德乃长养万物之大道,水道穴处适当膀胱,为水之通路,本穴能行水利尿,主治膀胱热结,小便不通,或膀胱虚寒,痛引阴中。《铜人腧穴针灸图经》:“治膀胱有寒,三焦结热,小便不利。”
作用功效:利水消肿、调经止痛。
主治病症:疝气、痛经、腰背强直、慢性盆腔炎、膀胱炎等。
按摩手法:
仰卧,用中间三指按揉水道穴1~3分钟,可以治疗痛经、不孕等妇科疾病。
用拇指指腹点按1~3分钟,长期按摩,可改善小便不利、痛经等。
用双手大鱼际揉按水道穴,每次1~3分钟,对湿热下注之小便淋漓涩痛,或小便不利、小腹胀痛、腹水等有很好的治疗效果。
足阳明胃经经穴:水道穴/5960.html5、水沟穴水沟穴,属督脉。水沟是督脉、手阳明大肠经、足阳明胃经的交会穴。水即水液,沟即沟渠,此穴在人中沟,形似水沟,故名水沟。
水沟穴在鼻柱下人中,因喻穴处犹如涕水之沟渠,故而得名。
水,指水液、涕水。沟,田间之水道曰沟。中医有“天食人以五气,天气通于鼻;地食人以五味,地气通于口”之说。该穴正当鼻下口上,亦天之下、地之上,取其人在其中,故名之。
陈修园说:“人之鼻下口上,水沟穴,一名人中。取身居乎天地中之义也。”养生家闭口藏舌,舌舐上颚,运送口中津液下行,滋润喉咙,通渗脏腑。本穴正当口水吞咽向上翻转之路,故名水沟。
《金针梅花诗钞》:“水沟近鼻长流水。”人中穴恰处鼻唇沟上1/3与中下2/3交界处,为何不居鼻唇沟之中?此一值得深思之处也。拙虑,穴居通天气之鼻与纳地气之口之间,主治神昏恰为天地之气不通之症。刺之则脉气通,天地得以交通,故神清矣。再者心居人身上1/3,人中与之遥对,心主神,神昏亦心之大症也亦现代黄金分割点之一例也。
水沟穴。“水”,指穴内物质为地部经水也。“沟”,水液的渠道也。
本穴物质为素髎穴传来的地部经水,在本穴的运行为循督脉下行,本穴的微观形态如同地部的小沟渠,故名“水沟”。
水沟穴,醒神开窍、清热熄风
水沟穴有苏厥逆、利腰脊作用。
水沟穴又名人中、鬼宫,为临床治疗神志疾病的常用急救要穴。
因水沟穴位于口鼻之间,能沟通任督阴阳经气以协调阴阳,且督脉“入属于脑”,故可开窍启闭、宁心安神。
督脉贯行腰脊,《难经·二十九难》:“督之为病,脊强而厥。”刺水沟穴疏利腰脊,可收立竿见影之效。
水沟穴是督脉与手足阳明经交会穴,手足阳明经循于口、齿、鼻、面部,本穴位于口之上、鼻之下,因此可祛风通络,治疗头面五官病。
水沟穴位于“天地”之间的“人”部,上为“阳脉之海”的督脉,下为“阴脉之海”的任脉,具有交通阴阳、醒神开窍、回阳救逆之功效,为醒脑开窍的要穴,用于治疗各种神志昏迷患者。
水沟穴疏利腰脊作用明显,治疗急性腰扭伤疗效较佳。
水沟穴处又为督脉、手足阳明之会,故善治面瘫。
所谓通天气者,即吸则取之于天,呼则还之于天。籍人心肺鼓荡,膈肌升降,而作吐纳,是与天气作循环也,故亦喻胸廓为天。所谓通地气者,即饮食水谷动植等物,皆取之于地,入之于口,经胃肠消化吸收精华,排出便溺,仍还之于地,合于土壤,又复产生水谷动植物以供口腹。是与地气作循环也,故喻腹腔为地。人中之名,较水沟之名为雅,且显。故后世呼本穴当日人中,而不言水沟。近今水沟之名,已受自然淘汰,而不常见用矣。又本穴为督脉与手阳明经左右交通之会,故治口眼㖞斜。又以本穴在唇,故治唇动如虫行,又以手阳明之经,内属大肠,大肠吸收水分。本穴既为督脉与手阳明之会穴,故亦能治失水致燥而成之消渴症。
作用功效:开窍苏厥,清热祛风,通络止痛。
主治病症:昏迷、精神病、急性腰扭伤、急性胃疼、晕车、鼻病、口臭、面肌痉挛、面部蚁走感、糖尿病、霍乱、中暑、面肿、产后血晕、子宫出血、丹毒、黄疸等症。
按摩手法:急救时刺激水沟穴最好的方法是指掐,这样可以达到针刺的效果:用拇指指甲盖的边缘部分,顶在水沟穴处,用力以适当的节律进行掐按。也可以用大拇指和食指同时用力掐,给予水沟穴强烈刺激,可以很快使人苏醒过来。
督脉穴位:水沟穴/7437.html
胃从字形上来解释,字从田从肉。“田”指承受五谷的土地。“肉”意为肉体。“田”与“肉”联合起来表示身体中承受五谷的土地,可见胃在古时候就得到了人们的高度重视。众所周知胃是我们身体中的重要的消化器官,我们一天中的食物都要经过胃的消化分解,所以饮食习惯的不规律和生活的压力等都可能造成胃病,那么我们可以通过哪些按摩缓解胃病呢?
1、按摩内关穴
内关穴位于手厥阴经的循行线上,是八脉交会穴之一,它是一个止痛穴位,经常按摩可以缓解压力和疲劳,减缓胃部腹胀感,对于胃痛、晕车、胸痛、心悸失眠等有较好的改善,时常进行双手按摩对于胃病有极大的缓解作用。
2、按摩上腹部三大穴:上脘穴、中脘穴、下脘穴
这三个穴位对于缓解肠胃病都有不同程度的作用,其中按摩中脘穴对胃病治疗效果更佳。通常采用指压法对这些穴位进行按摩较好,按摩时平躺放松用指头反复按压穴位5到6次,就可以明显可缓解胃病的痛苦。
3、按摩足三里穴
足三里穴,是“足阳明胃经”的主要穴位之一,位于小腿外侧,犊鼻下3寸,是强身大穴之一,有着调养脾胃的功效,按摩足三里,能通经活络、疏风化湿,补肾益精的作用,每天按摩此穴,重复5到10次,就有利于产生胃酸,缓解胃病 ,而且还能起到止疼的作用。
4、按摩天枢穴
天枢穴属于足阳明胃经,是手阳明大肠经募穴,位于腹部,位于肚脐左右两拇指宽处。按摩天枢穴可治疗恶心呕吐、肚子疼、肚子胀、便秘、腹泻、痢疾等肠胃病,可仰卧在床,以三指按压天枢穴,反复按摩3到5分钟即可,可舒调肺腑,理气消食,减轻肠道功能紊乱而导致的胃病。
5、按摩四缝穴
四缝穴是经外奇穴,位于第2到第5指掌面,第一二节横纹中央。其具有治疗小儿疳积、胃脘痛、腹痛、蛔虫症、呕吐和增强免疫力的能力,后来科学研究证明此穴同样对成人一样有效,主治消化不良造成的胃病,用手指按压即可。
正所谓保养重于治疗,仅仅靠按摩穴位和后续的治疗来解决胃病是远远不如保养好自己的胃,常言道病从口入,要治好胃病就得先养好胃,其中“吃什么,怎么吃”很关键。下面就来讲讲如何用“吃”的问题来缓解胃病。
对于养胃来说,“吃”有三大标准,一是有规律的吃,二是吃温和不刺激的食物,三是吃的适量,胃病患者尤其需要注意。
1、面条: 吃面条养胃,这是我国自古流传就有的说法,面食一般呈碱性,易消化的同时也不会让胃部分泌过多的胃酸,像面条和馒头都是极易消化的食物,在早上和晚上为佳,尤其是晚上可以避免加重胃的负担,对肠胃胃病患者有好处。
2、小米: 中医认为这个小米,能够治反胃、热痢、益丹田、补虚损,比如小米粥营养成分高、易消化,是大家极为熟悉的养胃食物了,也是胃病患者可以常吃的食物。
3、山药: 具有益气养阴、健脾养胃和温和滋补的功效,其中含有的黏蛋白物质能够滋润胃黏膜,起到保护胃的作用,对治疗胃痛等胃病也有一定的作用。
对于胃病患者来说还有牛奶、甘蓝、南瓜等食物,种类繁多都对治疗胃病有极大好处,但是也要记得不能多吃哦,以免加重胃病。
参考文献:
1.潘晓彤,《养胃观念要更新了》,安全与 健康 ,Safety & Health,2018年09期.
2.孔令仪,《日常养胃10种食物》,今日科苑,Modern Science,2013年15期.
穴位按摩,是我国传统医学的重要组成部分,它是以祖国医学理论为指导,以经络腧穴学说为基础,以按摩为主要施治,用来防病治病的一种手段。
穴位按摩具有刺激人体特定的穴位,激发人的经络之气,以达到通经活络、调整人的机能、祛邪扶正的目的。
因此,我们平时可以适当掌握一些穴位按摩,当身体出现不适时,通过刺激穴位来达到缓解疾病的目的,今天就向大家分享十穴位的位置以及按摩方法,希望大家都能收藏起来,以备不时之需。
1、角孙穴
角孙,经穴名。出《灵枢·寒热病》。属手少阳三焦经。手太阳,手、足少阳之会。在头部,折耳廓向前,当耳尖直上入发际处。布有耳颞神经分支和颞浅动、静脉的分支。
主治:耳部红肿,目赤肿痛,目翳,颊肿,齿痛等。
2、劳宫穴
握拳,中指尖所指处即是劳宫穴。高血压患者可因生气、暴怒或激动使血压急剧上升,此时,可按压劳宫穴,用大拇指从另一只手的劳宫穴开始按压,逐个按到每个指尖,左右手交替按压。
按压时要保持心平气和、呼吸均匀,按压后突然升高的血压可得到缓解。
3、风池穴
中医讲头目风池主,就是因为风池穴能治疗大部分风病。风池穴位于后颈部,后头骨下,两条大筋外缘陷窝处,与耳垂齐平,常与攒竹穴、太阳穴、睛明穴、四白穴等配合,治疗眼部疾病,缓解眼部症状。
按揉以上穴位,同时配合颈椎矫治,对治疗近视眼有很好的疗效。
4、太阳穴
太阳穴的位置是颅顶骨、额骨、蝶骨及颞骨的交汇之处,称为“翼点”或“翼缝”。此处是颅骨骨板最薄,而且是骨质脆弱的部位。
按摩太阳穴可以给大脑以良性刺激,能够解除疲劳、振奋精神、止痛醒脑,并且能继续保持注意力的集中。
5、百会穴
百会穴位于头顶正中线与两耳尖连线的交叉处,穴居巅顶,联系脑部:可见,百会穴与脑密切联系,是调节大脑功能的要穴。
主治: 头痛,眩晕,休克,高血压,脱肛等。
6、中冲穴
中冲,经穴名。出自《灵枢·本输》。别名手心主。属手厥阴心包经。位于手指,中指末端最高点。有指掌侧固有动、静脉所形成的动、静脉网,为正中神经的指掌侧固有神经分布处。
主治:中风昏迷、舌强不语、中暑、昏厥、小儿惊风、热病、舌下肿痛、小儿夜啼。
7、劳宫穴
劳宫穴位于正中神经的第二指掌侧总神经和指掌侧总动脉。
主治:昏迷,晕厥,中暑,呕吐,心痛,癫狂,痫症,口舌生疮,口臭,鹅掌风等。
8、攒竹穴
攒竹穴在面部,眉头凹陷中,额切际处。
主治:头痛,目眩,目翳,目赤肿痛,迎风流泪,近视,眼睑瞤动,眉棱骨痛,及急、慢性结膜炎,面神经麻痹等。
9、涌泉
涌泉穴为肾经之首,位于足底,在足掌的前1/3、弯曲脚趾时的凹陷处。民间有三里涌泉穴,长寿妙中诀;睡前按百次,健脾益精血的说法。
每天洗脚后,用双手大拇指摩搓两足底涌泉穴10分钟左右,有助睡眠,神经衰弱的人,可将时间延长为半个小时。
10、风市穴
风市穴为足少阳胆经的腧穴,位于下肢的大腿外侧部。
常主治:下肢风痹、中风、半身不遂、麻木不仁等病,为治疗风邪的要穴。
以上这10个穴位,大家不妨常按摩,对身体有好处,收藏加分享,让更多的人收益吧!
穴位按摩是用渗透的指力治疗疾病的方式,穴位按摩好处在于既可以用从来诊断疾病同时也可以用来治疗疾病,中医上来说,穴位按摩主要就是针、灸、推拿等。
用恰当的按摩手法能取得非常显著的治疗效果,而按摩的关键就在于掌握不同穴位的位置以及作用,今天就为大家分享6个比较重要的穴位,建议收藏起来,或许哪天就能用到。
老中医:这6个穴位可治病(详细图解),非常实用,记得收藏+分享
穴位一:合谷穴
合谷穴在右手拇指内侧,对应左手的虎口,拇指向下按压时,拇指指关节处就是合谷穴。
经常按压合谷穴,可以消除疲劳,去除黑眼圈,同时对失眠也有很好的缓解作用。
穴位二:太冲穴
太冲穴是位于人们的足背部位,靠近第一根和第二根脚趾骨之间的位置。
平时适当按摩太冲穴,能起到降压和缓解情绪急躁的作用,对于一些肝脏郁结导致心情比较暴躁的人们也有很好的缓解的作用,除此之外在感冒初期的时候大家也可以适当按摩太冲穴来帮助缓解感冒的症状。
穴位三:角孙穴
角孙穴位于人体的头部,折耳郭向前,当耳尖直上入发际处便是角孙穴的所在。
具有疏风活络,清热消肿,散风止痛,吸湿降浊,清利头目的功效,对痴心肿痛,耳肿痛,目赤肿痛,目翳,耳肿痛,面颊肿痛,以及现代医学的腮腺炎,视神经炎,偏头痛,牙龈炎,视网膜出血等头面五官疾病都有很好的治疗作用。
穴位四:太渊穴
太渊穴的准确位置在腕前区,并处于舟状骨与桡骨茎突之间,在拇长展肌腱尺侧凹陷中
具有理血通脉的功效,按摩该穴位可以促进局部血液循环,常常用于治疗跌打损伤引起的血瘀等状况,也具有宣肺平喘的功效,对咳嗽、气喘等状况有一定的治疗作用。
还具有清泄胃热的功效,有益于身体 健康 ,人体在按摩太渊穴的时候要控制好力度,防止用力过大使局部肌肉发生损伤。
穴位五:太阳穴
太阳穴是经外奇穴、临床常用穴,位于外眼角与眉稍连线向后一横指的凹陷处。
在太阳穴进行治疗,能够改善患者疲劳,同时也具有镇定安神的作用,太阳穴属于眼部保健操较好的穴位,具有改善眼睛视力、改善眼部疲劳的作用。
穴位六:风池穴
风池穴是足少阳胆经在头部非常重要的腧穴,这个穴位于后颈部,如果是男士,当他低头的时候因为后面的头发比较短,就能看到后颈部在颅骨的下方有一个凹陷。
这个凹陷是胸锁乳突肌,就是前方的肌肉跟后边的大脖筋,也就是斜方肌上端之间的凹陷,这个穴入后发际上一寸的位置,这就是风池穴。
经常按摩风池穴可以祛风止痛、祛风通络、对于风寒感冒有着治疗作用,对于面瘫和中风的患者有着功效,对耳鸣、耳聋有着缓解作用,按摩的时候一定要适度揉,只要有酸胀感就行,每次按摩35分钟。
本文地址:http://www.dadaojiayuan.com/jingluo/56954.html.
声明: 我们致力于保护作者版权,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无法核实真实出处,未能及时与作者取得联系,或有版权异议的,请联系管理员,我们会立即处理,本站部分文字与图片资源来自于网络,转载是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来源标注错误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权益,请立即通知我们(管理员邮箱:602607956@qq.com),情况属实,我们会第一时间予以删除,并同时向您表示歉意,谢谢!
上一篇: 中医穴位归纳:5个灵穴
下一篇: 中医穴位归纳:2个阙穴